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在石别做快乐的普通人

时间:2023/11/9 作者: 含笑花 热度: 15079
又去了一回文山,收获真是太多了,美服、美食、美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在文山之行的整个行程中,石别村给我的印象最深。石别村隶属丘北县温浏乡,距离乡政府33公里,距离丘北县城70公里,距离普者黑景区125公里,都不算太远。在普者黑赏完荷花,打完水仗,可以到石别村小住一段时间,沉浸式体验一回石别村的岁月静好。

  这一次,我们在石别村的行程有些匆匆。一行人到达石别村的时间是正午。火辣辣的阳光迎面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拥抱,从头到脚狂热地亲吻我们。太过热情的迎接,让我们有些招架不住。

  边拍照边懒洋洋闲聊,余老师、张老师我们仨不小心与大部队失联,自行在石别村的小巷里穿梭,一会儿下,一会儿上,就是不见大部队的踪影。

  这时的我已是口干舌燥,嗓子眼冒烟。听张老师推测大部队可能在吃西瓜那家,我忍不住咽了下口水,心里又不敢相信在这小山村里会有西瓜可吃。

  余老师电话联络,证明大家确是在一个叫刘文明的人家吃西瓜。我一下欢腾起来,提起被太阳晒蔫的双脚,快步跟着两位老师去寻找刘文明的家,心里默念着,西瓜,西瓜。

  石别村的小巷子深且长,曲曲弯弯,像迷宫。家家户户门前的小花小草,造型别致的护栏、门头分了我的神,进到刘文明家,我还是慢了一拍。嘴上打着招呼,眼睛只顾往桌上瞄,果然有西瓜,只是两小块。我拿起一块啃了起来,又甜又水,可惜小了点。盆里还剩一小块,我在犹豫拿还是不拿?想告诉主人家,有人还想吃西瓜,又不好意思开口要。最后一块西瓜最终还是进了我的口,盛西瓜的盆子空空如也,主人家,你看到了吗?

  精明能干的女主人像个魔术师似的,在两个小年轻的协助下忙出忙进,一会儿端出自己做的卤腐、咸菜,一会儿端出一盘彩蛋,一会儿端出一甑子彩色糯米饭,喷香四溢。还教我们做糯米饭团。手洗干净,抓一撮黄饭、一撮红饭、一撮紫饭、一撮绿饭,一撮白饭,捏成空心团,里面放咸菜或卤腐,封口,在手掌里团几下,一个彩色米饭团制成,颜色鲜亮,让人垂涎欲滴。

  既赏心悦目又抚慰肠胃的壮族彩米饭、彩蛋可有些来历呢。

  壮族崇拜雷神,雷神能使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认为上天能呼风唤雨的雷神分别位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统称“五雷神将”。东方属木(青色)、西方属金(白色)、南方属火(红色)、北方属水(黑色)、中央属土(黄色),五方五色五行在壮族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壮族先人依此制作出了与之颜色相对应的五色糯米饭,用于节日祭祀和招待上宾。制作五色糯米饭是古代壮族人民对五方、五色、五行观念的崇拜与信仰的表现。

  壮族每年三月三有唱山歌、制作五色糯米饭的传统民俗,流传至今。三月三这天,壮族青年男女穿着节日盛装,尤其女青年包着绣花头巾,身着壮锦花边的靛蓝色土布新衣,脚穿绣花鞋,成群结队,带着定情物和在家里精制好的节日盛品——五色糯米饭,在长辈歌师的带领下,对起山歌,与心仪的人互换五色糯米饭。在这里,五色糯米饭有了爱情的味道。

  三月三吃彩蛋的習俗很多地方都有。传说古代楚地人因为风吹雨打,头痛病很常见。三月初三,神农路过云梦泽(今湖北孝感),见乡民头疼难耐,他找来野鸡蛋和地菜,煮给人们食服。地菜将鸡蛋壳染红,变红蛋,人们吃了以后,头不痛了。

  以后的每年农历三月,地菜花开得茂盛的时候,人们纷纷上山采集地菜花煮鸡蛋吃。“三月三,地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习俗延续至今。

  心灵手巧的壮族妇女将彩绘艺术发扬光大,用她们制作五彩饭的染料,把鸡蛋染得五彩缤纷,彩蛋秒变大人小孩脖子上的吉祥物和装饰品。

  三月三歌会中,小伙子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愿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播下爱情的种子。在青年男女荷尔蒙的加持下, 彩蛋有了定情信物的作用,功能越来越强大。

