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坡上的黄饭花开了

时间:2023/11/9 作者: 含笑花 热度: 14225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这首《关雎》是《诗经》的开篇诗,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委婉的相思爱慕故事:一位男子(君子),见到采摘荇菜的女子,爱慕之意油然而生,被“窈窕淑女”弄得“寤寐求之”,日夜思念,难以入眠。

  夜这亮月明,亮月明成镜,四方明成油。

  命贱难求全,贱成水渗坝,鸡吃颗米粒,我吃瘪谷壳。

  这首诗,是2006年在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剥隘乡坡芽村发现的《坡芽歌书》里的第一首歌词,名叫《月亮》。《坡芽歌书》以唱月做开篇,以男子对心爱女子的爱慕传情开始,用月圆反衬自己的孤单,用夸张的手法,把自己比喻成“水坝下渗出的水”是无用之水,只配吃“瘪谷壳”。男子述说自己的孤独,寻心仪女子,共赏明月,寄寓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11篇,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坡芽歌书》的作者,来自远古,无法考证。《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160篇。《坡芽歌书》是壮族民歌,有81个符号,记录坡芽这个地方81首以爱情为主题的“情歌”。

  《诗经》的创作背景是农耕文化,反映劳作、狩猎、以及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非常多。《坡芽歌书》从开篇《月亮》,到第81首《双生笋》,用的是图画符号的方式,一个图案一首歌,用月、树、稻谷、犁杖、斧头、人、鸟、房屋等,记述了壮家青年男女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约白头偕老的动人故事。《诗经》和《坡芽歌书》,都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中的文化瑰宝。

  2023年5月,我们走进富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农海芳领我们到富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门,墙上贴着“志愿者之家”,旁边有个类似电话亭的玻璃房子,黑色框架上写着白色的三个字“朗读亭”,周围有多块KT板,上书组织机构、平台建设等介绍,地上临时放了两排塑料凳,我环顾四周,两边的柱子上,坡芽山歌的符号,土黄色的字,从上而下排列着。

  正前方是一块大屏幕,农部長让大家先看一个短片,短片只有5分钟,是介绍《坡芽歌书》的,专家学者的赞誉,刘晓耕是坡芽合唱团的艺术总监。片子放完,我在想,现在要去演播厅看合唱演出吧,正准备起身,几位身穿壮族黑色盛装的男女,从侧面走到我们眼前,一字排开。不会就在这里唱吧?这里仅是大楼的前厅,没有音乐厅的设计,没有任何混响设备,甚至不是环形的,这地方,能配得上荣获国际大奖的合唱团么?

  脑子里还在胡思乱想着,远处传来一个柔柔的歌声,歌声由远而近,缓缓地,如同一条清泉,从远方轻轻地、静静地、蜿蜒流到脚下,夏日的炎热不见了。声音流进心里,如天籁之音,从头顶倾城而下,仿佛柱子上那些我不认识的符号,它们活了,手拉着手,欢快地、无声无息向我们跑来,这些符号跑进我脑中,跳进了我心里。随着古老的歌谣,诗情画意便在眼前流溢而出。

  歌声还在继续,余音绕梁,我有一种深沉却飘然出世的感觉,人世的一切尘嚣都已远去,只有这天籁之音围绕着你,温暖、明净,为心灵进行一次洗礼。

  我完全忘了刚才对听音乐要求,静静地听着、感受着、享受着,甚至不敢大声喘气,生怕喘气的气流,打乱这柔美的歌声。

  一首歌完,一位男声介绍这首歌是《命好才相会》,呀!那不正是说我嘛,今天命好,才能听到这么好听的歌。

  合唱团陈副团长介绍,壮族是一个伴歌而生,伴歌而长的民族。山野田间劳动,有高亢激昂的山歌;月下河边,有深情依依的情歌;节庆酒宴,有热情洋溢的酒歌。每逢花街节、陇端街,有热闹的山歌此起彼伏,壮家人从小到大,都沐浴在歌的海洋里。

  壮族还是一个相信缘分的民族,男女青年从相遇到相知,这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他们用歌声诉说命好才相会,相约牵手走一生的美好愿景。《命好才相会》的歌词大意是:命中情相系,梦里情缘牵。相会心欢喜,牵手意绵绵。百年当一日,别说各一方。我俩同方向,命定结成双。

