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秦箫吹引凤 邹律奏生春

时间:2023/11/9 作者: 闽南风 热度: 19144
朱亚圣

  铿锵激越的潮州大锣鼓《福鼓福音》、刚柔相济的白鹤拳《少年强》、悠扬婉约的南词《赞漳州》、充满异域风情的竹竿舞《竹竿声声》……2022年7月4日晚,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的《花样漳州 魅力非遗》节目中,来自全市的100多位小小非遗传承人用一系列精彩演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充满“福”韵和漳州非遗魅力的“视听盛宴”。这是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一个月内第三次登上央视舞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相传的宝藏,是民族精神的完美体现,蕴含着无数的民间智慧。漳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遗项目丰富多彩。近年来,一些新元素开始和非遗嫁接融合,一些老非遗也寻求创新跨界,掀起一股非遗文化新浪潮。

聚拢市井烟火气非遗市场繁荣广阔



  漳州,古越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称“海滨邹鲁”。唐垂拱二年(686)建置漳州后,漳州成为闽南的政治文化中心,百戏杂陈,笙歌曼舞。陈元光《漳州新城秋宴》中有“秦箫吹引凤,邹律奏生春。飘渺纤歌遏,婆娑妙舞神”之句,道出唐时漳州民间文艺活动之盛况。

  让我们一起聆听历史深处传来的音律,了解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富家子陈家三兄,为着爱情学磨镜,爱五娘无人知影,故意打破镜……”一曲《陈三五娘》从漳州古城边上的漳州锦歌非遗传习所飘出,在漳州锦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素华的指导下,10多名青年锦歌队员围坐在一起,有人弹琵琶,有人吹洞箫,有人弹二弦,有人敲四宝……

  “土音今听贯,民俗始知淳……俚歌声靡曼,秫酒味温醇。”这是有关锦歌最早的描述,出自唐朝高宗麟德六年(664),陈元光部属承事郎丁儒的诗作《归闲诗二十韵》。

  锦歌生发在芗江,蛮歌野调千古传。“七字”“杂碎”,声声句句漳州腔。锦歌是闽南语漳州声调演唱的一种古老的说唱曲艺。锦歌又有俚歌、弦歌、乡音、锦曲、杂凑歌、杂锦歌、歌仔的称谓。主要分布在九龙江下游平原的芗江、锦江支流,与南音相伴形成闽南的两大说唱曲艺。2006年5月,锦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音,又称南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是一种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并自成体系的音乐形式。东山南音主要分布在东山铜陵镇铜兴村,其精髓在于自成体系的指法、工尺谱、闽南方言唱词和古老乐器组合,亦是传承的核心内容。2007年8月,“东山南音”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潮剧又称“泉潮雅调”“潮音戏”“白字戏”等,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流布于漳州和广东潮汕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和东南亚的华人聚居地区。云霄县是潮剧的主要流行地之一,清末至民国期间,非常兴盛,涌现出锦绣春、永正兴等三十多个潮剧职业班社。 潮剧集诗、歌、舞、戏于一体,表演美妙传神,《杨令婆辩十本》与《扫窗会》《闹钗》三个潮剧传统锦出戏被誉为“三块宝石”。潮剧采用闽南及潮汕一带民间音乐,并吸收了弋阳腔、昆腔、西秦腔、外江戏等声腔唱法,保护潮剧对研究闽南地区古老剧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此外,潮剧团体经常到台湾、香港地区及东南亚等地演出,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联结海内外侨胞亲情乡谊,振兴祖国统一大业发挥着积极作用。

  漳州芗剧,原名歌仔戏,亦名子弟戏。起源于漳州,成型于台湾宜兰,是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至今约有100多年的历史。歌仔戏与芗剧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一个剧种两个名称,是全国360多个剧种中唯一由大陆和台湾的艺人共同创造的剧种,成为维系两岸人民精神文化的一条重要纽带。曲牌丰富,旋律优美,民歌色彩浓郁,说唱特点明显,尤其是“哭调”的丰富动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极富闽南乡土特色。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许多底层民众曾经的谋生技艺一度沉寂,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如今,芗剧(歌仔戏)已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民间剧团众多,市场繁荣广阔。

