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化大国的教育

时间:2009/11/20 作者: 幽茗 热度: 347365
  做中国学生委实是一件痛苦且无奈的事。教育本身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中国之教育则旨在制造书呆。
  
  我国规定年满十八周岁者为成人,我却曾不幸地听到有二十多岁的大学生中午打电话向母亲求救,意在请教方便面该怎么冲食。此等成人到社会如何立足乃是个大大的问号,但这也正是我国伟大教育之精华,因为那人在学校可是好学生。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概念本来及其模糊,但在中国却异常清楚,几门主课考好了就是好学生,考砸了就是坏学生,这是一千多年科举制之遗产,即用试卷说话,拿分数压人,此谓之精华。
  
  教育的制度决定学生读书的态度。中国学子历来深受考试的压迫。古代考试为中举,如今考试为文凭。何谓文凭,要我说就是化妆品,这张纸有掩盖人一切丑恶、无知的功效,不学无术的人有了文凭就变得博学多识,品德低下的人有了文凭就变得品学兼优。所以为了这盒化妆品,现在的中国学生打破古人寒窗十年之记录,日夜苦读,以致从“人之初,性本善。”变成“人将枯,活也妄。”中国人自古有奴性,做完奴隶主的奴隶做皇帝的奴隶,学生就都做了应试教育的奴隶。
  
  在用试卷说话的制度下,学生怨声载道,其实老师们也迫不得已,不抓紧,对不起学校,更对不起家长。现在的学生,可是一个肩膀挑着学校的名声,另一个肩膀扛着父母的理想,自己剩下什么,天知道!以致有的老师不得不与学生明说奋斗就是为了中考,大家明明白白好做人。鄙人今年荣升初三,这是离中考最近的一年了,对于应试教育深有感触,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有时晚上睡觉也梦见背英语。宋人黄山谷有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想他肯定没领教过当今中国之教育,否则这句话定然会改成:“日夜读书,便会语言疲惫,身心颓废。”
  
  写书法在乎心境,心情畅快时如行云流水,悲愤时则龙飞凤舞。一个人倘日夜疾书,除非有米芾之才,否则定如涂鸦,只充篇幅耳。读书亦是如此,拼命地读,到头来就是中考后把知识留在学校,自己只带走录取通知书。
  
  中国教育太表面化。比如老是宣传爱国教育,实际上就是让大家对着国旗敬礼,跟着音响唱国歌,以为国旗国歌就是我国的象征,其实国旗国歌不过是面具,一个国家真正的精华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只有深入了解这些,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才可能去爱它。而许多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几乎一片空白的人竟然宣称自己爱国,真是可笑,爱哪个国?再如课本《思想品德》,我读了两年多,迄今为止仍旧实在想不通除了应付考试读这本书还有什么用,难道读了这本书人的品格就高尚了?行为就规范了?我的观点是随便读一本《智慧背囊》或是《时文选粹》于人的思想提高都比读三本这种教条式的课本好得多。中国人喜欢看结果,中国教育这么多年,国民素质仍未能整体提高就是最好证明。甚至当今社会之混乱教育功不可没,只认试卷不认人,谁都能用笔写“啊!我多么高尚。”但一个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不用考试的,所以不用教,或者教了也只是偶然带过。我们必须明白,“一个受过教育的野蛮人比一个没受过教育的野蛮人可怕一百倍!”
  
  韩寒曾说过:“高考压力实际是经济压力。”我一直奉为真理,因为在中国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试就是为了文凭,要文凭不过了为了将来到社会上容易混一点。如果你问一个学生:“不用考试就给你文凭,你还愿意像现在这样的学习吗?”他一定会说你是疯子,因为在不用考试的前提下一个人如果愿意这样没命地读着这么多的自己不喜欢的科目,那他就是疯子。其实谁都愿意学一些知识,许多科目本来其实也有兴趣去学,可是现在的应试教育真是不让知识生存,那么多的人,读着一样的课本,考着一样的试卷,不比别人拼命地读怎么能赢,而这种结果就是学生读什么恨什么,一个人对自己学的东西产生恨意,怎么可能接受这种知识?应付考试而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46938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