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广南我去过多次,总是念念不忘。
初秋时节,本该秋高气爽,广南却热得出奇,热成了这次广南之行的第一印象。或许受疫情影响,坝美景区的游客不算多,但从正门进入景区,戴口罩、扫码、测量体温,一样不落。景区内树木、草圃、花朵、流水、小径、石阶、牌坊和宣传标语琳琅满目,自然和谐。
坐上摆渡车,很快便在蜿蜒的山路上奔跑起来。
蔚蓝的苍穹下,高耸入云的群山苍翠欲滴。微风拂过,松涛阵阵,好似绿浪翻滚;不远处流水叮咚作响,好像迎宾曲目,不断地为坝美演奏动听的乐章。这样自然林地景观并不多见,纵观满园景致,坝美算得上一块养生福地。
舒适宜人的气温让人心旷神怡,面对绿意盎然,清香袅袅,我对接下来的游览竟迫不及待。
沿着石阶而上,到处长满了山野毛竹,这些竹子学名叫毛竹,也叫楠竹。在坝美毛竹迅猛生长,竹节间距长,茎粗,用途广泛。通过廊桥栈道,来到有着“世外桃源”之称的大门:一个浑然天成的溶洞。在洞口停驻观望片刻,清澈的水从洞中流出,时不时还有龙船载着欢呼雀跃的游人进洞。我们乘坐小船进洞,洞顶倒挂着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如同刀削一般尖锐,让人惊叹不已。
刚进洞时,彩灯较少,洞内昏暗不清,大家急忙掏出手机拍照,生怕有所遗漏。偶尔有亮光照入,钟乳柱林造型各异,姿态万千,美轮美奂,仿佛进入梦幻的仙境之中。神龟、雄狮、观音、莲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喋喋不休,热闹非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的坝美钟乳柱林又能一样吗?
溶洞很长,我们走了很久,同行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向我们介绍起溶洞。进入坝美村的溶洞长约千米,洞中有鱼,水流平缓,是村民进出坝美的必经通道。解说的话音刚落,眼前便豁然开朗。
哇!真是别有洞天,上了岸大家纷纷奔向空旷的田野拍照。我和梁老师坐在岸边的一户人家小憩,他指着洞口对面的大山告诉我,这座山形似一把太师椅。我细细辨认,还别说真是那么一回事,越说越像。坝美的壮家先人真会挑地方,在这样一块风水宝地安家,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我们在一片鸡鸣狗吠声中,慢慢地走进坝美村。道路纵横交错,一望无际的稻田,铺黄涌金。屋舍被高大茂密的树木掩盖,若隐若现。村子三面环山,与外界隔绝,形成一道道的天然屏障。一条河流穿村而过,有的村民正在撒网捕鱼。看着眼前的美景,脑海中浮现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坝美,果真是陶翁笔下的世外桃源。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坝美村中央的古榕下休憩。古榕很高,枝干遒劲,盘根错节,扶摇直上。树冠茂密,远远地望去,犹如一把撑开的巨型大伞。站在树下,阳光好似齐发的万支弓箭,从漫天的树冠中穿射下来。微风拂过,树影婆娑,刹那间,古榕显得挺拔俊美。
这棵生命力顽强的古榕树,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在坝美生活的历史岁月。坝美镇人大主席提议,采风团在古榕下来了一张集体合影,把美好的时刻留在坝美,留在美丽的世外桃源。
沿着一条石板小路来到码头,我们乘船前往出村的溶洞。船荡漾在河中,两岸青山层峦叠嶂,阳光炽烈。充沛的河水倒映着两岸的青绿,浅翠浓绿染于江河之中,让人分不清到底是山绿还是水绿。
乘船离开坝美,溶洞中途曾一度漆黑昏暗,视线模糊,甚至只能听见船身和流水碰击发出的哗哗声,这时不免让人有些紧张。当船行至洞口,时隐时现的亮光从洞外照射进来,光线逐渐放亮,眼前一片明亮,紧张感瞬间消失。明暗交替产生的视觉效果,的确让人心生震撼。
走出坝美景区,刚才发生的一切宛如梦境,犹如“武陵人”,来了一次桃花源。
二
去下里蒙的路蜿蜒曲折,山林茂密昌盛。
道路算不上宽,路边满是长势旺盛的花朵。各色各样的花朵竞相开放,有红的、白的、黄的、蓝的和紫的,密密麻麻的花丛引来无数昆虫青睐。微风过处,花朵临风摇摆,好看得很。
一下子我就喜欢上这个叫下里蒙的村子。
我走过许多村寨,从没见过哪个村寨有这么干净,这种干净包括这里的一切事物,山脉河流、石墙瓦片、茶山橘园、声音气味和人。这种干净,让人心情舒畅,给人不一样的感觉。不用多说,我打心底喜欢这个不一样的村寨。
有时候不一样就是力量,一种向上的力量。
