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日出湘乡城,过梅桥镇,一路青山夹道,风从窗外灌入,只觉秋意浩荡,天地间一片舒朗。
临近秋收季节,稻穗饱满而低垂,阳光下,四野生辉,禾香漫溢。
即将抵达芭蕉村,前方忽现一座牌坊立于公路之上,檐角飞翘,甚是雄伟,中间大门,左右小门,犹似笔架。小门上各有浮雕,一边双龙戏珠,一边鸾凤和鸣。大门则有联,上联:南岳钟灵芭蕉溢彩喜迎天下客;下联:人文拔萃贤士超群畅写故乡情。正中“芭蕉村”三个鎏金大字,乃行楷,秋光下愈发显得气息高古、笔意正大。
进芭蕉村不见芭蕉,倒是紫薇花姹紫嫣红开遍,桂子隐隐含苞。蓊郁林木间,马路开始分出阡陌,穿过田野,连通各式高矮胖瘦的民居,宽者如长河支流,承接岛屿,细者若古树虬枝,托住鸟巢。
见路边一幢两层美宅,院中花木葱茏,可与青山对坐,门前小池澄澈,可邀白云驻足。见有人来,一群麻鸭在塘畦上嘎嘎相望,眼睛如黑豆,神态痴憨可爱。恍惚间,清风拂面,竹林沙沙摇曳,稻浪滚滚起伏,竟如渔人误入桃源。
今夕何夕?
屋后山顶的白色风力发电设备和智能手机皆提醒我,二〇二二年九月五日是也。
叩开房门,站在我面前的老人,灰白短发,穿着素朴,精神矍铄,气质亦如行楷,清朗正大。
我仔细端详对方,记忆一路溯流而上,眼前渐渐浮现出一张十八岁的面庞。
几个月前,在韶山灌区陈列馆里,我第一次见到她的照片,齐耳短发,圆月般的脸,眼睛奕奕有光。讲解员的声音如今依然萦绕耳际:“戴冬桂,一位十八岁的湘中姑娘。她三次劝娘推迟自己的婚期,奋战在渠道建设工地。”
《韶山灌区志》里则称她为“巾帼不让须眉的工地女英雄”。她是代表韶山灌区精神的典型人物,被评为“五好个人”“劳动模范”。
时间如流,倏尔近一甲子,陈列馆里的照片泛了黄,英雄的佳话却成了不朽的金沙。
何为英雄?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无私忘我,不畏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谓之英雄。
相比“巾帼英雄”,戴冬桂更愿意亲近的身份,是共产党员。当年的穿山之勇,是少年意气,是湘女热血,也是毛泽东思想鼓舞下,一名共青团员的责任与担当。半个多世纪以前,那场十万湖湘儿女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灾害斗的战争,决定了她人生的精神底色与命运走向。
她温和的声线,像一条平缓的河流,载着我,去寻访一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二
一九四七年,戴冬桂出生于泉塘镇花屋村。
泉塘地处湘乡西郊,涟水河畔,离梅桥大约三十里。泉塘虽有农田千顷,却与湘中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灾害频发,常年收成甚微。若遇天旱少雨,水田开坼,禾苗萎谢,涟水无法引灌,只能望河兴叹;若遭雨水泛滥,涟河暴涨,淹没田地,数月心血尽付东流。从前久旱未雨,村里有声望的老人还会带领村民到庙堂里焚香请符,供奉“三牲”,虔诚祈祷天上掌管风雨的神灵看一看人间疾苦,早日布施甘霖,以济苍生……
戴冬桂只有高小文化,却也明白“众志比城坚,人民力胜天”的道理。一九六五年夏,戴冬桂即将迎来十八岁生日。那个年代,农村姑娘到了十八岁就可谈婚论嫁。戴冬桂亦不例外。若不是修建韶山灌区的消息传到了她的耳朵里,她也会一诺磐石,如期履行早已定下的婚约,成为宜室宜家的新娘。
那个夏天,因为修建灌渠,三湘大地沸腾了。
大家口耳相传:为彻底改变湘中大地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贫困局面,让涟河变成造福百姓的河,中共湖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决定修建韶山灌区工程,把涟水引上山岗,确保三湘农田稳产高产;毛主席对灌区工程寄予厚望,国务院专门拨付建设资金两千五百万元……
花屋村大队党支部接到文件后,正准备在村里做动员工作。工程浩大,资金紧张,条件又异常艰苦,除伙食费外,劳动力只在生产队里记工分,几乎没有一分工钱,大家会愿意参加吗?根本无需动员,村里人都抢着递交申请书,其中就有戴冬桂。
戴冬桂一共向大队党支部递交了四次申请书。前三次,皆被大队干部以“妇女不必参加”为由婉拒。九月份,第二批民工即将上阵,戴冬桂既高兴又焦急,挨个找大队干部据理力争,坚决要求上工地:“男同志能干的活,我们女同志照样能干!”她明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修建灌渠不仅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更是改变湘中大地子孙后代命运的大事。古代花木兰尚可替父从军,她戴冬桂为何不能修建灌渠?
