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需要全党继续自觉坚定党性原则,加强党性锻炼,其核心要义是要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才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讲党性,才能在坚定理想信念中锤炼党性,才能在弘扬三大优良作风中增强党性,才能经受住守纪律、讲规矩的党性考验。
关键词: 习近平;党性观;公私关系;三大优良作风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8.03.04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宁顺灯,刘敏军.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新时代习近平党性观的核心要义[J].克拉玛依学刊,2018(3)21-24.
党的十九大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1]60,号召在新时代“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1]62,“全党要更加自觉坚定党性原则”[1]16。那么,新时代如何继续坚强党员干部党性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之前作出了大量论述,如“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2]155,“党员干部出现种种不良现象和问题的动因就是一个‘私字,就是公私关系没有处理好”[2]155,“党员干部无私才能无畏,无私才敢担当,心底无私天地宽”[2]124,“党员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总开关就拧不紧,思想就会出现巨大的滑坡,就会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就会出现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2]63,“党员干部的权力姓公不姓私……正确行使权力要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2]184,“作为党性锤炼武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存在问题……说到底还是私心杂念作怪,缺乏党性和担当”[2]34,等等,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是新时代习近平党性观的核心要义。
一 、只有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才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讲党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3]39一个党员干部是否讲党性,在现实中就是看他的立场如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党的性质中我们不难看出,党性与人民群众是脱不开关系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4]23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人民性不可分离,坚守人民的立场是党员干部党性强的基础。一名党员干部只有始终坚持党的立场、国家的立场、人民的立场,并且认识到这三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才能讲党性,脱离人民立场的党性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党员干部要明白党、国家、人民的立场本质上就是“公”的立场,党员干部只有站稳“公”的立场、远离“私”的立场,从广大群众中汲取养分,才能坚强党性。而现阶段有些党员干部的党性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因为在立场上出了问题。
站在党、国家、人民的立场上处理公私关系,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正确处理公利与私利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做到公私分明,力求大公无私。党员干部如果站在个人的立场讲党性,那就是无稽之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而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3]39自我们党成立以来,就一直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以大公无私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一直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根本的奋斗目标,带领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和历史性成就。但是,現阶段,有些党员干部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站在“私”的立场,想问题、做事情从自身出发,严重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有些党员干部忽视了党和国家的立场与人民的立场的一致性,有的只对上级负责,不对下级和人民群众负责,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以领导的需求为指向,丝毫不考虑人民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有的片面强调人民群众利益,而不顾党和国家的利益。出现上述几种情况,都是党员干部分不清公与私、没有正确处理公私关系造成的。党员干部要想坚强党性,必须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必须站稳“公”的立场,认识到人民的立场和党、国家的立场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要站在这个立场上讲党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必须远离“私”的立场,一个党员干部一旦从“私”出发,那么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也就在所难免了,只有远离“私”的立场,才能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不断坚强自身党性。
二、只有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才能在坚定理想信念中锤炼党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1]62而在当下,我们党员干部锤炼党性,首要的就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一个党员干部是否讲党性,表现在他的言论和行为上,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党性修养中最关键的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将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人缺了钙骨头就不坚硬,共产党人缺了理想信念党性就不坚定。因此,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党性强的基础,只有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坚强党性。
作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与公私脱不开关系。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实质就是“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都是与“公”脱不开关系的。众所周知,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和政府的高度发达的公有制社会。从公私的角度来理解,共产主义是公私融合最好的时期,在这里,每个“私”的个体都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与全人类自由解放的“公”同时实现。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是每个中国人所认同和期待的“公”,是全国人民正在努力推进的“公”的事业。其次,坚定理想信念要处理好公私关系,公私关系处理不好,何谈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何以成为合格共产党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廉洁奉公是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客观标准之一。”[2]58因此,党员干部要想坚定理想信念,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公私的界限,正确地处理好公私关系,与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做斗争,与一切享受为先的思想做斗争,与一切得过且过的作风做斗争。党员干部如果公私关系没有处理好,那么他的理想信念就会动摇甚至缺失,那么他想问题、做事情最先考虑的就是私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他离违法违纪的深渊也将不再遥远。
