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梅树成林,多么富于诗意的镇名!梅树成林地处群山深处,在漳州市西北边陲,与闽西龙岩接壤。梅林镇与大海的最近直线距离超过100公里,是漳州市距离大海最远的乡镇之一。然而,这座深山里的古老小镇,却与大海有着不同寻常的密切关系,具有身处深山而又与大海相连的文化特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奇特的妈祖信仰
妈祖是海上女神,最突出的法力是“慈航普济”,护卫海上船舶的安全,沿海民众,特别是渔民最为信仰,因此妈祖庙(或称天后宫)主要都在沿海一带,在山区则较少见。而梅林这个深山小镇距离大海较远,民众也十分信仰妈祖,是一种比较奇特的现象。梅林古镇有一座独具特色的妈祖庙,信徒众多,香火旺盛,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习俗。
梅林山高路远,过去交通不便,属穷乡僻壤,百姓生活清苦。当地村民为谋求生存发展,勇敢走出深山老林,除出省到广东、四川等地,还勇敢地漂洋过海,向海峡对岸,向东南亚国家,向海外的印尼、新加坡、泰国、加拿大、巴西等国移居寻求发展。据梅林《魏氏族谱》和台湾《魏氏族谱》,明清时期从梅林迁徙台湾开基,有世系名字的就有315人,他们都是梅林开基祖魏进兴的派下。清康熙末期,魏进兴派下魏文仲从梅林迁徙台湾台南市一带,后移居至台中县乌日乡。雍正年间,魏进兴派下魏习赋、魏祉千、魏可俊从梅林移台,垦居今台中一带和桃园县中坜一带。乾隆年间,魏文兆、魏秀明等人先后垦居今台中市一带。现在垦居台南市、台中市、台北市、桃园县、土城等地的梅林魏氏族人就有2万多人。魏氏族人迁台后,还兴建宗祠,以奉祀列祖列宗。如移居彰化员林镇的魏氏族人,就在当地建了一座祠堂,堂号沿用祖地梅林魏姓宗祠“光裕堂”的名号。据当地统计,梅林镇旅外侨胞有8000多人,主要分布在缅甸、印尼、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勇敢的梅林人在深山和大海之间建起了桥梁、编织了纽带。梅林成为著名的台胞祖居地和著名的侨乡。
为保佑出洋亲人平安,梅林人于明末从莆田湄洲岛“割香”,引进了妈祖女神,清康熙十年(1671)在旧圩尾端兴建了天后宫,供奉妈祖。梅林天后宫为砖木结构,坐西朝东偏南,双层楼阁建筑,单檐悬山式,平面呈长方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斗拱为双层一斗三升式。红檐朱枋,金碧辉煌。木件镂空雕饰彩绘,古色古香。石柱浮雕蟠龙,栩栩如生。梅林天后宫现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的妈祖诞辰日,梅林人都要举行隆重的迎神赛会活动。活动从农历3月21日开始,全村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做糍粑、买糖果,端供品到天后宫烧香朝拜。农历3月23日是妈祖的生日,天后宫组织妈祖“巡村”活动。“巡村”时,几百个手持幡旗的人群浩浩荡荡地走来,五颜六色的幡旗在山风的吹拂下猎猎飘扬。信士用大轿抬着妈祖神像跟在人群后,锣鼓队、西乐队和舞龙舞狮、大鼓凉伞队伍,从天后宫出发,穿行在全村每个角落。所到之处,锣鼓喧天,器乐齐鸣,鞭炮燃放,炮声不绝,火药铳鸣放,震耳欲聋。沿途龙飞狮舞,竞相献技,场面十分壮观。每座土楼门前大埕或大路口,人们摆上供桌、供品,等候“巡村”队伍的到来。妈祖神像一到,村民就在供桌前烧香叩拜,祈盼妈祖保佑海上行船平安,合家生活幸福美满。到晚上,还燃放焰火,烟花把梅林的夜空映得如同白昼。天后宫前的戏台上地方戏曲连演三天,丝弦绕梁,歌声悠扬,全村男女老少汇集在这里观看演出,享受太平盛世的小康生活。
美丽的自然风光
梅林山清水秀,风光美丽。距离镇区5公里的“云水谣”是远近闻名的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的梅林镇璞山、官洋、坎下三个行政村,过去统称长教,都是开基600多年的古老村落。长教溪在三个村子蜿蜒穿行。小溪两岸,十多棵百年老榕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如同一把又一把巨大的天然阳伞。坐在老榕树下,听溪流潺潺,沐乡风徐徐,远望连绵起伏的群峦叠嶂,近赏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回归自然的感觉油然而生。漫步在溪边鹅卵石古道上,放慢脚步让山风吹走躯体的疲惫,吹散心中的俗念,真是惬意无比。