阳光映照着两层老旧的砖房,我们拜访了村党支部书记兼小组长黄跃辉大叔。茶厂门前宽阔的场院盖了顶棚,用来堆放收购的茶叶,黄大叔居住在茶厂对面的一栋豪华别墅。老屋年代久远,贴满红彤彤的对联和造型奇特的门神,黄大叔的头发,也在阳光的照耀下泛出一层金色的光芒。
这是幸福生活的色彩,满是生活的气息。
坐在宽敞的院落,黄大叔泡了一壶清香四溢的茉莉花茶,我们谈笑风生。
黄大叔是位年近六旬的花甲老人,穿着干净整洁,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爱说爱笑。年轻时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思想新颖。一路走来,他开办茶厂,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去年被县里授予“新时代乡贤”。
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下里蒙环境保护好,生态底子硬,实施生态振兴并不难。
虽说种茶是辛苦的活,可悉心照管茶地的话,一年四季基本都能有新鲜茶叶可采可卖。村民采摘的茶叶拿到黄大叔家的茶厂卖,茶厂优先收购,并开出最优价格,不管资金周转是否困难,他都坚持给茶农结现款。收茶的同时还收购茉莉花,茶叶和茉莉花收起来以后,把二者集中堆放在一起,茶叶吸收了茉莉花独有的香味便不愁销路。
茶叶和茉莉花让村民有了可观的利润,大家种茶的积极性大增,原先几乎荒废的茶园又焕发生机。茶叶和茉莉花,不仅富了村民的口袋,还留住了新生力量,外出务工的人明显少了很多。
村子人丁兴旺,纷纷利用现代化农业知识打造新型农村,让乡村经济“壮”起来。由于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及水源,下里蒙在产业上大胆突破,积极从广西引进优良的柑橘。这种橘子果皮金黄,个头不大,汁多甘甜备受市民青睐。为了提升知名度,村里把好内外质量关,不断提升和改良柑橘口感,坚持走精品水果之路,以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茶叶和柑橘让下里蒙生态产业化,又让产业生态化。坚持绿色生态为导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增强了乡村振兴的生命力。这样既守住绿水青山,又换来了金山银山,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路边的泥土散发着隐约清香,让我想到在坝美村泥土的味道。放眼望去,山野生机勃勃,台地茶山如纬,在阳光下泛着阵阵绿波;灰瓦白墙的洋房别墅,掩映在绿树丛中;走进果园,砂糖橘刚刚挂果,绿油油的橘子尚未成熟。空气中弥漫着橘子的清香,随便抓一把仿佛就能挤出浓郁的橘香。
橘子成熟的时节,钻入茂密的橘林,橘子挂满枝头,满树金黄,那该是怎样一幅美丽、喜悦和丰收的场景啊!我相信,这样的橘园,正是我喜欢的样子。
阳光把路面晒得发烫,我们绕行村子一圈,来到村里的妇女主任家。
一见面,妇女主任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里坐。她的孩子为我们搬来凳子,她的父亲给我们递来糍粑,她边削水果边告诉我们,丈夫常年在广西跑车,她在家里照顾年迈的父亲和接送孩子上下学,家里种了些砂糖橘,每年都有不菲的收入,日子过得还算富裕。
交谈中她一直面带微笑,我越来越相信,微笑真的可以改变生活。
下里蒙村能有如此干净、美丽、文明,并非一朝一夕。
早在四年前,村干部就曾挨家挨户宣传卫生知识,树立主人翁意识。村里的党员率先带头参与整治人居环境,针对公共区域卫生,保洁员和农户轮班打扫,定时收集清理垃圾。路面变得干净了,生活环境变美了,人们依然秉承着洒扫庭除的好习惯,扫完门口院落洒点水,清爽舒心。
渐渐地大家达成共识,时间一久便没人乱扔垃圾了。
走在下里蒙村,我们有些诧异,道路上竟看不到一点泥土,一问黄大叔才知道,每条水泥路和泥土路的交叉口都设置了水管,村民上山干活要是携带了泥巴,回来时都会主动冲洗干净。
新农村,新生活,黄大叔作为村里促发展保民生的“领头雁”,他积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党组织强起来,村书记硬起来,党员站起来,带领群众共建绿美村寨,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人出力,户户参与,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村容村貌,家家住在青山绿水间。如今的下里蒙宛如一块镶嵌在大自然的沁色美玉,处处呈现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景象。
