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银城的冬天是较真儿地冷,房子被冻成了酥酥,一碰,掉些土渣。我们背靠在美食一条街的吴家烧饼店铺门前,原本这里是东巷石吊胡同口,这样能挡些风寒。风声拧成麻绳从笔直的街上甩过来,跟进来一阵一阵嗡嗡嘤嘤的哭声,哭声从美食街紧靠的小区首楼三楼的老善家传出来。
“今天是给老善上坟的日子。”
父亲说着用力揉搓手里的面团儿,面团儿在木面板上翻滚,挤压得嗷嗷直叫。父亲扭头瞧了我一眼,我木头一样立定在地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不停地想老善提到的那个人究竟走到了哪里,他用了满满三抽屉的纸稿还没有写到尽头,却被老母亲把他和他那三抽屉纸稿一起埋了。银城的人都早早就料定老善的结局,他的心脏真的突然就停了。
一片面饼已经在炉里冒起黑烟,它四角翘起,像老善微笑时翘起的嘴角。
是的,我和老善的缘分是从烧饼开始的。
那时候和父亲刚来到银城,第一天支起炉火,老善就在中午买了四元钱的烧饼。老善每日中午都来买烧饼,数量也不多,只买四元钱的。偶尔买八元钱的,拎着烧饼冲父亲说:“来了贵客。”
五年前老善走后,害得他的老母亲抱头号哭了整月,整条胡同都听得见。我站在胡同口,向火热的炉里贴生面饼的手不住地抖,生面饼挂不住炉顶,掉在炭火里嗤嗤哭叫,还散出喷香的煳味儿。老母亲起初哭声很响亮,也不断续,一声紧挨一声,托着长长的尾音,似有固定的节律,周围夹杂着高一撮低一撮的劝说。后来这声音断断续续,也微弱了,增加了颤抖。
父亲训我:做事要专心!于是,我竟专心地想起老善了。
老善走的时候,眼睛一眯,嘴角向上一翘,呈弯月状,这模样就一直僵住了。这模样对于老善并不罕见,似乎这半月弯里藏着一个真实的老善。银城的人却管这叫“疯癫”。我拿捏不准自己的胡思乱想,但我觉得老善是银城的“稀罕物”。
当然这些都是我猜想的,父亲说过,不要乱猜别人。可我依然在想:人若是在临终的时候能像老善一样吊起几挂上扬的弯月该多好。可我常见到的是放大的瞳孔把生命散化,嘴角还在向下耷,整张脸呈硕大的“苦”字,包括我的两位母亲离世的那一刻。
我不是银城的人。
我记不得生我的岳氏母亲的模样了。在银城西生长着一个不足百人的小村子,叫边庄,我被岳氏母亲生在一个温热的土炕上,一个男人听见我的哭声后竟然击掌跳跃,那就是我父亲。后来我知道,我的岳氏母亲为岳家做了最大的贡献。村里的接生婆歪着嘴凑近我奶奶的耳朵说:“一个四十好几的男人,还得贵子,是岳家的福!”说完勾起手掌,朝奶奶的棉袄袖子用力拍打几下,落了些看不见的灰尘。我母亲躺在炕上只瞅了我两眼,听见接生婆的话就去了。她的嘴角向下耷,像个倒挂的弯月。我看了母亲的样子,拼命地哭号。
谁能保证刚入世就见到死会不痛苦,父亲裹紧破毯子抱我在怀里,瞪着眼看着我这个狼狈的家伙,等我感觉到浑身颤抖的时候,我并不懂世事地发现是父亲整个身子在筛糠,嘴里挂着丝丝连连的唾沫,如盘丝洞一般。当然,这代价是用岳氏母亲的命换来的。这些都是父亲如今隔段日子就要向我說起的,我捕捉着父亲说的那些蛛丝马迹都会觉得,岳氏母亲临走时的苦相,完全是对一个新生命的担忧。
两年后,父亲又给我找了个四川的母亲。瘦矮的个子,很利落。她在世时,对我极好。父亲为了生活宽裕些,带着我们来到银城。我不知道父亲为何选了银城,中国那么大。我想:我和老善是有缘分的。
二
老善喜欢吃我们家的烧饼,说:“皮酥里嫩!筋道爽滑!清香四溢!”父亲听到这话欣喜若狂,老善确实吃出了吴家烧饼的真谛。父亲给老善多捡了一个烧饼,老善要多给两元钱。他透过父亲的干裂手掌瞧着我说:“不易!”
