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蝶变的黄瓜录 (外一篇)

时间:2023/11/9 作者: 含笑花 热度: 17726
刘俊娥

  岁在壬寅、时序初秋,天高云淡、风清气爽,机缘巧合、行游南疆,庄稼渐黄、山色苍茫,乘车从麻栗坡县城出发行程若许,再沿着主干道左侧向茨竹坝方向的乡村公路前行,拐弯抹角、翻山越岭,穿过密林、绕过岩崖,行驶20余公里,便抵达黄瓜录,所见所闻,不禁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群山连绵林荫笼,山路崎岖转石丛。峭岩叠嶂掩草棚,家徒四壁偏乡穷……这是昔日黄瓜录的真实写照。黄瓜录村,受麻栗坡县天保镇天保村委会所辖,地处西南边关中越边境中方一侧285号与286号界碑之间,实属隐蔽于大山深处真正的抵边村。海拔高度1400多米,距天保村委会12公里,距天保镇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距麻栗坡县城30公里。村庄夹杂在复杂的喀纳斯特地貌之间,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山高路远、丛林密布,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偏地远,远离闹市,村民们长期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粮食基本不能自给。

  黄瓜录村,坐落于被誉为“动植物的基因库”的麻栗坡老君山自然保护区旁,森林覆盖率达85%,森林茂密、古树参天,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因此,若干年以前,两位互不相识的瑶族男儿为求生计,不约而同、从远方奔波相遇于此,便居于树洞、抱团取暖、打猎为生,继而搭草棚栖息、娶妻生子。或许,他们意识到以猎物为生不能世袭,因为野生动物繁殖的速度无法超越人类快速捕杀的进程。后来,他们便不再到密林里去射杀野生动物,而是带着妻儿于此建盖起篱笆房,开荒种地、饲养家畜、以维持简单的生活,繁衍生息筑就了现在的村落,村庄至今已有30户人家、126人,村内民风淳朴、风清气正、和谐宁静。

  曾经的黄瓜录,村民东一户西一户,分布在不同的山头、不同的岩崖、不同的林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相距甚远,最远的达一二公里,他们的房子是用木条、竹子在土坯上扎成篱笆墙,再用茅草或土瓦盖顶搭建的陋室,室内人畜混住,没有独立厕所,环境卫生脏乱差,夏季烈日炎炎热气蒸腾、蚊蝇嗡嗡飞不停,冬季西风摇曳寒气逼人、室中主人坐卧不宁,且生命安全常常经受野兽来犯的威胁。村庄干旱无水,村民们饮水靠老天下雨石窝蓄水,无雨季节要到2公里以外的岩羊河去背水;村庄远离城镇,离有小学校最近的木亮村也有三四公里。在历史的长河中,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人们延续着产业结构单一的传统农业生产,如只种植着玉米、小豆之类的植物,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最多不超过千元,人均有粮不超过两三百斤。日常生活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真可谓穷乡僻壤,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不要说点电灯、饮清水、行大道,更无法谈及重教育、讲卫生、提升文化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党委政府先后实施兴边富民、沿边三年行动计划、扶贫攻坚工程,大力帮扶农民发展乡村经济,着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坚持强化时代理念,以集中扶贫搬迁和边境小康村建设为重点,选择了山间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为中心,争取筹措投资千万余元,平整了土地,强化统筹设计、改善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建盖了别墅,分析村情民情、理清发展思路,在保护原生态的同时进行综合打造,深入开展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美化民居风貌。动员各山头、石丛、林间瑶族群众一户一户迁入新居,让农户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规划严密、设施完备、便于管理的现代化村落。

  黄瓜录村党支部以发展为主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务实创新、统一布局,引导群众依托天然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强边固防、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等中心工作,依托“一村一品”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坚持守护好绿水青山,本着“靠山吃山”的理念,凭借“动植物‘基因库’”麻栗坡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和森林覆盖率达85%生态资源,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推动生态建设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发动家家户户种植草果、树番茄、石斛、重楼等特色产业,并以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留住村里的年轻人,使全村干部群众能凝心聚力推发展。通过努力,使全村依山傍水、果木成林,草果连片,树番茄成串,既守住了绿水青山,又换来了金山银山,逐渐建设成为边疆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全村在林下种植草果1800余亩,种植树番茄500余亩,发展林下放养生态鸡,实现年收入125万余元,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不到3000元增加到2021年的15400元;2021年产销草果最高的人家达5万余元,最低的也达6000余元;综合各项收入最多的农户年收入10万余元,最少的也达4万余元。电脑、家庭影院、手机、小轿车等进入了多数家庭,村民们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

