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雪夜来客

时间:2023/11/9 作者: 西部 热度: 16789
江少宾

  那场暴雪,下了三天两夜,雪花一大团一大团旋下来,鹅毛一样飘忽着,消失了。门外一片白茫茫,村外的田畴、村口的机耕路,陷在积雪里,和村庄连成一体。大地没有尽头,只有雪。雪,无边无际。

  这要下到哪天呢?没见过这么大的雪……父亲一边自言自语,一边走进厨房。父亲是我们的守护神。每天晚上,他总是最后一个上床,上床前总要做同一件事——关门。门是松木做的,年久失修,父亲在门闩内侧衬着一块长铁皮。这是牌楼人家常用的加固方法,防君子,防不了小人。好在那些年人丁兴旺,小偷还不敢贸然进村。吱呀——吱呀——雪从门缝里旋进屋,一顿饭工夫,门槛下便厚厚的,积了两三寸。父亲有些不放心,关好大门后,又转进厨房,推了推后门,才熄了灯。

  漫天飞舞的大雪连起了白天和黑夜,没有灯光的室内依旧有一些亮色。黑夜和鹅毛大雪一起旋下来,停在屋顶的亮瓦上,像一個浑然忘我的画家,由浅入深,一点点濡染着墨色。和黑夜一样旋下来的还有风,呜呜——呜呜——,野兽一样摇晃着树冠上的积雪,野兽一样撞击着大门和窗户。窗户上有块碎玻璃,那是某个燠热的晌午某个顽童的杰作。哐当——,在厨房忙碌的母亲听到一声脆响,等她闻声撵出门时,惊慌失措的顽童早已一哄而散——我在其中,母亲气得捶胸顿足,却无可奈何。我们人手一把弹弓,究竟是谁打的呢?冤有头债有主。母亲不甘心,一个个盘问,但顽童们约好了似的,面不改色,矢口否认。母亲悻悻然,只好作罢,“弹弓事件”就此成了一桩无头案。

  那时候玻璃还是奢侈品,牌楼只有七八户人家装了带玻璃的窗户。雪亮的玻璃照得见人影,连大太阳也缩成了小火球熊熊燃烧,太神奇了,弹弓因此有了用武之地。牌楼人没有想到,玻璃不仅是奢侈品,还是易碎品,不过是一块土疙瘩,居然就哐当一声碎了。碎了也就碎了,心疼几天,便由着它去。乡下人过日子,实用是第一位的,美观退而求其次。到了冬天,情况就不一样了。寒风吹着尖锐的口哨,从玻璃缝长驱直入,室内冰凉彻骨。

  暴雪袭来之后,不堪重负的屋顶不时发出清脆的响声。屋顶上铺着陈年的小瓦,经年累月,瓦上积满了枯枝、败叶、飞鸟衔来的松籽以及无数灰尘,自然还有积雪,这些沉甸甸的重量让父亲忧心忡忡。父亲坐在床边,一面脱衣一面说:“再下两天,檐条怕要压断了。”母亲叹了一口气,说:“门都推不开,家里没菜了啊,伤脑筋……”

  父亲钻进被窝,轻轻哼了一声。我蜷缩着(像一只冻伤的小兽),一阵阵袭来的寒意,将我从半明半寐中一次次拽醒。母亲把我的双脚焐在怀里,粗糙的双手来回摩挲。在模模糊糊的暖意里,我模模糊糊着坠入梦境。

  夜里十一点左右(这是我很久之后才知道的时间),屋后突然传来一阵低沉的拍打声,嘭,嘭,嘭!母亲已经醒了,贴在我耳边,叮嘱我不要出声。父亲也醒了,欠着身子,屏声静气地侧耳细听。屋后就是巢山,父母亲的警觉加深了我的恐惧。这个时候来拍门的,肯定不是人。果不其然,低沉的拍打声慢慢变了,哧啦——哧啦——哧啦——,短促,密集,刺耳,像石块在门上来回摩擦的噪音。灯亮了,土墙上映出父亲颤抖的身影。就在这时,哗哗哗,门剧烈晃动,父亲疾步进了厨房,手里端着煤油灯。