吴家烧饼是边庄的老字号,一个吊炉里每次只放3个,多了,挤了空子,烧出来的烧饼就没有那么清香了。炉底只有三个同大的凹圆,面饼准确地贴在凹圆里,不偏不正,三个面饼才受热均匀。当然,这要有上好的和面、揉面、醒面的技巧。再者,就是火候的掌握。这三者缺一不可,三者要领都齐了,烤出来的烧饼才能“皮酥里嫩、筋道爽滑、清香四溢”。吴家烧饼在边庄一直卖相很好。什么一红火了,就扎人眼球。
父亲说过:“人怕出名,猪怕壮!”
边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长出了四五家“吴家烧饼”铺,只是名头改换了,什么“刘家烧饼…‘张家烧饼…‘王家烧饼”,后来,竟然出了“岳家烧饼”。名字叫也就罢了,还有的在屋檐拉一条红绸,上面白字写着:胜过吴家烧饼一绝!也有的私下里拉低了价格。吴家的烧饼1元钱3个,刘家的烧饼2元钱7个,张家的烧饼干脆1元钱4个,只是烧饼在人的嘴里越转越小。可买烧饼的人又偏偏只盯了贱钱,不望货色。
边庄的人都不富裕,填饱肚子即可。对于烧饼的特色也就没有人那么讲究。银城的人虽然富裕些,但也是只求塞饱肚子的人居多。也有人拎着手里的烧饼跟父亲说:“好吃!”父亲就还人家一个笑。老善是银城第一个说出如此精到的与烧饼好的关联。老善走后,父亲说:“恐也是最后一个了。”我听了,心里又酸又乐了一夜。
老善的朋友似乎不多,银城和他谈得来的人有数。一个是他家西厢房子的租户田虎,每月给他交房钱的日子,到他家里坐坐。他时常忘了给田虎倒一杯清茶淡水,自顾自地埋头码他的字,直到田虎翘起屁股说:“你忙,走哩。”老善才恍若屋子里多了一个人。一个是银城收水电费的唐哥,还有一个是银城西巷修摩托车的胡子,再者就是十字巷咪咪理发店的崔老板娘,当然还有我一个。能称得上贵客的,估计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画家——步砚。步砚是他的斋号,真名我不知道。他的步砚堂我倒是去过,是老善领我去的,在一天深夜。
银城似乎黑天来得早,过了晚上八点,街上的店铺几乎都关门上锁。我们东街上只有咪咪理发店到十点准时关门。理发店的崔老板娘翘着兰花指说:“那是为了等老善。”
老善有个怪癖,喜欢晚上理发,且是吃罢饭八点以后,所以,晚上的咪咪理发店,多时只有老善一个客人。屋外黑,屋子里就尤为亮,只看见崔老板娘的剪刀在老善的脑壳上刷刷刷,不大工夫就出了大框,下一步修剪起来就细致了,要耗上一个半个钟头,索性拖到十点,刚好关门。
崔老板娘说:“老善的头越来越不好理了。”
是啊!老善的头发掉得凶,中央地带已经很匮乏。这样一来,老善只盯着咪咪理发店不放。别人是剪不了老善的头的。适逢崔老板娘回娘家,要么等几日,等的时候多了,被人凑合着剪了,老善就要憋在家里一周不出门,等头发长出点自然型来,才悠悠然来巷子口买烧饼。可老善每日中午都要吃烧饼,就由他的老母亲踮着小脚来买。
三
银城虽为县城,其实也就巴掌大,是鲁西平原上的一个点儿,那时候夜里路灯昏黄,有点儿光亮只能靠着星星和月亮。除了孤魂野鬼在外面晃荡,有活气的人大都在自家的炕上熟睡,或是躲在家里看电视。还有几只流浪狗啊猫啊的,居无定所,溜达到哪里,困了乏了,就睡在哪儿。所以,也不分黑与白、早与晚了。夏日还好,银城就成了蒸笼,人想着少一会儿在笼上蒸,便搬着板凳或者拎個塑料袋子,小的拽着老的,老的抱着小的,在巷子口乘凉。手里抓着蒲扇,大都在凳子上摇晃,天南海北地侃,一摇晃,人就招困,不多时,又晃荡着回家了。老善和步砚喜欢深夜里出没,而且五冬六夏都如此。不过,不出没时,他们也不在外乘凉,再冷再热,都待在自家的屋子里。 有一夜,我睡醒一觉,拖拉着鞋子到大门外的旮旯里撒尿,闭着眼睛,尿稀稀拉拉有个劲头。后背一人叫:“小子!敢在门外撒尿!”尿吓得顿时憋了回去,撒丫子就要跑,结果误以为正面就是大门,砰!砰!脑壳磕在墙上。
那人嘴里发出嘘……嘘…,
我捂着脑袋,反过身来,借着月牙儿光,瞧见老善正站在路对面,一只手指立在嘴中央。
我问老善:“深夜,出来吓唬鬼吗?”