  刘文明家好吃的东西太多,津津有味品着彩色糯米饭团的时候,女主人出其不意捧出一大盘鲜脆欲滴的西瓜,深红的瓜瓤深黑的籽,自然成熟正当时的样子。我几下吃完糯米饭团,迫不及待拿起了西瓜。

  问起西瓜的来历,才知道又水又甜的大西瓜原产地竟是石别村,管够不限,真是太合我意了。

  吃够喝够,石别村的“七仙女组合”要为我们献上迎宾山歌。七个五十岁朝上的壮族妇女,穿戴着深色盛装,为我们唱起纯朴深情的迎宾小曲,调子似乎和坡芽情歌相近。边主席灵机一动,给她们取名“七仙女组合”。虽然皱纹已爬上额头,面容已不再年轻,但她们柔和温婉的笑容,娓娓动听的歌声,美丽大方的着装和态度,让她们有了岁月沉淀出来的气质美和内涵美,她们美得与众不同,堪当“七仙女”之名。

  说起仙女,不由想到壮族的歌仙“刘三姐”,电影里的经典对歌就到了嘴边。

  听着刘三姐的歌长大,在读书求知的路上,我努力避免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还要摇头晃脑装斯文的酸秀才。不知不觉中,刘三姐已经教化了我。

  壮族人民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创作出唱法多样,内容多样,风格多样,能塞断九条河的十万八千箩民间歌谣。它们有的适合独唱,有的适合男女对唱,有的适合群体合唱或对唱。但若说到呢喃细语、委婉抒情,阿哥阿妹你侬我侬,还是坡芽歌书最具代表性。

  坡芽歌书并不只是局限于坡芽那个小小的村落之内,只是因为歌书在那里发现,因此命名为《坡芽歌书》。为了论证这种结论,专家们作了田野调查。

  调查组从歌书流传半径和使用人群入手,以每10公里为距设点调查,于2006年4月和6月先后三次分别对剥隘、者桑、归朝三个乡镇的六益、者宁、老街3寨等6个调查点进行调查,调查半径达70多公里,调查结果表明,在距坡芽村10多公里的六益村和者宁村,多数老歌手特别是女歌手曾经普遍使用图画符号记录和演唱山歌,但资料保存不完整。6月中旬,调查组到距离坡芽70公里的归朝镇调查。那贯村村民证实,村里早些年的妇女之家夜校,老歌手还在黑板上边画图画边教妇女学习传统山歌。在老街村,调查人员拿出坡芽歌书请韦世辉等4名歌手进行识别,女歌手能准确辨认出80%的内容,男歌手也能辨识,但准确度差点。

  专家们因此称《坡芽歌书》是“骆越族群原生自创的图画文字,壮乡儿女天籁欢歌的情爱密码。”也是“天下第一部图载歌书”。

  歌书只是81个特殊的象形会意符号,《坡芽歌书》每个符号都有来源,有说法,有故事,有寓意,能够说明壮民族某一文化元素。总体加起来,就是对壮族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全方位诠释,它不是简单的情歌,而是一部特殊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学大著,细读细品,大涨知识。

  坡芽歌书在国内知名音乐人的持续提炼和打造下,丰富了曲目内容和艺术内涵,大大提升了舞台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断在国内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2009年,获云南省第三届青歌赛原生态组金奖,并代表云南省参加第十四届CCTV青歌赛,荣获团体三等奖和单项优秀奖。2011年,坡芽歌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荣获CCTV合唱先锋年底总冠军。2016年,参加俄罗斯索契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冠军组无伴奏民谣组别比赛,获金奖。

  坡芽歌书已在中国知名,世界知晓,成为殿堂级的音乐。但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坡芽歌书作为文化遗产,要传承和保护,向下的推广之路不得不走。相信文山定能集思广益,博釆众长,将承载着壮族文化丰富内涵和民族情感的坡芽歌书,打造成为脍炙人口,人人都能即兴轻歌一曲的“刘三姐之歌”。除此之外,还可引申开发出各类文旅产品,让更多的人在欣赏之余,从中受益并受教。