  我心跳如兔,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声音消失了,雪夜一片安静。母亲示意我穿衣起床,我抖抖地跟在母亲后面,发现后门已经变形了,门闩还在,两扇门板之间错开了一道大裂缝。透过裂缝,依稀可见雪地上一串杂乱无章的足印。

  “老虎啊?”母亲的声音有些颤抖。

  “山上没老虎,估计是狼,要么是豺,脚印不大……”父亲沉吟着,似乎不能确定。

  我没见过狼,豺是常见的,棕红色,比狗小,耳朵圆圆的,拖着一条长尾巴,远看像狐狸。豺是群居动物,经常三五只一起进村,鬼鬼祟祟地伺机偷袭。豺伏击时极为敏捷,一跃而起,瘦削的身躯弹簧一样张开,鸡来不及尖叫,便淋下一摊血。豺狼虎豹,豺排第一位,可见是很凶猛的动物。但豺从来没有袭击过人,相反,只要乡亲们大声吆喝,拎着锄头冲过去,豺总是落荒而逃,丢下受伤的鸡在地上扑腾。

  雪一直下,从门缝里扑进来,裹着阵阵寒意,骨头缝里像是结了冰。父亲起得急,穿得单薄,手抖抖地抓不稳煤油灯。父亲想出门一探究竟,母亲不由分说,一只手抵着门,一只手拉住父亲。父亲迟疑着抽出一把菜刀,从门闩内侧插进去,护着门缝。简单的“双保险”仍旧不能让父亲放心,他又拿来一把铁锹,柱子一样抵着门。

  如今想来,父亲已经知道,踏雪而来的,是一位久违的“客人”。

  再次上床时,父亲的双脚像两块冰,冷得“烫”人,我触电一般蜷起来,父亲也触电一般低低呻吟了一声。我第一次意识到,冷和烫一样都是痛的,一旦冷到某个阈值,冷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痛。

  躺在床上,我毫无睡意,又惊惧又怀疑。至多一根烟的工夫,咚咚咚,后门再次响了起来,来势汹汹。父亲再次点亮煤油灯,又抖抖索索地穿好棉袄,手里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把菜刀。母亲唬住了,“你不要出门啊!”话音刚落,厨房里传来哐当一声。

  母亲尖叫着,冲进厨房。半扇门板已经倒了,雪地里,赫然立着一匹雪白的狼。看上去有些像狗,但我知道是狼——垂直竖起的耳朵,嘴巴尖而长——和老人们描述的几乎一模一样。

  父亲站在门里,右手握着菜刀,左手举着煤油灯。

  狼站在雪地里,绿眼睛晶晶亮,紧紧地盯着我们。

  时间仿佛凝固了。大雪扑簌簌,父亲很快成了一个雪人。或许是父亲的凛然之气产生了威慑力,也或许是因为突然多了我们,狼后退几步,接着,深一脚浅一脚地,转身朝巢山缓缓走去。

  我以为狼知难而退,一个对三个,它可能觉得自己并无多少胜算。然而,就在父亲准备将后门重新安上时,狼忽然一蹿一蹿地蹦了回来,昂着头,重新蹲在雪地里。这一次,它似乎铁了心,不达目的不罢休。情势非常危急,而且极其凶险——狼离父亲只有五六步,狼不动,父亲也不敢动。于是,父亲在门里,狼在门外,一个人和一匹狼开始了漫长的对峙。F9ABC1E5-C17C-4E0D-B5A2-A1862E8222C7

  那是怎样的对峙啊!势均力敌,长如一个世纪。

  狼的耐心出人意料。不知道时间过去多久,父亲手里的菜刀在微微颤抖。母亲也在微微颤抖。奇怪的是,我感觉不到冷了,也不像之前那样害怕,在漫长的对峙里,我竟想起父亲说过的一些陈年往事。老一辈牌楼人经常见到狼,大雪封山之前,狼群总会下山捕食,头狼潜在草垛后面,装成狗的样子放哨。

