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腹地,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是稻子成熟的时候,空气中一时间热情似火,一时间却又天高云淡,凉风习习,就是在这样的变化与交替中,凤堰梯田的稻子,突然一下就熟了。依然是那么浓烈的色彩,这色彩,曾在油菜花盛放的时候展现过,那时大地也是像这样犹如打翻了调色板,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但那时与现在不同,彼时,油菜花盛开,还远远没到油菜籽成熟的季节,因此在那种绚烂之中,农人们却是安静的,一颗心是放在肚子里的。而现在,在稻子成熟的季节,这种感觉却全然不一样了。陕南地区平原与丘陵以种油菜、水稻为主,山地多是玉米杂粮和薯类作物,不是大面积种麦子的区域,因此,较少有麦子收获时节的担心,却不得不为稻子操着心。看着天上瓦蓝瓦蓝的,稻子已经收浆,还需要最后的着色与茁壮,人们便也有一些担心,害怕遭遇秋季的连阴雨。好在凤堰古梯田,却常常是风调雨顺的,要不然也不会从清代延续至今,整个巨大的山地缓坡,都是一望无际的稻子……
古梯田是粮仓,来这里居住的山民自然不少,其中,有以宗族姻亲居住在一起的,如冯家堡子、太平寨、吴家花屋等。看到这样的民居不由得很感慨,这些民居群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烙印。在旧时代,尽管凤堰梯田所在地是充满稻菽的鱼米之乡,但人们居住却很没有安全感。冯家堡子类似于福建的土楼,周围有高墙环绕,冯姓家族在此安居乐业,共入住八十多户人家。这样便于相互之间有个照应,阻碍了普通侵犯。还有更伟岸的太平寨,在高高的山顶,寨子以悬崖为天险,堆砌了人防工程,还构建有房屋和打有水井,是专门用来躲土匪的设施。吴家花屋也是清代从湖南移民过来的大户人家,占地数十亩,大小房屋四十多间,雕梁画栋,青砖黛瓦,非常精美。我们进去参观的时候,见到小姐的闺房、少爷的房间,据说这位吴小姐是当年的进步人士,参加过抗日组织的外围活动,后来去延安入读鲁迅艺术学院。那些传奇的故事,让人神往。
借助乡村振兴的新风,凤堰这片古梯田激发了更多的活力,不仅良田广泛被种植,还研发了绿色富硒有机稻,兴起了农家乐、民宿等,设置了各种乡村游的配套设施。
说起来,凤堰古梯田的发现是一个历史必然的进程,也是国家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历时三年整,全国各地按照国务院的统一安排部署,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的文物调查,共投入人员五万余人……而凤堰梯田是这次田野文物调查西北地区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古梯田群。2010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2009年时,我作为当时文物普查队员中的一名随行作家亲身参与,至今仍然记得那天去往漩涡镇和凤堰梯田的一些往事。
见到凤堰梯田那天,清晨六点多钟就出门了,汽车行进在如画的滨江地带,路过长满扬花的玉米和种满各色蔬菜的遗址之后,我们的汽车向一个山巅开去。
夏天清晨的田野闪耀着翡翠般的光芒,一眼看去,一切都茁壮热闹,鸟儿在树梢上写诗,露珠在草叶上舞蹈,虫在洞穴外高唱,翻过一个山巅后,我们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堰坪梯田。
堰坪梯田是个非常大的缓坡,有山体河水、小屋古树、袅袅炊烟,有姑娘的歌声,甚至还有隐隐的舂米声,这样听着,我觉得自己入迷了,似乎进入了陶渊明的“桃花源”世界,提炼出对我来说早已陌生的农耕文明。
文物专家很仔细地查看了梯田的堰层,他们说,一般用土坎建的,多是古梯田,而新中国成立后所建,多用石头垒就。与此相连,还有个凤江梯田,研究这两处梯田,便于对陕南清代移民做一个研究,以了解当时的文化地理……
行进过堰坪梯田后,我们又开车前往凤江梯田。
车子在陡峭的山道上盘旋,越来越深入山中。文物专家说,现在走的山,叫赛凤凰山。这县最高的山,是非常美丽的凤凰山,而这座山,由于它越长越高,就起了名字叫赛凤凰山。赛凤凰山能否长,只有地质学家才能告诉我们,但是,赛凤凰山这名字却起得太有趣了!