  着力建设美丽家园。黄瓜录村党员干部群众,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以建设瑶族特色文化墙、百花庭院、观光栈道等为抓手,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瑶族村寨。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清垃圾行动,组织农户进行最美庭院、最美花园、最美果园、最美菜园、最美公路评比表彰活动,较好地促进了人居环境建设、卫生评比等常态化、制度化。同时,在全村范围内实施路域环境、村庄环境、农户庭院环境等综合治理工程,动员全村各户群众全面实施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庭院、小广场等“五小工程”建设,并在村庄周边、道路两旁等见空补绿、见缝插绿,打造围村林、护路护堤林。建设村内道路绿化带,绿化美化房屋,新建栈道,建设绿化美化观光步道。有力助推了乡村面貌不断展现新变化、新突破、新气象,实现了“推窗能见景、门前是花园、家边能摘果”的美好生活愿景。

  走进黄瓜录,沿着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进村入户,远远望去,错落有致、精美绚丽、独具特色的一栋栋小洋房依山而建,黄墙青瓦、整齐排列,亭台院落、红檐彩梁,如梦如幻。家家门前悬挂着五星红旗,一抹抹红色在蓝天白云下舒展飘扬,色泽亮丽、鲜艳夺目,无声地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威国格。光滑洁净的水泥道路两边规划安装了整齐的太阳能高杆灯、安全护栏和自来水管,村里拉通了电网,让农家点上电灯,装上了电器,用上了网络,充分展示了一幅生态宜居的新农村画卷。

  行游于黄瓜录村,随意走访一家农户,交谈中得知,村民在政府每户补助3到4万元情况下,自己筹集更多的资金,新建起现在房屋,面积最多的300余平方米,最少的已是180余平方米。无论房屋大小,外墙、内墙都刷着淡黄的油漆,地面铺着光滑的地板,室内布置精巧别致、格局合理,明显地分出客堂、卧室、厨房、卫生间,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各种电器排列有序、适置而放,家具满满当当;壁上张贴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及一些漂亮的山水画、民族风情画。乡村硬化道路修到了院子里,小洋楼配着宽敞的院子,院角种植着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花草树木,院子旁边围着绿色的小菜园,一片恬静祥和的乡居画卷,奔赴眼帘,让人迷恋至极。

  出村左前方不远的山岗上,修筑了壮观的观景台。沿着村庄左前方前行一百多米,顺着上山的栈道七弯八拐,走一段歇一会,一步一回头,走有走的韵味、停有停的逸趣。走,在深山密林的木栅栈道上,享受着徐徐清风、呼吸着天然的氧气,观看着道路两旁的花草树木,聆听着鸟语虫鸣,可谓趣味无穷;停下足步,蓦然回首,便可看到乡村的全貌,整齐的小洋楼、宽阔光亮的水泥路、涂抹着天安门图案及各种民族风情的画廊,又可见别样的风景……及至山巅的亭子里,登高望远、豁然开朗,前可看来时弯弯曲曲延伸远方的乡路及美丽迷人的村容村貌,后可观苍山如海、绿树如绸的自然风光及景色奇特的异国风情……无疑让人感到一览众山小。

  从广场向村庄的四周走去,致富路、守边路、产业路……按照路标特定的指示牌,无论沿着哪一条路,走向哪一个方向、哪一条小巷、哪一个角落,你都会看到,硬化的水泥路光滑、平整、洁净,淡黄色的墙壁上涂着五彩斑斓的图画,院落的晒场上玉米在烈日下闪着金光,成串的瓜果挂满篱笆墙。村道上、晒场旁,院门口、林荫下,无论走着的、站着的、坐着的,男女老少、满含笑意的脸膛彰显着农家朴实的幸福和快乐。也不论遇见谁,都会热情向你招呼,邀请你还家做客。在产业路上,道路两旁绿色的菜畦里种满辣椒、茄子、大豆等经济作物,一男子正在地里除草,见我来了摘下红色的番茄请吃。我说:“大哥,这些菜长势好啊。”他笑道:“运随时转,有党和政府的关心,种什么都长得好。”在致富路上,一位穿戴整洁的老妪手握木耙,正在晒场上翻着金灿灿的玉米,见我来了邀还家坐客,我走过去问:“大妈,身体好吗?”她笑着说:“好,党的政策好,生活就好,生活好身体就好。”她一边说一边在旁边的瓜藤上摘下一条嫩绿的黄瓜送我品尝。同时,还到家里端出刚摘的桃李、煮好的玉米、乳黄的蜂蜜……邀请我们品尝,我们知道这不是缺吃少穿的年代,便毫不客气地吃起来,瓜果、蜂蜜尝在口里、甜在心里,因为,这是蕴含着边民新生活幸福快乐的甜蜜。