  整首歌,演唱者用壮语唱,我一句歌词都没听懂,但那个又软又糯的和声,已经进驻心里。

  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说过:“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音乐,在世界上,是相通的。一段音乐或一首歌曲,它不仅可以记录一段历史,还保存着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气息。音乐用声音传承民族文化的思想特质,带着民族精神的特定代码,跨越时空,汇成一条民族历史的悠悠长河。

  寻着这文化气息,我们去找寻《坡芽歌书》的发源地——坡芽村。

  二

  坡芽,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壮语地名,意即“山花烂漫的地方”,“坡”为山坡,“芽”为壮语里的黄饭花,壮族人用这种花,把糯米染成金黄色,制作成花米饭。

  花米饭是壮族的特色美食,用各种天然植物染成,红色代表吉祥,紫色代表幸福,黄色代表粮多,蓝色代表衣多,绿色代表兴旺,黑色代表长寿,白色代表四季平安。五颜六色的花米饭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在世代相传中,制作花米饭也逐渐成了壮家人神圣而虔诚的信仰,他们用花米饭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的仪式感一览无余。

  坡芽村辖剥隘镇甲村村委会,位于剥隘镇东部,全村65户324人,壮族人口占99%,是一个典型的原生态壮族村寨。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以长致富”的产业发展思路,村里大力发展杧果、油茶等热果产业。目前,全村共种植甘蔗900余亩、油茶1300余亩、杧果600余亩、八角800余亩,通过发展产业每年全村产生经济效益达362万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21元。

  我们的车子停在半山腰上,还没下车,就从车窗外看到一位身穿壮家节日盛装的美丽女子在路边等我们,下车通过介绍,她是剥隘镇的宣传委员叶宇。

  村子的门头,是一座房子的结构,粗壮的金黄色柱子,那是泥土的颜色,屋梁柱子上,“坡芽”两字是篆书绿色字体,那是沿路我们眼中的青山之色。屋顶,一个白色的弯月非常醒目,那是《坡芽歌书》里第一首《月亮》的符号。屋顶的右边,在屋梁柱子的延长处,有两棵非常形象的竹笋,那是《坡芽歌书》里最末一首歌《双生笋》的符号。

  往前走,我们遇到了《坡芽歌书》的第一个符号,那个“月亮”,它刻在一块石头上,有意思的是,这个月亮稍微胖了点,像一个张口微笑的嘴,仿佛在说:欢迎你们,远方的客人。

  坡芽村房屋墙体由浅黄色的黏土垒成,翠绿色的竹子、芭蕉和菜畦散布于房前屋后,这里山清水秀,是个美丽而静谧的村庄,村里的杧果已经开始结果,细长的树枝下,挂有一个个绿色的小杧果。李子已经成熟,绿皮上有一层薄薄的白霜,叶宇对我们说随便摘了吃,伸手摘一个,一嘴咬开,酸甜可口,夏日的暑气随酸甜飞散了去,低头看,才发现果肉是水汪汪的深红色。

  “坡芽村,果子成熟都可以随便摘、随便吃。”

  “杧果成熟了也可以摘?”

  “可以的呀。”是那种壮家软软糯糯的声音。

  《坡芽歌书》里的第二首歌的符号在大石头上呈现,一堆小石子,似曾相识,那是童年时玩过的石子。

  在一块竖着的石头上,刻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坡芽村通过“党员中心户+网格员+群众”的治理模式,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绿美庭院”“好婆婆”“好儿媳”等评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坡芽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村镇、中国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四个国家级荣誉称号。

  沿路顺坡往上,一个个《坡芽歌书》里的符号,蹦蹦跳跳在前面引路,这里一棵红艳艳的凤凰花直指蓝天,那里一丛竹子从篱笆向外探出头,脚下黄的、红的、白的说不出名字的小花兴高采烈地开放着。

  村里人家的门牌,就是《坡芽歌书》里的符号,65户人家,每一家门前的石头上,是一个歌书中的符号。

  “请问女子,家住何方?”

