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来自远方的牵挂

时间:2023/11/9 作者: 含笑花 热度: 16394
站在小区门口等我回家的人

  今年初夏的一天,故乡文山,我将永别父母的老屋。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给刘孃孃打电话,像以往一样告诉她:我已回到文山,即将返回昆明,要去向她辞行。

  然后便忙于处理回昆前的诸多琐事。幸得铁杆闺蜜李学慧的老公杨峻骑摩托载我去寄快递、做核酸检测,大大节省了时间,办完事竟已是中午11点半……仿佛是心灵感应,当我在摩托车上看到“在水一方”小区大门时接到了刘孃孃的电话,她焦急地问:“柏桦,你到哪里了?”

  远远望去,刘孃孃瘦瘦小小弱不禁风的身影在高大的小区门口显得格外单薄,满头白发在阳光下闪着银光……那一刻,我恍然有一种时空交错之感,仿佛看到我亲爱的母亲正站在县一中(原址)的门口、县一中安居房的门口等我回家。

  我问刘孃孃出来等我多久了,她笑而不答。当她笑逐颜开地站在贴着红彤彤、喜洋洋对联的家门前任我拍照,我同样是喜上眉梢满心欢喜:回家了。

  故乡有很多爱我的人,我有好几个家,但刘孃孃的家有点特别,让我感觉是回到了妈妈的家。

  刘孃孃是我回文山必见之人,她就像我的妈妈,带给我慈母般的关怀和温暖。

  刘孃孃与我们家是世交,半个世纪前与我的父母在一个高寒山区的小学相识,后来还当过我的老师,这是多么奇妙的缘分。

  当年,在我父亲的坚持下,刘孃孃得以冲破阻力和偏见进入文山州师范学校(普师)读书,人生走向自此改变。文师算得上是那个年代文山的“高等学府”,但教学条件简陋,教师上课没有教材只有讲义(所谓讲义就是授课教师自己编写、刻印、装订的小册子)。在艰苦的求学环境里,刘孃孃认真听课发奋读书,数学曾经考得满分,在全班五六十个同学中排名第一,传为佳话。

  那时,我的父母每个学期都会乘坐长途客车到文师去看刘孃孃,给她和她的一位同学(他们并不认识这个女生)每人5元钱,当时父亲每月工资只有54元……父母从未对我们提起过这些陈年旧事,这些事都是我妈妈与世长辞后刘孃孃告诉我的,这些在我父母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刘孃孃一直铭记在心中……刘孃孃与我父母绵延半个世纪的深厚情感,很难用语言和文字描述、表达。

  在翻阅刘孃孃的二女儿谢昭瑾的朋友圈时,我看到她写于2016年6月2日的一段文字,我看了好多遍,每看一次都忍不住泪湿双眸……

  “妈妈最好的朋友走了,从妈妈来到文山,俩人就如同好姐妹一样一直相伴至今。看着她心情很低落很不好,都不知如何开解她。人生的路上,会遇上不同的人,相遇不同的缘,有些人注定只能陪你走过人生的一程。即使遇到不好的事也需要平复好心情继续好好生活,因为你爱的人爱你的人即使生活在另一世界,也会希望你好好活着。且行且珍惜,多陪伴已经年迈的亲人吧!”

  “妈妈最好的朋友”,就是我亲爱的母亲柏志贞。

  2017年10月17日,昭瑾在朋友圈写到:

  “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柏桦姐,因了母亲辈是亲如姐妹的亲人,让我们的亲情一直延续。”“永世的亲人,一辈子的姐妹,这儿是你的第二个家,经常回家来看看。”

  刘孃孃等我回去,就像等待她在外工作的第三个女儿回家。

  梅花香自苦寒来

  古语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刘孃孃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系四川内江邓家坝人。她的身世与我母亲极为相似:出生于贫寒农家,自幼丧父(3岁那年没了父亲),母亲改嫁,从小寄养在亲戚家中,上学较晚。像皮球一样被人踢来踢去无家可归的她,最终跟着没有血缘关系的奶奶爷爷长大,在生活最艰难的那段日子里,只能吃别人丢弃的烂红薯果腹充饥。

