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隐藏在闽西南峰峦叠嶂之间的古老村落,历史上叫作“长教”,更早的时候叫作“张窖”。明洪武四年(1371)的春天如期来临,这个地方注定要起一些变化。一个叫作简德润的私塾先生得到风水师的喻示,从西北十里的村子觅龙寻踪至此,入赘张姓人家,连生三子,又娶卢氏生了五子,据说家里的母鸭每天都生双蛋,添丁又发财,很快成为当地的大户人家,子孙均以“张简”为姓。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有个叫作张简逢泰的子孙进京赶考,金榜题名。话说当年那主考官觉得张简这个姓不见于《百家姓》,要求张简逢泰择一而姓,逢泰便去张就简。新科进士简逢泰衣锦还乡之后,村里的宗亲便纷纷效仿,以简为姓。张窖失去了张姓,简氏索性把“张”简化为“长”,在当地通行的客家话和闽南话两种方言里,“张”与“长”的读音还是非常接近的,而“窖”字较为生僻,词意也俗气,他们就写成谐音的“教”字,政教风化,儒家所倡。如今,隶属于南靖县梅林镇的长教已分化成三个村子。坎下村,便是其中最大的村落,人口2200多人,早年多以农耕为生,现在则主要从事茶叶生产、旅游服务等多种经营。
坎下村为长教简氏的发祥地,建有简氏大宗祠。这是一座气势非凡、装修精美的古建筑,始建于明宣德六年(1431),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曾多次经历战火损毁,简氏族人每一次都历尽艰辛,不惜一切代价,把它重建起来。在坎下村以及整个长教,大宗祠都是人们心中的圣地,寄托着慎终追远的千秋家国梦。台湾著名的抗日英雄简大狮,祖籍地正是坎下村,这个血性男儿用他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保家为国的豪迈壮歌。
简氏族人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懈努力,建造了许多土楼,至今尚保存二十余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怀远楼了,当之无愧地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怀远楼建成于清宣统元年(1909),楼高四层,楼内直径33米,每层34个房间,墙基用硕大鹅卵石和三合土垒筑而成,楼墙虽然只是普通夯土墙,但是夯筑技术炉火纯青,历经百年的风雨侵袭,至今一片光滑,几乎没有剥落,让你感觉到时间只是从墙上轻轻划过,而没有留下痕迹。建楼的主人是缅甸侨属简新喜,话说长教五世祖简永贵从坎下迁往广东大埔,开基至十五世简良有,即简新喜的父亲,又携家带口从广东大埔迁回坎下村定居,先是在官洋下东山修建了一座单层四合院,屡次遭到土匪打劫,便决定修建一座坚固的土楼,以防匪患。当时,十六世的年轻人纷纷下南洋,外出谋生,简新喜三兄弟也前往缅甸做生意。几年后,简新喜受兄弟委托,回国购置田产,准备买地建楼。经过反复选址,简新喜最后决定以坎下族亲简易土坯房地为基础,并购得周边的菜园地,兴建怀远楼。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怀远楼开始动工兴建楼基部分,而后每年夯建一层,直至清宣统元年(1909),经过五个春夏秋冬,整座土楼终于竣工落成。建楼的钱都是简新喜的兄弟简新盛、简新嵩从南洋寄回来的,据说共耗资一万多两白银。由于深谙没有文化的辛酸,简新喜在建楼时特地请来秀才题楼名写对联,并在楼里设立私塾“斯是室”,請先生为族中子弟传道授业。
怀远楼设有一扇大门,门框用石灰粉饰,三面用红砖砌成,框内两个上角饰以天蓝色蔓带构成的三角形图案,象征富贵吉祥。门上方红底框内是遒劲有力的三个大字“怀远楼”。这个寓意深远的楼名,既有怀念远方的亲人,慎终追远之含意,又有告诫简氏子孙要胸怀广阔,树立远大志向的良苦用心。门前的石埕中央用不同颜色的鹅卵石镶嵌一个八卦阴阳太极图,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了怀远楼人对美好生活的企盼。楼门两侧书有楹联“怀以德敦以上籍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而水凭兹灵秀育人文”。大门两侧下方还有四个大字“福禄寿全”意在告诫子孙,“福禄寿全”是相对的,只有努力才能获得。站在怀远楼门外仰望,可以看见楼的四角顶端出挑建了四座瞭望台,这高高在上的哨台给怀远楼增添了几分南方城堡的威严和神秘。瞭望台的功能主要是远眺、预警,同时也可以组织火力攻击敌人,而在和平时期,无疑又是绝佳的观景胜地,登高一望,周边水光山色,田畴、屋舍、树木,无不映入眼帘,成为养眼的一景。
