历史上平和县坂仔镇曾建有72座土楼。知名的如北头七星楼、贵阳楼、薰南楼、清溪楼、火烧楼。这些土楼大门门扉处的青石板上几乎都镌刻着楼联。而这些楼联大多都意蕴含珠,隽永多趣。
先说贵阳楼的楼联。贵阳楼楹联上联为:“秀毓山川梓里楼成新甲基”,下联为:“辉联花萼德门星聚大文章”。这个联表达了几层意思:点赞、祝贺与期许,写得阳光灿烂。楼联与横批“贵阳楼”珠联璧合,恰如蓝天丽日,白云苍狗,自然天成。楼联的出句与对句“秀毓山川”和“辉联花萼”都有典。所谓“毓秀”乃孕育美好是也;“秀毓山川”的大意为贵阳楼落成之地本就钟灵毓秀,风水上佳,如今建起的土楼又为钟灵毓秀的山川添彩了。对句中的“花萼”,指衬托花蕊的萼片。所谓“辉联花萼”,意为土楼与山川如同花蕊与花萼,互相加分,交相辉映。“秀毓山川”和“辉联花萼”形容贵阳楼的横空出世,给本来就秀丽曼妙的坂仔山川带来新气象。这是典型的点赞。
联中的“秀毓山川”出自明代剧作家陈汝元剧作《金莲记》里的《满庭芳》一词。该词咏道:“秀毓山川,灵分草木,几番熖夺台星;笔惊风雨,脍句掷金声。看雄风鼔翅,南图九万鹏程,驾征车长安日近,晓梦遶瑶京。”联中的“辉联花萼”由“花萼相辉”之典变化而来。典出于唐明皇李隆基在兴庆宫建花萼楼,兄弟五人常宴乐于其间。后人将“花萼”喻兄弟。“花萼相辉”便成了比喻兄弟友爱,手足情深的成语。贵阳楼楹联的作者这里引入此典,意在点赞该楼的落成,实为当地锦上添花。
接着看“梓里楼成”,这好懂。梓里即故园。这四个字说得是贵阳楼建在楼主故乡。这是实写。“德门星聚”,则是虚写了。所谓“德门”,指的是仁德人家,有德之家。最早见于晋代陆机的《为陆思远妇作》诗,诗曰:“洁己入德门,终远母与兄。”“星聚”的原意谓行星聚于某宿。《史记·高祖本纪》就有唐司马贞述赞:“龙变星聚,蛇分径空。”在这里“德门星聚”的意思为贵阳楼由有德之家建成,土楼如同一座可供人杰相聚的高苑。该联联脚以“新甲基”对“大文章”,工整对仗,贯通呼应,而且互相照应,可谓天作之合。“新甲基”意为土楼新落成,乃第一等的豪宅;“大文章”则是对“新甲基”的呼应,大意是住进这种新居的名星,一言一行都如同在写大文章。
通观整联,作者清文华殿大学士蔡新想表达的意思,用今天的大白话说大概为:坂仔有幸!贵阳楼如聚星台,落成于楼主故乡坂仔的秀美山川之上。土楼与山水,恰如花萼与花蕊,互为衬托,锦上添花,交相辉映,美哉壮哉!能建构并居住于这种豪宅的都是有仁德之心的人家,都是毫光四射,其灿无比的明星,祝愿星聚在这里的有福之人,宅心仁厚,雄才辈出!
说过贵阳楼联的故事,再来欣赏薰南楼的楹联。薰南楼的楹联上联:“嶂列屏开石扉祥云依圤极”,下联:“风和日暖天炉宝气焕南山”。通观全联,意旨与贵阳楼联相近,都含有颂扬、祝贺、嘉许,祝愿的元素。但与贵阳楼联大不同的是,这对楼联更讲究楼与周边环境细节的切合,甚至侧重于强调土楼与风水宝地的相生相成,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开联起句“嶂列屏开”由宋代诗人杨万里《喜雨》一诗中的“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转化而来。意为薰南楼大门正对着坂仔南面的十尖山嵯峨滴翠,生机蓬勃;山形如嶂如屏,呈犬牙交错排列。一笔写出薰南楼眼前光景。接下来的“石扉祥云”中的“石扉”,指薰南楼的石楼门;“祥云”原指传说中神仙所驾的彩云,如北周时的庾信在《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中就有:“祥云入境,行雨随轩”之句。唐朝诗人赵彦昭作《奉和人日清暉阁宴群臣遇雪应制》,吟道:“祥云应早岁,瑞雪候初旬。”这里的“祥云”象征祥瑞的云气。“石扉祥云”的意思就是薰南楼的石楼门内外如有神仙眷顾瑞云缭绕。起句联脚的“依圤极”,其中的“圤”同“卜”。意即该楼所奠之基是根据易经卜卦分金得来,恰到好处,所以,能够取“天炉宝气”以佑主人兴旺发达。这里的“天炉”,来自地理仙即勘與者对薰南楼门前风水的命名。在风水先生眼里,薰南楼前有十尖山,左有南寮山,右又有南山,恰似天炉。这个天炉,祥云宝气笼罩,带给土楼吉祥瑞气无数,可以佑护楼主。由此生发开来,自然少不了“风和日暖”和“南山”可依了。很明显,薰南楼楹联的作者清乾隆十六年(1751)的进士何子祥精通风水勘與学,并且亲勘过土楼所处地理。他佐以随身所带的罗盘,有感而发,一挥而就。
三来看看宾阳楼的楹联,这宾阳楼的楹联是为贵阳楼留下墨宝的清蔡相爷的第六位儿子蔡本俊题写的。这位蔡公子,曾当过清时南宁知府。并非完全靠父亲的关系当上大官,而是通过科举入仕的。他是嘉庆六年的文进士。在蔡新死后,嘉庆皇帝感念他父亲蔡新对朝廷忠贞有为,把蔡本俊从广西招回京城当刑部外郎。这对宾阳楼联正是他在刑部外郎任上题写的。有宾阳楼联落款为证:“刑部外郎姻眷弟蔡本俊顿首拜赠”。蔡家父子俩人先后为坂仔的两座土楼撰联,这本身就是千古传颂的佳话。所以,对坂仔楼联来个试解也好,欣赏也罢,绝不该遗落了对贵阳与宾阳两座土楼楹联的品赏。