  “公子,往东南走,见到一块刻有月亮的石头,就是我家。”

  这一问一答,是唱出来的。所有爱慕之意,止于唇齿间,掩于岁月,匿于将来。

  村里的小广场上,一棵硕大的无花果树引得我们频频举起手机拍照,树上还没成熟的绿色果子,不是一颗一颗结的,而是一簇簇,像葡萄一样,一串串在树上,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多、如此大的无花果。在一声声赞叹声中,无花果树定格成照片,留在了手机里,留在了关于坡芽的记忆里。

  在由上海对口帮扶建成的民俗体验馆里,展示着传统榨油机、榨糖机,全是木头做成的压榨机,对体力和技术的要求不是现代人能接受的。

  “爱国家,爱村庄,听党话,感党恩,下决心,摘穷根,坡芽村,是福地,你我他,共努力。”“坡芽歌,是瑰宝,你我他,来传承,各民族,一家亲,手拉手,心连心,同努力,奔小康。”这是坡芽村的村规民约,三个字一组,有72组216个字。与其他地方不同是,这里的村规民约不是念出来,是唱出来的。叶宇给我们唱了一部分,还是那种软软糯糯的声音,像母亲轻声告诫孩子。

  村中,有一个被称为“议事亭”的地方,这是全村翻新建设后唯一留下的旧建筑,平常村民都会在议事亭内商量村内大小事务、对唱山歌。议事亭从很早以前,就成为村民们情感交流的纽带。

  议事亭为长方形,隼卯木结构,亭顶由三角形的梁支撑,大梁支撑着整个瓦片顶。议事亭四周的下横梁,起到固定亭子的作用,同时,也是议事时人们坐的凳子。亭子的柱子上张贴着一副对联“一帆风顺吉祥福? 四季平安如意春”,横批“出入平安”。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美好的祝福是送给他们的。

  议事亭里,挂有很多的野猪的下颚骨,我们问村里的老人,这些骨头骨是什么时候挂上去的,老人们说,自从他们记事起,野猪骨头就挂在那里了。

  几十具白色的野猪骨头整齐地排列着,有些头骨的獠牙还在,有些骨头的牙齿已经不在了,仅留有一些小洞,所有的野猪骨头无一例外,都蒙上了岁月的尘埃。

  古时的坡芽村,以种稻狩猎为生,每当村里捕获一只糟蹋庄稼的野猪时,村民就会在议事亭里,把野猪肉分给其他村民。分发完野猪肉后,把野猪下颚骨用线拴好,挂在议事厅的屋檐下,彰显着坡芽村团结、勇敢和财富。

  每一具骨头,也许都有一个故事,这故事消失在时间里,很难找回。我们只有凭想象去再现野猪的凶猛、坡芽村先民的勇敢。

  三

  據介绍,坡芽村是清朝初年建村的。那时,这里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没有路,不知道最初的先民,他们是怎样到达这里的,也许是为了躲避战争,也许是为了不与其他部落争斗。

  到了坡芽的先民,依坡盖起了房子,开辟土地,种上粮食,他们世代以种稻、狩猎为生,在这片新家园里,由于地处深山,极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壮族是最早孕育稻作文化的民族之一,在这片壮族先民最先开垦的土地上,长期的稻作农耕,磨炼了这里壮族百姓温和内向、憨厚朴实、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民族性格,也因此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在坡芽村,至今依然完整保留着壮家人传统的习俗礼仪,保留着代代传唱的山歌。

  在坡芽传习馆,馆前的木门板上,有81个“密码”般的象形符号,如同81个惊喜满满的“盲盒”,打开它,走进另一个世界。

  “盲盒”的打开,是在2006 年春天,一个万物刚刚开始发芽的季节。富宁县政府在一次对壮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的时候,在村民农加兴家,调查组意外地发现了一张画着各种奇特图案的纸张。农加兴说,这是他的一本歌书,里面是40首男声唱的壮族歌。这40首歌,是从同村的歌手农凤妹、农丽英处抄录过来的。在她们那里,有完整的81 首歌。

  调查组找到了农凤妹和农丽英,她俩是土生土长的坡芽人,是《坡芽歌书》的保存者,也是当年富宁县唯一一位能完整绘制歌书符号的人。调查组人员见到了这部后来被命名为《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的民歌集。歌书是画在一块宽约1尺,长2尺余的土布上,为农凤妹,农丽英(农凤妹堂弟媳)共同拥有。