车子驶出下里蒙,山间油绿的茶树和果树层层叠叠,满眼是绿。蜿蜒的山坡上,黄大叔越来越小,在涌动的绿意间我看到一位渺小却又高大的身影。
三
还没走进八宝,心情就激动不已。
早听说过八宝,可百闻不如一见,很荣幸能跟随全省知名作家到广南采风。从广南去八宝,我一路上兴奋地看着一车睡觉的人傻笑。一下高速,我看见窗外一座简朴独特的宣传牌上写着:八宝人民欢迎您。多么朴实的欢迎词,让每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心里暖暖的。
这真是一片很美的土地。八宝的田园丰收在望,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一马平川的稻田,清一色的稻谷金碧辉煌,像金色的海洋,田园浩浩荡荡地阡陌相连,连出了气势,连成了风景,一直连到山脚,好似高山穿了衣裙。微风吹来,荡起金黄的稻浪,一浪追着一浪。
正当我迷醉在一派风景中,近处的稻田传来一阵“滋滋”声。循声望去,茫茫稻海藏着无数条在稻田乱拱乱窜,快乐游弋的鲤鱼。它们是那样是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弯下身子,让身体离田野最近,用谦卑的姿态接近土地,没有索取,只剩膜拜。心境空旷,这样如诗如画的场面,令人陶醉。青山绿水,茫茫稻田在阳光的点染下,构成一幅浓烈静美的乡村风光图,美极了。
河水的幽静,触碰我的皮肤神经,也触碰我的嗅觉、视觉和听觉。为什么会如此幽静的河水。是山?是水?我不得而知。
杨柳整齐生长,它们列队水边,仿佛保家卫国的士兵。顺着河道走去,脚步轻盈,在这样静美清幽的地方,凡夫俗子的脚步声岂能打破如诗如画的景色。抬头看天,天高,八宝的山更高,只此青绿的山脉此时此刻连通了天地。
几位老人正在河边钓鱼。我们同他们打招呼:“老人家,钓到鱼了吗?”一位老人迅速回应,轻声细语地说:“声音小一点,会吓到鱼的。”听完老人的话语,我们蹑手蹑脚地逃离河道。
河道正在升级改造,两旁建了景观设施。我注意到河岸不是水泥的,不是石砌的,而是保持自然的泥土斜坡。这样的河道让河水与泥土彼此亲近,让河流维持了原生态的样貌。牙龙村支书介绍,这是政府对河道的生态护坡改造,这种依托自然、回归自然的改造,让河岸与周边的景色更好地融为一体,也是做好八宝水文章的一次生动实践。
在八宝,每一丘稻田即是户主的孩子,这个比喻一点也不夸张。稻田像个碗,装着绵长的日子,也装满了百姓的希望。俯下身子嗅了嗅稻谷,一阵令人陶醉的稻花香久久无法散去。
稻香是一种什么样的香?那是一种清清淡淡、让人安宁的香。它伴着泥土的芬芳、山水的甘洌,带着阳光的温暖、人的情感,是来自土地深处的味道。
时近中午,天空变得格外澄碧,没有一丝云彩。阳光爽朗而纯净,落在金黄的稻田上,这样的天气最好打谷子,也最好晒谷子。这时,远处飞来一群白鹭,扑腾了几下翅膀便落入稻田。
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亿万农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广南通过“以点带面”将以皇家御田景区为核心,围绕八宝米和壮乡文化,打造集农业生产、稻田文旅、民族手工艺生产、农特产品加工、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八宝在乡村振兴上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把每一件好事做实,把每一件实事做优。这点,确实值得大家学习。
我把目光投向秀丽的山水,八宝贡米打造“高端健康生活”的新名片已经叫响,形成精品。
一座座土墙矮房,上面夹杂着石块和草根,斜披黑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这些老房子,都是八宝镇河野村委会牙龙村保留下来的。一面刷白的土墙上赫然写着“毛主席万岁”,墙脚绽放的花朵迎风摇摆,像在跳舞。
村主任介绍,根据规划,保留的老房子准备改造。难得深巷还为我们保存了这些有温度的老墙老屋,我望着深深的街巷出神,不知道谁能读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
我特意绕来绕去走了几条老巷子。通往老屋道路是用暗红色的石头铺就的,留有马蹄印,石头上覆盖着落叶。走进一间破败的屋舍,站在宽敞的院坝,看着厚厚的土墙黑瓦,心中意味深长。爬上高处眺望,视野开阔,远处青山如黛,河水滔滔奔流,迷人的牙龙村全貌尽收眼底。
采风结束,队员们纷纷争抢着与村中一位身体健硕的97岁高龄的老奶奶合影留念,想沾沾老人家的喜气和福气。其实,他们有所不知,水的浸染让人变得轻松柔软,温润如水,幸福快乐。如此养人的山水,能在这里世代生活,不正是有福之人吗?!