  某年某天,英大爷上山砍柴,误打误撞地砍出一处隐蔽的洞穴,洞口滚着一只狼崽,狼崽一见英大爷,立即趴了下来。它通体棕黄,眼睛却是蓝色的,英大爷从来没有见过蓝眼睛的动物。英大爷六十多岁了,经常进山,熟悉狼的秉性,也知道哺乳期的母狼比平时更为凶悍,他不敢过多停留,快步下山。

  此后,英大爷照旧上山砍柴,只是远远地绕开那处隐蔽的洞穴。又一天,英大爷砍着砍着,鬼使神差似的,一抬头,又看见了狼崽。此时,狼崽正机警地立在洞口,清澈的蓝眼睛像一泓泉水。英大爷吃了一惊,犹疑间,母狼突然从洞里窜了出来,英大爷本能地退后几步,横着手里的柴刀。那是一匹年迈的母狼,头顶上的毛发已经脱落,裸露的皮疙疙瘩瘩的,像感染了某种毒疮。相持间,唔唔唔,狼崽忽然钻进母亲身下,吧唧吧唧吃奶。母狼慢慢向洞口退去,一边退一边仰起脖子,扯出一声长啸。

  英大爷慌了,他知道,这是哺育狼崽的母狼在呼唤狼群。他来不及撒腿,已经有两只狼,箭一样朝他射来。他顾不上多想,握着柴刀,准备放手一搏,令他震惊的一幕出现了,两只狼绕过他,直接奔向洞口,接着是第三只、第四只、第五只……一袋烟的工夫,先后赶来九只狼,它们把洞口围得严严实实的,朝英大爷此起彼伏地号叫。

  英大爷握着柴刀,慢慢向山下退去。他知道,赶来救援的狼群只是为了守护母狼和幼崽,并没有攻击他的意图。

  狼怎么会不咬人呢?我问过父亲,父亲的解释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有一个乡亲们都知道的事实是,山上的狼已经习惯了山下的邻居,多年和睦相处,彼此相安无事。

  英大爷走得早,这段牌楼人口口相传的经历,听上去像是传说。但桂大嫂就住在山脚下,大桥头,独门独户。有天晚上,“摸秋”归来的桂大嫂和狼群狭路相逢,头狼绕着她转了四五圈,最后远远地蹲了下来,向月而啸,仿佛在为她送行。她早已吓成了一摊泥,连滚带爬地摸进门……在牌楼,桂大嫂品行不端是出了名的,她喂着一屋子鸡,却舍不得杀,逢年过节总要想方设法去偷。偷不到鸡,就去偷鸡蛋,如果连鸡蛋也无法得手,她甚至会去偷猫或者狗。乡亲们都知道她是个“惯偷”,但她死活不承认,逼急了,就咒自己的阳寿。咒阳寿,这是毒誓了,抬头不见低头见,乡亲们只好指桑骂槐一番自认倒霉。这一回,她自我揭丑,乡亲们当然不会怀疑,联想到英大爷的遭遇,对山上的狼又多了一份敬畏。

  相安无事的日子久了,乡亲们几乎忘记了狼的存在,孩子们在山林间嬉闹、捉迷藏,大人也不管。年复一年,狼仿佛从巢山上消失了。巢山是大别山的余脉,植被覆盖率不高。乡亲们认为,狼可能已经进了大别山,那里层峦叠嶂、林木繁茂,利于繁衍生息。直到这个雪夜,乡亲们才惊醒过来,狼还在山上,没有走远。

  后门之外,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

  父亲站在门里,狼立在门外,父亲和狼还在对峙。黑夜仿佛睡过去了,鹅毛大雪给它披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在长久的对峙里,狼已经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它时而站立,时而奔走,偶尔还甩动大耳朵抖落身上的积雪。父亲的身躯已经僵硬了,头顶上积着厚厚的雪,鞋子上积着厚厚的雪,形同一座尚未完工的雪雕。

