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种颜色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那么这种颜色一定是“中国红”。 红色代表吉利,更是中国革命的代表色。“红军”两个字,是一个多么亲切有力的词语,那是血浓于水的深情,那是红色革命的精神和力量。从小到大,我们从各种各样的书上都可以看到对红军对战争的描述,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是最炽热的中国红,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不停歇的红色源泉。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由来已久,1931年9月18日夜,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自此,日本炮火开始洗劫中国大地,抗日战争拉开艰苦抗战的序幕。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抗战英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越来越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社会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当革命的烽火蔓延到漳州的大地,一方水土也滋养着一群热血奋斗的革命人。1915年出身于贫苦人家的海澄县虎渡村人苏精诚,聪慧过人,悟性极高。小学时代在进步老师苏孝恭、苏静的影响下,懂得很多革命道理。苏精诚小名苏脚桶,苏精诚的名字就是苏孝恭帮他起的名字。高小毕业后,进入漳州龙溪工业职业学校,后转入厦门美术专科学校。苏静因反动派迫害出走海外,20世纪30年代初回到厦门。至“九一八”事变发生,苏精诚与苏静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们志同道合,经常共同阅读进步书籍,探讨革命道路。
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挺进漳州,4月19日拂晓,漳州战役打响。漳州战役是红军时期一场著名战役,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东路军对驻守福建省龙岩、漳州地区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战役。师长张贞从前线败退回城内,连夜烧毁军械库,带着少数亲兵弃城而去。此次战役,我军取得重大胜利,战果辉煌。在厦门求学的苏精诚和苏静得知红军进漳后,决定返乡参加革命,以此报效祖国。在家乡,他们组织40多人成立了一支由老同学和贫苦农民的游击队,并与邻近的红三军第十九团,红四军第二十八团取得联系,接受红军的领导,苏精诚为队长,苏静为政治委员,开始热火朝天的干革命,并加入由闽南革命委员会领导的宣传队。5月,红军完成进漳任务后开始撤离漳州回师中央苏区时,苏精诚和苏静同时正式加入红军,苏精诚因杰出的演讲才能被分配在红一军团政治部工作。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苏精诚在当时作为一位有鸿鹄之志的少年刚加入红军时,他的心中燃烧的是革命的激情。他出生贫寒家庭,受益于老师的教导,他努力上进,为人忠诚坦荡,勇敢正直。在走向革命的岁月里,苏精诚的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拼命精神、感恩精神和执著精神,也就是凭着这样的一股韧劲,苏精诚不断接受战火的洗礼与战斗的考验,不断成长。
在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作为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队长的苏精诚,进入战争前沿阵地,进行宣传鼓动,瓦解敌军。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实行战略转移,1934月10月中旬,苏精诚跟着红军一道参加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从小到大,我们曾在教科书,影视剧和代代传承的英雄故事里间接或直接地看到与长征相关的系列知识。正如一位学者所说,长征,需要记录,需要挖掘,更需要一代代人的常读常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花了十几年探求长征背后的故事,求实严谨的记录下了《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他意识到,“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和奇迹,更是中华民族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
苏精诚跟着红军翻越陡峭险峻的高山,跨过激流汹涌的江河,穿过沼泽遍布的草地……在行军途中,他一路自己忍饥挨饿,扛抢背粮,尽自己所能,不遗余力的照顾年小体弱的战友们,他的这种乐观且无私奉献的精神曾得到当时的政治委员聂荣臻和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的高度赞扬,夸苏精诚是个“好同志,好干部”。红军辗转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回顾长征一路走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以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和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七律·长征》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几十年来,这首诗代代传诵,让未来的人们明白精神和信仰的力量何等伟大,明白当年苏精诚和红军战士们这些年轻的生命为什么历经艰险仍能拥有快乐和自信。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而苏精诚,一路跟随着红军走南闯北,一路行军一路打仗,越是困苦艰难,越是锻造出苏精诚永不服输、豁达坚韧的性格。
西安事变前,苏精诚调回红一军团任敌工科长。在这期间,苏精诚冒着生命危险潜入东北军骑兵五师十六团,以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民族大义的精神灌输到东北军阵营里,影响一些东北军投入红军队伍,为后来的“西安事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紧接着,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卢沟桥是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卢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引起全国强烈反响。随着抗日战争的烽火越演越烈,苏精诚先在聂荣臻政委领导的一一五师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役,打了大胜仗后又调到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领导的一二九师,担任该师三八六旅的政治部主任,苏精诚把大家团结在一起,深入做思想疏导工作,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团队精神和战斗力,这是他最显著的特点。三八六旅成功地袭击了豫北地区的日伪军,同时也加速了伪军内部的瓦解。在对伪军进行工作改造的过程中,苏精诚时时事事以全局利益为重,为人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无论到哪里,始终保持着高昂的革命热情,展现出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更严峻的考验接踵而来,苏精诚参加了举世瞩目的“百团大战”,在他领导下的三八六旅宣传队在对敌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把握战机,见缝插针开展宣传,在精神上设法激励士气,加强攻击的决心,配合主力部队的对日作战,真正成为“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为中日抗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卓有成效的文化宣传工作,在“百团大战”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百团大战”之后,日军采取激烈的报复行为战争。1941年1月25日,辽县、沁县、武乡之敌6000多人向浊漳河进行“扫荡”,直扑武乡县韩带壁三八六旅部队。苏精诚在夜中首先发现敌人,大声疾呼:“敌人来了!准备战斗!”这时,敌人一阵轻机枪扫射,把苏精诚射倒在路边悬崖上。他翻身滚下200多米深的山沟里,壮烈牺牲。苏精诚遗体安葬于河北邯鄲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里,与左权烈士、高捷成烈士安息在一起。
回眸苏精诚戎马生涯的岁月,无论是长征途中还是一路的枪林弹雨,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苏精诚用慷慨高昂的斗志,胸怀大局的品格,在摸爬滚打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 ,也在层层历练中经受千锤百炼,践行着自己在党旗、军旗下的庄严承诺。他所体现出浓烈炽热的家国情怀,让我们对远去的抗战岁月心生敬畏,在千秋万代中,留给我们的思考更是深刻而严谨,以及一份崇高的敬意……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