离开牙龙村,与老人告别,这位97岁的老人嘴里一直念叨着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这是老人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是感恩之言。车子走远了,回头看时,不远处的山变得更加青绿,在一棵高大的杉树下,老人依旧不停地挥动双手,久久不愿放下。
这一幕,永远印刻在我心里。
四
建设绿美新农村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灵活施策,这点田房村做得很好。
我们在村口下车,“第一避暑村”几个石刻大字遒劲有力,深深地镌刻在村头的石壁上。为我们作解说的是个爱说话的村小组长,他穿一身迷彩服,脚上是一双解放鞋。说到家乡的建设,他如数家珍。
沿着一条小溪步行进村,我们来到田房村,房屋建在山脚,中间是茫茫田野,村寨被连绵的山脉包在其中。蝴蝶在花间飞舞,牛群在田边吃草,蜜蜂专注花蜜,几只蜻蜓时不时地飞到牛背上,停在牛尾巴上。蓝天白云,潺潺流水,一派静谧的风光无限美好。
他领着我们围着村中的荷塘散步。荷花早已开败了,多数莲蓬还没采摘。荷塘深处,风聚在一起发力,荷叶呼呼地摇摆。隐在池塘荷叶间啄食小鱼小虾的一群白鹭,在我们靠近荷塘时,嗖的一声,奋力扇动翅膀,惊叫着飞向远方的田野。
荷塘旁是一条河流,确切地说应该是条灌溉的沟渠。小沟挺长的,一直延伸到村外的大河。村小组长介绍,水从山脚一个叫长寿泉的山洞流出,流进稻田,又流向沟渠,最终汇入大河,从未干涸。
田房村的公示牌上,一手漂亮的正楷字记录了祭竜采买开支的账目明细:猪头一个16斤,每斤×7元=112元;鸡3个15斤,每斤×20元=300元;香纸爆竹共计60元,饮料8瓶×7=56元。总计518元,村上余额1280元。看着这些数字,我想到壮族的祭竜仪式。
“竜”壮语解释为森林、树林和山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同胞都会杀猪宰鸡到竜树下祭祀,并寄希望于竜树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和五谷丰登。集聚在竜山上的村民会重申村规民约,借机商量封山育林之事。
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如雨后春笋,比比皆是。可同这样精心细致对森林加以保护的方式,在壮族聚居地区并非个例。不论在哪里,他们总会自觉地肩负起保护森林的责任。
壮族地区的村寨后山,有一片严格受到保护的茂密森林,称为“竜林”。“竜林”被作为神山加以严格保护,不许任何人砍伐,也不许在“竜树”的周围放污物,严禁对“竜树”说亵渎的话,甚至“竜树”旁折断的丫枝也不能拾回家做柴火。
这些地区多为喀斯特地质地貌,岩石遍地,石灰岩石保水能力较差,不可能从布满岩石的森林流出潺潺的溪水,由于森林强烈的蒸腾和大量的水汽会直接上升到森林上空,形成云雾,云雾聚集得多了,自然形成降雨。森林植被茂密的“竜林”形成风调雨顺的小气候、小环境和小生态,为壮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保障水源。
久而久之,壮族村寨附近的山林就从“竜林”的古树中流出潺潺的清泉。这些清泉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地流到小河,流过村寨,最后流进稻田。就这样,世世代代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的“稻作民族”也就保住了生命之水。田房村的长寿泉能从岩石洞中不间断地流出清泉,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壮族的“祭竜”可谓是民族文化建设,这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很多农村,没有凝聚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没有传承与创新。田房村用这种方式融入民族文化,保护自然环境的做法,实属聪明。
五
见到小海子村,我就欢喜不已。
脚步在水塘边上停住,村寨和水塘静得出奇。从没见过如此静谧的水塘和村寨,静得仿佛天地间只有这潭水的存在。水塘很大,水质清澈,被连绵的高山环绕。水塘几乎看不到飘浮的垃圾,干净得让人瞠目结舌。
水塘的四周是连绵起伏的山脉,高山将这潭水围困在这里。水虽然被围困起来,它却不是闻一多先生笔下那潭绝望的死水,清澈透亮,反而显得更加灵动。
据说小海子村的祖先是从一个叫“板茂”的村寨搬过来的。他们的祖先来到这里以后,看见绿水青山便决定安家于此,世代而居。静静地看着这汪山水,心想,小海子村的壮族祖先在这样的地方安家,看重的应该就是这里的山水吧!