老善笑:“吓到你了?”
我剜了他几眼。
他说:“出去吧?我带你去个好地方,保管你去了这次,想着下次。”
我说:“银城有这种地方?”
老善肯定:“有!”
我就穿着大裤头儿去的,上身赤裸,脚上蹬一双硕大的蓝色拖鞋,是父亲的。
路上,我对着老善指指自己这身打扮,老善又笑了,这次,我看见他脸上的酒窝,我就放心了。
我和老善住在东巷,现在去的是西巷。平时我很少走动,除了白天守着烧饼摊,每日晚上八点后去老善家里学识字,到十点钟回家睡觉。有时候,老善兴致上来了,就多蹭一些时候。西巷是我第一次来,屋子的摆设和东巷很相近,都是南北坐落,从皮毛上看要新一些。
我说:“这时候,还有醒着的?”
老善指指我和他。我不得不笑,在银城待的日子,老善给了我很多乐趣。我不知不觉手塞在他的大手里,步子就蹦跶起来。
面前是一户人家,与我和老善家几乎一模一样,只是门两边的对联是木雕的。我见过纸对联,多户人家的对联都是纸的,红彤彤的,上面用墨写着“春暖花开,富贵如春”之类的吉祥词句。木雕的对联我初次见,且是通身乌黑,字大概是墨绿色。手放在上面摸,字凹在里面,笔画滑润润的。看到这一通黑,我不免浑身起鸡皮。门庭上方,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不大,却很耀眼,红彤彤撒了一地。这景我听边庄的老人说起过,先前边庄有钱或者有学识的人家才终日这样打扮,如今这样的并不多见了。
脚刚跨进一只,老善就轻喊:“步砚,来了。”
门里走出一个人,中等个,瘦脸,一见老善,露出两行白牙。
“进屋,快!”
一进屋,老善就把我抛下,两个人转到案板前,案板上铺着一张白纸,上面画着像是山和水,半截。那人说:“我觉得这山大的轮廓用书法的侧锋来画更妙,山上的树用皴点……”那人的手在画上像是刷子样圈点,老善的眼睛就随着圈点走,手捋着下巴颏,可他并未长出垂胸的胡须。
我立在门口没敢动,满屋子杂七杂八,凌乱不堪,地上数张画东斜西歪,有的铺展,有的仿若画了一半,被揉搓成团,弃在墙角。我就站在原地看。画上有小鸟,扑闪着翅膀,身后一丛草,我断定这鸟是贱命的家雀。还有山和水,但看着乌黑的一团。我皱了皱眉头,旁边几幅弯弯曲曲的字,我觉得很像我刚从老善家里识的字样,写得粗短笨拙,歪七扭八。再旁边一张倒立的脸我喜欢,我不得不把脖子尽力地向一边扭,一歪身子,竟然趴到地上。
我的倒地引起他们的注意,那人问:“老善,你的?”
老善捶了那人一拳:“我的好朋友!”
那人就慌慌张张在满地的缝隙里跳跃着去了里屋,抓了些糖果给我,一路上嘟囔着什么,大有嫌老善说迟的意思。
老善指着北墙上一块牌匾“步砚堂”对我说:“不要拘谨,步砚是我的贵客。”
我点点头,那人竟剥了块糖给我,一股香奶味儿,一瞬间嘴里变得柔软。
那人说:“是奶糖。”
我从小只吃过硬邦邦的水果糖,吃在嘴里直到化完,还剩在嘴里一点硬渣子,甜得嗓子疼。吃多了,舌头便磨起泡。父亲就喊我:“狗窝子里存不住干粮。”这糖甜得恰到好处,还有一股清香,令我想到吴家烧饼。
我瘪着嘴说:“我好像见过那张脸,在老善家。”指着那张倒立的画,画上是一个半躺在草地上的女孩儿,打扮和我们这些人不同。
我问:“她是古代人?”