  石别村七仙女歌罢,大家各自活动。女人们围到七仙女身边,开始欣赏她们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绿色方纹头帕向上翘起两个尾巴,像不像天线宝宝头上的天线?衣服下摆翘起的角,是不是很有特点,很有味道?还有绣花的腰包、绣花的鞋子,尽显女人的妩媚。

  说到壮族妇女服饰的绣花,不得不提到壮锦。壮族妇女的服装,袖口、衣领、胸襟、下摆、裤脚、裙腰、裙沿、头巾以及手帕、背包等无处不绣花加彩,这些装饰都是广义上的壮锦。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锦又称“僮锦”,是中国壮族的特色手工织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壮锦从单色到五彩斑斓,图案花纹从简单到繁复的发展变化。早在汉代,壮族地区就已经产生了“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充分利用植物的纤维,织制出葛布,络布作为衣料。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壮族地区已有织锦技艺。唐时,壮族人民所织出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班布,都洛布、麻布、苎布、丝布,食单等九种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唐人张籍称赞白苎布说:“皎皎白苎白且鲜,将作春衫称少年”。意思是说人们穿着白苎布缝制的衣服,好像年轻十岁,变成翩翩美少年。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壮锦。北宋元丰年间,四川设蜀锦院,收购云锦、蜀锦、宋锦、壮锦四种锦帛为上贡之品,可见壮锦之名贵。据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记载,壮锦当时出产于广西左右江,称为“羰布”。当时左右“两江州峒”出产的“淡布”,“如中国线罗,上有遍地小方胜纹”。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绒布“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所谓“白质方纹”就是指当时生产的壮锦,其装饰花纹为方格几何纹,其色调为单色,这是早期的壮锦,具备了“厚重”和织有方格纹图案的基本特征。以后受蜀锦工艺的影响,彩色壮锦应运而生。

  壮锦以棉或麻的股纱作经线,以不加捻或者微捻两种彩纬织入,通经断纬在织物正面和背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底布完全覆盖。较厚实,适合作被面、褥面、背包、挂包、围裙和台布等。为增加厚度,还有用多种彩纬挑出的纹样组织复杂的壮锦,适合直接当作被子使用,被称为“绒花被”。

  “壮人爱采,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线杂以织,如花鸟状”。“嫁妆,土锦被面决不可少,以本乡人人能织故也。土锦以柳绒为之,配成五色,厚而耐久,价值五两,未笄之女即学织”。宋以后,壮锦不仅成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装饰品,编织壮锦更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壮锦是嫁妆中的不可或缺之物。

  历经千余年发展的壮锦,有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和50多种图案,以结实耐用、技艺精巧、图案别致、花纹精美著称。

  关于美丽的壮锦,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古时候,住在大山脚下的一位壮族老妈妈,与三个儿子相依为命。老妈妈是一位手艺精湛的织工,她织出了一幅壮锦,上面有房屋,有花园,有田地、果园、菜园和鱼塘,还有鸡鸭牛羊。一天,一阵大风,把壮锦卷向东方的天边,原来是那里的一群仙女,要照着老妈妈的壮锦样子学技艺。老妈妈先后派出大儿子和二儿子出发去寻找壮锦,但他们都畏惧路途艰辛,拿着钱到城里享福去了。后来,老妈妈的三儿子在大石马的帮助下,越过火山和大海,找到了壮锦。一个红衣仙女正照着老妈妈的壮锦样子在织锦,老三趁机拿走了自己家的壮锦,骑马回到老妈妈的身边。老三没想到的是,仙女实在太喜欢老妈妈的壮锦,偷偷在壮锦上绣下自己的肖像,并将自己的神力赋在壮锦之上。老妈妈和儿子展开壮锦的时候,壮锦在阳光下渐渐伸寬,变成了美丽的家园。家中,还有一美丽的红衣女子正在织锦,于是老三就跟她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生活。

  古老的传说故事,影射着世世代代的壮族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梦想终于照进现实。石别村子里的壮族群众有房有田、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靥,日子过得比传说中还要美好。

  就在大家说说笑笑之间 ,主人家背回两篓蔬菜。一篓里满满当当装着青豆、青辣椒、茄子、玉米,新新鲜鲜的,仿佛还冒着清甜气,一看就是刚从地里摘回来的。一篓里只有一个老南瓜,瓜皮青白相间,圆滚滚的,我误以为是西瓜。后厨见有人削皮,才知是南瓜。曹老师悄悄告诉我,后厨还煮着老腊肉。我们都不知道,后厨还有柠檬鸡和油炸石葵河小鱼。光是已见到的菜,就让我们开始期待晚餐了。

