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麻阳溪畔,玉枕山上,坐落着一个恢弘的仿古建筑群。只有山脚下一座苔痕水渍洇染着岁月沉淀的高大石牌坊,为四柱三间五牌楼结构,上面刻有麒麟、雄狮、仙鹤、凤凰等祥禽瑞兽,以及牌坊匾额上的宋理宗御笔“考亭书院”,是仅剩的历史遗存,让人怀古之幽思,旋即产生了一种溯古道今、荡气回肠的文化气息……
考亭书院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考亭村。宋绍熙二年(1191)五月,朱子从漳州告老还乡回到闽北,做出了人生的一大抉择,从崇安五夫里迁居建阳考亭。主要是承父遗愿。考亭是父亲朱松生前选定的居住地,新居建成后命名“清邃阁”,源自其父“考亭溪山清邃,可以卜居”之遗言;其次是扩大教学规模。在朱子之前亲自建造的三所书院(寒泉精舍、云谷晦庵和武夷精舍)皆因地盘局促,随着晚年思想成熟、名气增大,求学弟子趋之若鹜,他萌生了扩大教学规模的念头。
绍熙三年(1192)六月,在购得旧屋稍事改造成前堂后室,起名为竹林精舍。绍熙五年(1194)十二月,因生源日多,便将精舍加以扩建,因村前有一片滨水的绿州,叫沧洲,意为隐士的居处,朱子有诗曰:“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故更名为沧洲精舍。重新复建的考亭书院依然保留着“沧洲精舍”的匾额,以及朱松的楹联手迹——“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
“道遵前圣统,朋自远方来”(朱子考亭书院题联)。从绍熙三年至庆元六年(1192—1200)前后约8年,朱子大部分时间都在考亭讲学和著述。在此编撰的著作有《周易参同契考异》《楚辞后语》六卷、《楚辞辩证》二卷、《楚辞集注》,修订《韩文考异》十卷,编订《礼书》《仪礼经传通解》,考订《尧典》《舜典》《大禹谟》等。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一生心心念念的仍然是《四书章句集注》,他在垂暮之年说“平生精力,尽在此书”。“致廣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完成了理学思想的最后体系,实现了其复兴儒学、赓续道统的人生志向。据《朱熹考亭书院源流考》一书分析考证:创建沧洲精舍前后有名有姓、生平仕履可考的门生多达200人以上。其中有不少是从江西、浙江、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等远道负笈而来。即便是在庆元党禁之时,门生仍络绎不绝。群贤毕至,求学问道,研经读史,穷究理学,沧洲书院成为了南宋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中心,福建也一时为“执全国学术之牛耳”的理学圣地。
庆元六年(1200)三月,一代鸿儒在“伪学”的讨伐声中忧郁离世、病逝考亭。蔡元定、黄榦、蔡沈、陈淳等弟子接过考亭书院的薪火,赓续延绵。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数十年时间里,以建阳为中心的闽学形成了著名的“考亭学派”。
淳祐元年(1241),宋理宗赵昀诏令“崇奖”理学,并正式规定《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官学和科举的教材,肯定其继承孔孟之学的道统地位。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御书“大儒世泽”匾额,配以“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对联,彰显后人对朱子的推崇与敬仰。
在考亭讲学期间,“诸生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与共”,尽管贫寒,然朱子仍以极大的毅力,“日夜讲学不止”。尽管竭尽全力扩大教学规模,但就当时的校舍而言,考亭书院远不能与四大书院(通常指白鹿洞、岳麓、嵩山、应天)相比,但就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而论,则不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座书院逊色。朱子亦被尊为“朱考亭”。诚如清人之评价“天不生考亭,仲尼如长夜。”显然,这是从前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演绎而来,也是对朱子一生致力于道统的褒奖。中国历史延续和文化传统,突出表现为对道统的赓续传承。是朱子及同道成就了考亭学派,成为闽学代称,是考亭学派完成了复兴并发展了儒学的使命。
从几间“前堂后室”的简陋居所,经元、明、清三朝的修葺或扩建,光是从明正德六年到明万历二十六年,经历了7次的修缮。后期不仅具有藏书、奉祀、教学三大功能,考亭书院之影响益隆。终因年湮代远,风雨侵蚀而倾圮。留存于世的仅有明嘉靖十年(1531)巡按福建监察御史蒋诏及巡建宁道佥事张俭创修的石牌坊一座。
当地政府于1983年将牌坊迁移至玉枕山下。2015年重修考亭书院,主要参考明万历朱子十三世孙朱世泽所编撰的《考亭志》布局重新规划设计,建有石坊、仪门、集成殿、道原堂、庆云楼、清邃阁、燕居堂、碑廊等,形成了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错落有致、恢弘大气的建筑群。考亭书院已然成为当今海内外朱子后裔及朝圣者的“南闽阙里”。
二