那人笑了,“那是藏族人,是中国人。”他把那张画正过来,“这张画有一处不足,这几只羊排列太均匀。”
他瞅着我。
我说:“这个女孩儿想哭。”
他笑着点头,“嗯,是想哭,是忧郁!”
我并不懂得他所说的什么忧郁,我只是觉得那个女孩儿心里一定藏着很多苦,像我四川的母亲。夜里,四川母亲常静坐在炕头。父亲说:“睡吧,明日要早起。”四川母亲动动嘴角:“一会儿。”她的背斜靠在墙上,瞅着窗户缝里挤进的一丝光亮,似看非看,那表情很像这个女孩儿。
老善站在背后说:“男孩儿总是喜欢女孩儿。”
我回头又剜了他一眼。他的脸上即现出一个酒窝。
那人说:“这张画送你。”
我的眼珠瞪到有史以来最阔,没敢接。他又说:“算是见面礼。”老善伸手替我接下了。我突然觉得,他们并没有大人们的狡猾。
那一夜,我的收获很大:第一,我吃到了奶糖;第二,我知道中国有个藏族;第三,我从此多识得了三个字:步砚堂;第四,我又有了一个好朋友。
四
那一夜后,我心里确实生出了惦念。这惦念只比我的四川母亲走的那段时间稍稍逊色点。
我之所以称她为四川母亲,是因为我觉得这样对岳氏母亲是一种尊敬。岳氏母亲生了我,四川母亲养育了我,对她们,我同样尊敬。这是我对父亲解释的。
四川母亲临走前的数日,斜在炕头一言不发,那忧郁像极了画上的藏族女孩儿。我不晓得四川母亲得了何病,肚子大得如水罐,一按,里面咕噜咕噜滚动,透明。四川母亲疼得在炕上打滚,却翻不动身,父亲前去安抚,四川母亲狰狞着脸,指甲抠进父亲的肩膀里,嗓子里嘶叫像鬼号,大有要吞掉父亲的意思。她的眼里被痛苦和恐惧充斥成赤色,如燃起团火。父亲便成了助燃的柴草,常被抓扯成丝缕。父亲顶着一身血檩子,说:“你母亲疼!日子不多了!”我觉得那是死亡在折磨活人。四川母亲没折腾几日就走了,她耷拉着嘴角,半咧着,把痛苦带到另一个世界里去了。
想四川母亲的时候,我铺展开那幅画,突然想问:“为何要把忧郁画得这样真?”
于是我又惦念起步砚来。老善也是,常约了步砚来东巷喝茶,常是夜里。那段日子我像极了画上的女孩,白日里看到打蔫的父亲、耷拉的面饼,觉得都像那女孩。夜里,趴在老善的破木桌上学字,字也被我写得像女孩。我窃想:步砚画的忧郁是一副毒药,就像四川母亲留给我的那张拉扯的脸。我握着笔愣了一会儿神,趴在另一张桌子上的老善扭过脸,朝着我瞪眼珠,“小子,溜号呢?”我点了点头。
提及学字,要回到我和老善初识的日子。老善远远从巷子里走来,腰板挺得夯直,眼睛朝这里瞅瞅,那里瞧瞧。过路的一只狗,也会引起他驻足,瞧着狗靠着墙根儿翘起一条腿,射一股尿在墙上,狗尿到一半发觉有人,似是害羞,憋一憋,朝前面溜达,瞅准了,再翘起腿,朝着墙根儿痛痛快快地浇一通。老善瞧完了,一转头,又将背挺一挺。
我正托了面饼朝炉里糊,西巷买饼的胡子一条腿耷拉在自行车上,一条腿撑着地,停在摊前候着。
他喷了一丝唾沫星:“疯疯癫癫的,没有他不瞧的。”
父亲朝巷子里的老善看了一眼,老善扬起手打招呼:“又来了。”
父亲老远里喊:“欢迎!欢迎!”