  这块布,是壮族自己织的土布,被老百姓称为“深白布”,没有经过染色加工,是织出来的本色布,带有原始古朴的经纬纹路。上面的图案是鲜红的,绘有月、星、树、稻叶、犁、斧、禽、马、人、衣、鸟笼等81个物象符号。农凤妹介绍,这是她们的一本歌书,每一幅图画代表着一首特定的山歌,这块布上的81幅图画,记载了 81 首壮族情歌。这些图画是根据每首歌中用以表情达意的主要物象绘制而成,只要见到这个图画,就可根据它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和曲调,演唱出整首山歌。

  农凤妹讲,这图画传自其祖母,小时候学唱山歌时,老人便手把手在地上教她画这些图画,久而久之,这些图画符号便深入心中。看到一幅画,就可唱出一首歌。每唱一首歌,脑子里也会现出一幅图画。这种记录山歌的方法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经过许多年手口并用方式的学习,农凤妹掌握了“坡芽情歌”里所有的歌词和曲调,并能完整地演唱。整部歌书,讲述了壮家少男少女相识、相知、相爱到白头偕老的故事,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劳动生活以及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十多年前,这块画满象形符号的土布曾令学术界震惊,国内众多专家力挺其独特价值。2009年1月13日,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为《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一书题签“坡芽歌书,文字之芽”,这一权威性的定位,充分彰显了坡芽歌书的文化价值。

  为了做好传承与保护工作,经过逐级申报,《坡芽歌书》于2011年成功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农凤妹和农丽英分别被命名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农加兴被命名为州级非遗传承人。

  在坡芽传习馆,我们没见到农凤妹,她去一个村子参加壮族传统节日陇端节,农凤妹是周边壮族同胞中公认的优秀“壮家歌仙”,在许多重大节日和活动上,农凤妹都担任主唱。

  农加兴一直笑眯眯在传习馆陪着我们,在传习馆,传承人会不定期地传授坡芽的歌,实际上,坡芽人都会唱歌,连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也会跟着大人哼唱,这里的孩子,会说话就会唱歌,年龄稍大一点的,能完整唱出一首歌。他们的童年,就是听着歌长大的,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旋律,早就沁入了他们的心灵与血脉。

  壮族谦逊的性格,使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显得特别地委婉、含蓄,表现在对歌中,则是把自己贬得很低,把对方捧得很高。因此,壮族山歌最大的特点是说对方的好,说自己的不好,传情至深。

  “点歌吧”,“那首《命好才相会》我想再听一次”,实际上我也只记住这一首余音袅袅的歌名。

  叶宇很认真地在传习馆里跟着传承人一起合唱。四个人的声音非常好听,特别是农加兴的声音,浑厚中带有柔情、浓情。

  又一首歌开了头。

  女声:哪里鹧鸪叫?哪里锦鸡闹?哪里野鸡啼?哪里小伙到?

  男声:这里鹧鸪叫,这里锦鸡闹,这里野鸡啼,这里帅哥到。

  女声:外边谁唱歌?唱得妹心跳。心乱似沸油,似枝叶随波,似浮草逐流。心如悬蜂巢,心似黄蜂窝,心儿飞向哥。

  这首歌名叫《鹧鸪》的歌,是《坡芽歌书》里的第五首。那么直白的爱慕,“加兴大哥,你的妻子是你唱情歌追到的吗?”加兴大哥有点腼腆地点点头。

  这爱情多浪漫!

  突然想到《诗经》里的那首《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達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如果把《诗经》与《坡芽歌书》合在一起,这首《子衿》,应当在《鹧鸪》前,吊脚楼上女子的思念“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与《子衿》相对应的歌,《坡芽歌书》里有吗?