  刘孃孃从小吃苦耐劳。上学时,清早喝点红薯稀饭就出门,身背一个大背篓,饿到下午5點多才回家吃晚饭。放学回家路上,边走边拾柴禾,回到家,背篓里的柴禾已经堆得很高。她是家里烧柴的“承包人”。再苦再累,能够上学念书也很幸福。刘孃孃很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刻苦学习。村里有多个孩子一同上学,老师规定背完课文才能回家,刘孃孃背书很厉害,经常代同村小孩背书,然后带领他们回家。

  五年级时,学校成立红领巾班,刘孃孃因为交不起相关费用,成了唯一一个没有戴红领巾的学生。班主任很喜欢学习好又懂事的刘孃孃,步行十几里路家访,还带来一条旧红领巾,爷爷奶奶交给学校一尺布票充抵学费,刘孃孃终于戴上了红领巾。

  但是,好景不长,刘孃孃9岁才上学,13岁便辍学。身体单薄只有60斤重的她和大人一样肩挑180多斤重的担子、抢大人一样的工分,她走在路上,人和扁担都在晃悠。由于长期营养不良,16岁的大姑娘,用现在的网络热词来说就是“瘦成一道闪电”。刘孃孃自嘲:“那个时候的我瘦的呀,风一吹就吹跑了!”

  勤劳能干、自尊自强的刘孃孃最终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奶奶的疼爱。刘孃孃订婚后,奶奶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纺棉花、搓棉条,一斤棉条只卖得2毛钱,奶奶辛辛苦苦攒了60元钱给刘孃孃做嫁妆。

  奶奶疼爱刘孃孃不仅因为她手脚勤快,还因为她从小就懂得知恩图报。人家的地里有收完花生后遗落的极少的花生粒,她一颗颗捡起来用衣角把泥巴擦干净装进衣服口袋,自己舍不得吃,带回家给爷爷奶奶吃。离开家乡多年,她从未忘记把她抚养成人的爷爷奶奶,逢年过节,爷爷奶奶过生日或者生病,她都要给他们汇钱。有一段时期,国家很困难,爷爷奶奶断了粮,只能靠刘孃孃寄粮票以维持生计。这段时期,刘孃孃因过度焦虑患了高血压,高压一度升至198、200毫米汞柱。生活渐渐好起来了,可惜奶奶身体不好,患了肝癌肺癌,67岁就告别了人世,每念及此,刘孃孃都会泪湿眼眶。

  刘孃孃一直是教育战线的普通一兵,先后在乐诗冲小学、花庄完小、文山县第二中学(马塘)、文山县一中工作。她曾经在县一中的教务处、收发室工作,后来又负责管理学生的卫生,这些工作都很繁杂琐碎,但她不厌其烦,认真对待。不论在什么岗位,她总是提前到岗,把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她在花庄完小工作时,荣获文山州模范班主任、文山县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对于一位乡村教师来说,能够获得全县乃至全州的荣誉称号,极其不易。

  刘孃孃有着超越常人的坚强意志,曾经风雨无阻坚持天天爬文笔塔,有时候一天爬两次,一爬就是16年。爬文笔塔前,她每年住两次院(主要是哮喘病、脑动脉硬化等病症),爬着爬着就不用住院了。但是,过度爬文笔塔也给刘孃孃留下了腿脚和双膝的病痛。刘孃孃先天身体条件欠佳,67岁时在盘龙公园摔了一跤,醒来后发现鲜血把后脑勺和头发还有身上穿的一件背心、两件毛衣、一件外套都浸透了,历经8个多月,身体才慢慢恢复过来。前段时间,她又跌断了手腕。

  经历了这么多人世坎坷、生死磨难,刘孃孃反而比常人乐观豁达,她早就把生老病死看得很淡。刘孃孃和我母亲都经历过儿女夭折的沉重打击,但她们都是坚强、乐观的伟大女性。刘孃孃常常开导我:什么都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在她面前,我常常为自己的脆弱、狭隘而自惭形秽。