胡子待不住了,“快着!快着!”说完耷拉的一只脚蹬上脚镫子,欲走的架势。
老善问:“胡子,买饼呢。”
胡子哼了一声。
又催:“快着!!”
这时已经在车子上撅起屁股,像上弦待发的剑。
老善又问:“胡子,买这些饼,家里来客了?”
胡子没听见似的。银城的人遇见不想见的人就沉默,这样对方就闭嘴了。可是,老善不。
老善说:“老吴,准是你的烧饼好吃。”
父亲就哏哏地笑了。老善也笑。老善眼睛本就小,薄薄的单眼皮,这一笑眼睛眯成一条缝,瘦长的脸就变得团一点儿,嘴角有一个酒窝,很温和。我瞅见老善也笑开了。胡子不笑,严肃得要命。只等着烧饼一到手,立马消失。老善笑着笑着停下,盯着我。我的笑就僵成了哭相。
“小子,识字吗?”
我把头摇成拨浪鼓。
父亲说:“十岁了,过了入学时候,再说,吴家烧饼也是门好手艺。”我呱嗒把一片面饼准确地贴在炉里。
老善异常严肃:“都什么年代了,文盲都扫光了,咋没扫到你这个浑小子。”
老善用眼睛批评了父亲。
“晚上去我那儿,识字。不必带纸笔。”
父亲又哏哏地笑起来,脸上爬满尴尬的虫子。
五
老善家里倒是很特别,不挂些锄啊犁啊的,四面墙堆了木框子,框子里塞满书,长的宽的,扁的方的,我把眼珠子就留在四面墙上。
老善的老母亲披着单褂进来,手里端个搪瓷碗,半碗甜丝丝的蜂蜜水在里面晃荡。
“小儿,喝水。”
我觉得像边庄的奶奶朝我走来,踮着小脚,左一晃,右一晃。老母亲放下水便走,晃悠着她的蓝灰褂子,薄如蝉翼。到了隔壁,又隔着墙喊一句:“善子,给小儿抓把糖。”
老善的屋子里没有女人味儿,零零散散散些书霉味儿,勾人的鼻子痒,我喷嚏连天,打得眼冒金星,我问:“你没老婆,你自己?”
老善一丝不苟地说:“哪里,满墙都是活精灵呢。”
老善不知道从哪里摸出来一捧糖,放在我面前,我一眼便认得是奶糖。奶糖清香,可老善的话古怪精灵,我发觉我的头发被何物拽起,根根直立。我趁往嘴里塞糖的空儿,又瞟了眼四面墙,分明是霉味儿。
老善给我准备了笔和纸,和我对脸坐,老善读:“a——啊。”我就跟着读:“a——啊。”老善读:“b——波。”我就跟着读:“b——波。”一连读了五个音,老善说:“今天就学这几个拼音,你学着写。”我便把头埋在桌子上。屋子里静极了,老善把头埋在更大的一张桌子上,桌子上除了书,就是厚厚的纸,上面像画着些乱爬的虫子,又头接着头,尾连着尾。
我蹭过去:“你天天都写这?”
老善没抬头:“这是小说,叫我老善吧。”
我说:“哦。”又蹭回我的桌子。
屋外已是通黑,屋子里格外亮,我觉得后背冷飕飕的,被什么狠狠盯着,一回头,一幅画藏在书架后,露着一角,一个女孩,半張人脸,一只半眼珠,小半张嘴,眼睛和嘴都藏着苦相,像一簇悠远的云.又像一团奋力的火。我挠了一会儿头,心想:藏的什么?我似乎看到的是岳氏母亲的脸,四川母亲的脸,她们临走前的脸。后来,我才知道,这张画是步砚画的,和步砚送给我的那幅一样。
老善的家里不知下了何魔咒,我每日晚饭急匆匆扒几口饭,就窜到老善家。老善每日夜里都在他那张大桌子上写小说,密密匝匝,像是在议事。老善写一会儿,就冲着满纸的虫子发呆。发一会儿呆,又开始写。老母亲不知不觉搁在桌子上一杯蜂蜜水,我一来便多出一杯。老母亲走路轻手轻脚,我想声再大些,老善也未必听得到。我知道了,老善写起虫子来,这个世界就只容得下他和虫子了。
老善说:“昨儿偷溜了,剩我一个人。”
我说:“给你说过走了,你说,哦。”
老善笑呵呵地露出个酒窝,“随你了,多待些时候也没事儿。”
我高兴得不知所措,在我的纸上画满了一篇新鲜的虫子。
有一日,我照例去老善家,未见人影,只老母亲一人在隔壁看电视。
我喊:“老善。”
老母亲端了碗蜜水出来,“等会儿吧,一会儿就回来。”
“哦。”
我咕噜一声钻进老善的屋。老母亲放下蜂蜜水,坐在老善的座位上,“你父亲做的烧饼好,善子离不开。”我笑笑。
“善子就看不得小孩子不识字,硬把你拖来的吧。”
我说:“不是,我喜欢。”
老母亲笑笑,嘴角有些下耷,她捧了糖果,几个橘子,又坐定,“善子从光屁股满炕爬时,就爱抓笔在纸上乱涂。自从那年从学校回来,就钻进这间屋子写小说。”
“小说?”