下面来欣赏蔡公子本俊的大作。宾阳楼楹联的上联是“通爽气乎西山地锺瑰宝铜壶宝鼎物华新”,下联为:“宾朝曦於阳谷天启文明凤髻鹅毛仪羽现”。这一对楼联,主旨同样少不了赞扬与祝贺,外带有祝愿与期望,这就不赘言了。先说这副楹联给人的感觉,总有一股怪兮兮的味道。一是让“爽气乎”和“鹅毛”这种草根白话都入了联,这在古往今来多如繁星的楹联中是不多见的。二是联中似乎出现了联与现实严重不对应的现象,例如“天启文明”。当然了,细品之后可以排除起初的误解,但怪怪的味道却依然弥漫。
这对楼联是一对嵌字联。把楼名“宾阳”两字镶嵌在下联“宾朝曦於阳谷天启文明凤髻鹅毛仪羽现”里了。幸亏有这个发现,否则可能让读者深陷于对联中的“天启文明”这几个字,甚至会误读成这座土楼始建于明天启年间,是“天启文明”的结果。但“天启”是明朝倒数第二代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朱由校1621年至1627年在位,其间昏庸无度,自己以做木工家具为乐,把朝政丢给阉党魏忠贤等把持,朝野因此被折腾得鸡犬不宁,乌烟瘴气。凭史而论,天启何来文明?再说这宾阳楼建于明朝天启年间也不对呀!如果建于天启年间,那题写楼联的蔡本俊得比他老子蔡新早生一百多年才行。以蔡本俊题写宾阳楼联的落款“刑部外郎姻眷弟蔡本俊顿首拜赠”推测,这宾阳楼的建设时间应在清嘉庆年间。因为蔡本俊是在他父亲蔡新死后才从南宁奉调入京当刑部外郎的。而蔡新死于1799年,即嘉庆四年。即便明熹宗在位的最后一年1627离蔡新死时的1799年,中间也有172年之多。由此可知宾阳楼联里的“天启文明”与明朝天启年没有任何关系。
由对联想到出联的“通爽气乎西山地锺瑰宝铜壶宝鼎物华新”,会不会也是个嵌字联啊?但凡楹联是必须讲究上下联对应的。既然下联中暗藏着“宾阳”楼名,那么上联中会不会也暗嵌着楼主人的名字呢?我想这完全有可能。下联的“宾阳”两字,分别嵌镶于联中的第一字和第五字,那么起联中倘若也镶嵌着楼主的大号,必然也在第一字和第五字,那就是“通西”了。楼主的名讳是不是叫这个,现在只有通过谱牒去查验了。反正我是宁信其有的。否则,就难以解释蔡公子一落笔就来了“通爽气乎”这不伦不类的文辞了。须知,那个时间遑论有“幽默”行于世!
如果上面所言行得通,整个楹联就好读了。所谓“通爽气乎西山地锺瑰宝铜壶宝鼎物华新,宾朝曦於阳谷天启文明凤髻鹅毛仪羽现”,大意就是通西员外所建的宾阳楼,实乃铜壶宝鼎(铜壶宝鼎都是坂仔的古名)新豪宅,坐穴地理瑰宝,通透爽气;因为占据风水宝地,开门迎太阳。(所谓“朝曦”就是早晨的阳光。唐朝韩愈的《东都遇春》诗里就有“朝曦入牖来,鸟唤昏不醒。”宋朝周密的《齐东野语曝日》诗里也有“忍寒东窗底,坐待朝曦上”之句。)联里的“阳谷”应该有两指:一指农耕文明,阳谷县在山东,是华夏始祖伏羲先皇建城教民种谷的地方,被誉为华夏农耕文明发祥地;二指宾阳楼所处的具体地貌:阳光充裕的山谷。把“朝曦”与“阳谷”联系起来读可發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朝曦源于阳谷,阳谷反衬朝曦。而且关联低下的“天启”与“文明”。“天启”在这里含有“朝曦”和“阳谷”再到“文明”,皆由上“天”所“启”之意,象征宾阳楼的因果承袭。最后结语“凤髻鹅毛仪羽现”中的“凤髻”,指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类似凤形的发式,在这里应该是一种美丽吉祥的象征。北宋欧阳修写过一阙《南歌子·凤髻金泥带》,全词如下:“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 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再往下的“鹅毛仪羽现”中的“鹅毛”,无解。但“仪羽”即仪禽的另一种名称,也是凤凰的别名。唐无名氏《审乐知政赋》:“集九成而仪羽自降,立六变而致物斯定。”联中的“仪羽现”指的是宾阳楼因承天运占宝穴平阴阳借文明而落成,其前程必如晨曦朝阳,不断涌现美德善行可为之人,成为乡里的表率。因为“仪羽”标志的是美德善行,可为人表率。此能从《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中找到佐证。宋代范仲淹在《南京书院题名记》里也有:“观夫二十年间,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的说辞。总之,蔡公子本俊与乃父蔡新,都是楹联高手,其楹联用典丰富,蕴涵深厚。有他们的对联参与,贵阳、宾阳两楼果然增色不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