革命理想高于天。自建党以来,每个共产党人都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并为之不懈奋斗,从而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但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缺乏应有的重视,从而造成了现阶段一些人信仰动摇、理想信念缺失的状况,同时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有些党员干部出现了“只讲利益,不讲理想信仰”的观念,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面对新形势下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信仰动摇的情况,我们更应该在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的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
三、只有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才能在弘扬三大优良作风中增强党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要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2]154一个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就看他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坚持和弘扬了党的优良作风,坚持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是党员干部党性强的最直接体现。我们党在不断斗争和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这些优良作风都有利于党员干部增强党性,批评与自我批评更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最有力武器。党员干部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
坚持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应该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坚持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态度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党的优良作风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它本身就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属于“公”的范畴。其次,坚持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要求党员干部要有大公无私的态度,大公无私的态度来源于对公私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处理。只有处理好了公与私的关系、做到公私分明,党员干部才会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事事从公出发,时刻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办事情、干事业,才能做到密切联系群众;而作为党性锤炼武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只有出于公心、不畏私心,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力量,坚强党员干部的党性。
纵观党的历史,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正是在实践中坚持了党的优良作风,才能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坚强自己的党性,才能在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党员干部之所以与党的优良传统相背离,就是因为对公私的认识有误。如果一个党员干部大公无私、公字当头、处处出于公心,那么他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坚持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就会讲真话、讲实话,就会敢于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做一个讲党性、讲责任的党员干部,如人民的好儿子、优秀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如果一个党员干部私字当头,处处为自己着想,那么他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抛弃党的优良传统,为了一己私利无所不为,严重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完全背离党的优良传统,背离党员干部的党性。
四、只有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才能经受住守纪律、讲规矩的党性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作为一个党员干部,要“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 [1]65。一名党员干部是否讲党性,具体表现为是否严守党的各项纪律,严守党的纪律、规矩是党性强的重要表现。但是,新时代下党内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组织观念不强、政治纪律松弛、连带着其他纪律也出现问题的现象,如不辨是非、不明立场、不思进取、随意泄漏组织机密,等等。针对这些不守纪律、破坏规矩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3]8。实践也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党员干部只有时刻守纪律、讲规矩,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明公私是强纪律的基础,党员干部只有正确处理好公私关系才能经受住守纪律、讲规矩的党性考验。首先,党的各项纪律、规矩都是明示的、公开公平的,它都是对事不对人的,纪律的存在就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从本质上来看,党的纪律就是公共的,遵守党的纪律就是遵守公共利益,就是遵循全党的共同意志,就是维护全党的共同利益。“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历史上党内的重要领导人都认识到公私分明对党的纪律的重要性。如,毛泽东给自己定下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给家人和亲戚、朋友定了十条规矩;刘少奇在生活中的小事中也不愿给自身搞特殊化,等等。其次,党员干部要完成这一考验,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公私关系,就是要杜绝任何特权、特殊利益,就是要时刻从全党的利益出发,就是要时刻以高标准和严要求约束自己。党员干部如果公私关系处理不好,就会违反党的纪律,就会造成权力的滥用,就会产生贪污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不遵守党的纪律的党员干部进行大规模查处,对党内腐败问题进行严整。2017年10月19日,中纪委通报的数量庞大的反腐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腐败始于违法违纪,源于不能正确处理公与私。党员干部如果“私”心作祟,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来源于公,忘记了公权为民,就会在腐败的路上被人围猎。党员干部如果没有以比普通人更高的标准、比一般人更严的要求约束自己,最后就会沦为权力的奴隶,就会丧失党性、丧失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因此,党员干部更要时刻牢记纪在法前。事实证明,一些落马官员违法就始于违纪,我们党之所以给党员干部更严格的党纪要求,就是要让党员干部时刻警醒,时刻自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共修订、颁布了90余部党内法規,使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协调衔接,更好地扎紧纪律的笼子,为党员干部树立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 ,全面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不断坚强党员干部党性。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