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怀念儒将苏静

时间:2023/11/9 作者: 闽南风 热度: 15803
蔡刚华

  一条碧水如练的小溪从苏静故居前缓缓流过,几级临水石阶,边有一株老榕,宛如一幅清净明朗的闽南水乡图。苏静的故居位于龙海区海澄镇内溪村碑头社(又名六口碑)。这是一幢始建于清末民国初年,坐北朝南的典型闽南民居,面阔三间,屋外有红砖大埕,屋内则是最常见的一厅抱四房建筑格局。大厅正面端正悬挂着苏静将军建国后第一次受衔时着将服的正面标准照。故居大门上悬挂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题写的“苏静将军故居”牌匾。如今这里已是福建省革命历史遗址单位,还是市区两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在2011年由龙海市人民政府授予文物保护单位,是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主题教育的重要场所。

  从漳州走出的开国将军不多,军阶最高的应算是苏静中将。苏静中将无论是在家乡人民的眼里还是历史文献的记载里,他都被归为一名儒将。他是开国将领中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骨子里始终保持着中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最高精神追求:处事低调、淡泊名利、为人谦恭……

  我第一次听到苏静将军的名字,还是读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当时我正就读海澄小学,这所小学位于海澄老街的尽头,有一幢两层的教学楼和一排低矮的简易教室。这所小学在民国时叫南院小学,当年还名为苏孝顺的苏静就曾在这里接受完整的小学教育,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苏静是我们的优秀校友。

  后来搬家,我换了一所小学——内楼小学,校长和副校长都姓苏,我们把正副校长称“大苏”“小苏”。“大苏”开会时讲话和气,从不轻易批评人,“小苏”则一脸严肃还时常训人,我们看到他一般多绕着走。所以每次“大苏”开大会讲完话后,我们都有意把鼓掌时间拉长,后来老师告诉我们,大家口中常提及的“大苏”其实就是苏静将军的堂弟,于是我们对苏静将军便更感亲切了。

  后来我升学龙海二中,每天进出的学校大门上的校名题字就是苏静将军写的。据说向苏将军求字的单位和个人甚多,只是将军一向低调行事极不轻易题词赠字,所以学校更以此为傲,每逢重大活动时总是特别提及。这种暗示的效果就是每天上学时我总喜欢抬头多望一眼,他的俊朗书风就这样理直气壮地清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二中学生也常以此为荣,检点着自己的行为举止,校风校纪一向不错。想来苏静将军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家乡人民的视野,家乡的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时总言语中眉角微扬,语气中多带着几分骄傲与自豪。

  说苏静是儒将一点都不过分,他是科班出身的,师范科。1925年小学毕业后的苏静便来到了漳州城,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舍近求远去了漳州城的省立第八中学求学,因为也就在1925年,在离他家不远的石码镇就开办了一所名叫石谿中学的新式学堂。这是一所由爱国华侨和热爱乡梓的一批社会贤达在清末“锦江书院”基础上创办的,那时的校长还是在漳州推行新学教育第一人,曾在省立八中任过校长的黄仲琴。其实从苏静的成长轨迹上,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当年的省立八中进步之风可谓盛行,省立八中位于芝山中脉的净众寺,宋代朱熹在山上临漳台讲学后,这座小山便成了漳州城的文脉核心。那里当年正在兴建校舍,学校图书馆藏书颇为丰富,从乾隆年间出版的《真文忠公文集》到当时翻译自苏联的进步书籍,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受进步思潮的影响,思想自由与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与践行,在进步书籍的阅读中,苏静的思想开始有了独立思考的方向。

  在读中学的第二年,苏静便开始参加了中共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无论是开会发言,还是组织上街活动,苏静便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干练及胆识。

  中学毕业后的1929年,苏静回到了家乡的合浦村东山尾当小学教员,早年的他就在这里接受私塾教育,是读着《幼学琼林》《千家诗》和《百家姓》启蒙的。如今他回馈乡亲的正是这些年所学所思的现代文明与理想追求。教学中,他或许深感教学技能的不足,或许是胸中始终涌动的一股热血在隐约的呼唤,于是他又一次重返漳州城。1930年,他考上了福建省立龙溪高级中学(原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1930年的省立龙溪高级中学正是学潮泛起、思想激荡的澎湃时期。苏静的学长王占春、王德早在三年前就率领城里学生走上漳州街头,向市民及手工业者们宣传革命理论,并已在学校内秘密成立了党组织。一直向往革命的苏静,因为有在中学时参加“反帝大同盟”的斗争经验,一旦融入省立龙溪高级中学便成了学校的学运骨干与中坚。他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多次组织学校的学潮运动。反动当局很快就注意上了学运领袖苏静,迫于反动当局的追捕,苏静只得离开故乡,随父亲前往缅甸仰光英脉镇谋生。

  地处热带的仰光城虽然阳光明媚,但却不能使苏静的心情舒畅起来。终日眉目紧锁的苏静内心是焦虑的,他和大多数抱着渡海来“番爿”赚钱发大财的唐山客不一样,他仍心系家乡,关注着来自祖国的每一条消息,特别是时政新闻。有个漳州同乡在仰光开了一家照相馆,一有闲暇功夫,苏静便到照相馆帮忙,显影、定影、冲洗、放大……苏静在暗房中既得到了快乐也收获了本领。此时的他一定没想到,他的这手功夫将会在若干年后,用缴获敌人的相机,为党和军队记录下无数重要时刻与珍贵瞬间。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前后,国内政治气氛出现了暂时松动,苏静瞅准机会立刻返国。他先到厦门找到了同乡苏精诚,两人共同的志向,共同的政治抱负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在1932年4月一同返回海澄,并在东泗卓港村拉起了一支四十多人,拥有三十多杆枪的游击队。苏精诚任队长,苏静任政治委员。

  1932年4月20日,这注定是漳州永载史册的光辉日子,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苏静与苏精诚率领游击队报名参加红军,他个人则并被安排到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所属的宣传队担任队长。贴标语、发传单、搞动员,漳州城的大街小巷有了他忙碌的身影。5月底苏静转入中央红军第一军团,随军撤出漳州回师中央苏区,他参加了的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后来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儒将苏静在战争年代把所学之长发挥到淋漓尽致:长征中绘制行军线图,拍摄红军过草地图片,在情报战线上战功卓著……他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参加了开辟东北根据地的斗争和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作为我军代表进入北平同傅作义进行谈判,为和平解放北平作出了特殊贡献。1955年,苏静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級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苏静将军一生严谨,文而有节的性格让他在很多大是大非中经受住了考验。

  1985年12月龙溪师范学校建校八十周年时,苏静将军还特意回到漳州,回到母校,并在图书馆前亲手栽下了一株南洋杉。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将军新手种下的杉树壮挺笔直,枝繁叶茂。师生们每看到这株高大挺拔的杉树,便情不自禁地想起苏静中将,想到了他的刚毅的目光、正直的人品。

  儒将苏静,儒中带刚。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