  有的,我找到了,《坡芽歌书》里的第十九首《三脚灶》。“愿妹身幻化,愿妹身会变,变做路边树,每天见几回。如同锅连灶,早晚在一起。”思念,就让我变成一棵树吧,每天,我都能看见阿哥从身旁走过。

  无论是与农加兴,还是与从歌会上赶回来的农凤妹交谈,他们都有一种朴实、天真笑容,带有一种腼腆,他们唱的比说得好听,他们的歌,能唱进你心里,然后就住了进去,不再出来。

  农凤妹的土布上,绘有月、星、树、稻叶、犁、斧、禽、马、人、衣、鸟笼等81个物象符号,每个符号大小约一寸,是用仙人掌的红色汁液绘成,经过专家考证,这81个图案具备了文字的性质,其形固定,音固定(但这个音不是一个字音,而是一首歌的所有音节),义固定,内涵丰富。《坡芽歌书》在世界文字的丛林里独树一帜,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一朵绚丽奇葩,是壮族祖先留给后人的民族文化瑰宝,是云南省民族文化遗产中可以与东巴文化并相辉映的宝贵民族文化资源,是我国活着的图画文字之一。

  《坡芽歌书》目前无法考证它成形的年代,但坡芽歌书的发现,却翻开了壮民族文化的新纪元。

  人类的文字有三种类型,表形文字、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它代表了文字发展的三个阶段,其中表形文字(即象形文字)是最早的。壮族的表形文字,最早是虫纹字,又叫根源字,继其后的刻画文产生于商代到先秦,已经具有表形和表意的特征。《坡芽歌书》也具有表形和表意特征,已经不完全是象形。从传承的角度看,《坡芽歌书》是由妇女传承的,这与女性掌权时代有某种衔接。因此,这种文字符号起码萌发于先秦,在妇女地位比较高的年代曾经有一定的发展。后来由于女权旁落,逐渐衰落,现在我们看到的81个符号的《坡芽歌书》,是远古留传到现在的余韵。当初的符号,绝不仅只是目前所见到的81个符号,其他的,也许消失在了时间的岁月里。

  和村子里大多数的夫妻一样,农凤妹和丈夫也是通过对情歌认识的。在情窦初开的时候,有许多人用情歌追求农凤妹,但没有那一首歌,唱到了农凤妹的心里。有的人对上几句歌后,农凤妹心里就知道这个人与她无缘。农凤妹相信命好才相会,有缘分自然会聚在一起。也许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某个人唱着歌出现了,那时,就是缘分注定要牵手。

  25岁那一年,农凤妹在壮族的情人节“陇端节”上见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在对歌的人群中,我发现了一个唱歌唱得很好的人,正如你们说的一见钟情,我和他对上几首歌后,我就认定了他是我的意中人。”农凤妹笑得很甜。后来,他们在对歌的时候相约,在下一次赶集再相见。第二次赶集时,两人来了,还是对歌,这次多对了几首。就这样,从歌声中,找到自己的心上人。

  如今,一对幸福的人已经携手走过几十年的岁月,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孙女已经五岁。每天,原来的小伙子,现在的爷爷,用摩托往返十多公里送孙女去幼儿园。

  在坡芽村里,有两棵被村民称为夫妻树的大树,它们各自生长,茂盛的树冠,树枝、树冠交错,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它们久经沧桑而相依为命,因而村里人把它们称为“夫妻树”。同样,这两棵需要好几个人才围得过来的树干,村民也不知道它们的年龄,只说,我很小的时候,夫妻树就在那里了,听我爷爷说,他很小时,这两棵树就在那里的。

  百年春秋,同浴日光月辉,共度风霜岁月。多少年来,它们默默无言地幸福生活着,你牵着我,我翼护你;情意绵绵,形影不离;同承雨露,共斗霜雪;天长地久,两情如一。

  至今,坡芽村没有一对离婚夫妻。

  和许多民歌作品一样,《坡芽歌书》的81首山歌揭示的是永恒的爱情主题。它以男女恋情为主线,委婉曲折地反映了壮族青年从结识到相爱的过程。第一部分是第1至第32个符号,它展示的是壮族男女自由恋爱的情歌。巧遇初识时的惊喜,试探性的盘问双方的自谦和称美。第二部分从第33至67符号,共34首歌,男女对各自“情史”真真假假的相互考查,悄悄萌生的爱慕,愈演愈烈的浓意和激情。第三部分由第68至81首歌组成,表达的是幸福生活的誓言。第81首《连根笋》共有30句歌词,是《坡芽歌书》中歌词最长的一首,是全歌的高潮和亮点,也是恩爱夫妻百年好合的见证。

