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东南沿海人多田少,古越人向苍茫大海讨生活,他们利用舟楫之便,使整个南中国海都成了炎黄子孙的蓝色田园。后来,有人频繁地运去各种商品,与沿岸土著进行交换。从此,东南海上形成一条便捷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了讨生活,很多人因此在东南亚诸国居留下来。
后来,中原大地社会动荡,战乱四起,异族入侵,民不聊生,人们背井离乡南逃,穿透闽粤已抵地缘天边。退一步海阔天空,只好从海路继续往南,渡海出走下南洋,另谋生路。再后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他们在东南亚诸国的殖民掠夺,迫切需要大量廉价劳力,一批批“契约华工”被贩卖出洋。这种强盗行径始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百多年间,由于这样的原因,中国大约有700万人出现在了世界各地。
这种在国外寄居、客居的华人,没有加入外国国籍的,我们都叫华侨。
中国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华侨麋集于东南亚地区,广东籍占最大的比例,福建籍居其次,余下的省份只能望其项背。所以,闽粤沿海的城镇多为侨乡。这一切,和地缘相近脱不了干系,然后,一代代人形成的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也牵扯其间。
据有关资料数据,1927到1937年这十年间,由厦门乘轮船出国的人数达三百万左右,其中漳州地区各縣约为120万人。在太平洋战争未爆发前,根据新加坡华侨救国总会调查,华侨居住海外各埠的总数为1100多万人,而漳州各县在150万人以上。这是漳州地区侨居南洋人数最多的一个时期。
如今的漳州芗城虽说也属于侨区,但未及昭著盛大的程度,它的声名鹊起缘于旧时的龙溪县,芗城区的前身是漳州市(县级市),漳州市又是由龙溪县析出城关一区、二区设制而成。历史上,龙溪县的地盘比较大,今天的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市都在其治下。华侨众多之地在现在的龙海,但过去龙溪县的中心是芗城区,龙海的事情也就和芗城重叠起来。地有核心,人更有领袖。说起芗城侨事,绕不开一位人物,龙海籍的印尼侨领林开德先生。
新中国成立后,一切欣欣向荣,随着祖国的强大昌盛,华侨在海外也有了地位,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1952年,林开德先生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放弃了海外优裕的生活条件,终结了红火的生意,携家眷定居漳州,并全身心投入家乡归国华侨联合会的工作。1954年,他集资15万元筹建容纳千人的侨芗剧场;1956年,他发动华侨投资15.5万元,兴建漳州旅社;同年,他与印尼归侨在家乡创办龙海华侨中学;不久,又联络漳州归侨,创办漳州华侨中学,并担任了两所华侨中学的董事长。此后,还协助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在漳州创办漳州罐头厂和大华蜜果厂。1969年,他偕侨友引导归侨、侨眷集资筹建了漳州华侨医院,为患病的归侨、侨眷及附近群众服务。1992年,年逾耄耋的林先生还参与捐资兴办芗城区华侨幼儿园……
这期间,林先生还做了一件事,功垂当下。
建国初期,受新中国建设热潮的吸引,期盼叶落归根的归国华侨人数日趋增加,华侨回国定居、投资等一系列问题摆上了政府议事日程。林先生根据自己的切身情况,向当地政府倡议,划拨一块土地,由华侨自己出资兴建一座华侨新村,作为归国华侨的聚居点。给归国华侨、侨眷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这事符合“保护华侨利益、扶助归国华侨”国家政策。当地政府落实中央侨务精神,1956年,在漳州市区古城西路口的西面规划约100亩土地,作为华侨新村建设用地,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华侨回国投资房屋建设。