  乡愁的味道

  我有一句口号:“乡愁的味道,是故乡美食的味道”。

  身为一名云南本土少数民族作家、诗人,故乡在给予我鲜活丰盈生命的同时,也在我的血脉中注入汩汩流淌的绵绵乡愁。当我漂泊在外,我总担心自己的心魂迷失在他乡、被故乡遗弃,除了借文学作品为自己招魂,故乡的美食也是我疗愈乡愁痼疾、慰藉漂泊魂魄的一种重要方式。

  多年前我在翠湖边的云南大学听著名作家、文山老乡胡廷武先生作文学讲座,他阐述家乡美食与文学的关系,我这胃口极好的吃货在台下听得津津有味,心旷神怡。回到家中,心内却生出几分怅惘,这份怅惘源于莼鲈之思。《晋书·张翰传》曰:“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这是古人。当代作家陆文夫则在《姑苏菜艺》中感叹他的一位朋友“不是因莼鲈之思而归故里,竟然是为了吃青菜而回来的。”我正是这样的人,我从小爱吃味道苦得很地道的文山青菜,我妈妈常常打趣说:“大柏二,你长大了就嫁给文山卖青菜的吧!”

  少女时代的小伙伴李学慧每次到昆明出差都会给我带一些家乡美食,我在《美食搬运工》(收入个人诗集《都市民谣》)一诗中写到:“李学慧 我的中学同学/终身免检闺蜜/为治好我在昆明时时发作的/乡愁顽疾/她自觉担负起故乡美食的/搬运使命”“当我和阿慧围坐在昆明家中的文山木饭桌旁/共进晚餐/美味的鸡汤熏醉了我们共度的/往日时光/滋心养肺的土鸡汤/就像乡情一样浓香”

  母亲生前总是喜欢做很多菜给我吃,我大快朵颐享用她亲手烹制的美食的场景,让她很有成就感。母亲驾鹤西去后,刘孃孃心疼不会做饭做菜的我,开始源源不断为我制作、输送各种美食。

  我非常爱吃菌子(蘑菇),爱到不可理喻。去年7月2日,我在与闺蜜阿萍微信聊天时这样宣称:“吃马皮泡死,死而无憾!”(吃别的美食本吃货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母亲撒手人寰后我发现县一中家里不大的老式冰箱塞满了冰冻的菌子,记得有四十多包(小保鲜袋独立包装),有不少是我最爱吃的马皮泡。

  “马皮泡”是云南人的叫法,它的学名应该是“马勃”。它其貌不扬长得像土豆,不像其他菌子拥有五彩缤纷的花伞和亭亭玉立的长腿。由于生长在桉树下的马皮泡有毒会“闹人”(食后中毒),很多人不敢吃。不知前世我和马皮泡有着怎样深厚的渊源,竟然爱吃这种菌子爱到死也不怕。母亲走后,我想,此生,再难吃到马皮泡了,因为昆明的菜市场很难见到马皮泡(估计是禁售)。文山有多处我的乡愁食疗供货地,比如外甥女和姐夫家、李学慧家、柏自仙大孃家等等,有时我回文山独居十天半月都不用出门买菜,但是众亲们为我的生命安全考虑,明确表示不会送马皮泡给我吃,只有刘孃孃例外。

  在我母亲离开人世的前5年时间里,刘孃孃主动承担起为我供应马皮泡这项既辛苦又冒险的工作。每当菌子上市时节,她便四处搜寻马皮泡的踪影,见到马皮泡便如获至宝买回家中,刮、削、洗、切、煮、晾,然后分袋装好放入冰箱,等待我這个马皮泡的超级铁粉和吃货上门取货。有一年我很久没回文山,刘孃孃的冰箱装不下那么多菌子,有熟人坐长途客车上昆,她便托熟人捎菌子给我。除了马皮泡,刘孃孃慷慨大方馈赠我的还有其他菌子和美食。

  我知道光是削、洗马皮泡就是一道很繁琐很辛苦的工序。马皮泡的表面就像月球、火星,凸凹不平,削、洗起来很费劲,尤其是那些小马皮泡。2020年,我请刘孃孃省去马皮泡的煮水工序,切片晒干即可。当年,我乐滋滋背了一大袋马皮泡干片回了昆明。(因为舍不得吃太快,目前家中尚有一半左右存货。)