梅林古鎮的知名度不如云水谣景区,但正因为这个原因,保持着传统村镇的原汁原味,让人顿觉时光倒流,来到深山老林里的民居聚落,没有被商业化潮流裹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山峦、溪流、拱桥、寺庙、土楼、古街,一幅原生态的田园风光画卷在你面前徐徐展开。山谷中,清澈的溪水不知疲倦地日夜奔流,在石头上激起一串串水花,又继续向前。溪里鸭群游弋嬉戏,溪上拱桥连接两岸,溪畔土楼错落分布,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梅林镇区平地、山坡、房前、屋后,生长着许多梅树,每到寒冬,绽开美丽的花朵,有红的,有粉的,有白的,一团团、一簇簇,傲立枝头,迎着寒风,在蓝天白云下怒放。漫步在梅林中,一股股梅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闻香而至的蜜蜂忙碌地飞舞在花间。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每年一二月份,花期一个月左右,这时会吸引许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
厚重的历史文化
梅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积淀厚重。这是一个真正的土楼之乡。整个梅林镇,山脚下、溪岸旁、田野上,土楼星罗棋布,其中位于云水谣景区的方楼和贵楼和圆楼怀远楼作为土楼的优秀代表,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名扬天下。
梅林镇区也分布着许多这种夯土版筑的特色民居。早在元至正末年(1368),唐朝名相魏征公的第18代裔孙魏进兴从宁化县石壁溪徙居梅林,在这里繁衍生息,几百年来先后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土楼。现镇区还遗存土楼20多座。其中的南庆楼为方形土楼,通廊式结构,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楼的前后左右是几座一二层楼,把南庆楼围在中央,组成以南庆楼为主体的土楼群,可以居住许多户人家。
镇区有一座古老的学堂,叫翠玉轩。砖木单层结构,青砖灰瓦,坐西朝东,临溪而建,独具闽南建筑风格。大门上有一副楹联:“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把“山水翠玉”等字嵌入联中。书院由门厅、天井与大厅组成,为二进五开间。大厅作为私塾老师传道授业的场所,供奉孔子先师圣人牌位。大厅还分东、西两进,以拱形拜师廊相连。一二进的小单间是学生自习的地方,而里屋则是老师居住的寝室。书院地板用卵石铺砌而成,独具山村特色,富含书香之气。书院建筑装饰考究,梁架线条简洁朴素。木雕镂花窗工艺精湛,墙裙的砖拼花图案讲究对称。檐下彩绘细腻,院内隔墙开有圆形、矩形的砖雕镂花窗。大门彩绘人物花草,栩栩如生。翠玉轩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创建人为梅林名士魏仰韵。他天资聪慧,禀赋过人,在闽、浙、鄂一带经营大米、油漆等生意,发迹后捐资创建了这座学堂,在最鼎盛时期有180多个孩童在这里读书。翠玉轩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座古代私塾转型成为公益的农家书屋,供村民读書看报。
在翠玉轩附近,默默竖立着一座写满岁月沧桑的石牌坊。这是一座节孝旌表坊。高4.5米,宽4米,坊横额刻“节孝”二字。《南靖县志》对此有记载:为魏睿衷妻简氏立。当年,儒士郎魏睿衷22岁病逝,留下一子仰韵,其妻简氏19岁便守寡,一守就是70年。她含辛茹苦培养仰韵,使其成为一名国学生。长大成人后的仰韵经营颇有建树,发迹不忘故里与母恩,回梅林建了翠玉轩等三间学堂,供村里的孩童读书。仰韵驰骋生意场,结识了许多官吏与社会贤达。据村里《魏氏族谱》记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皇帝下江南巡察由“督抚上本”,“皇恩宠赐纹银三十两。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岁三月建立节孝牌坊。”当时为魏睿衷妻简氏立节孝坊的有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闽浙部堂杨廷璋、兵部侍郎福建巡抚部院吴士功、福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吏奕昂等,都是当时显赫的人物。
梅林这座自古与海相连的深山小镇,在改革开放以后与外面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慕名而来的游客摩肩接踵,特别是春暖花开时、妈祖诞辰日、秋月映照时、梅花盛开时,田间、树下、溪畔,到处都有来此踏青赏景的游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