  狼是一种极其聪明的动物。在长久的对峙里,狼既没有袭击父亲,也没有呼朋引伴——那个夜晚,狼已经胜券在握,只要进攻,我们绝无逃生的可能!但它始終没有进攻的打算,只是用长久的对峙逼我们知难而退。饥肠辘辘的它并不想伤害我们。

  长久的对峙惊醒了鸡笼里的鸡。张皇失措的鸡叫激发了狼的兽性,它在雪地里躁动不安地打着转儿,牛一样喷着响鼻,迸出低沉的吼声。母亲如梦方醒,捉住一只鸡,拿出一只碗,又用菜刀在鸡脖子上麻利地抹了抹,鲜红的鸡血像一绺瀑布,向碗里笔直地喷射而去。碗里很快就凝固了。母亲将鸡扔在雪地上,垂死挣扎的鸡仿佛预见了非同寻常的命运,刚一落地就大叫一声,飞快地扑棱着翅膀,脖子抻得老长。

  狼扑了上去,咬住鸡脖子,转过身,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雪还在下。鹅毛大雪像一块大抹布,将血迹抹得一干二净,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母亲上前扶住雪人般的父亲,又颤抖着重新上好了后门。门缝里依旧插着菜刀,门后依旧撑着铁锹。狼没有再来。事后我才知道,那个大雪封山的夜晚,狼群集体下了山,村里总共丢了两只鹅、五只鸭子、三只鸡。

  积雪消融之后,狼再也没有进过村——作为一种群居动物,狼群似乎有着严明的纪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许多年过去,我一直记得那个刻骨铭心的暴雪夜,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大自然中的狼——瘦削,坚韧,狂躁。奇怪的是,这场遭遇之后,我对动物的畏惧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懵懵懂懂的好奇与亲近——那个不速之客让我相信,动物也愿意与人为善,自以为是的人类却不愿意善待它们。他们将狮、虎、豹、猴、蛇、鸟……统统关进笼子里,娱人,亦自娱。我无力反抗,唯一能做的是,不进动物园,也不带孩子进动物园,拒绝观看任何形式的动物表演。很多人不理解我的持守,甚至认为我不过是作秀。我从不为自己辩解。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生而为人,我想,要有最起码的同理心。人,固然是万物之灵,但人和万物一样,都是自然中的一分子,并没有天赋的生杀予夺的大权。人和万物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我当然知道,神秘莫测的大自然遍布陷阱,但所有的陷阱,始作俑者都是人类自己。如今,井水不犯河水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人类带着傲慢与偏见,登上了一列没有终点的列车。

  山河永在。人类征服了一座座山,又失去了一条条河。

  岁月不居。巢山上的处女地越来越少。曾几何时,三年一次的“砍山行动”消失了,村里通了电,振华大叔喜滋滋地抱回小村牌楼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值得一提的是,桂大嫂晚年改掉了恶习,常年吃斋念佛,遇到邻居,必双手合十,念“阿弥陀佛”。F9ABC1E5-C17C-4E0D-B5A2-A1862E8222C7

  除了清明和冬至,今天的巢山已经无人问津。在和村庄一样荒凉的岁月里,巢山也像那些留守老人一样自生自灭,山上草木葱茏,疯长的灌木和野树湮没了所有的山路。奇怪的是,老人们再也没有见过狼,也没有见过豺。没有豺狼的巢山已经不是巢山了,而是一座巨大的坟墓(爷爷、我没有见过的奶奶、外公、三娘、三伯、五叔、母亲、父亲,以及英年早逝的堂哥,愿你们在其间安息)。每次上山祭扫,总希望遇到儿时常见的那些小动物:狐狸、穿山甲、野兔、黄鼠狼……遗憾的是,一次也没有遇到过。

  故乡回不去了,童年也回不去了。那个寒冷刺骨的暴雪夜是我人生的第一堂课,它让我明白,一只青面獠牙的野兽,或许能变成我们的朋友;而一个慈眉善目的朋友,或许能变成一只凶猛的野兽。栏目责编:孙伟