当年,漳州市为此成立了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林先生当然是主任人选。他利用自己在南洋各地广泛的人脉资源,向朋友、熟人传达了政府的政策,一家家邀请、说服、动员。正因为如此,华侨新村的房主,除了少部分漳州本地的华侨,绝大部分是漳州各县籍的,甚至还有来自安溪等外地区的。华侨汇钱回来,一幢房子两至三万不等,林先生就组织人帮助设计图纸、分批施工,建好的房屋面积大小不拘,外观大致相似。
这片别墅式楼房主要以南洋和前苏联建筑风格为主,仿西式中融入闽南味道,红瓦坡屋顶,形成新的地域特色。经过十余年努力,近百亩荒地上建起了51幢错落有致的别墅和一幢侨联办公大楼。后来,建设因“文革”中断。
华侨新村中央的西姑池一池碧水,池塘周边古树成荫,濒临古城的东边是宋代护城河,上覆桥进出侨村。早年宋河可以走船,岸边垂柳依依。二十世纪的六七八十年代,侨村都是漳州当之无愧的地标性建筑,在市民眼里就是一处风景点,是年轻人拍照、谈恋爱的首选之地。
历史上,华侨新村不仅为漳州增添了侨乡气象,也增添了华侨思乡归乡的念想,增进了华侨对家乡的热爱,增加了侨汇收入,为漳州的经济建设做出过贡献。
当年,华侨新村采用的“私办公助”建设模式,即建筑费用华侨自己出,建筑材料政府协助解决,市政公共设施由政府建设。这是中国华侨历史的实物标本,它开创了当年华侨建设私人住宅的先例,属于创新之举。
况且,华侨新村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形式、建筑材料和装饰均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物化反映,具有不可复制性,构成了漳州近代公共、居住建筑的艺术标本。
这处海外华侨的叶落归根之地,如今已作为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加以整体的保护、修复、提升而保留下来,成为漳州华侨文化的见证,成为漳州的会客厅和一张呈给外人的精致名片。
对漳州人来说,远涉东南亚赴海外谋生是去国离乡,那么,蹚过一衣带水的海峡开垦台湾岛,则算家常便饭了。其实,漳州人和台湾人自古便是一家。考古发掘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东南沿海的古闽族、古越族,就是把台湾岛作为第一站,沿洋流向太平洋群岛迁徙辐射,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语系——南岛语族。历史上,漳州平原直到唐朝初期才被开化置郡,七闽增拓为八闽,文明抵达孤悬海外的台湾岛,时间当然要滞后于漳州。明嘉靖元年(1522)后,著名的事件有,海澄人颜思齐招徕泉漳地区移民,对台湾岛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拓垦,被后人尊为“开台王”。其后,南安石井人郑芝龙继承他的事业,再往后,其子郑成功以月港等闽南沿海为基地,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而跟随郑成功远征的漳州人数以千万计。漳州人源源不断地在台湾枝开叶散。以上这些时期,文献资料中的用词皆为:开荒,开垦,拓垦,屯垦,垦狩,垦造。漳州先民对蛮荒之地台湾岛的文明开化,可谓劳苦功高。
据有关数据统计,台湾人口2300余万,汉族有98%,他们的祖籍都在大陆,其中近80%在福建,三分之一以上“根”在漳州,漳州是当仁不让的台胞祖籍地。
应该说,是漳州人点燃了台湾岛的文明之火,两地的文化根基属于一个母源,通过共同的神缘依旧能找到灵魂归宿地。当年,龙溪白礁有300多人跟随郑成功东征台湾,三月十ー日在台南学甲登陆。往后每年此日,他们都要在学甲的慈济宫举行“上白礁”活动,隔海遥祭漳州白礁慈济宫保生大帝祖庙,以示不忘根本。三百多年来,父继子承,“上白礁”活动从未间断过。