  太阳开始偏西,大家到外面去走走,总体感受一下石别村。

  顺着村中小道往下走,下面是一片开阔地,可以很好地观赏建在山坡上的石别村。披着阳光的吊脚楼泛着金光,一栋栋一层层依山势排列上去,参差错落,高低有致。石葵河、清水江两河环绕村庄,在山脚下哗哗流过。山脚某处,还留着去年涨水的痕迹。田野在河道一边,狂饮甘泉,庄稼在跑步成长。建筑材料堆在便道路两边,似正在进行村中道路的改扩建。两株古树隔河相望,默默守护着村子里的大人和小孩、守护着五谷和六畜,守护着天空和净土,守护着它该守护的一切,它们是“布洛陀”的使者。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存在于上古时期,是壮族的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山里的头人”“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引申为“始祖公”。

  壮族先民认为天地分成三界,天上叫作上界,地面上叫作中界,地面下叫作下界。上界由雷王管理,中界由布洛陀管理,下界由龙王管理。中界的布洛陀很聪明,他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人人都敬佩他,归服他,称他为“ 通天晓”,推举他为头人。他为壮民族做过许许多多的事情:一是定万物。天地间花鸟虫鱼、人畜鸟兽,无名无姓,也不知如何传宗接代,布洛陀就给大家安名定姓,制定动植物生长规矩,谁也不能违背。二是取火。 大榕树被雷劈起火,布洛陀取回火种,筑灶保火,从此人们学会用火取暖熟食。三是开挖红水河。曾经河水四处泛滥淹没大地,布洛陀制一条赶山鞭赶山堵水,又用神牛拉神犁,犁出红水河,将河水引向大海。四是造谷物。洪水淹没了谷种,案州这地方还有谷种,布洛陀派斑鸠、山鸡飞天去取,派老鼠游海去取,它们到案州吃光了谷种再也不返回。布洛陀亲自骑蛟龙去到案州,令斑鸠、山鸡和老鼠吐出谷种,他取回七八颗培育,颗颗像柚子般大,他就把谷种敲碎撒播各地。五是造牛。布洛陀用黄泥捏黄牛身,用黑泥捏水牛身,用枫木做牛脚,奶果做牛乳房,弯木做牛头,蕉叶杆做肠,风化石做肝,红泥做肉,葵叶做耳朵,千层树皮做牛角,苏木泡水做血。安装成牛,用嫩草喂食,泥牛成了活牛,帮人耙田犁地。六是教养家禽。布洛陀叫大家从水里捉来野鸭,从树上捉来野鸡,关起来养,鸡鸭生蛋,蛋生小鸡小鸭。小鸡小鸭引来鹞鹰偷食,布洛陀开弓射杀鹞鹰保住了鸡鸭。七是造屋。壮人的祖先住在岩洞里,到平坝种田要走很远的路,布洛陀用木头在树丫间支撑架横条,上盖树叶茅草,成了房屋,请大家去住。

  除此以外,不同地区关于布洛陀的神话传说还有许多,文山州有布洛陀制伏太阳、制伏豹子、制伏天兵的神话传说。广西西林县有布洛陀造铜鼓的传说。在以田阳县敢壮山为中心的右江红河谷地区,民间布洛陀神话传说更加丰富。

  布洛陀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是壮族人民心目中非常崇信和敬仰的圣神。关于他的故事,除了一般的口头流传之外,还有“古壮字”“土方块字”手抄本流传,多为民间的道公、巫公和民间歌手所保存和使用。在壮族民间的传统宗教活动中,道公、巫公把布洛陀史诗当作经书、教义进行念诵或吟唱,以祈福禳灾、请愿平安。

  布洛陀的神话故事是壮族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洛陀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家层面上被保护和传承。

  壮族人十分敬畏自然,重视保护森林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们在村落的选址和布局时会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在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破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森林、村落、田地依据山势分布,一般是泉水从山上流下经过村落后灌溉田地,田地中的水资源又以水蒸气的形式回到森林,这就形成了壮族村落的水生态循环系统。