  那场暴雪,下了三天两夜,雪花一大团一大团旋下来,鹅毛一样飘忽着,消失了。门外一片白茫茫,村外的田畴、村口的机耕路,陷在积雪里,和村庄连成一体。大地没有尽头,只有雪。雪,无边无际。

  这要下到哪天呢?没见过这么大的雪……父亲一边自言自语,一边走进厨房。父亲是我们的守护神。每天晚上,他总是最后一个上床,上床前总要做同一件事——关门。门是松木做的,年久失修,父亲在门闩内侧衬着一块长铁皮。这是牌楼人家常用的加固方法,防君子,防不了小人。好在那些年人丁兴旺,小偷还不敢贸然进村。吱呀——吱呀——雪从门缝里旋进屋,一顿饭工夫,门槛下便厚厚的,积了两三寸。父亲有些不放心,关好大门后,又转进厨房,推了推后门,才熄了灯。

  漫天飞舞的大雪连起了白天和黑夜,没有灯光的室内依旧有一些亮色。黑夜和鹅毛大雪一起旋下来,停在屋顶的亮瓦上,像一个浑然忘我的画家,由浅入深,一点点濡染着墨色。和黑夜一样旋下来的还有风,呜呜——呜呜——,野兽一样摇晃着树冠上的积雪,野兽一样撞击着大门和窗户。窗户上有块碎玻璃,那是某个燠热的晌午某个顽童的杰作。哐当——,在厨房忙碌的母亲听到一声脆响,等她闻声撵出门时,惊慌失措的顽童早已一哄而散——我在其中,母亲气得捶胸顿足,却无可奈何。我们人手一把弹弓,究竟是谁打的呢?冤有头债有主。母亲不甘心,一个个盘问,但顽童们约好了似的,面不改色,矢口否认。母亲悻悻然,只好作罢,“弹弓事件”就此成了一桩无头案。

  那时候玻璃还是奢侈品,牌楼只有七八户人家装了带玻璃的窗户。雪亮的玻璃照得见人影,连大太阳也缩成了小火球熊熊燃烧,太神奇了,弹弓因此有了用武之地。牌楼人没有想到,玻璃不仅是奢侈品,还是易碎品,不过是一块土疙瘩,居然就哐当一声碎了。碎了也就碎了,心疼几天,便由着它去。乡下人过日子,实用是第一位的,美观退而求其次。到了冬天,情况就不一样了。寒风吹着尖锐的口哨,从玻璃缝长驱直入,室内冰凉彻骨。

  暴雪袭来之后,不堪重负的屋顶不时发出清脆的响声。屋顶上铺着陈年的小瓦,经年累月,瓦上积满了枯枝、败叶、飞鳥衔来的松籽以及无数灰尘,自然还有积雪,这些沉甸甸的重量让父亲忧心忡忡。父亲坐在床边,一面脱衣一面说:“再下两天,檐条怕要压断了。”母亲叹了一口气,说:“门都推不开,家里没菜了啊,伤脑筋……”

  父亲钻进被窝,轻轻哼了一声。我蜷缩着(像一只冻伤的小兽),一阵阵袭来的寒意,将我从半明半寐中一次次拽醒。母亲把我的双脚焐在怀里,粗糙的双手来回摩挲。在模模糊糊的暖意里,我模模糊糊着坠入梦境。

  夜里十一点左右(这是我很久之后才知道的时间),屋后突然传来一阵低沉的拍打声,嘭,嘭,嘭!母亲已经醒了,贴在我耳边,叮嘱我不要出声。父亲也醒了,欠着身子,屏声静气地侧耳细听。屋后就是巢山,父母亲的警觉加深了我的恐惧。这个时候来拍门的,肯定不是人。果不其然,低沉的拍打声慢慢变了,哧啦——哧啦——哧啦——,短促,密集,刺耳,像石块在门上来回摩擦的噪音。灯亮了,土墙上映出父亲颤抖的身影。就在这时,哗哗哗,门剧烈晃动,父亲疾步进了厨房,手里端着煤油灯。