戴冬桂没想到的是,家里人也持反对态度。父亲认为她个子小,力气也小,即便上了工地也挑不了担子,反而遭人笑话。戴冬桂不服气:“我一个贫下中农的孩子,劳动早已养成了习惯,人家担得起,我怎么就担不起?”母亲担心工地条件不好,女孩子尤其不方便,而且,戴冬桂已经与梅桥镇芭蕉村的小伙子丁秦政订了婚,婚期将近,怎能因修建灌渠耽误终身大事?戴冬桂对母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修建灌渠是家国大事,每个人都有义务。我是共青团员,理应争当先锋。”父亲好不容易被说通了。母亲依然态度强硬,不允许戴冬桂上“前线”。
不久后,戴冬桂听说,有位叫贺桂华的古稀老人因年龄太大没能通过申请,便自告奋勇上工地,难活重活抢着干,一人顶两人,不断攻坚克难,受到大家一致称赞。
戴冬桂突然有了灵感,将第四封申请书递交上去。她不管母亲同不同意,大队党支部批不批准,收拾好被子衣物,就跟着浩浩荡荡的民工队伍来到了工地。
三
她是九月十七日那天到工地的。很多年后,回想起那一幕,她还是忍不住心潮澎湃,如新兵初上战场,使命感与荣誉感在身体里汩汩流动。
戴冬桂被编入泉塘一连,头两天担土,尚能应付自如,但真正的考驗,是游马桥河坝清基。那是一个面积约八千平方米的大水坝,淤泥年久日深,早已形成了一片大沼泽,足以没过成年人的膝盖,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那也是戴冬桂面对的第一场硬仗。只有打赢眼前的硬仗,才能证明自己不比男同志弱。她熟练地挽起裤腿,跳进了河坝,咬牙挑起满满一担烂泥向前走……
戴冬桂个性极为要强,泉塘一连的男同志挑得多,走得快,她绝不落后,也从不愿意享受性别优待。几天过去,她腰背酸痛难忍,夜间躺在床上,连翻身都困难。有工友建议,身体吃不消,就请几天假好好休息一下。她不是没想过请假,话到口边,还是咽了下去。她想,毛主席在文章里说“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既然选择了上战场,就不应该后退一步。愚公八九十岁还能不畏艰难,与王屋太行对战,我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难道就甘心被眼前的小伤小痛打倒吗?于是,第二天,戴冬桂又来到了拦河坝。
二十多天后,清基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泉塘一連取得了胜利。戴冬桂也亮出了自己的成绩单:“全勤,运距120米,平均工效2.8方,超过定额40%。”她向所有泉塘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与毅力。
首战告捷,戴冬桂信心倍增。接下来,她又想到可以利用公休时间为工程作贡献。她很快组织了八名女同志,一到公休,就挑着箢箕到附近的山沟、河边收集卵石。一个星期过后,卵石堆成了小山。一万一千多斤卵石,便是她们送给施工队的大礼。这份从天而降的礼物,可以为施工队节省十多个劳动日。
在工友们眼里,戴冬桂不仅劳动出色,而且助人为乐,就像一个温暖的小太阳。每次休工的时候,她要么跑到伙房帮忙,挑水、扫地、择菜,要么就是帮老乡照看小孩,细致又耐心。她还随身带着一个针线包——工友们都知道,如果要缝补衣裳,找泉塘一连的小戴就行。
一次,有位年长的工友关心地问她:“小戴,你每天这样忙碌,会不会累倒呀?”
