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东北经济落后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经济评论)

时间:2025/8/18 作者: 宋家园 热度: 299
  东北经济落后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经济评论)

  东北现在经济落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有关方面有各种论述,但我有我的一些思考。

  无须重复那些所谓的“凿凿”的见解,我只说我的观点:

  1.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效果不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改革,当然也包括国有企业,但怎样改是个科学运作的问题,而国有企业改革,似乎并没有遵循这个原则和规律!

  也就是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

  “摸着石头过河”这个观念的本身,并没有错,但这是从改革的宏观上来讲的,在微观上,就需要有细致的设计了,可国有企业的改革,似乎并没有具体的科学设计!

  请问,有谁能说清楚,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科学设计是什么?应该没有吧?是不是?

  如此,国有企业就面临这样一种情况:

  1).必须改革,但怎样改革,不明确。

  2).市场经济已开始运行,国有企业必须在市场经济里自己适应。

  3).由于国有企业没有准备好,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是个未知数,国有企业可能因此能得到更大的发展,也可能因不适应而败下阵来!

  事实的结果是,国有企业基本上是败下阵来了,尽管确实有一些国企仍然能得到发展,但大多数国企确实败下阵来了!

  这种情况在全国是普遍的,但东北的国企,特别是重工业,曾占全国的90%,其损失当然是最惨重的,这就是东北经济现在已经落后的最主要原因!

  2.国企改革效果不好的具体分析

  第1条说的是国企改革效果不好在宏观上的原因,本条为具体分析。

  1).关于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引进和建立

  股份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普遍的组成形式,虽然普遍,但不能说是最好、最有效、最理想、最科学的,但什么形式为最好?还没有发现,更没有定论。我们改革开放后,也只能“照猫画虎”、“顺大流”,追赶这种“普遍”的“时髦”,并把它定义为现代化企业制度。

  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建立,本来主要在两种情况下进行,一是在企业始建阶段,二是因为企业需要改制。

  企业初始就实行股份制,一般尚能正常运行,如果是改制,就有说道了。

  如在企业出现问题或有必要改制时,改造成股份制,一般也能正常地运行下去,因为改制就是为了解决想解决的问题。

  但我们国企的改制并不属于这种情况,本来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却要人为的、硬性的非要改造成股份制不可。当然,经营不好的国企也存在,但这是属于任何事物都存在的概率常数值,没有不得不改革的普遍需要。

  一个能正常运行的企业,当突然改造成另一种运行模式的时候,往往会不适应,如果将来能适应,这个适应的过程,也是需要“交学费”的,企业在经营上受一定的影响和损失是可能的。所以,一些国企在改造成股份制后,在经营上,反倒退步了!

  还有一种情况,为改造成股份制而凑成股份制,弊病更为严重!

  如贱卖国有资产给外股或不相干的经济体,如不是根据市场规律和真正的需要,而是东拼西凑,貌似变成了股份制,使国企以后的运行变成了“四不像”!

  市场是固定的,尽管流量和容量是变化的,但市场的舞台没有变。一个国企的盈利,如果不是股份制,除了交税,余下的完全可以自己拥有。而变为股份制后,同样的盈利,却需要分给本不相干的新股东一些,另外还有母公司、子公司之别,还需要重复交税。这样的国企改制有什么益处?

  所以,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改制,并没有给国企带来好处,新建的股份制国企,相对好一些,但也不是都运行的良好。

  又如中直企业,部里一块牌子变成了两块牌子,省里也一样,而底下的“腿”,也就是基层厂,还是老样子,实行股份制有什么用?

  尽管有一些国企,在这些年确实有长足的发展,但似乎跟改造成股份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国企经营困难,却是普遍现象,既然股份制是“灵丹妙药”,为什么改造成股份制后,这些国企反而不行了?对一些原来就经营不好的企业,为什么不但不能“起死回生”,反而加速了衰败呢?

  所以,建立和改制成股份制国企的做法,尽管不能说是不对的,但在如何建立和改制方面,没有卓有成效的具体设计和操作,使这项工作流于形式,并没有使国企普遍受益,甚至于还有一些不良的影响,当然东北地区受到的影响最大!

  2).关于扭亏为盈办法的设计

  前面说了,有一些国企原来就经营不好,是概率事件常数,并不代表有特殊和特定的意义,更没有普遍意义的界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行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改制,亏损的国企越来越多,怎样扭亏为盈,成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国企的艰巨任务。

  记得突然有一天,我曾经听中央电台广播说,政府要用3年的时间,实现全国的国企全面扭亏为盈,我不禁惊呆了!办法何来?