擦亮闽南文化品牌底蕴深厚传承有序



  2022年6月25日,“福”文化圩日在漳州古城拉开帷幕,共有24个漳州非遗项目,4个福文创参展,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一站式”感受闽南文化魅力。悠扬南音婉转,循声而去,六角弦乐器制作技艺市级非遗傳承人阿港师正和南词省级非遗传承人郑炳裕琴瑟和鸣。阿港师坦言,传承难是他面临的一大问题,希望通过“福”文化圩日,让六角弦乐器制作技艺被更多人了解,“和大家分享技艺,非遗就能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喜欢。”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伴随着闽南语吟唱,闽南筝艺术第五代传人张木顺指尖飞扬,流淌出一首清新典雅的古筝弹唱曲。很多人不知道,在诏安县,除了青梅和书画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古筝演奏技法,叫南筝(又称闽南筝),是中国现存古筝九大流派之一。2022年,南筝(诏安演奏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别。张木顺便是这项闽南传统艺术的坚守者之一。50岁的他自小习筝,至今已有四十余载。“闽南筝的传承人很少,正因如此,也保留了它的原汁原味。”张木顺说,闽南筝弹奏风格独特,既保留北方中原文化的古朴典雅又具有南方的清新婉约,像漳州的水仙花一样清香淡雅,被誉为“筝中水仙”。

  乐器与音乐息息相关。中国最早的民歌总集《诗经》中所提到的乐器就有30多种。

  近年来,乐器成为漳州重要的特色产业之一,全市共有乐器相关企业40多家,年产值15亿元,形成了集群化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吉他行业,当地已成为全国第三大吉他生产基地。在位于金峰开发区的漳州昱恒乐器电商直播间里,吉他设计者正在进行直播带货。“吉他是我的‘一生所爱,我小时候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拿着‘一生所爱弹一首《一生所爱》……如果你们需要的话,请关注我的直播间。”昱恒乐器是一家专门生产民谣琴、古典琴以及民乐、大广弦等系列木吉他的企业。如今,漳州昱恒乐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木吉他已销往欧洲、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地,是本地乐器企业的龙头单位,也是漳州乐器商会的会长单位。

  在漳州,说到蔡志强,也许很多人不认识,但说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大家就有所耳闻了,他就是这一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项技艺传承至今200多年,家族相传历经十三代,蔡志强是第十三代传人之一。1977年开始,他跟随祖父蔡龙潭学习传统制鼓技艺,熟练掌握了鼓身、鼓皮、蒙鼓的全部制作技艺,能灵活使用鲁班锯、鲁班尺、平刀、木屐刨刀、鼓钳等制鼓工具。一直以来,蔡志强始终坚持“90年后声音不变”的制鼓目标和以水牛皮做鼓皮的传统,能够制作大鼓、定音缸鼓、排鼓、板鼓、腰鼓、庙鼓、狮鼓、龙船鼓、剧鼓、红鼓、小潮鼓、宋江鼓、法鼓、扇鼓共10多个品种60多个规格,做工精细、鼓声纯正、美观耐用。出厂时,“蔡福美”三字印在每只皮鼓上,方便海内外顾客辨识。

民间瑰宝活态化唱响千年漳府新篇



  漳州悠久的历史诞生了璀璨的文化,留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闲逛古城内就可以看到芗剧、锦歌、蔡福美制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国家级非遗项目占全市近一半,非遗一条街日渐成熟。漫步古城内,在一间间看似不起眼的小店内, 都可能藏着大惊喜,你可以看到这些非遗文化的展示,也可以看到传承人正专心致志的工作背影。

  其中,“非遗一台戏”时常在古城的漳州市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中心演出,如南词、芗剧等表演,吸引不少观众前来欣赏。南词、芗剧曾经风靡闽南,承载着漳州老一代人的回忆。说起南词,有些人比较陌生。南词始于唐初,唐明皇时盛行于宫廷,称为“霓裳之曲”,为历朝雅乐,也称为“国乐南词”。由于南词多授予官宦子弟,民间见闻较少,至清末才逐步传至民间,并盛行于江南一带。清乾隆年间,南词由江苏扬州传入江西,其后传入漳州,至今已传承七代,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词不是南音,两者不同,南词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有曲调之意。南词曾一度凋零,传承与保护堪忧。如今,借助漳州古城的旅游开发,终有机会向市民及游客展现她的优雅曲牌。为更好地传承发扬闽南文化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文化交流中心以茶为媒,以茶创新融合传统文化的模式,每周末开展“龙江韵一台戏”活动。

  非遗保护有担当,民族遗产有活力。2022年10月,由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张琨琨副教授编配的歌曲《这边山 那边山》在CCTV-1(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那山那海》中作为插曲播出。歌曲编配在保持歌曲原生态特征的同时,提炼漳州畲歌特征音调,运用民族和声、支声复调等多声音乐技法进行二度创编,在作品音乐结构、表现力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艺术提升;突破性地将畲族劳动工具“竹撲”“铃刀”乐器化,用于歌曲编配中,进一步传承传统畲歌地域性音乐风格。

  一个城市的价值,最好的内涵就表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作为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漳州文化遗产丰富,现有16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88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几年,以芗剧(歌仔戏)、锦歌、木偶戏、南音、潮剧等民间艺术为重点的闽南文化对外交流足迹遍布亚、欧、美、澳四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