怀远楼楼中有楼,这便是内环楼“诗礼庭”,为全楼精华之所在。大门至诗礼庭甬道两边分别砌墙把大天井隔开,砖墙上镶嵌着做工极其讲究的带有通花图案的四方琉璃砖,是建楼当年从南洋带回来的。诗礼庭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是抬梁式五凤楼,大门上书“诗礼庭”,两侧有对联:“诗书教子诒谋远,礼让传家衍庆长”,门板题刻“式谷”“诒谋”,表达人们对祖先的敬重和对子孙的关爱。跨过诗礼庭小天井,迎面就是主体建筑“斯是室”,典出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说诗礼庭是全楼的精华,“斯是室”则是精华中的精华,它占地190平方米,为四架三间上下堂五凤楼模式建筑,雕梁画栋,精巧秀气,充满古雅书香气息。两边的木柱子上阴镌对联“斯堂讵为游观计敦书开耳目,是室何嫌隘惟思尚德课儿孙。”两边的木窗上雕刻着九条形态各异的龙,表现出怀远楼人志向远大、壮志凌云的气概。正堂两边屋架斗拱上别出心裁地装饰着木刻书卷式饰物,镌刻篆书镏金对联:“月过花移影,风来竹弄声”和“琴书千古意,花木四时春”。“斯是室”两边的厢房是教书先生的住房和书房,两边门窗分别有对联写道“书为天下英雄业,善是人间富贵根”和“世间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读与耕”。“斯是室”既是祖堂又是私塾,是长辈议事、小辈读书的场所。每当人们来到这里,仿佛还可以在耳边听到一片琅琅读书声。这个耕读传家的家族数百年来人文蔚起,近现代以来,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各行业的精英翘楚。
台湾著名的抗日英雄简大狮,祖籍地便是在坎下。世界上本来没有“简大狮”,只有一个简忠浩,他的得名还与故乡息息相关呢。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长教简氏纷纷往台湾移民谋生,第十四世简祭球迁台后定居于淡水县,传至简忠浩时,已是清末乱世,但其时家境殷实,小日子过得还是不错。年青时代,简忠浩随族中长辈回到祖籍地祭祖省亲。那时简氏大宗祠刚好开设了武馆,从外地聘请了武林高手,教授族中子弟练武强身。简忠浩身高体壮,平时耍枪弄棒,已经很有一些武术功底,这下祭祖过后,居然不回台湾了,留下来跟着武师勤学苦练。几年过去,简忠浩武艺猛进,力大如山,大宗祠门口两只石狮子,一般人挪都挪不动,他却能轻易地举起来,绕着宗祠行走一周。众人惊叹无比,干脆就叫他“大狮”,简忠浩也中意这个名字,大狮大狮,力大过狮,于是就正式改名叫作简大狮,从此世上再无简忠浩,只有简大狮。
简大狮出师后,已是一个刀枪棍棒样样精通的高手,他开始在漳州、石码、厦门一带卖艺,名噪一时,不久回到台湾淡水,广纳门徒,交友习武,在乡里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台湾省通志》卷七第三章民族忠烈篇载,“简大狮任侠好客,市井佣工,均礼之若上宾”。1895年,祖国美丽宝岛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简大狮义愤填膺,率众起义反抗,他的抗日义军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三年,失败后逃回大陆漳州,就潜藏在简氏侨馆,准备返回老家坎下,伺机东山再起。不幸简大狮被清军抓获送交日本侵略军,受尽酷刑后壮烈牺牲。百余年过去了,简氏大宗祠前的石狮子依旧静静踞坐在那里,英魂已归故里,我们还能从沉默的石狮子身上寻觅到英雄的传说。建土楼,保家园,甘于奉献,勇于抛头颅洒热血,这是中国人千秋万代相传的情怀,也是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坎下怀远楼,这个美丽的村庄,这座精美绝伦的土楼,做出了动人的诠释。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