  石别村落址于大山与平坝相接壤的地方,石葵河、青水江两条河绕村脚而行,地理位置现在看来十分优越。为什么说是现在看来呢?从石别村的名字中就可以找到答案。“石别”在壮语里是长在石头上的树之意。据说,这个地方过去石头很多。水是生命之源,依水而居是人类祖先的本能。只要有水,地里的石头可以一块一块挪走,用来建屋基、建堤坝、围田地。但没有水就寸步难行,世世代代的日子都会过得很苦。石别村的先人们很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建村首选傍水。一代接一代石别人愚公移山,取石开荒,经过300年的辛勤耕耘,终于有了今天田肥水美、丰衣足食的模样。

  石别村把房屋建在山坡上是合理利用土地的表现。首先,可以防止河水泛滥,泥石流冲击房屋。其次,山上土地不便于耕种,把它用来建房子,平坝上的土地节省下不少。用作农田,便于灌溉和种植,就是地里的石块搬运垒砌起来,也比山上省力省事。

  村民所居住的房屋以干栏式建筑为主,以木材作为房屋的主要框架,将其建立在数米高的地方,构建楼梯用于上下。这样的房屋具有防潮、防洪、防野兽的功能。斜坡顶的阁楼上,可以堆粮食和杂物,既节省空间又方便生活。生产力落后的时代,空闲的屋脚可以兼作牲口棚。人畜混居毕竟不卫生,现已作彻底改进。

  建筑壮家干栏式吊脚楼,通常也会用到夯土。夯土可以就地取材,并且是文山壮族人民建筑中使用的传统材料,充分体现了民族特色。夯土材料的制作仅需要使用沙子和土壤,在加工制作的过程中并不会产生污染。夯土不仅仅生态环保,还极具实用性,其保温性能良好,通过增加墙壁的厚度,可以做到冬暖夏凉。在冬天,它能存儲太阳的热量,调节夜晚房屋中的温度。在夏天,它能隔绝太阳光直射屋内,保持屋内凉爽常温。当房屋使用到极限的时候,可以直接将其归还到土壤当中。取材于自然最终又归还到自然,生态环保无污染。

  为了养水,壮族会养山。先人们在哪里安家扎寨,就先在哪里植树造林,以林中大树作为村寨的保护树,俗称“竜树”。“竜树”周围的森林被视为“竜林”。“竜林”覆盖的山坡被叫作“竜山”。他们认为“竜”是圣洁的,能免除疾病、瘟疫,还能预防自然灾害。有“竜”环抱的村寨,人民健康长寿,百姓衣食无忧,“竜林”中长年流淌的清泉,是他们从事稻作生产的首要条件。他们把“竜”的萌发荣枯视为春夏秋冬的信息,依次进行农事并制作自己的农历。每个壮族村子里的竜树都被视为神树严加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

  为了感谢自然的馈赠,壮族村子里还为各路神灵专门设立祭祀广场。每逢重大节日,大人小孩盛装出场,全村烹羊宰牛,载歌载舞,在广场开展祭祀活动。

  游览村子一圈,我们回到刘文明家。 晚饭开始的时候,终于见到念叨了半日的刘文明。他们家新来了一拨客人,客厅里叽叽喳喳都是人,刘文明忙前忙后招呼着。想听听他的致富故事,看来没机会了。

  一碗又一碗好吃的菜上桌,实在眼馋,可间隔上一餐的时间太短,实在也吃不下什么。随便吃了几口,我悄悄离席。

  走出刘文明家的院子,正好就走进了石别村的夕阳里。一阵晚风袭来,吹起了我的头发和衣角,也吹起了遥远的思古之情。 青瓦木栏间侧耳倾听,一支古老的歌曲悠然而至。“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因为还要赶往下一个目的地,晚饭没有耽搁太久。告别石别村的时候,天边尚留余晖一抹。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许多故事还未展开。

  此行就算探路吧。来日邀约三五好友再访石别村,吃大西瓜,喝老米酒,用老腊肉下彩米饭,听刘文明讲他和石别村的故事。穿上七仙女的衣服,哼着坡芽小曲,在石葵河的吊桥上走一走,做回快乐而普通的石别人。

  【作者简介】张金秀,昆明市作协会员。作品多见于《东川报》《东川文艺》《金沙文学》《含笑花》。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