戴冬桂笑着说:“我是年轻人,力气睡一觉又可以长出来。咱们的工程明年就要通水,年轻人要是怕苦怕累,灌渠什么时候能修好呢?毛主席不是说了吗,年轻人朝气蓬勃,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自然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十月中旬的时候,工友们发现,每天都笑容满面、出工从不怕苦怕累的小戴,脸上有了愁云。
四
十月三日,戴冬桂收到家中来信。母亲在信中催促,婚期临近,尽快回家。几天后,来自花屋村的几位工友陆续带来口信,皆催她赶紧回去,切莫耽误婚期。
到底回不回去呢?夜间,戴冬桂躺在床上,脑海里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她听到一个声音说,桂妹子,你要听娘的话,结婚不仅是女人的终身大事,还关系到两个家庭的体面和你往后的幸福。
她又听到另一个声音说,戴冬桂,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舍弃小我、成就大我。如果每个人都为了成全自己而后退,那这工地上还有人吗?
她想到了毛主席的文章《纪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从加拿大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中国伤员,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最后以身殉职,他是为了什么?《为人民服务》中,张思德同志在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右腿先后两次负伤,仍强忍剧痛冲入敌阵;在长征途中,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在陕北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推出战友,自己却被埋在窑洞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是为了什么?
她还想到了工地上的榜样。开凿石山的人满手起了血泡,戴上手套用布包好钢钎继续干活,不喊一声疼;有人把自家的缝纫机搬到工地,白天出工,晚上加班给民工缝补衣服;有人把家人给自己买的新球鞋卖掉,买回药品给工友们治病……他们又是为了什么?
她当即做出决定,推迟婚期,一心一意修建灌渠。
转眼到了十月十四日,戴冬桂的母亲见女儿还未回家,只好亲自来工地催促。一起来的,还有戴冬桂能说会道的姨外婆。看到气喘吁吁、步行三十里站在面前的至亲,戴冬桂很是愧疚,说:“娘啊,毛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可想而知,这里的工程有多么重要。我是年轻人,又是共青团员,要是回去,会影响工程进度,影响明年三月的通水。等修完渠道,我马上回去。”
母亲板起面孔:“选定的日子,择定的时辰,婚期改不得!”
戴冬桂硬起心肠,倔强地说:“渠道明年三月通水,也是选定的日子、择定的时辰,改不得!结婚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推迟点没有关系,修渠道是国家的事情,改了就要影响明年的生产,影响三县人民的生活。您看哪样更重要?”
母亲见戴冬桂心如玄铁,自己说道理又说不过她,便请姨外婆上阵帮忙。在母亲看来,姨外婆一直非常疼爱戴冬桂,戴冬桂也很听姨外婆的话,或许姨外婆可以说服她。
“桂妹子,听姨外婆一句劝,渠道要修,自己的事也要做。先把自己的事做了,再来修渠道也不迟。”
“姨外婆,我晓得自己的事要做,但是我不能在这里当逃兵。”
“你在这里做事靠不住啊,你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婚姻大事靠得住一些?”
“修好渠道可以保证三县人民年年岁岁丰收,这样的事情怎么靠不住?”
“那你说一说,修渠道对你个人有什么好处?”
“那白求恩从加拿大来到中国,还献出了生命,他个人又能获得什么好处?”