  黄瓜录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中,不仅重视物质生产,而且重视文化教育,近年来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同程度地推进了乡村精神文明进程,增强村民的国家意识、国门意识、强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村民们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号召,切实抓好文化教育、注重培养乡村优秀人才,不怕山高坡陡,积极送子女到三四公里以后的木亮村读小学、到十多公里以外的新城读中学,让子女从小接受并完成中小学义务教育,并鼓励他们向高等学府迈进。如村组长赵友荣讲:“我们老一辈人因为贫困没法读书,所以要让下一代好好读书了。”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全村共有8位同学考取大学,他们毕业后先后考进省、州、县、乡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现在就读的学生们也在积极努力。他们不时为村里带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信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村庄到处呈现着红色文化符号,散发着红色文化气息。从右边步入村口,用石头堆砌的中国地图、“飘扬”的国旗,成为入村路上最特别、最绚烂的风景。村庄特制的文化长廊,到处展示着民族团结、产业发展的彩绘图,既富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又具有特殊的艺术形式,是黄瓜录村极具特色的一道亮丽的景观。走过前排的屋舍,到村中央,是宽敞的村文化活动广场,后面是高大雄伟的村支部委员会和村小组会议室兼村民文化活动室,墙上悬挂着“文山州民族团结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和麻栗坡县人民政府授序的“民族团结示范村”荣誉标牌。广场前面是用木质框架瓦盖的长方形的“感恩亭”,亭子四周由8根壮实的木柱支撑着,直立的圆柱上写着“扎根边疆、拥护核心、心向中央、心向北京”标语,下面是连排的椅子,可供人们坐着休息、闲聊;屋顶上用竹子做成无数的风铃、上面写着“瑶族过上好生活,感谢的话要多说”“感谢中国共产党,让我们过上好日子”“请党放心,守边有我”等字样……一阵风过,亭子里写着祝福语的风铃自然演绎着不同凡响的乐声,传递着无限美好的祝愿和悠扬动听的乐章。

  走在黄瓜录村,自然会感受到瑶寨民风淳朴、人文和谐,红色基因、代代赓续,村民们努力弘扬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和“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坚持恪守强边固土的信条,发扬屯田戍边的传统,坚持“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原则,齐心协力、共同卫国戍边。可谓“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笔者来时,亭下正好挤满了穿着漂亮瑶族服饰的一队妇女,他们臂膀上戴着绣有“边防治安巡察队”字样的红袖章,带头的一位高举着“瑶家女子护卫队”的旗帜,其他队员手提木棒、镰刀等不同的工具,正待巡察边境一线。据说,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作为抵边村的黄瓜录村民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为保护国家人民的生命安全,确保大后方的稳定与发展,村党支部积极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设卡巡边,村民自发成立了“瑶族女子护卫队”,护卫队在队长邓登艳带领下,团结一心、勤奋值勤,配合公安边防派出所干警,每天在村寨附近、田间地头来回巡逻,开展外来人员排查和边境疫情防控相关政策宣传,防止非法越境行为发生,劝返非法偷渡人员,用实际行动践行为国守边的神圣职责,筑起了强边固防最牢固的群众防线,构筑形成了边境线上坚强的“战斗堡垒”。看着她们以果敢的行动践行着“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的爱党爱国之情,我便走过去问道:“男儿们呢,为什么护卫队只有女同胞?”一位妇女笑眯眯地回复:“男子都忙着去种地、做工、守卡去了。”我再问:“每天每晚都去巡察,你们累不累?有补助金吗?”她们却异口同声地说:“不累,也没有补助金。当然,巡查耽误生产劳动、外出务工苦钱的时间。但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后方的安全,累也要去,误工也要去,没有补助金也要去,无论如何都要去。”她们的回答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令我震撼。她们的文化算不上高,但她们的思想觉悟却如此了得。看着他们高一脚矮一脚踏山而去的背影,我觉得自己渺小得无法言说,激荡的心潮涌动着难以言表情愫,眼眶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蠕动……