  《坡芽歌书》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除了热烈,执着,大胆外,多了一种自由。这种自由不受观念和礼俗的制约,摒除了礼教和家长的束缚与干预,让爱情得以自由表达,让人性得以高度张扬。歌中的情感表达质朴、自然,如山泉鸟声般自在流露,不雕饰,不扭曲。

  《坡芽歌书》的符号就是歌,歌就是故事,故事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抒情到极致,浪漫到极致,纯美的爱情和智慧的结晶,就这样浓缩在了千古绝唱里。这不仅是花纹图案藏在土布里的柔情蜜意,他们是生死不离的相知相许,是相约偕老的山盟海誓,是连接宇宙的天籁之音。

  四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推动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坡芽歌书》从2006年发现以来,巨大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传承方式,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和广泛的关注。中国语言学专家周有光将《坡芽歌书》定位为“文字之芽”。清华大学教授赵丽明一行考察了坡芽后指出,《坡芽歌书》在“文字形态上,比东巴文字更古老,在文学形态上,具有诗经的韵味,《坡芽歌书》的文字印证了文字发展的过程,是祖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央民族大学壮学权威教授梁庭望称《坡芽歌书》是“富宁乃至文山壮族社會的百科全书”。中国壮族古籍专家黄桂秋认为《坡芽歌书》堪称“世界级”的发现,是“骆越族群原生自创的图画文字,壮乡儿女天籁欢歌的情爱密码”。云南壮族学者黄懿陆撰文称《坡芽歌书》是“天下第一部图载歌书”。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专家考察组认为《坡芽歌书》 是“云南省民族文化遗传中可以与东巴文化并相辉映的宝贵民族文化资源,是我国活着的图画文字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认识价值以及开发价值”。壮族诗人、音乐家瑙尼认为,《坡芽歌书》是“一部象形诗歌或者歌词,这种集图、词、曲为一体的民族民间作品实在罕见”。

  为将《坡芽歌书》这个文化遗产传承和推广,更好地将《坡芽歌书》传唱出来,文山州、富宁县下力气打造坡芽文化,富宁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将“坡芽情歌”推向全国。2009年8月,组建了“坡芽组合”文山州代表队,参加了云南省青年歌手大奖赛,“坡芽情歌”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首次登上艺术舞台,便一举夺得了原生态节目金奖。2010年5月,“坡芽组合”更名为“云南文山坡芽歌书代表队”,参加央视CCTV第十四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团体赛,“云南文山坡芽歌书山歌队”演唱的《命好才相会》以柔美动听、婉转迷人的歌声,征服了全国观众,获得团体三等奖;2011年6月,坡芽情歌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富宁县在“云南文山坡芽歌书山歌队”的基础上组建了“坡芽歌书合唱团”,并邀请国家一级作曲、教授、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中心专家、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刘晓耕,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叶明菊、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吴渝林、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业原4人前往富宁采风,在原有山歌调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提炼,丰富了曲目的内容和艺术内涵,大大提升了舞台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来讲述“坡芽故事”,再现壮乡生活。2012年11月,坡芽歌书山歌队赴北京参加 2012年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乐盛典活动。

  掩藏于大山深处,神秘美丽又静谧的坡芽情歌和它的文化密码,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为将坡芽文化推向世界,县委在坡芽歌书山歌队的基础上组建坡芽歌书合唱团,2013年2月,应美国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邀请赴美访问交流学习;2014年11月,应邀赴北京参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活动,得到北京音乐界相关专家高度赞誉;2015年,参加中央电视台CCTV“合唱先锋”荣获年度总冠军,坡芽情歌,也由这支山歌队渐渐进入全国乃至世界观众的视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来自文山富宁的这一天籁般纯美歌声。

  2016年7月,应邀参加在俄罗斯索契举办的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荣膺无伴奏民谣组别冠军赛金奖;8月,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坡芽歌书合唱团再次登台亮相,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并观看。坡芽歌书天籁之音唱响首都舞台,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观众的“点赞”;2017年,坡芽歌书合唱团荣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坡芽情歌合唱音乐会》在全国巡演;2018 年,坡芽歌书合唱团和坡芽歌书传承人参加了由张艺谋执导的《对话·寓言2047》舞台剧演出,引起巨大反响;2019年受邀参加上海东方证券举办的新歌舞晚会。