姨外婆败下阵来,摇摇头,与戴冬桂的母亲一起失望地回去了。
戴冬桂暂时松了一口气。
十月十九日,母亲又和邻居张三奶奶来到工地,试图再次劝说戴冬桂回家结婚。
母亲苦口婆心劝戴冬桂,说了一堆道理,声称男方家里一再催促,婚宴的东西已经办好了,客人也通知了,只等良辰吉日来接新娘了。如果再不回去,如何向对方交代?
戴冬桂也劝母亲:“娘,推迟婚期没有关系的,我们可以一起克服困难。日子改了,重新通知一下客人,大家都会理解的。东西买了,放在那里,也是不会臭不会烂的。等修完渠道,一心一意结婚,岂不是更好吗?”
“桂妹子,我和你张三奶奶走了三十里路才到这里。我带你带了二十年,你张三奶奶也是看着你长大的,现在我们让你回家这点权力都没有了吗?现在是党要你怎样你就怎样,娘要你怎样你就偏不怎样!”
“娘,我不是不听您的话,我要更听党的话啊。没有党,怎么会有今天这样的日子呢?党把人民从黑暗中带出来,我们要懂得感恩!您亲口告诉我的,您过去小小年纪就要去当童养媳、当雇工,没有饭吃,爹只能去讨米,给地主做长工。那样的苦日子,您难道都忘记了?”
“我没有忘记,也晓得党的好。但是结婚总归是人生大事,党总不能阻拦你结婚啊!”
“娘,党并没有阻拦我结婚。修渠道是每个年轻人应尽的义务,要是都在困难面前后退,那还有什么人愿意全心全力为灌区做事呢?”
“我不相信少了你一个人,灌渠就修不成了!”
“那要是每个人都这样想这样做,灌渠哪里还修得成?”
母亲越说越生气,戴冬桂却丝毫不退让。张三奶奶也没有办法,在一边唉声叹气。实在僵持不下,母亲撂下狠话:“桂妹子,我看你的心是死在修灌渠上了。你不回去也可以,以后莫喊我娘!”
母亲临走时把戴冬桂的卫衣和球鞋都带走了。
戴冬桂忍住眼泪,只好穿草鞋上阵。她想,等灌渠修好,大家年年获得大丰收,娘自然会谅解她的……
戴冬桂推迟婚期的事情,被泉塘党支部知道了。支委们说她已经完全具备了共产党人的品质、能力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还带来了一个消息,戴冬桂的未婚夫丁秦政正在另一个连队修灌渠。
戴冬桂思前想后,在工地上给未婚夫写了一封信,告诉他现在工程进展紧张,年轻人要以大局为重,与其三心二意回去结婚,不如全心全意把灌渠修好,不给自己留遗憾,到时候结婚也结得高兴。信的结尾,她又鼓励未婚夫一定要积极劳动,努力学习,修好灌渠炼好人。
阴差阳错,丁秦政并未收到未婚妻的来信。眼看婚期将至,他不得已,只能请假赶到花屋村找未婚妻问明情况。
戴冬桂的母亲第三次来到了工地。
母亲告诉戴冬桂,只要戴冬桂能说服丁秦政,她就没意见。
戴冬桂见到丁秦政后,把那封信的内容,当面向对方陈述了一遍。又说:“秦政,我们是听着这首民谣长大的——‘娘啊娘,有女莫嫁涟河旁。天干三日田开坼,大雨一夜成汪洋。我现在不仅要嫁到涟河旁,还想以后的姑娘都不怕嫁到涟河旁。只要灌渠修好,涟河旁一定会变成大粮仓!”
丁秦政年长戴冬桂三岁,是个通情达理的年轻人。见未婚妻如此深明大义,他岂有不愿推迟婚期、拖对方后腿的道理?
