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乡村振兴进行时 九龙江畔谱新篇

时间:2023/11/9 作者: 闽南风 热度: 18395
苏水梅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漳州市认真学习中央关于乡村振兴工作部署要求,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热心乡村振兴工作的好带头人,一大批大胆创新、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好做法,一大批乡村振兴的好典型,一大批生动好听的感人故事。前不久,笔者走访了一些村庄,一起通过文字抒写漳州乡村振兴的新气象吧。

绿水环绕田头村



  “水乡水韵,一派富美景象;古村古道,一览百年时光;好山好水,一片秀美土地……”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龙海区浮宫镇田头村几乎每一步都很好地“踩在点上”,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村庄,到“富美乡村”到“一村一品”示范村,再到新时代乡村振兴“排头兵”,田头村人在这片充满激情的热土上,正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

  “尊祖、敬宗、事亲、睦族”,郭氏子孙世代秉承、发扬此优秀传统家风,使得家族人丁兴旺、贤达辈出、蒸蒸日上。在古厝旁,在绿树下,一条条看似普通的村规民约,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细品完郭氏家风、家训,也就不难理解关于“归田居”的故事了。村民无偿空出这座老宅,建设家规祖训宣传基地,里面不仅陈列着“古早味”的闽南器物,还有记录家风家训的书画、雕塑。

  是什么引领田头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走在前头呢?显然,田头村人深谙久久为功的道理,听民意、办实事。2014年,田头村在漳州市富美乡村考评中名列第一;2019年7月,“乡村振兴幸福田头”福建省摄影大赛在田头村开镜;入选第二批省级家风家训乡贤文化馆;与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共建“田头党校”……无论是污水改造、大厝提升改造工程,还是垂钓基地、婚纱摄影、手工艺、农副产品等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项目,不禁要为田头村党委干部始终保持的“一张蓝图绘到底”“干一件成一件”的初心点赞。

  曾经,田头村的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河岸边一座座菇房和猪圈让水乡变得杂乱不堪。田头村党支部深知“水乡富起来,不能没有了水;有了钱毁家园,不能长久”。村里多次开动员会,党支部的号召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党员们带头清猪圈、拆茅厕、腾土地、捐款物,把群众的参与热情调动了起来。乡村创建资金中有三分之一,接近 600万元是村民捐赠的。经过党员和群众共同努力,村里猪圈和菇房消失了,沿河近70座古厝修缮一新,岸边修建了闽南传统红砖步道、青石护栏,水乡重新焕发生机。

  在归田居门前的广场上,有一个字碑,上面的“埊”字,既包含了水乡田头村拥有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物产,也讲述了田头村昔日河道淤堵严重,水质恶化,经过村党委生态振兴的引领,如今好生态变成“聚宝盆”,田头村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退休厅官返乡当支书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句话体现出人的心境,说的是外出打拼多年,回到家乡仍然保持一颗本心,在经历人世冷暖尝遍世间百味之后,仍旧不忘初心,像当年那个少年一样,自信、阳光、充满干劲。在漳州,许多人对退休厅官赖文达不计报酬参与服务乡村振兴的故事津津乐道,都说这是传统的“告老还乡”上演了现代版本。

  新建村距平和县城约40公里,平均海拔820米,曾是福建省扶贫开发重点村。出生于新建村的赖文达,按原行政级别,退休前是位“厅官”。谈及为何选择回乡,赖书记说能回到生他养他的小村庄,带领父老乡亲们走上致富路,这个愿望一直很强烈。虽然现在每天很忙碌,但心里感到很踏实,很满足。

  过去新建村因海拔高、山路崎岖、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少,村里赌博盛行、打架斗殴案件时有发生。由于外出流动党员较多,村里“带头人”难选,上一届村支书只能由乡干部兼任,是远近闻名的“问题村”。2018年,赖文达以全票当选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成为福建省首例退休厅级“村官”。年轻的时候,他就在村里任党支部书记,为家乡建设作出过贡献。退休后返乡当支书,既饱含深情,又充满斗志,新建村在他的带领下,早已摆脱了贫困,踏上了致富快车,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省级金牌旅游村”“国家级森林乡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享有福建“九寨沟”的美誉。

  回村当支书,家人当然有顾虑。赖书记有高血压、糖尿病,需每月返回福州取药,这是他与家人短暂团聚并获得支持的机会与理由。“农村要发展,时间很宝贵,抓住机遇很重要。”在他看来,合理规划、争取资金、产业转型、教育医疗、电商合作,千头万绪,哪个都不能耽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变化悄然发生,新建村聚集效应显现,外出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在广州打拼多年的赖杨宝携妻子女儿返乡,担任了村主任助理,参与村里建設;制茶工艺师潘武荣返乡办茶厂,带领茶农制茶卖茶。每逢周末或节假日,福建、广东、浙江的客人慕名而来,中草药产业园、富硒蔬菜、天然蜂蜜,乡村旅游让经营民宿的村民信心满满……三、四年间,新建村变化明显:243户、1058人的小村庄人均收入由2018年的1.36万元,上升至2021年的3.1万元。

畲乡风情款款而至



  2020年起,云霄县坡兜村以“一园两桥两溪三个点”特色项目为牵引,实施24个村寨建设项目,总投资3000多万元。“一园”即“一鉴钟情”特色畲族文化园;“两桥”即村部桥拓宽改造工程、车圩桥及连接线建设工程;“两溪”即车圩溪、南溪生态水系项目;“三个点”即寨门建设、村部改造、幸福院建设项目。时光流转间,村里发生了美丽蝶变。

  