到了凤江梯田,一道一道,一眼望不到边。仲夏时节,蓬勃生长的绿色,仿佛为地球铺上了一层锦绣的绿毯。房间零星,有着童话传说中那种神奇的云顶,红色的,青色的,仿佛蘑菇云。
文物专家介绍,堰坪和凤江古梯田,合称凤堰梯田,这几面望不到边的万亩梯田,兴建于清朝嘉庆年间。那时,陆续有大群先民涌进这片土地,是时汉江安康段航运发达,各处都建有多省会馆,人们在会馆听戏,交流物资,那种可以想象的繁荣,氤氲至今。
在堰坪和凤江梯田之间,靠近山顶,居住着一位精神健朗、思想前卫的半百居士。这位不算老的一家之主吴先生,和他的家人们坐拥一个叫“太白山庄”的院子。院子占地足亩,有房舍七八间,有繁茂的桂花树,有长满精致睡莲的池塘,还有广袤的青山。
而吴先生最愿意讲给我们的是他房后的山崖,这片山崖上,座落着旧时吴姓族人们躲避土匪的碉堡——太平寨。寨子很大,能容纳数百人。山道险阻,但走上去就是另外一片天。在那里,可以看到整个凤堰梯田的场景,田舍耕牛仿佛画儿一般。就在这样的光景里,几百年前,吴氏的先民从湖南等地迁涉而来,看到如此丰茂的自然条件和美景,不禁买了耕牛,开垦田地,建了房子,娶了佳人,就这样一族族、一代代在此定居繁衍。也由此,给陕南带来了湖南等地优良稻种的种植和异地大户人家的精致装饰。清代“湖广填四川”,也惠泽陕南一带的移民,关于这段时期的历史,研究起来就是繁轶的大书了……
我站在山顶,想象当年众人在这儿躲避土匪的情景。吴氏在这里修建碉堡,立下石碑,还在小山洞的罅隙处,刻下了珍贵堪称史料的记事资料。
太白山庄的吴先生很为他的祖先自豪,他修建了一条逶迤的小路,日夜守候着祖先开创的地方,他还将祖先记事碑上的字印成拓片,用各种影像记录着那唯恐消失的历史纪念。
吴先生找出吴氏家谱给大家看,近代家谱记录详尽,记述了他们迁来的年月,发迹于乾隆二十七年,还有祖上造田的历史。
吴先生找出他收藏的画给我们看,还要放录音机给我们听,至于为什么要放录音机呢?这里面有个有趣的故事。
每个星期一的早晨,每个星期五的下午,吴先生都要在自己的家里放国歌,在院子里升降国旗。他说,他家是从湖南迁来的,距离领袖毛泽东老人家的老家韶山冲不过八十余里,而现在生活好了,理应要感谢国家……虽然在国家的偏远地区,但此种仪式让他深深感受到自己身处在国家的温暖怀抱中。
他这种执着、乐观、独特的方式真让我们感动。
当我们离开山庄,离开那广阔而又美丽的青山绿水,我的眼前似乎总荡漾着那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它飘啊飘,在高高而丰裕的山顶,和蓝天白云融为了一体……
时间缓缓地过去,在凤堰梯田新稻成熟的季节,我们再次来到了凤堰梯田。一面山一面山的金黄色稻田,带来特别强烈的视觉观感。稻花与桂花的香气扑面而来,不由得让人很兴奋。那些来自民间的田野调查,或许也可以真正从一个侧面看到历史与当下中国民间的一种生活状态。那些安居乐业的人民,代表着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一种新的蓬勃。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