戴冬桂化解了后顾之忧,丢掉了思想包袱,心里十分愉快,面上的愁云一扫而空,干活更有劲头了。
第二阶段工程结束后,有很多民工回到了生产队。有人对戴冬桂说:“小戴,我们的任务完成了,你现在可以安心回去结婚了。”
戴冬桂回:“现在整条渠道还没通水,就不能算完工。”
在第三阶段的工程中,人们又看到了戴冬桂忙碌的身影,还有她的未婚夫丁秦政。
如此,戴冬桂三推婚期的佳话便传遍了整个工地。
根据戴冬桂的故事,湖南省工程指挥部文艺宣传队创作了花鼓戏《劝娘》,每次在工地演出,都赢得潮水般的掌声。
“韶山灌区千秋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戴冬桂说。她被评为了“劳动模范”“五好标兵”,以及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并在工地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还参加了由六位劳动模范组成的报告团到各地作巡回报告,鼓励更多的人学习毛泽东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修建灌渠的十万民工,正是一支由毛泽东思想武装的队伍,也是十万颗红心、十万副铁肩、十万双巧手相加的力量之和,刀剑不可破,虎狼不可阻,遇山开路,高山低头,逢水搭桥,河流改道。
五
“北有红旗渠,南有韶山灌区。”
这是韶山灌区的荣光。灌区自一九六五年七月一日动工兴建,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二日建成通水,十万建设大军仅用十个月时间就建成了灌区主体工程,穿过十座山,劈开一百多座山头,跨过九十多条河谷,越过十多处公路、铁路、大小建筑物四千多处,继而完成配套工程,可谓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也是人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劳动的力量,是众志成城、人定胜天的团结的力量。
现在,韶山灌渠及支渠绵延两千里,除灌溉湘中百万亩农田以外,还兼顾发电、防洪撇涝、航运、工矿城镇供水、养殖、旅游等多种功能。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灌区自此四野肥沃,五谷丰登,涟水两岸的百姓再也不用为旱涝灾害发愁。戴冬桂当初许下的“只要灌渠修好,涟河旁一定会变成大粮仓”的愿望,早已实现。湘中大地,不僅是大粮仓,还是“鱼米之乡”,历史与文化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那日在芭蕉村,戴冬桂拿出一本珍藏多年的韶山灌区纪念册,小心翼翼地翻阅泛黄的纸张,满目敬意。
一则毛主席语录,正好可以为韶山灌区工程做注脚——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九四九年九月)
纪念册收录了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张平化同志写给洙津渡渡槽的诗:“众志比城坚,人民力胜天。且看韶麓下,涟上又飞涟。”还收录了华国锋同志为韶山灌区的题字:“做出一个符合总路线精神的引水工程的好样板来。”
如今,这些文字都被雕刻在涟水两岸的建筑上,被记载在灌区陈列馆中,成为修建灌区的英雄们的情感线索,以及激励后辈的精神火种。
接过戴冬桂手中的纪念册,我细细翻阅,里面收录了不少民工们劳动时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几位女同志在河堤上挑土,她们的身后便是热火朝天的工地。戴冬桂指着中间那个齐耳短发、满头大汗的姑娘感叹道:“你看,这就是我!那个时候,只晓得埋头干活,哪里会想到自己能被评为‘五好标兵,登上这本纪念册呢。”
事实上,戴冬桂不仅被评为“五好标兵”,修建好灌渠与丁秦政结婚后,她还担任了村里的妇女主任,带领全村的女同志自立自强,为幸福生活奋斗。在一九九六年举行的韶山灌区通水三十周年庆典大会上,她又作为重要嘉宾被邀请参加活动……
戴冬桂回顾大半生,认为自己是被一种强劲的力量推着走的,她做任何事,都是但问耕耘,不问收获。
我想,戴冬桂所说的那种力量,就是一种艰苦创业、力争上游、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吧。一个人只要参加过那样的“战争”,体验过那样的场景,感受过那样的鼓舞,骨子里的精神与志气,都将永远发光发热,不坠不灭。我相信戴冬桂今天的幸福生活,也跟那样的力量息息相关。
走过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归静水流深的生活,从“战友”到夫妻,戴冬桂与丁秦政相依相守半个多世纪,依然恩爱如初。