考亭书院之所以在历史上备受重视,除了是闽学(考亭学派)渊薮外,以考亭为代表的南宋书院,传承历代书院的祭祀的传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祭祀仪式。
祭祀通常被视为中国书院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而以考亭书院为代表的福建书院,书院祭祀方面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影响尤为突出。
朱子创办考亭书院时,即举办祭祀活动,其目的是要让他的弟子从先圣先贤的身上吸取教益,强基固本,培植道德教化,增强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通过祭祀活动,能使儒家的道统学说得到生动的、立体的呈现,从而使门人文脉不绝、道统不坠。
考亭书院在祭祀方面有两大创举:一是配祀孔门四大弟子;二是从祀本学派之先贤。
绍熙五年(1194)十二月,朱子在考亭沧洲精舍主祀孔圣,并以颜渊、曾参、子思和孟子配祀,此为全国书院开启了祭祀孔子,并以四位门人配祀之先河。而在此之前,北宋时仅有颜子和孟子两位配祀,左颜右孟;曾子、子思加入配祀则是在宋理宗咸淳三年(1267),与朱子考亭书院“四配”崇祀相比,晚了70余年。
朱子逝世后,为论定他的道统地位,阐扬他的闽学思想,并使他成为各地书院、祠堂崇祀对象的,是当时学界公认的朱门领军人物黄榦。黄榦在《朱文公行状》中,全面论述了朱子的学术思想和人品道德,并给予他“绍道统,立人极,为万世宗师”的高度评价,并将前人所创由尧舜开其端,一直到孔子、孟子的道统之传,下延至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子。诚如林则徐提联考亭书院赞曰:“道通阐新传,洙泗真源今未坠;儒型垂梓社,沧洲精舍此重开。”
将朱子作为祭祀对象落实到考亭书院,则是朱门后学刘克庄。南宋宝庆元年(1225)秋,在朱子逝世25年后,刘克庄任建阳知县,在考亭书院内建文公祠,次年(1226)落成。祠中张挂朱子遗像主祀,而以门人黄榦配祀。这是考亭书院创建以来祭祀朱子的开端,也是从祀考亭学派先贤这一创举的肇始。在后来的考亭书院集成殿就是后人祭祀朱子的场所。大殿内正中立着的是朱子塑像,旁边是他的四配塑像:蔡元定、黄榦、刘爚和真德秀。南宋宝庆三年(1227)率先举行朱子祭祀典礼,明景泰六年(1455)上升为国家行为。
刘克庄不仅在实践层面上将朱子考亭沧洲精舍的祭祀活动发扬光大,并且还努力在理论层面上加以总结,将朱子考亭沧洲精舍所确定的“四配”、学派先贤和朱子亲手制定的祭祀程序《沧洲精舍释菜仪》等,书院崇祀孔圣和四配逐漸成为定例,通称为“沧洲之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宋度宗时期,全盘采纳这个道统规范,从此全国各地孔庙就依次序排列。
南宋后期,朱子理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七百多年以来,朱子理学得到朝廷的进一步推崇,淳祐元年(1241)正月,在朱子逝世41年后,得享“配祀孔庙”的尊荣,初始只是列在东庑;到了康熙帝时,将其上升成为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位列大成殿的“十二哲”,并取得与周、张、二程并列的五大道统圣人的地位。这在春秋以来是唯一的,“北孔南朱”从此不胫而走。
斗转星移,岁月更替,书院祭祀活动随着书院制度的废除而渐行渐远。欣慰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转化,书院中兴,文脉延续。据不完全统计,如今中华大地各式书院逾两万所,约为古代书院总数的三倍。新修的考亭书院还原了朱子当年讲学的处所——道原堂,正中间墙上悬挂着孔子及四配像。在两边庑壁挂有宋十贤像: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司马光、杨时、游酢、罗从彦、李侗。每年10月18日(朱熹诞辰日),考亭书院及福建有关地方都会举行朱子祭祀大典,已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考亭书院,朱子在此终老,考亭学派则在此诞生。考亭书院与考亭学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朱子生前是以书院为阵地,对孔孟之道进行改造与创新,使之具有与时携行的时代特征,进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考亭学派;考亭学派的形成与影响,又确立了考亭书院的历史地位,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对道统赓续传承的一座令人景仰的高峰。
为了彰显考亭书院的历史地位,2021年底,南平市人民政府联合中国社科院等多家单位,成功举办首届考亭论坛,聚焦“新时代朱子学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多维阐发朱子学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中国社科院时任副院长姜辉在论坛致辞中有两句新评价:“在孔子之后,朱子开辟了中华文化的新时代。正是以朱子学为标志,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千年发展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