  看着家里湿的、干的马皮泡,总感觉我的母亲并未远去。

  刘孃孃记性很好,好些事情我只是随口一说她便记住了,她知道我特别爱吃的东西除了马皮泡还有藤子菜。

  藤子菜是野菜,长在田间地头,味道偏苦,菜市场难寻踪迹。我曾与柏自芬、柏自仙大嬢在席草寨采摘藤子菜,洗净凉拌,晚餐时我吃了大半碗藤子菜,众多好菜被冷落,多年后亲戚们还记得这件事,津津乐道。

  第一次,刘孃孃将两大把藤子菜储存在冰箱冰冻层,我带回昆明后多已稀烂,我甚是惋惜心疼。第二次,我在文山家中就地享用刘孃孃馈赠的藤子菜,藤子菜基本上保持了原貌。为了不浪费这种本人大爱的天然美食,我告诉刘孃孃不用再给我买藤子菜了。此后,我再也没有吃到过藤子菜。

  2021年,我不忍再让身体欠佳的刘孃孃操劳,请她不要再为我购买、加工菌子。像马皮泡、藤子菜这样我格外钟爱又很难买到的山珍,刘孃孃是唯一供货人,她那里一断货,我这里就缺货。

  令我感动至深的是,后来,刘孃孃听说我的马皮泡断货、缺货,今年她又给我买了不少马皮泡,准备快递给我,我说我会亲自上门去取,但因疫情影响,归期一再延迟。

  孩子们送给刘孃孃的不少美食,她那里成了中转站,我这里才是目的地。

  母亲辞世后的6年时间里,我每年回老家两次左右,每次呆十天以上,回家以后基本处于闭关状态:躲进老屋整理父母遗物。父母生前节俭,没有什么值钱的财物,但也舍不得遗弃旧物件,几十年的东西大都还留着,大部分我也舍不得丢弃,一一清洁、拍照、记录(先记在笔记本上再录入电脑),所以,清理老屋的工作量很大,前后耗时6年,直到今年5月有人买房,我才完成这项艰苦卓绝的工作。

  所以,每次我去见刘孃孃都很仓促,多半是返昆当天上午才去看她。本以为如此匆忙去看她,她不会有充足的时间为我准备美食,其实不然,她早就把各种美食积攒起来放入冰箱,只等候鸟飞回。

  5月中旬,我请教刘孃孃这次送我的各种美食来源,她在电话那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兔子肉是四川老家那边寄过来的,谢老师的六妹过生日,疫情影响我没去成,汇了几千块钱过去,侄女给我寄了兔子肉和其他美食;香肠是昭瑾的老婆婆买了送给昭瑾的;油炸肉的肉是黑猪肉,这个黑猪是农民自养的、用苞谷喂大的;那块腊肉也是土猪肉,黑猪肉和土猪肉都是昭瑾老婆婆家的特产;辣椒酱是我做的:小米辣洗干净、晒干,用果汁机搅拌、打碎,再放上各种配料;炸酱面的‘帽子(佐料)也是我自己做的。”

  刘孃孃说:“自己做的东西干净,吃起来放心”“趁现在动得起就要多动动,动不了再说……”

  蕴瑾烹制的美味佳肴,昭瑾从公公婆婆家拿来的土特产,让刘孃孃的冰箱里永远不缺美食,而我是那个躲在刘孃孃身后的受益者。

  刘孃孃馈赠我的无价美食,蕴藏着一个个动人的亲情故事,滋养着我这个游子心田里那一棵枝繁叶茂的乡愁常青树,延续着生生不息的温暖乡愁。

  爱的港湾

  刘孃孃有两个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孝顺女儿,一个在文山州卫校任教,叫谢蕴瑾,一个在文山州工商银行工作,叫谢昭瑾。去年金秋十月,我和学慧去刘孃孃家做客,蕴瑾和老公曾江过来主厨,蕴瑾烧得一手好菜,连做菜也做得很好的学慧都忍不住称赞蕴瑾:“你做的红烧鸡肉太好吃了,我做不了。”