  后来搞明白了,原来是把亏损国企卖掉,剩下好企业,在统计上当然就不亏损了。

  本文虽然不讨论国有资产流失多少,但卖掉的不仅是亏损国企,有些不亏损的国企也卖掉了,包括一些经营很好的乡镇企业和大集体准国有企业!

  如此,地方的国有和准国有经济规模当然就缩小了,因为东北国有经济比例高,当然受影响也就越大。基数小了,即使增长率再高,绝对值也增长得慢,是不是这样?

  卖出的企业,不管到了谁的手里,应该仍然是生产力,应该不影响地方的总体经济规模。但应该是应该,只是一种道理,事实上,地方的总体经济规模确实是缩小了,特别是东北!

  3).关于国企的减员增效

  减员增效是国企渴望实现扭亏为盈、起死回生或获更大发展,普遍采取的又一个思路和做法,让职工大批早退、病退或买断,剩下参加经济核算的人少了,企业的日子就好过了,账面上就盈利了,这种做法相当极其不当!

  我也曾在国企工作,目睹了大批人员的买断,男同志40多岁就早退了,女同志30多岁就回家了,这是好事吗?这对企业有利吗?

  有一个观念现在还在推崇,就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能说这个观念不对,但是有条件的。做为生产力的科技,是谁创造出来的?当然是人。所以,人应该是第一位的,这就是条件,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可是通过减员增效,把人都“杀”了,还美其名曰企业反而能得到发展,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人在企业里,不光是白吃饭,也能干活,也就是创造价值,人越多,创造的价值就越大,关键是怎样对待和使用这些人!

  把人多看作是负担,“杀”了他们,负担就小了,企业就变好了,这是目光短浅,“杀”了人,其实是葬送了企业的根本、前途和发展!

  把人组织起来,调动起来他们的能动性,发挥出来他们的聪明才智,“生产力”不就出来了吗?这在于具体企业领导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观念、方法、能力的综合情况如何,没有与时俱进的思维不行!

  东北国企众多,通过减员增效“杀”的人也就更多,人少了,动摇了根本,动力和凝聚力也小了,经济增量是靠人创造的,东北的经济不落后往哪儿跑?

  4).关于国企的竞争力

  市场经济推出以后,无论什么企业,在市场上拼搏靠的是竞争力,构成竞争力的要素是多方面的,但产品的销售价格,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你的产品技术含量再高、质量与安全性能等各方面指标再好,但销售价格居高不下,竞争力就大打折扣!

  国企的产品为什么销售价格高?因为生产成本高。为什么生产成本高?因为人工费高。为什么人工费高?因为职工的工资高。为什么工资高?因为工资所含有小政府的职责,这是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国有企业分担的国家责任。

  而其它性质的企业就不一样了,工资所含没有小政府的责任,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工资也是变化的,可以把生产成本压得很低,产品销售价格也可以随意降下来,这样在市场上抢订单就容易得多,国企是抢不过他们的!

  而且很多企业是通过贱买国有资产、收拢国企减员增效淘汰的人员,而获得国企原来拥有的生产技术、设备、工艺和人才,从而打败国企的。

  当然,这种情况东北更严重,东北国企的日子能好过吗?

  5).关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其实也不是“灵丹妙药”,计划经济有计划经济的好处,市场经济有市场经济的好处,如果走极端就不见得好了。

  什么叫走极端?完全是计划经济,屏蔽市场经济,或完全是市场经济,抛弃计划经济,都是属于走极端。

  我们从计划经济走我们刚开始改革时没有经验,等于是走了这个极端,走到现在,走不动了,问题太多,强行走下去,国民经济只能是崩溃!

  所以我们必须总结经验,往回走不行,强行继续走不行,必须找一条自我救渎之路!

  我们应该反省,当初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应该有一个过渡,有一个科学的设计。

  就像国企,不给她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条件,就让她自行在市场经济里“扑腾”,当然很多国企就败下阵来。同样道理,市场经济也是需要设计和建设的,而我们并没有什么设计和建设,把自由竞争当做了“灵丹妙药”,而对国企却是“毒药”,很多国企不“死”掉往哪儿跑?

  即使开始了市场经济的运行,在宏观上仍然应该进行计划经济的指导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