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540年前的那次雨过天晴

时间:2023/11/9 作者: 闽南风 热度: 15315
林小文

  雨势忽大忽小,没有间断过,雨把庄稼泡得奄奄一息,也把人心泡得发霉长毛,所幸,天终于放晴了。1481年5月18日,天边最后一抹云霞悄然隐退之时,时任漳州最高行政长官的姜谅约了几个同僚,带着贴身随从,沿着蜿蜒石头小路,来到云洞岩北坡附近的仙亭。站到山的最高处,凉爽的微风轻抚脸颊,放眼望去皆是盈盈碧绿,抬头,是被冲洗得透明湛蓝的天空,白云悠悠飘荡其中,此时,一想到百姓的庄稼暂时摆脱雨水的侵扰,一丝笑意爬上了姜谅的心头,凡尘俗世的种种烦恼也一扫而空。高兴之余,姜谅随口吟咏了《雨后登仙亭晚眺》诗作,并让随从记下:宿雨喜初晴,薰风拂面生,登临最高处,一望海山平。

  在明代,党派纷争,风起云涌,虽然姜谅只是一介知府,属于从四品官职,但是他对于朝廷的“海禁”政策,执行得较为松弛,引来了其他官员的不满,特别是巡视组的张穆巡视福建后上报朝廷,指出姜谅有纵容海盗,变强盗为良民的嫌疑。幸好同一期考中进士的李东阳和姜谅关系不错,李东阳当面质问张穆,哪里是你说的那么容易,海盗变良民,说变就变?张穆举了实例证明自己说的话的真实性。他说,住在海边的一户人家,家中有一个人去当了海盗,姜谅还安抚救济那家人,这就明显不对了。李东阳当时还不是内阁首辅,但好歹也算是政坛新星,更是文坛的魁首,思路十分严密,在朝廷里说话相当有份量,张穆到底人微言轻,事情最后不了了之。那时,姜谅在漳州任职,李东阳在北京城,相隔数万里,两人保持着书信联系。这个曾经的京师同僚李东阳还是十分关照姜谅的,曾经借皇帝出巡机会顺道过来漳州看望这位老战友,并在漳州高新区九湖镇九龙岭写下咏叹木棉庵亭的诗文。姜谅在重新修建的官办学校外设立了“进士题名榜”,特地邀请李东阳为榜作了一篇《漳州府进士题名记》,鼓励学子们报考公务员投身仕途继而为人民服务。正是有李东阳作为坚强的后盾,姜谅才得以在漳州这个地方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早在姜谅走马上任漳州知府前五年,也就是1474年,漳州经历了一场水灾,九龙江发大水,不知淹死多少人,紧接着第二年瘟疫大流行,对于普通大众的生产生活而言,无疑是当头棒喝,雪上加霜,双重的天灾导致民不聊生,无数的难民涌现在街头,群众流离失所,有的沦为草寇。姜谅作为京官到地方任职,平时比较少下基层,此种凋敝惨状极大地触动了他的心弦,于是,他下决心救民众于水火,开启政府粮仓救急,缓解灾情带来的影响。受水灾的启发,姜谅认为:这些靠海吃海的百姓们,如果强行把他们与大海相阻隔,断绝渔业生产,命令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其它行业,是行不通的,尤其是在水灾旱灾交替更迭面前,人民群众是如此弱小而无能为力啊!因此,如何带领百姓们走上致富之路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漳州是一座沿海城市,海上通商往来已经成了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和潮流,而早在明朝开国大帝朱元璋把持朝政时,为了避免倭寇入侵,实行一刀切的“海禁”政策,极大地束缚了贸易的发展,许多长期在海上进行贸易的商人因不遵守朝廷规矩被列入走私犯、盗贼等黑名单,而真正的海盗却愈加猖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经过一番深入周密的调研之后,姜谅采取分类施策的办法,区分开“盗”与“非盗”,对于真正的“盗”,一方面,运用春风化雨、民生兜底辦法招抚一批迫于生活压力不得已走上盗贼之路的人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转为良民,并充实到缉拿盗贼的队伍中。另一方面,极力打压少数以偷盗抢劫为生的强势海盗,比如,陈理通、剪毛五等人,在姜谅招降下仍然负隅顽抗。姜谅充分发挥曾经就职司法部时学到的擒拿本领,制定周密的捉捕方案,以毒攻毒,暗藏卧底打入敌人内部,捉拿盗贼首领,彻底瓦解了陈、剪两股势力,在漳州沿海一带起到了震慑作用,其他海盗更是闻风而逃、作鸟兽散。为了促进经济繁荣,姜谅和其他沿海省份的部分官员一样,明里响应朝廷号召、暗地里保护民间正常贸易往来,适度地发展渔业生产,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隐晦做法,保护了合理的商业行为,极大繁荣了漳州的海上贸易经济,也使得漳州沿海一带之后的几年内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由此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财富,为后来筹资建粮仓、修河堤、兴水利、办学校、立义冢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姜谅登临云洞岩仙亭作下这首诗。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在官场上如履薄冰的生活他已经厌倦了,张穆巡视一事表面上有惊无险,实际上在姜谅的内心却埋下了归隐山林的种子。加上家中父母年老体弱需要有人服侍,四年后,年仅46岁的他借这个机会向朝廷递交辞职报告回了浙江嘉兴,一生再没有出来当官。在老家,他与几个告老还乡的官员们参与编写诗集,但对于官场的事,他从不过问。曾经有漳州人专程赶赴嘉兴找到他,请教海澄治理以及月港经济发展问题等事,都被他一一谢绝了。也许,在他看来,既然不在这个位置了,就不应当越俎代庖,干预官场上的事,不应再卷入江湖的恩怨是非之中。

  在漳州的六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短暂的,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中更是沧海一粟。然而,在岁月的渺渺烟尘中,姜谅在漳州的政绩却依旧焕发出异样的光彩,照亮了500多年历史的天空。至今,在漳州战备大桥下的东侧,威镇阁南侧,后人为纪念姜谅修建的姜公祠依然香火不断,在平和县城,也有这么一座纪念姜谅的庙宇,名为“姜太爷庙”,祭拜民众络绎不绝。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百姓,他的惠民政绩,正如碑石上刻写的“垂千万载”那样永世流芳,任时光的冲刷也无法磨灭姜谅在漳州人民心中的美好形象。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