  我心跳如兔,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声音消失了,雪夜一片安静。母亲示意我穿衣起床,我抖抖地跟在母亲后面,发现后门已经变形了,门闩还在,两扇门板之间错开了一道大裂缝。透过裂缝,依稀可见雪地上一串杂乱无章的足印。

  “老虎啊?”母亲的声音有些颤抖。

  “山上没老虎,估计是狼,要么是豺,脚印不大……”父亲沉吟着,似乎不能确定。

  我没见过狼,豺是常见的,棕红色,比狗小,耳朵圆圆的,拖着一条长尾巴,远看像狐狸。豺是群居动物,经常三五只一起进村,鬼鬼祟祟地伺机偷袭。豺伏击时极为敏捷,一跃而起,瘦削的身躯弹簧一样张开,鸡来不及尖叫,便淋下一摊血。豺狼虎豹,豺排第一位,可见是很凶猛的动物。但豺从来没有袭击过人,相反,只要乡亲们大声吆喝,拎着锄头冲过去,豺总是落荒而逃,丢下受伤的鸡在地上扑腾。

  雪一直下,从门缝里扑进来,裹着阵阵寒意,骨头缝里像是结了冰。父亲起得急,穿得单薄,手抖抖地抓不稳煤油灯。父亲想出门一探究竟,母亲不由分说,一只手抵着门,一只手拉住父亲。父亲迟疑着抽出一把菜刀,从门闩内侧插进去,护着门缝。简单的“双保险”仍旧不能让父亲放心,他又拿来一把铁锹,柱子一样抵着门。

  如今想来,父亲已经知道,踏雪而来的,是一位久违的“客人”。

  再次上床时,父亲的双脚像两块冰,冷得“烫”人,我触电一般蜷起来,父亲也触电一般低低呻吟了一声。我第一次意识到,冷和烫一样都是痛的,一旦冷到某个阈值,冷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痛。

  躺在床上,我毫无睡意,又惊惧又怀疑。至多一根烟的工夫,咚咚咚,后门再次响了起来,来势汹汹。父亲再次点亮煤油灯,又抖抖索索地穿好棉袄,手里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把菜刀。母亲唬住了,“你不要出门啊!”话音刚落,厨房里传来哐当一声。

  母亲尖叫着,冲进厨房。半扇门板已经倒了,雪地里,赫然立着一匹雪白的狼。看上去有些像狗,但我知道是狼——垂直竖起的耳朵,嘴巴尖而长——和老人们描述的几乎一模一样。

  父亲站在门里,右手握着菜刀,左手举着煤油灯。

  狼站在雪地里,绿眼睛晶晶亮,紧紧地盯着我们。

  时间仿佛凝固了。大雪扑簌簌,父亲很快成了一个雪人。或许是父亲的凛然之气产生了威慑力,也或许是因为突然多了我们,狼后退几步,接着,深一脚浅一脚地,转身朝巢山缓缓走去。

  我以为狼知难而退,一个对三个,它可能觉得自己并无多少胜算。然而,就在父亲准备将后门重新安上时,狼忽然一蹿一蹿地蹦了回来,昂着头,重新蹲在雪地里。这一次,它似乎铁了心,不达目的不罢休。情势非常危急,而且极其凶险——狼离父亲只有五六步,狼不动,父亲也不敢动。于是,父亲在门里,狼在门外,一个人和一匹狼开始了漫长的对峙。

  那是怎样的对峙啊!势均力敌,长如一个世纪。

  狼的耐心出人意料。不知道时间过去多久,父亲手里的菜刀在微微颤抖。母亲也在微微颤抖。奇怪的是,我感觉不到冷了,也不像之前那样害怕,在漫长的对峙里,我竟想起父亲说过的一些陈年往事。老一辈牌楼人经常见到狼,大雪封山之前,狼群总会下山捕食,头狼潜在草垛后面,装成狗的样子放哨。