  黄瓜录,这个紧挨着越南的偏僻抵边村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村民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不断推动着强边固防与生态宜居的融合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国门形象,展现了独特的瑶寨风情,激发了边境党员干部群众热爱祖国、守土固边的意识,凝聚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强大正能量……黄瓜录在改革开放、小康示范村建设中化蛹成蝶、浴火重生了,村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获得了伟大的新生,建设了可以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打造了美丽乡村,展示了新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乡村剧变,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黄瓜录,我欣赏到了你美丽的风景,品尝到了边境农家的快乐幸福,领略到了中国西南边境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繁荣景象。黄瓜录,我为你的巨变深感欣慰,我为边民的幸福与安康大感欣悦,我要用充满激情的诗语为你歌唱!

红色的石笋

石笋,是群山环护的村寨,是林荫掩映的村庄,是喀斯特地貌包裹的村落,是中越边境线上独特的生态林区。石笋,西南边陲的温凉山区,无论春夏秋冬,都是绿荫扑面、野花盛开、果味飘香、生机盎然……

  石笋,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名字,来源与山相关,与石相连,与笋密切,与水休戚。据村民讲,原来,村庄的后山顶上,在怪石嶙峋的拥抱之中,有一口古老的水井,泉源长年汩汩不断,井水清澈深幽,经久而不干,清冽而甘甜,一年四季供给村里人饮用。而在神奇的古井旁,耸立着一块岩浆石,奇石直立如笋,人们用铁棍、木棍或石器均可敲击出不同凡响的声音,声音如乐器演奏的音乐一般,清脆、悠远,昂扬、回荡……响彻山谷、悦耳动听,闻者无不为之振奋。为此,人们便把村庄命名为石笋。

  石笋坐落在西南边疆麻栗坡县麻栗镇茨竹坝村委会291号界碑旁,与越南河江省官坝县接壤,距县城23公里,距村委会10余公里,山高林密、村偏地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在喀斯特山地里种植为生,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简单,生产力发展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财源增收渠道单一,村里群众居住着破破烂烂的土木结构房屋,走着狭窄泥泞的山间小路,总是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处于极度贫困线下。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党委政府先后实施兴边富民、沿边三年行动计划、扶贫攻坚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石笋村欣然被列为全省30个边境小康示范村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边境一线发展,筑牢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的系列决策部署,麻栗镇党委政府迅速行动,通过压实劳动纪律、生产任务等“五级段长”责任、组建应急队伍、精细网格落实“五户、十户”联防,即将每个网格区域内的所有住户按照相邻每5户编成一个基本单元5户联保,设保长1名,保长对基本单元进行具体管理。又将相邻每10户编成二级联防单元,每10户为1组,设组长1名,对每10户的情况进行监督,出现异常情况、矛盾纠纷,组长要及时解决,疫情期间有违反防控要求的人员,其他联保联防家庭要及时举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推动疫情防控、强边固防和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促使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村委班子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抓好强边固防、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等方面的工作,强化基础设施,整治乡村环境,着力把石笋村打造成一个集“边与红、美与富、稳与强”于一体的强边固防型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投资1400余万元,帮助群众建盖了别墅式的新房,修通进村入户的水泥路,架管引来了自来水,拉通了电网,补齐了相应的基础设施短板,同步推进村寨清洁、环境美化工作,促进整村面貌焕然一新;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巩固原有草果、古树茶等产业成果的同时,认真探索发展佛手瓜、蜜枣、魔芋、万寿菊种植。组织有条件的农户开办农家乐,推介农特产品,推动旅游业发展。同时,规划建设集中办养殖场,发展生猪养殖产业,致使近年来乡村经济不断加快发展。农户年收入高达到15万余元,最低的已达到5万余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多元;树立国门良好形象,在村里建设“爱国小广场”,通过每月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到广场唱国歌、升国旗,开展理论政策宣传、志愿种植蔬菜、花草树木等方式,不断增强边民的国家意识、国门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使边疆群众坚定“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的信心和决心。进而,促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迎来新生,正以磅礴的气势阔步迈向美好的明天,让一幅“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境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美丽画卷正全方位展开。