  合唱版“坡芽故事”保留了坡芽山歌原汁原味和韵味,使之在演唱风格和舞台呈现上更接近当代人的审美,成为多声部民族合唱的一种新尝试。2009年至2019年的十年间,坡芽歌书合唱团通过在国内、国际不断地参赛巡演,保留了坡芽山歌原汁原味的演唱风格、又在舞台的呈现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坡芽情歌”无与伦比的美妙、独一无二的魅力,得到音乐界专家的高度赞誉。《坡芽歌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已成为云南著名、全国闻名、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

  坡芽情歌音乐会是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没有豪华的布景,没有华丽的服装,只有壮族手工做的粗布衣服和来自民间的歌声。歌队以细腻,柔美,恬静的演唱风格,浑然天成的自然和声和默契的配合,体现壮族独特的语言和音乐特点。真实地展现了云南壮族民间音乐特色和生活习俗。

  坡芽歌书合唱团副团长陈隆锋对我们说,合唱团是临时机构,目前有22名成员,所有人员都不是专业歌手,是从各单位抽调出来的,有来自文山州壮剧团的演员、学校老师、放映员。平常大家都有各自的工作,有演出任务时,从各自岗位上集中排练参加演出。

  就是这样一个临时机构,他们的合唱在专业老师的编排、指导下,分了八个声部,唱响了全国、唱响了世界。他们的歌声,时而恬静柔美,时而高亢激昂,既散发着田野式的芬芳,又回荡着山河般的壮阔。优美的旋律,传递着原始浓郁的壮乡风情,怎么唱,都是浓情;怎么听,都是天籁。

  我看到一张合唱团的节目单,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根据坡芽情歌改编的合唱作品,有《赶珑端》《命好才相会》《哪里鹧鸪叫》《妹要嫁何方》《火烧芭蕉》《只爱你一个》《小妹猜猜看》《妹来把家当》《舍得舍不得》《跟孃讨晌午》《难得醉一回》等11首曲目;第二部分则是根据其他少数民族民歌改编的曲目,彝族撒尼人的《走进美丽走进神奇》、布朗族的《月亮今晚要出嫁》、傈僳族的《萨》、藏族的《月夜》、苗族的《幸福花山》,以及刘晓耕教授在香港回归之际创作的《回家》。

  合唱团副团长陈隆锋大学里学的是声乐,因为喜爱坡芽情歌,2013年加入坡芽合唱团。十年时间,一个不懂壮语的汉族小伙子,不但学会了坡芽情歌,还学会了壮语。十年时间,已是两个女儿父亲的陈隆锋,一如既往地热爱着云南的民族音乐。没有演出任务时,他回富宁二小继续教学任务,有演出时,他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表演中。

  在合唱团十年的陈隆锋,一定有许多故事吧。

  “我们合唱团,有许多感人的事,几个小时都说不完。”陈副团长对我们说。

  团里一对夫妻,结婚的日子很早就定好了的,那日子正好是青歌赛比赛完的第二天,当时富宁到昆明的高铁还没通,虽然捧回了大奖,但两人第二天的婚礼可能赶不上,县里知道此事后,派了车去昆明,连夜接回了两人,第二天的婚礼顺利举行。陈隆锋的婚礼也差点出现新郎不在场的情况,当时中央电视台合唱先锋栏目需要坡芽歌书合唱团录音,陈隆锋与合唱团成员在昆明参加录制,反复的排练、录制,婚礼的时间越走越近,最终,新郎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走进了婚礼殿堂,这也成陈隆锋和妻子最难忘的婚礼。

  陈隆锋说:“在坡芽合唱团,因为喜爱民族音乐,每次演出,看到台下观众热情的掌声;每次获奖,捧着那沉甸甸的奖杯,每个合唱队员都非常自豪,合唱团为中国、为富宁争了光,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的。”

  一讲到富宁的壮族音乐,陈隆锋就眉飞色舞,如数家珍,语气中的自豪,立即感染周围的人。他告诉我,《坡芽歌书》里的歌曲,只是富宁壮族23种民歌中的一种,壮族是一个用歌表达情感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民歌的曲调不同,陈隆锋还告诉我,一首歌,可以用不同的调唱出来,就是说,一首壮族民歌,可用23种调唱出,而且只是富宁一个地方,其他地方的壮族歌曲,还有不同。