  某年某天,英大爷上山砍柴,误打误撞地砍出一处隐蔽的洞穴,洞口滚着一只狼崽,狼崽一见英大爷,立即趴了下来。它通体棕黄,眼睛却是蓝色的,英大爷从来没有见过蓝眼睛的动物。英大爷六十多岁了,经常进山,熟悉狼的秉性,也知道哺乳期的母狼比平时更为凶悍,他不敢过多停留,快步下山。

  此后,英大爷照旧上山砍柴,只是远远地绕开那处隐蔽的洞穴。又一天,英大爷砍着砍着,鬼使神差似的,一抬头,又看见了狼崽。此时,狼崽正机警地立在洞口,清澈的蓝眼睛像一泓泉水。英大爷吃了一惊,犹疑间,母狼突然从洞里窜了出来,英大爷本能地退后几步,横着手里的柴刀。那是一匹年迈的母狼,头顶上的毛发已经脱落,裸露的皮疙疙瘩瘩的,像感染了某种毒疮。相持间,唔唔唔,狼崽忽然钻进母亲身下,吧唧吧唧吃奶。母狼慢慢向洞口退去,一边退一边仰起脖子,扯出一声长啸。

  英大爷慌了,他知道,这是哺育狼崽的母狼在呼唤狼群。他来不及撒腿,已经有两只狼,箭一样朝他射来。他顾不上多想,握着柴刀,准备放手一搏,令他震惊的一幕出现了,两只狼绕过他,直接奔向洞口,接着是第三只、第四只、第五只……一袋烟的工夫,先后赶来九只狼,它们把洞口围得严严实实的,朝英大爷此起彼伏地号叫。

  英大爷握着柴刀,慢慢向山下退去。他知道,赶来救援的狼群只是为了守护母狼和幼崽,并没有攻击他的意图。

  狼怎么会不咬人呢?我问过父亲,父亲的解释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有一个乡亲们都知道的事实是,山上的狼已经习惯了山下的邻居,多年和睦相处,彼此相安无事。

  英大爷走得早,这段牌楼人口口相传的经历,听上去像是传说。但桂大嫂就住在山脚下,大桥头,独门独户。有天晚上,“摸秋”归来的桂大嫂和狼群狭路相逢,头狼绕着她转了四五圈,最后远远地蹲了下来,向月而啸,仿佛在为她送行。她早已吓成了一摊泥,连滚带爬地摸进门……在牌楼,桂大嫂品行不端是出了名的,她喂着一屋子鸡,却舍不得杀,逢年过节总要想方设法去偷。偷不到鸡,就去偷鸡蛋,如果连鸡蛋也无法得手,她甚至会去偷猫或者狗。乡亲们都知道她是个“惯偷”,但她死活不承认,逼急了,就咒自己的阳寿。咒阳寿,这是毒誓了,抬头不见低头见,乡亲们只好指桑骂槐一番自认倒霉。这一回,她自我揭丑,乡亲们当然不会怀疑,联想到英大爷的遭遇,对山上的狼又多了一份敬畏。

  相安无事的日子久了,乡亲们几乎忘记了狼的存在,孩子们在山林间嬉闹、捉迷藏,大人也不管。年复一年,狼仿佛从巢山上消失了。巢山是大别山的余脉,植被覆盖率不高。乡亲们认为,狼可能已经进了大别山,那里层峦叠嶂、林木繁茂,利于繁衍生息。直到这个雪夜,乡亲们才惊醒过来,狼还在山上,没有走远。

  后门之外,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

  父亲站在门里,狼立在门外,父亲和狼还在对峙。黑夜仿佛睡过去了,鹅毛大雪给它披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在长久的对峙里,狼已经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它时而站立,时而奔走,偶尔还甩动大耳朵抖落身上的积雪。父亲的身躯已经僵硬了,头顶上积着厚厚的雪,鞋子上积着厚厚的雪,形同一座尚未完工的雪雕。