漳州芗城区天宝镇珠里村后坑有一座宫庙,宫貌巍峨华丽,宫内雕梁画栋,让人很难想象,它是来来往往的台湾专家自己设计图纸、自己下单选料、自己监工组装,并出资七百多万元、耗时两年竣工落成的。
这座宫庙叫玉尊宫,位于风光秀丽的九龙江畔。玉尊宫占地约100亩,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主殿面阔五间,重檐式歇山顶。殿堂三重庙顶,琉璃瓦铺盖,屋脊翘檐上腾飞着剪瓷雕,色彩斑斓,各种神兽益禽造型逼真。远远望去,宏伟壮观,气势不凡。主殿前竖立着六根大石柱,半镂空雕刻的翻云盘龙,栩栩如生。殿内正中两旁竖立着两根周长2.4米、高4米的蟠龙古石柱,史料记载,它们是唐代首次建筑宫庙时留下的古石柱,有千余年的历史沧桑。殿堂正中供着五个神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中祀万神之王天公至尊,两旁配祀文武仙卿。神阁用樟木雕刻组构,有两万多种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造型栩栩如生,无一雷同。整座宫庙展现出宏伟、精美的建筑工艺,惠安的石雕、东阳的木雕、台湾的剪瓷雕三种艺术形式巧夺天工,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说起这座宫庙的事情来,还有一段曲折的历史故事。
唐中宗嗣圣年(684),那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奏请增置一郡的前三年,奉旨肇建开元观,近百年后,宫庙随漳州郡治迁入了州城,立足州城西隅做荞巷。1008年易名天庆观,1295年再次易名为玄妙观,1387年后改为玉尊宫。1919年,援闽粤军陈炯明所部驻兵漳州,毁观汰道,玉尊宫被夷为平地,仅遗下六支蟠龙石柱。天宝珠里村的信众冒险把玉尊宫的神祇偷运藏匿于山中,后经信众商议,择天宝珠里村后坑社莲花宝穴地,搭建简易小庙迎纳天公金身奉祀。历史上,玉尊宮虽然四易其名、两度迁徙,香火却绵延至今不息,冥冥中,不能不说是老天爷的一种恩典。
1992年11月,台湾宜兰草湖玉尊宫管委会主任李炳南先生到漳州白礁慈济宫进行宗教民俗交流,其后到云霄、漳浦诸地寻找与台湾宜兰草湖渊源深厚、关系特殊的唐代玉尊宫,最后如愿找到珠里村后坑,虔诚祭拜了千年榕树下那一间简陋的小庙。次年5月,他又率台胞进香团80多人到天宝玉尊宫参香、开光,并分灵64尊天公神像抱回台湾各地奉祀,以此抚慰千万信众的心灵。共同的神祇,共同的信仰,使神缘相连。此后,台湾同胞多次组团前来进香、考察,探索两岸民间信仰及宫庙的渊源关系。1994年到1997年间,李炳南先生不厌其烦,穿梭海峡两岸近百趟,一次次到漳州洽谈重建天宝玉尊宫事宜。双方最后商定,由台湾宜兰草湖玉尊宫管委会负责宫庙筹建,珠里村负责宫庙的征地和修路。海峡两岸同胞通力合作,终于使这座连接两岸同胞宗教信仰的宫庙,在1999年1月9日圆满落成。
从1999年开始,两宫的交流与互访,从未间断。漳州天宝玉尊宫与台湾草湖玉尊宫,在每年的正月初九,都会同时同刻举办仪轨相同的“天公诞”大型祭拜仪式,每值此时,台湾、香港以及海外华人信众、在闽台商都会前来参香祭拜,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合境平安。
近年来,玉尊官成为芗城、台湾两地民俗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天宝玉尊宫神像赴台湾宜兰草湖玉尊宫、台中元保宫、彰化玉皇宫、台南天坛庙、嘉义奉天宫等宫庙开展巡游活动,受到各地台湾信众的热烈欢迎,影响波及台湾全岛,进一步增强了两岸“人同根、血同脉、神同源”的同胞亲情感。
台湾民间信仰的神祇,除了天公外,还有保生大帝、开漳圣王、天上圣母、福德正神、辅顺将军马公爷等,都是从漳州这块土地或先或后传入的。
犹如人们认祖归宗那样,一旦找到信奉神祇的祖殿,郑重分灵,也就续上了神缘,再参香祭拜、祈祷,内心才会踏实,进而就会有归宿之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