有时候,两位老人会一起去离家不远的南干渠看一看,看看那个曾经并肩作战的地方,想一想美好生活的源头。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与老伴戴冬桂一样,丁秦政也是勤劳了一辈子。他虽近耄耋之年,却耳聪目明,说话朗朗然,平时侍弄花草,种植菜蔬,打理茶园。
我问戴冬桂:“最令你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我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孙子孙女们都争气得很!”戴冬桂告诉我,她最骄傲的事情不是成为人们口中的“女英雄”,而是儿孙满堂,晚年与老伴可以在青山绿水间尽享天伦之乐。
现在,戴冬桂与大儿子同住,与小儿子比邻而居,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她在手机里翻找孙子孙女们的照片给我看,眼睛里盛着满意。她的大孙子在福州当兵,只见那照片上的少年身穿迷彩服,正对着镜头行举手礼,目光坚毅,身姿挺拔如白杨。小孙子在成都上大学,成绩优秀,亦有从军之志。三个孙女也是“极为争气”。大孙女已结婚,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二孙女在读研,前程一片光明。小孙女也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正朝着自己的梦想奋斗。谈及儿孙,性格内敛的戴冬桂难掩喜悦之色。
诚然,我们常说争气,一个人来到世上,不就是为一口气活着吗?争气,也是一代又一代人奉行的人生真理,是我们互通的情感与记忆。一个人争气,一个家庭争气,一座城市争气,一个国家的气才能凝聚成一团,成为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我们争的,是骨子里不甘示弱的精神,是不断追赶他人、超越自我的志气。
韶山灌区纪念册里有一条毛主席语录:“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修建灌渠,正是不想向自然灾害低头。如今,中国早已实现了自强与独立,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也是中华民族争气的表现。
纪念册里还有一首民谣:“灌区水呀滚滚流,子孙万代再不愁。幸福来自毛主席,党的恩情记心头。”
合上紀念册的时候,窗外已是斜阳漠漠。戴冬桂又告诉我,修建灌渠,三推婚期,只是她身为一个湘中儿女应尽的责任。就像纪念册尾页所写,能够参加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韶山灌区工程的建设,是全体民工、职工的莫大光荣和幸福。她也经常会与儿孙们讲述那段修建灌渠的日子,勉励后辈发扬好灌区精神,为党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修好渠道炼好人,精神物质双丰收”,戴冬桂是一字不漏地做到了。
那天离开芭蕉村的时候,天色朦胧,山水之间有种触动人心的淳朴与大美,如诗如画如弦歌。
一句古诗轻轻撞上我的心头,恰似暮色中浮上来的桂子香息:何必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我想把它送给戴冬桂老人。我相信,一个人的名字,就是一个人最初的命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的气质会越来越像自己的名字。
稻菽千重浪,曾有遍地英雄下夕烟。
芭蕉村访桂,只因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有些仗打过了,下一辈就不用打了。
而寻访,是一次逆流而上的饮水思源,一种细致幽微的时代聚焦,也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精神洗礼。
无论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还是十万愚公的钢铁意志,或是一位名叫“桂妹子”的姑娘在那段燃情岁月里绽放过的花样年华,点亮过的星星之火,都值得被重温,被铭刻,被赞颂,被传承,被书写。
暮色沉沉,经过牌坊后,我离芭蕉村便越来越远。
看着窗外被灌区润泽的农田,复又想起曾经在洋潭大坝看“韶山银河”,听到十万英雄创造奇迹的情节时,不禁对灌区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肃然起敬。
彼时,水库碧波荡漾,如明珠照破万朵山河,涟水哗哗奔驰,浪花飞溅,打湿了我的双眼。我站在大坝边目送飞涟一路远去,汩汩投入湘中大地的怀抱,内心充满稻谷灌浆般的感动。如今,透过车窗,青山绵绵,白鹭点点,那涟水流经的万顷春光,已然稻浪翻飞,丰收在望。
责任编辑:方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