  诚然,实施工程推发展,强化设施建村庄。修路引水拉电网,起房盖屋换美装,整治卫生改环境,重视文化建长廊,村庄面貌换新样,群众解放大思想、团结奋进建小康,使村庄打上了红色的烙印。村庄依山而建、沿路两旁整齐排列的楼顶上,随风飘扬着大小一致、规格统一的五星红旗,不仅展示了边疆人民热烈爱国的情怀、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威严,而且组成了一道红色的风景线,让村庄在绿色的丛林中更加耀眼夺目,光辉灿烂。

  沿着宽敞光滑的水泥大道入村而来,村口就是“感恩”广场,广场的右边一块高大的石砌黑板上耸立着红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方用黄色五角星标记着首都北京的位置,下方边缘上用小黄旗标明石笋的位置——291号界碑处,距北京2921公里;左边高耸的青石上镌刻“感恩”二字,红色字体刚劲有力,彰显着当地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深情厚谊;旁边是一本摊开的石刻大书,右边写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边疆人民的寄语:“建设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国土。”左边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在雄伟的华表前,工农商学兵等群体凝心聚力、高擎着刀剑、锤镰等不同的工具,仿佛在高呼:“我们都是收信人。”北边成一字形整齐排列向远的楼房,顶上插着红旗,檐上挂着红灯笼,门上贴着红对联,院落栏边红色的玫瑰、月季、紫菊正开得热烈。

  离广场不远的地方,便是茨竹坝石笋村支部委员会所在地,也是云南省强边固防示范村指挥中心,这是一个长方形的乡村四合院,洁白无瑕的院墙刻写着各种红色的字体……院内门框上贴着红色标语:“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院外左边的墙上写着:“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下面明确各村各户各位干部群众加强强边固防工程的责任和要求。大门右边墙面书写着醒目的标语:“以铁血意志守牢国之边境,全力争创强边固防示范村”,下面张贴着党对农村的方针政策和建立示范村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以及各种严格的村规明约……看着这幢乡土建筑、阅读着壁面上这些文字,顿感肃然起敬。

  往村巷深处走,浏览着道路两旁墙壁上、土坎上的各种标语、图案,观赏着精致漂亮的小楼,不觉来到村子中央的青年广场,即麻栗坡县干部教育委员会的“理想信念现场教学点”,广场边是一个木架支撑着的长方形草棚亭子,正面背景墙的木格子上,悬挂着一面鲜红的党旗,在黄色的斧镰下镶嵌着铮铮的入党誓词。上方的横梁上在“初心”二字中间镶着一枚红色五角星,前面的圆柱上写着:“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充分表明了边疆党员干部群众卫国戍边的赤胆忠心和建设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望、坚定信念。据说,县、乡、村各级各部门的党员干部或外来游客,经常在这里举行对党的宣誓仪式活动、重温入党誓词,以增强对党的信念、提振精气神。流连于此间,我也不由自主地默念着入党誓词,感到热血在身体里不断涌动。

  广场对面,是乡村农家开办的爱国大饭店,外墙题有“听党话 感恩党 跟党走”还写着“凡在爱国广场集体唱国歌并录视频,进店消费送军菜一道。”檐下的墙面用青砖装成法制专栏:“学法以明道、用法以立”,标明“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室内餐厅的墙面上贴有鲜红的国旗,旗下题有“爱国 爱家 幸福守边”“回乡创业感党恩,忠诚守边爱国情”,门框上一副对联:横批是“家和万事兴”竖联是“家兴人兴事业兴,福旺财旺运气旺”,里屋正堂前壁贴着“中国共产党万岁”“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红色旗帜、红色标语、红色字体、红色内容……充分体现了边民爱党爱国的红色思想,彰显着干部群众拥政拥军的崇高品格。

  走进饭店访问后知悉,这是村民黄成亮开的店。黄成亮做厨师已经有20多年,曾是文山一家星级大酒店的主厨,他厨艺精湛,曾获得许多的荣誉,如镶框悬壁的就有云南省餐饮优秀人物、云南省餐饮业最佳行政总厨、文山州餐饮优秀厨师等等,完全可以在城市做大做强自己的事业,收获更多的钱财。但是,2020年7月,当他得知家乡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强边固防任务繁重,毅然辞职回村,参与到疫情防控、物理拦阻等工作中,为守护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他所说:“回来开店,既可以照顾家人、又可以巡边防疫,既可做好农家乐、又接待来访游客,同时推介乡间特产、促进乡村发展。”于是,把家里老屋重新修整,开起了爱国大饭店,自己摸索出了具有特色的烤羊、烤鸡、烤猪等特色菜,促进了乡村旅游消费,带动了乡亲的就业,获得了创收,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月收入达两万余元,大大促进了家庭经济的发展。