  真诚、朴素、坦荡、率直、不做作、不矫情的刘孃孃有句口头禅:我不会说花麻撩嘴的话(文山话:花言巧语)。她不会自吹自擂往脸上贴金,于是我便翻看了蕴瑾和昭瑾的朋友圈,试图从中发现与刘孃孃有关的蛛丝马迹。

  我很欣赏蕴瑾和昭瑾的朋友圈签名,蕴瑾的是:“keep smiling and never give up.even when things get you down”(即使现实令你沮丧,也要保持微笑,永不言弃。)昭瑾的是:“生命如雪,美丽圣洁,生命多彩更胜雪!”一个乐观向上,一个浪漫如诗。

  蕴瑾的朋友圈只展示最近一个月的内容,“来自小棉袄的母亲节礼物”很是吸引我的眼球:还在上大学的昕儿送给母亲一条漂亮的珍珠项链,母亲戴上项链,盛装出境,脸上浮现出幸福满满的笑容……

  昭瑾的朋友圈料很足,可以回溯到2013年1月29日。整整10年的朋友圈,图文并茂多姿多彩,我看了一个多星期,虽然看得眼睛酸疼,但也品尝了一碗碗心灵的鸡汤,对刘孃孃的家庭生活有了更多了解。昭瑾是一位爱生活、爱亲友的业余摄影家,2018年7月6日加入文山州摄影家协会,在州內外多家媒体发表摄影作品,《美的使者》荣获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摄影比赛一等奖。“不辜负生活,不迷失方向,抬头看,眼前就是光。”“坚持热爱,翻越山海,做一个追光的人,写一个追光寻影的故事。”“在发现美、感受美、留住美的过程中,生活也呈现出美好阳光的一面。”追光者谢昭瑾在捕捉、分享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真善美的同时,自己的生命也绽放出更加多彩的色泽。

  昭瑾曾经带着妈妈去我妈妈出生的村庄席草寨采风。席草寨是一个民族特色浓郁的傣族村寨,云南省省级文明村。从1984年春发表文学作品至今,本人和读者最喜爱、被二十多家报刊转载的代表作便是描写席草寨的散文《母亲的村庄》。 如果我的母亲依然健在,与刘孃孃携手同游席草寨并自豪地介绍新时代傣族村庄发生的巨大变化,那该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美好画卷。

  具有惊人相似之处的是,当年我担任《映象文山》杂志的卷首语作者及专栏作家,我妈妈很喜欢看这本杂志,而我初次邂逅昭瑾的美图美文,也正是《映象文山》杂志,也是在刘孃孃家。

  2013年3月4日,昭瑾写道:“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并不完全在于接纳被爱,而是具备爱人的能力。我们不懂得去爱,又如何了解被爱的滋味?”

  我想,蕴瑾和昭瑾对父母、亲友、生活、事业爱的能力,既在于自身修持,更源自母亲身体力行的教育和影响,母亲之爱延伸到两个女儿的家庭中,蕴瑾、昭瑾与婆婆和家人相处甚是融洽。2018年母亲节,昭瑾写到:“我的两个妈妈,生我养我的母亲,待我如亲闺女的婆婆,一直以来都被她们关怀备至呵护至极的宠着。母亲节不只是昨天,而是每一天。”三年后昭瑾再次称赞婆婆:“勤劳善良的她为人特别好,待我比亲生女儿还好,传说中听闻的婆媳间的问题和矛盾,在我们之间从未发生过。真的很幸运,让我们成为家人而亲如亲人。”母亲之爱是昭瑾朋友圈最动人的看点:“母亲在,家就在,心就有依靠。”“母爱是温暖心灵的太阳,母爱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母爱是灌溉心灵的沃土,母爱是美化心灵的彩虹。母爱,是所有艺术作品永恒的主题!”