  狼是一种极其聪明的动物。在长久的对峙里,狼既没有袭击父亲,也没有呼朋引伴——那个夜晚,狼已经胜券在握,只要进攻,我们绝无逃生的可能!但它始终没有进攻的打算,只是用长久的对峙逼我们知难而退。饥肠辘辘的它并不想伤害我们。

  长久的对峙惊醒了鸡笼里的鸡。张皇失措的鸡叫激发了狼的兽性,它在雪地里躁动不安地打着转儿,牛一样喷着响鼻,迸出低沉的吼声。母亲如梦方醒,捉住一只鸡,拿出一只碗,又用菜刀在鸡脖子上麻利地抹了抹,鲜红的鸡血像一绺瀑布,向碗里笔直地喷射而去。碗里很快就凝固了。母亲将鸡扔在雪地上,垂死挣扎的鸡仿佛预见了非同寻常的命运,刚一落地就大叫一声,飞快地扑棱着翅膀,脖子抻得老长。

  狼扑了上去,咬住鸡脖子,转过身,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雪还在下。鹅毛大雪像一块大抹布,将血迹抹得一干二净,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母亲上前扶住雪人般的父亲,又颤抖着重新上好了后门。门缝里依旧插着菜刀,门后依旧撑着铁锹。狼没有再来。事后我才知道,那个大雪封山的夜晚,狼群集体下了山,村里总共丢了两只鹅、五只鸭子、三只鸡。

  积雪消融之后,狼再也没有进过村——作为一种群居动物,狼群似乎有着严明的纪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许多年过去,我一直记得那个刻骨铭心的暴雪夜,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大自然中的狼——瘦削,坚韧,狂躁。奇怪的是,这场遭遇之后,我对动物的畏惧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懵懵懂懂的好奇与亲近——那个不速之客让我相信,动物也愿意与人为善,自以为是的人类却不愿意善待它们。他们将狮、虎、豹、猴、蛇、鸟……统统关进笼子里,娱人,亦自娱。我无力反抗,唯一能做的是,不进动物园,也不带孩子进动物园,拒绝观看任何形式的动物表演。很多人不理解我的持守,甚至认为我不过是作秀。我从不为自己辩解。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生而为人,我想,要有最起码的同理心。人,固然是万物之灵,但人和万物一样,都是自然中的一分子,并没有天赋的生杀予夺的大权。人和万物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我当然知道,神秘莫测的大自然遍布陷阱,但所有的陷阱,始作俑者都是人类自己。如今,井水不犯河水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人类带着傲慢与偏见,登上了一列没有终点的列车。

  山河永在。人类征服了一座座山,又失去了一条条河。

  岁月不居。巢山上的处女地越来越少。曾几何时,三年一次的“砍山行动”消失了,村里通了电,振华大叔喜滋滋地抱回小村牌楼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值得一提的是,桂大嫂晚年改掉了恶习,常年吃斋念佛,遇到邻居,必双手合十,念“阿弥陀佛”。

  除了清明和冬至,今天的巢山已经无人问津。在和村庄一样荒凉的岁月里,巢山也像那些留守老人一樣自生自灭,山上草木葱茏,疯长的灌木和野树湮没了所有的山路。奇怪的是,老人们再也没有见过狼,也没有见过豺。没有豺狼的巢山已经不是巢山了,而是一座巨大的坟墓(爷爷、我没有见过的奶奶、外公、三娘、三伯、五叔、母亲、父亲,以及英年早逝的堂哥,愿你们在其间安息)。每次上山祭扫,总希望遇到儿时常见的那些小动物:狐狸、穿山甲、野兔、黄鼠狼……遗憾的是,一次也没有遇到过。

  故乡回不去了,童年也回不去了。那个寒冷刺骨的暴雪夜是我人生的第一堂课,它让我明白,一只青面獠牙的野兽,或许能变成我们的朋友;而一个慈眉善目的朋友,或许能变成一只凶猛的野兽。栏目责编:孙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