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满腔热血为革命 浩气长存天地间

时间:2023/11/9 作者: 闽南风 热度: 15782
宋阿芬

  铁军战士不弯腰,

  岂能怕死去求饶。

  人生百年终一死,

  留得青山上云霄。

  铁军战士不发愁,

  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情在,

  三年归报楚王仇。

  这首铿锵有力的狱中诗是坚贞不屈的革命先烈李子芳写的。李子芳,1910年5月3日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县永宁岑兜村(今为石狮市永宁镇子英村)。少时父母双亡,为谋求生活出路,14岁的李子芳随乡亲飘洋过海。1927年初,当革命风暴席卷祖国大地,直至南洋时,华侨青年心中燃起了革命的火花,此时17岁的李子芳也受到了新思潮的启迪,他毅然回到了祖国,投身革命。

  李子芳先后就读于泉州的培元、晋中和黎明高中等校。当时广大农民生活极端贫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李子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开始接触到一些进步书报,如《向导》《新青年》等著作,积极探索革命真理,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洗礼。1931年,他到泉州郊区法江小学任教,以教书作掩护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他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有益活动,出版小刊物宣传革命道理,揭露地主阶级残酷压榨农民的罪恶现实。之后李子芳离开泉州,到南京大学当旁听生,课余大量阅读革命书刊,在那里李子芳结识了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不久,他返回福建,在厦门鼓浪屿参加中共地下活动,并加入革命互济会和反帝大同盟,开始从事革命斗争的生涯。

  投笔从戎当红军

  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扩大红军队伍是红军进入漳州的主要任务之一。红军进漳后,闽南党组织先后在漳州、石码成立了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和石码工农革命委员会。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立即紧密配合红军深入开展扩军工作。石码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了一个扩军机构,红四军政委罗瑞卿和工农革命委员会同志一道上街下村,宣传发动。总之,红军进驻漳属地区以后,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宣传。现今龙海一中“红军楼”上还保存了当年红军写的“消灭地主武装”“红军是工农的军队”“反对日本出兵中国”“消灭军阀混战”等标语。

  通过红军和地方党组织灵活多样的宣传发动后,广大胸怀大志的青年自愿报名参加红军形成高潮,出现了“党员带头、夫妻一心、师生一路、兄弟一起”参军的动人场面。1932年5月经厦门互济会介绍,李子芳来到石码,看到石码革命气息浓厚,信仰坚定的李子芳毅然决然地在石码参加了红军,任红四军政治部干事。据不完全统计,在红军驻漳的短短39天中,漳州地区应征参加红军的就达1500多人,单石码、海澄报名的就有四五百人,李子芳就是其中的一人。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许多热血青年都渴望加入党组织,因为党组织让人有归属感。李子芳正式成为一名红军后,他的革命目标变得清晰而坚定,思想觉悟更加提高。李子芳认为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他觉得活着就要有意义,就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就要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和锻炼后,李子芳在1933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后,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1934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先后担任红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干事、组织科长、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等职。“李子芳虽然在石码的革命时光只有两年多,但他英勇刚强,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石码人民心中。”龙海市方志办杨海珍女士慷慨激昂地说道。

  顽强奋斗酬壮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子芳奉命调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在项英直接领导下,负责新四军军部的组建工作。李子芳承担起了重担,主持军政治部日常工作,李子芳总是日以继夜地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着……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的实际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与李子芳勤勤恳恳地工作是分不开的。李子芳除了参与全军的组建工作外,还肩负起筹组政治部的一切事宜。他遵照叶挺军长、项英副军长关于“兵马未动,政治思想工作必须先行”的指示,向全军发出号召,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完成新四军大会合。按照当时政治工作的要求,为了提高同志们的政治思想水平,他坚持不定期地举办干部学习班,亲自为他们上课。他时刻记住自己是个共产党员,他处处模范带头,关心群众疾苦,经常深入学员宿舍,帮助学习,与学员促膝谈心,深得学员的爱戴。李子芳就像是一根拧紧了的发条,有一股永远也不停止摆动的精力。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党的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后来调任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的肖华,在1982年的纪念文章里深情写道,“李子芳总是那样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总是那样生气勃勃、永不怠倦,当时红军中的知识分子很少,他是部队中的佼佼者”。《新四军英烈志》这样评价李子芳:三年中,為新四军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作风深入,工作细致,待人诚恳,关心同志,所领导的组织部被称为干部们的家。

  宁死不屈践誓言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时,李子芳因急性阑尾炎做了手术,刚出院不久,军部领导几次决定让他先撤退出去。在这危急的关头,李子芳坚决要求留下来,与部队一起行动,他果断地说:“同志们都在战斗流血,我身为组织部长,岂能先撤退!我要和大家战斗在一起,死也要死在一起。”经过七昼夜的浴血奋战,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李子芳因体力不支,行走艰难,不幸落入敌人的魔掌。

  共产党员始终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无论任何困难,无论任何引诱,坚决把握革命的立场,李子芳被俘后就置生死于度外,决心为革命捐躯,斗争到底。不久他与叶挺军长等高级干部及指战员一同被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在上饶集中营,李子芳利用可乘之机与叶挺传递纸条,向叶挺汇报狱中人员情况,并表示了与顽固派斗争到底直到牺牲的坚强决心。李子芳到石底监狱不久,很快地建立了秘密党支部,并被推选为支部书记,黄诚、徐锦树为支部委员。党支部组织党员认真总结了皖南事变的经验教训。根据当时严峻的形势和恶劣的斗争环境,敌人妄图迫使我军负责干部屈服、自首,软硬兼施,费尽心机。李子芳用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和古今中外名人的诗词、文章,及时对战友进行革命气节教育。有一次,特务头子姜移山来劝降,李子芳和党员同志一起高声背诵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在李子芳的带领影响下,同志们坚持在斗争中求生存,尽管敌人威逼利诱,同志们誓死不屈。面对恶劣的狱中环境,李子芳说:“不管敌人多么残忍狡诈,我们不要忘了,我们是不怕死的共产党员,只要我们坚持革命气节,团结就是力量,斗争才有出路。”他的肺腑之言和他那坚定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大家,他和关押在一起的战友以顽强的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一次又一次挫败敌人的阴谋诡计。

  在狱中,李子芳正气凛然,始终不屈不挠,严守党的机密,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1942年5月,上饶集中营转移前夕,顽固派向石底监狱伸出了血腥的黑手,年仅32岁的李子芳英勇就义。李子芳牺牲了,但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那气势磅礴的狱中诗,在那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不知鼓舞了多少革命志士为革命事业不懈战斗。就像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烈士遗迹永流芳》诗中所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三十二年的青春/化作撕裂黑夜的闪电……

  英雄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英雄视死如归的灵魂永垂不朽。时至今日,李子芳烈士革命事迹和英雄气概仍不断激励着后人奋进,子英村李子芳烈士纪念馆已成为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让革命先烈的精神代代相传。为了纪念革命烈士李子芳,繁华的石狮市区有一条主干道命名为子芳路,甚至远在江西的上饶集中营旧址内,石狮市委、市政府也捐建了子芳亭……如今,李子芳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他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代代传颂。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李子芳短暂的一生饱含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伟大的斗争精神,作为今天的华夏儿女,应该铭记李子芳满腔热血为革命的共产党人情怀;作为今天的华夏儿女,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红军的革命精神代代传承。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