  在边境一线,“有国才有家、守家即守国”的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守土固边无疑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像黄成亮一样放弃高薪工作回家创业守边的比比皆是。如村民蒙加发,已外出务工努力打拼为工程老板,长年在外做工程收入不少,为了发展乡村经济、防疫守边,回乡办起具有相当规模的养殖场,年均卖生猪数余头,既获得收益、又可参与守边、还带动了乡亲就业。猪厂村,离石笋村仅5公里,为了守边,猪厂村的27户108人集体联名举村搬迁至石笋村,与石笋村38户153名群众融为一体,抱团发力、不离不弃,零距离守护祖国边境,以保护疆域安宁。石笋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坚持巡查守边、防疫布控,争当强边固防和疫情防控的表率。

  穿过青年广场,再往前走,村子的另一端,是真正抵边的“石笋集贸市场”,市场西边的围墙就在边界线上,透过边界线上的铁丝网,便可看见对面越南村民的零星散落于山坡上的房屋。东大门两边一副对联:“边防稳固促进市场繁荣,开放活边助推乡村振兴”里面是崭新的两排房子,分布排列着40余个门面。据说,这是2021年新打造的农贸市场。原先这里没有市场,而在隔壁越南一侧却有一个小市场,村民们离茨竹坝村委会较远,离县城麻栗坡更远,中越两国建交后,在没有疫情时,中越两国边民就在那里赶集。因为中国边境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加上疫情发生,不能再到越方去赶集,为了适应边区人民群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筹资修建了新市场。也因为疫情影响,市场虽然建好,但铁锁把着大门,均未开放。村民们说:“等疫情稍有缓解,市场开放,就可以就近赶街了。”

  市场旁边、青年广场的后面,便是一座如石笋般耸立的山岗,山不算高、但别具一格、风景独异、韵味无穷。山上杂草丛生、百树丰茂,山势略为陡峭、成圆锥形傲然矗立,从山脚到山顶,众多名木簇拥奇形怪状的岩石,繁花绽放、野果悬枝、浓浓淡淡的芳香浸染着新鲜的空气,鸟儿朝凤、野禽追逐、衬托着山间的清幽与宁静。从南面抑或北面山脚下,均可沿着已修好石阶或栈道攀缘而上,边看边走、悠然自得,五六分钟即可到达山顶。顶上木质的亭子里,可坐可站,环顾四方,放目远望,前可浏览石笋村的全景,整齐有序排列、飘扬着五星红旗的漂亮洋楼,如游龙般环村而行、通过各家各户的光滑宽敞水泥路,还有那些绿色的菜畦、彩色的花圃……后可领略异国的风情,苍茫山海间,分布在山岭的东一家西一家的房屋冒着的袅袅炊烟、或忙于种地的农民……一切令人目不暇接,让人赏心悦目、诗情激越。

  青山环绕村庄美,鸟语花香芳气袭。漫步村中自赏析,自然人文飘逸趣。行走于蜿蜒宽阔的村道,或步入农家的小院,目之所及绿树成荫,绿色的菜园、金黄的果园、五彩缤纷的花园,处处鲜花盛开、果蔬飘香……到处呈现着边境小康村建设带来的新文化、新事物、新气象。爱国小广场、爱国小花园、初心亭等,村民们、外来游客,有的正面对国旗、举手宣誓:“身在边疆心向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有的正齐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前进!前进、进!各民族英雄的人民。伟大的共产党领导我们继续长征。万众一心奔向共产主义明天!有的高举着强边固防护卫队的旗帜,巡逻在边境一线,争当守边固边永不走的“哨兵”……他们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文化活动中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国门意识、国防意识,他们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强边固防中,用实际行动谱写建设美丽家园、守护神圣国土宏伟壮丽的新篇章!

  走在石笋村,观赏着乡村的景色,感受着乡村的巨变,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石笋,红色的旗帜映衬着石笋,红色的元素浸染着石笋,红色的乡路环绕着石笋,红色的广场装饰着石笋,红色的人文美化着石笋,红色的理念推动着石笋……使家园变成花园、哨所变成庭院、荒山变成密林……石笋,红色抵边村,我向你致敬!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