  回忆起“三月三”坡兜村的场景,村民黄素玉记忆犹新:村部前、榕树下,畲民们聚在一起重学畲语、唱起畲歌、排演竹竿舞,欢笑声与舞曲声交织成一片。大人、小孩着畲服、唱畲歌、做草粿,吸引摄影家们不停按下快门,定格下一幅幅和谐的畲村春日图景。原来,作为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承办了坡兜畲族乡村振兴现场会。以歌舞为媒,坡兜迎来了各地宾朋走进村寨共赏畲村古韵风情、共享乡村振兴成果。

  2020年初,云霄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坡兜畲族乡村振兴战略“一村一方案”五年发展规划》,着力在坡兜村实施一批民族风情特色项目、培育一批传统民俗活动传承人,希冀打造中国特色少数民族村寨。朴素的畲乡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感恩中奋进。“聚焦乡村振兴,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坡兜村走在前列;推进农业高质高效,推进乡村宜居宜业,推动农村富裕富足,推动民风向上向善,坡兜村亦始终走在前列;发展特色产业、优化环境整治,挖掘畲村底蕴、构建“三治”体系,提升公共服务,畲村振兴五大目标稳步实现。

  在省、市挂钩帮扶单位的倾力扶持和县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房屋立面改造、巷道水沟整治等坡兜村的建设推陈出新。村子充分挖掘整合“金交椅”土楼、茶马古道等当地特色资源,相继启动工程,村容村貌改造不仅激活坡兜人气,也为村民带来就业岗位。村两委还积极对接引进雨伞骨、人造花加工和防护面罩生产等企业,动员外出村民留下来参与家乡建设。

产业兴旺其乐陶陶



  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2021年以来,诏安已规划投资1100万元用于打造11个连片面积百亩以上的青梅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并扶持4000亩青梅果园推广运用土壤改良及果树矮化修剪技术,提高种植业科技投入。2022年,诏安本地产青梅约8万吨,通过手工采摘鲜果提高优果率,全县青梅产业产值增加近6亿元。

  “青梅产业关系着山区13.5万农民的收入,县委县政府着眼于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加大对青梅产业的扶持,不仅提高青梅种植业的效益,更要优化青梅产业布局,提高青梅加工附加值。”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诏安走出一条科学有效、农民受益的产业发展之路。“青梅已成为诏安的‘烫金名片,因为有这么一个果子,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得以保障发展,百姓安居乐业。”村民们由衷地发出感叹。

  “上下同心、依靠群众”是下河杨桃产业振兴的精神力量。“过去我们最发愁的是杨桃卖不出好价钱。”下河村党建指导员蔡劲松告诉笔者,云霄县下河乡下河村杨桃种植已有百年历史。早年因为缺乏科学的引导,农户们各自为战,杨桃种植面积大而散,口感酸涩。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剩下老人们守着家园,山村成了“空壳村”;如今,科技特派员指导种植,年轻人开办农家乐、线上线下销售杨桃,一到杨桃收获的季节,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农户们开心的笑容,大家纷纷收获幸福和满足。

  游客们到了下河乡,可以串点连线看美景。云霄下河坡兜线“抱团发展、打造特色产业品牌”,以下河村杨桃产业为轴,辐射带动上河村、坡兜村发展特色种植,形成连片种植示范带,杨桃种植总面积约6800亩,年总产量3.4万吨,总产值超1.2亿元;发挥产业示范带动效应,带动上河村、坡兜村农户种植青枣、桑葚、金枣等农产品,夯实产业根基;通过发展“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擦亮产业品牌。

返乡创业劲头十足



  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同时造就人才的舞台。返乡创业青年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广袤乡村回馈他们以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出生于1996年的云霄县火田镇人林洪森,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创业。2018年他找到无人机与农业的结合点,推进“无人机+农业植保”发展。几年间,林洪森凭借勤劳和智慧,在泥土里扎下根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发展产业,蹚出了一条新路。

  “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农业领域,让农村更有年轻的活力,让植保更加简单。”四年前,林洪森开始创业时是单兵作战,现在宜木公司已经有8个“小伙伴”了,其中有4个是大学生。合作菜园果园,是林洪森一直引以为自豪一种服务方式。位于平和霞寨镇的生态果园示范基地,就是把果园托管给宜木公司,取得旅游、生态、农业合作共赢的一个成功案例。“现在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这是植保无人机的商机,也是智慧植保最好的一个切入时机。”林洪森一直在构想着自己的团队如何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为家乡的农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家乡漳州是美丽的,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眼前“95后”的林洪森年仅26岁,但他已经是宜木公司、宜木叁合、春井园林、博怀电子商务等几家公司的“掌舵人”了。回想起自己创业的过程,林洪森历历在目,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只要有梦想,就应该朝着梦想的方向奋力前行。”林洪森的目光坚定而执着。去年,林洪森在长泰、漳浦等地采用蔬菜与水稻轮种的模式,他的滚石农场在创业小伙伴们的帮助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年产蔬菜约40万斤。今年夏天,林洪森返回家乡承包了2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甘蓝、生菜等农作物。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带动乡亲们就业致富。青春之花在田间地头绚丽绽放,与家乡人民一同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

  2021年6月,漳州市鄉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一年多来,我市通过抓实一批项目、打造一批典型、探索一批符合漳州实际的路径模式,有力有序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平稳铺开,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脱贫攻坚成效基础上,接续推动有效衔接,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近两年来,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全面推广农村村民建房“两统筹、两统管”制度,优化升级36条“串点连线成片”线路。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漳州人民正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各种类型的乡村振兴典型不胜枚举,因此对于乡村振兴故事的抒写,难免会有遗珠之憾。“乡村振兴进行时,九龙江畔谱新篇”,500万人民正齐心协力,努力跑出乡村振兴漳州加速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