“嗯,一摞一摞的。”
老母亲拉开桌子的抽屉,满满当当,我眼珠凸出,舌头乍起。老母亲又小心翼翼关了抽屉。
“小子,早知你会来了。”老善和步砚晃晃荡荡从门外进来,喷着酒气。
老母亲脸一拉如倒挂的鞋底:“什么身子,还喝酒?”说完,飘着她的蝉翼去了隔壁。
我见到老善蜡黄的脸,像是刚刚死掉的人,脸皮干而厚,再瞅瞅,黄里透着黑,我确实不敢再细看了。老善一进屋竟将上身扒了个精光,横竖几根骨架支撑起来,外面包裹了层皮,我几乎是飞到老善眼前的,摸了摸他的胸,胸膛自上而下一条弯曲的蜈蚣,伸着无数条腿,我摸了摸蜈蚣的腿,确是一条条线缝合的痕,深扎在肉里。
老善说:“怕吧。”
我摇头又点头。
步砚说:“这条疤,险些要了老善的命,要不是我在阳间拽住他,今天站这儿的就是鬼了。”步砚打了个响嗝,一席酒气把我的脑袋冲醒了,我又伸手摸了摸。
老善没事似的样子:“小子,写吧。”
那一天,我写出的字都平添了无数的爪子,像蜈蚣。
六
秋后,银城周边地里的玉米被收割,轰隆隆的电磨下挤出金黄的玉米面时,我终于知道老善的脸为何蜡黄了。他在没有农活的时候总是憋在家里写什么小说,农忙的时候干完农活回到家还是写小说,那东西耗人的血。
每到这个时候,老善就多吃两个烧饼,中午和晚上都来买。老善从来自带一个粉白的布袋儿,为父亲省下一个塑料袋,就等于一天省下好几分。父亲真的打心眼里感谢老善,老善撑起布袋接住三个热腾腾的烧饼,瞅着案板边一嘟噜白塑料袋,跟父亲说:“这是白色污染。”
那天,有些小雨,老善没有去地里,中午打着一把碎花伞,来买了四个烧饼,老善一脸疲倦,话也没有了,他悠然走了,投在巷子里一条斜长干瘦的影子,像棵玉米秆儿一样夯直。老善这副身架也是要到地里做农活的,地虽不多,半亩八分的,麦割秋收两季粮食,足够和老母亲两个人的口粮。老善刚一走,邻居田虎屁股后头冒着烟来了,呜噜呜噜:“十块钱的。”
田虎瞅着我不放:“小子,跟着老善不怕学疯了。”我摸了摸脸,沾些面粉,朝炉里贴块面饼,噗,啪,说:“不怕。”
田虎坐在摩托上抖腿,像是害了抖擞病,对着父亲说:“跟着老光棍学字,不怕你儿将来打光棍儿。”父亲没有回应,把面团团得圆溜溜,在案板上团团转,啪,一掌拍得扁平。
田虎继续说:“老善受过大刺激,恢复高考,当年银城唯一一个大学生,让别人给顶了名额,一股火烧大了,后来,又开了膛,得了心包炎,险些丧了命,脑子给弄坏了,整日憋在家里写,写……”
田虎瞅瞅巷子,老善的人影全无:“写那堆黑虱子,顶个饭桶。”
噗,啪,我又准确地朝炉里贴块面饼,田虎蹬开脚,呜噜噜屁股冒起黑烟朝胡同去了。黑烟成了一条绳,把人的生活分割成无数破碎的块儿。
有一天老善和老母亲都没有来买饼,我盯着巷子口,一只黑狗跑跑颠颠地路过,我就想,老善一定盯在狗屁股后头,黑狗从我眼前溜了,没有发现老善。一只花猫轻盈盈地扭着一字步,喵喵地唤着,我梗直了脖子,猫细长翘起的尾巴也没有把老善勾出來,身后却跟来另一个人,似两个圆球接在一起,几乎是打着旋滚出来的。