  剥隘镇的宣传委员叶宇告诉我,她的家乡板伦乡,距坡芽村五十多公里。家乡唱的壮族民歌曲调是朗恒调,我在网上搜听了一下,朗恒调除具有壮族歌曲“甜、静、美”的音乐风格外,还具有一种高亢,但这种高亢又不同其他民族,这是我这个外行能听出的。

  合唱团所有演唱的歌曲,都是经过专业人士二次创作完成的,它把富宁壮族的23种调融合进了合唱里,并增加高中低音的旋律,把一首独唱曲,变成由8个声部组成的合唱曲,给听者带来视听盛宴。

  我惊叹我们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深深感动着,感动在富宁,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直致力于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的学习、发掘和传承。

  “你们合唱团成员,会去培养年青的接班人吗?”

  “会呀,我们有专门的坡芽歌书中小学乡土教材,我们还会办培训班,我们培训学校音乐老师,有时,我们也去学校给学生上课。”

  “你女儿会不会唱坡芽山歌?”

  “会呀,我们合唱团的成员,都把自己的子女发展成了少儿坡芽合唱团成员。”

  这是我与陈隆锋的对话,在他的朋友圈,有一条是这样的“我们村以后对歌能不能赢就看你了。”配图是他八歲的女儿与合唱团成员的合影。

  这就是爱,而且是深爱。

  农部长告诉我们,富宁县正在寻求一种对《坡芽歌书》创新方式,同时,由《坡芽歌书》衍生的一系列文创产品,也正在多方寻找合作伙伴中。相信不远的将来,《坡芽歌书》和其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美景、文创产品,将会为富宁县有增砖添彩。

  五

  音乐是另外一种语言,是表达用普通的语言和文字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心感受的一种语言。人类的感情世界非常的细腻复杂,自古就有很多人试图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但是语言和文字在表达人类情感方面有很大差异。比如说在一个有月光的晚上,用文字写,李白看到的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看到的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而苏轼看到的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每个人看到的月亮,与当时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描写,如果与读者内心的领悟相通,就达到共鸣。如果读者不识字或者理解能力不一致,就无法达到表达、传播和交流的目的。音乐不需要这些,音乐可以直接到达听众的内心,从情感深处影响他,让他感受到和表达者同步的情感变化。音乐是从心灵到心灵的艺术,是不需要翻译和中介的艺术,是世界通用的语言。

  《坡芽歌书》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歌声,回荡在静谧安详的坡芽村一年年、一代代,滋润着壮乡人的心田。这水般柔美的歌声里,隐藏着的巨大壮文化秘密。《坡芽歌书》从发现以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专家学者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人类学、文字学、民族学等范畴的研究价值。保护、传承和开发好“坡芽文化”,对研究壮族文化,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坡芽歌书》经过拓展之后有价值的未知数还有很多,诸如歌书涉及商业与旅游业的关系、农耕文化、壮族社会文化与汉民族文化共存共荣的关系、天文和么公的关系等,还有待于更进一步地进行开发和综合性研究,《坡芽歌书》的无穷魅力和广袤而可观的灿烂前景,远远超越了歌曲本身。

  很多非遗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我们人类最原始时的表现,是人类的根。迄今为止,《坡芽歌书》是最早用图画文字记录歌曲的形式,也是中国,乃至人类最古老的文字形式。无论现代科技发展到一个什么阶段,人类的根,就在这些非遗文化中,它丰富和滋养着我们的精神需求,传递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和祖先共同的心声,同音共律、声声不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的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是致力于保护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世代创造的、靠口头流传下来、承载着人类文化记忆和民族特性最原始的生命力。

  让我们一起揭开历史的尘封,发现一个民族永恒的记忆,让它在新时代中传承、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楼琳,笔名风铃、楼上风铃。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昆明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1989年第一篇作品发表至今,不断的业余耕耘,发表了近百万字作品。在《诗刊》《散文》《散文诗世界》《滇池》《含笑花》《昆明作家》《春城晚报》《昆明日报》《臺湾好报》等报纸杂志发表过散文、诗歌、小说、纪实等作品。十多次荣获全国、省、市诗歌及散文奖项,出版的散文集《花开无声爱也悄然》荣获“茶花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