  每逢双亲生日和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以及重要节庆,蕴瑾、昭瑾都会用各种方式问候、陪伴双亲,她们“不想错过陪妈妈走过的每个花季”。首都北京、四川成都和青城山、海南天涯海角、广西边境、文山文笔塔、坝心梨园、砚山听湖、红河弥勒等地,留下了两个女儿和孙孙陪同母亲、祖母、外祖母携手同游的珍贵足印。昭瑾“陪着妈妈来到山顶一览全城,暮光洒满全城柔美如画,此时,陪伴是夕阳下的暖意亲情。”“雨中游坝心梨园,妈妈无比开心。”。刘孃孃生活、工作过的马塘、花庄,蕴瑾、昭瑾陪母亲追溯流金岁月,品味往日时光:“母亲在花庄教了十多年的书,花庄是她人生的第二故乡,年前陪着母亲重回故土,她开心的像个孩子。”“伴随着新春的脚步,让妈妈在柔软时光中感受浓浓暖意”。

  这正是:“一起快乐同行,一路幸福相伴”。

  蕴瑾、昭瑾生活在亲人满满的爱中:“妈妈养的鸡,下了蛋一个个攒好送来女儿家,这份深沉而无言的爱,总是在每个细水长流的日子温暖着我们。”每逢她俩过生日,父母亲都会送上生日祝福和红包,全家欢聚一堂。蕴瑾、曾江担任大厨,高文打下手,“厨房小白”昭瑾拍照,分工合理,配合默契。傍晚时分,美味佳肴上桌,家人团团围坐,欢声笑语流淌,人间烟火温馨。

  “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中注定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孩子之间的陪伴。”“陪伴的形式虽然不同,却都是满满的爱。”。在昭瑾的镜头面前,不苟言笑的谢文彬老师偶尔也会露出浅浅的微笑;在昭瑾的“导演”下,刘孃孃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举手投足都有很大改变。

  这正是:“时光流盈,亲情永恒。”

  蕴瑾、昭瑾姐妹情深。蕴瑾经常出演昭瑾镜头里仪态万方的女主,昭瑾除了为胞姐拍摄多姿多彩的玉照,还不忘配上诗情画意的题词:“与春日相遇,樱之浪漫,自在如风。”“岁月如歌,急缓均悠扬;人生似画,雅俗皆芬芳。”

  血浓于水的爱在祖孙之间延续,昭瑾用镜头定格了浓浓的祖孙情。孙女昕儿耐心地教外婆使用微信,“外婆脸上绽放的笑颜,温暖了雨夜的寒冷。”。孙女曾雨昕和孙儿高凌峰都很成器,一个考取东北财经大学,一个考取云南农业大学。今年10月,昕儿不负众望,顺利通过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

  刘孃孃、谢老师四川和北京的亲人们也会不远千里到文山探亲,昭瑾用镜头记录了亲人团聚的一幕幕欢乐场景:“亲人相聚的时光,总是这么温暖可心。”“虽然远隔千里不常相见,可浓浓亲情会一直延续再延续。”

  人世间还有什么样的幸福,比得上生活在亲情环绕的爱的港湾?

  伟大源于平凡

  “生活中的一條条裂缝,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走过人生坎坷路,苦尽甘来,刘孃孃笑对夕阳,安度晚年。正如昭瑾所言:“母慈子孝,在岁月中吃过无数苦的母亲,在老来的日子过得安宁祥和……”

  “我愿能朝着太阳生长,做一个温暖的人,不卑不亢清澈生活”。刘孃孃和她的孩子们始终朝着太阳生长,不卑不亢清澈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相伴的日子里,爱与温暖,绵延不尽,生命的芬芳,萦绕在身旁。

  获得过文山州模范班主任、文山县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的刘孃孃在我的心中是一位“须仰视才见”,令我有高山仰止之感的不平凡的中国女性。她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她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她心怀悲悯、仁慈宽厚;她胸怀旷达、乐天知命。在刘孃孃的优秀品格面前,我的文字是多么苍白、笨拙,这样一篇小文,如何能够承载她厚重的人生故事?

  “时光会带走很多,也会留下最真的人、最美的记忆。”走过人生大半程路途你就会省悟:人生最美好的回忆,乃是亲人、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爱和感动。当你告别这个世界,你带不走荣誉和财富,只有那些美好的回忆,才能让你足以慰藉平生。

  我何德何能,可以得到刘孃孃这么好的人如此深切的惦念、关爱和守望?感谢上苍,让我遇见一个像我母亲一样的人。

  【作者简介】柏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国际华文诗人协会理事,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首任秘书长,云南省政协第九届委员,希望工程义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