“收水电费了,人没了,藏猫猫啊。”收电费的唐哥旋到巷子口,横在烧饼摊前。
“五十三块。”父亲从木匣子里摸出钱。
“见老善了没。”我和父亲同时把项上的脑袋晃起来。
唐哥圆滚滚的胸脯便大起大落,“多识几个字,写几个字,就白耗了水电啊,捡个收钱的日子玩失踪。”我和父亲又一同摇摇脑袋。唐哥也把硕大的脑袋左右晃,像悠动的黄闪闪的铜锤。
“准是去采蜜了。”
“采蜜?”我把眼睛撑到最大。
“哪里花多哪里采。”
唐哥走了,我的耳朵紧紧收了“失踪”,面饼如何也贴不到炉里。夜里,我去找步砚,步砚家黑黑的门,吊着黑黑的灯笼,我想:步砚也去采蜜了。我又折回,老善家的门反锁着,老母亲已经睡了。
整月,银城的雪盖了一城雪房子、雪路、雪树、雪牲口,我和父亲也成了雪人,立在巷子口。炉子是暖的,冒着火,在寒冷里成了湿热。今年的冬来得尤为早,让人防不胜防。雪下得也过分得大,过分得突然。老善颠着脚从雪地里一蹦跶一蹦跶,朝着东巷,像个瘦巴巴的干尸。后面步砚走几步喘几口,背着个几乎空掉的布袋,里面放着几个干巴硬实的馒头。跳跃的白气就成了冷天里最精灵的舞者。
老善和步砚堆到烧饼炉前,手捂住炉子:“八元烧饼。”父亲手里的面团就在案板上滚动起来。
“小子,写字了没?”
我笑着朝炉里贴面饼,不偏不正。
那一晚我又去了老善家,父亲说:“早回,别误了老善休息。”我已经撒丫子到了老善的门口。老善和步砚说得正酣。
我问:“你们去采蜜了?”
老善把蜜水喷到我脸上,笑得酒窝深得能盛一盅酒。步砚嬉笑着缩到桌子底下,抖得桌子腿儿跟着晃荡,“银城的人哪里懂,我们去写稿子去了,我们去画画去了,去写生去了,就让他们认作‘采蜜…。那一刻我也兴奋不已,似懂非懂,一个写东西的人的世界就是这样,无论悲与喜都那么投入,那么生动,那么深刻,那么不懂事,那么无所顾忌,也那么让人持久地迷恋。
我说:“唐哥来收水电费。”
老善咳着:“明儿我给他捎桶‘蜂蜜,去!”
笑又开始了,抖落了黑夜的寂寞,雪花舞起来。老母亲不知什么时候站在门口,擦着眼角,眼睛被笑褶子逼得无处藏身。整个屋子像吴家的烧饼炉,暖烘烘,亮晶晶。我也笑了,我终于知道,人可以笑得这样纯粹。那一日,我混在老善酿的“蜂蜜”里,密密匝匝,厚重的一小布袋小说稿子。我问,这都写了些什么?里面有我吗?老善说,写了一个人的行走。我不懂他的话,也不知道他写的那个人走到了哪里,最终要去哪里,那个人和他有什么关系。当然,除了我问的那一次,银城也没有人有心问起过。
我还是把藏了多年的问题自问了出来:“你说那个人现在应该走到哪里了?”父亲问:“哪个人?”我这才清醒起来,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嗡嗡嘤嘤的哭声何时停的我不知道,阳光爬到银城诸多楼房的半截身高,应该有十点钟,我和父亲已经在小区旁的美食一条街立了两个小时,吴家烧饼铺今天来客稀少,那些人影匆匆而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