小海子全村70户340人都姓陆,虽说仅有8名党员却依旧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大”力量。绿美乡村的建设中,“小”支部及时召集群众代表成立“绿美村庄建设委员会”,共同出谋划策,推动美丽乡村大变样。
水塘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清晰地记录了小海子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该村得到上海国泰君安对口帮扶资金160余万元,在村内建设活动室、卫生公厕、休闲凉亭、环湖休闲步道及绿化树种植;硬化场地和路面近2000平方米,建起排污主管1238米,分管368米,排污三级净化池。这些便是小海子村住了这么多人,却能保持水质清澈的秘密武器。
水塘对面,村民们利用瓦片制作两条蜿蜒的飞龙,旁边种满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得娇艳动人。我们随意走进一户村民家中。女主人正在摘花生,沾满泥土的花生是刚从地里拔回来的,看上去很新鲜。她热情地邀请我们坐下来尝尝。
我从花生藤蔓上摘下一把,剥去外壳,花生露出暗红色的花生米,饱满得很。扔到嘴里一嚼,一股清甜瞬间刺激味蕾,满嘴鲜甜。正吃得津津有味,只见一位皮肤黝黑的男人肩挑花生走进院坝。
他放下扁担,摘下草帽,村组长向我们介绍,他就是这家的男主人。男主人笑嘻嘻地和我们坐在一起,边吃花生边聊天。他告诉我们,在广南县城他已经买了一套房子,妻子带着女儿和孙女常住广南。他常年在外打工,偶尔回来也住在广南,知道家乡要搞绿美乡村建设,身为党员他义无反顾地回来支援。如今绿美乡村马上建设完毕,计划今年打工结束就回家乡常住。这么美丽的乡村,能不好在吗?!说完,他哈哈大笑,露出空洞的牙床。
准备起身告别,我下意识地看了看他放在院坝的那根光滑的扁担,这根扁担一头挑起了“粮袋子”,一头挑起了“钱袋子”。出门时我瞥见水井旁的石墩上写了这样一行字:吃水不忘挖井人。
今天的小海子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里依托“海”源,围绕“海”景做“文章”,打造花“海”长廊,推动衍生“周末经济”。漂亮的花“海”长廊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休闲度假,周末前来垂钓娱乐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这潭水成了小海子村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六
车子缓慢行驶,我们要到一个叫杉木桥的地方。
还没来之前,很多人就好心提醒我们,走这条路最好备足晕车药。听了建议,头天晚上便备好晕车药。可出乎意料的是一路上我们欢歌笑语,有说有笑,没人晕车。
目光一直牢牢地盯着沿途绿意盎然的山坡,漫山遍野的绿色原野多如牛毛,仿佛只要一伸手,就能握住一片森林。我们一直绕行山路,从地势上看确实有些吓人,特别是路过西洋江,地势险要,感觉稍不留神就会跌入万丈深渊,摔得粉身碎骨。司机的车速明显放慢了许多,这时我才暗自在心里猜想:山大坡陡的地方,会好住吗?
刚进入杉木桥,正对面那壁墙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格外引人注目。水泥路把杉木桥村精美别致的洋楼别墅串了起来,村子正在进行排污管道升级改造,有些建筑尚未完工;公厕、垃圾池、宣传栏一应俱全;村里的文化墙体丰富漂亮,色彩斑斓,内容多以“生态宜居”为主。好一个欣欣向荣的村寨。
这是一个比较有特色的绿美村寨。新思路让杉木桥村的发展,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坚持组织引领,党员带头,干部从自家做起,在绿美村庄建设上打先锋,带领大家干,干给大家看。群众齐心协力动起来,与其等着看,不如自己干,家家搞建设,户户搞清洁,处处见美景。建立村规民约,因地制宜建设 宜居的壮家特色的小花园、小菜园、小庭院。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做到“一家一个样,一处一幅画”,让乡村更加生态绿美,实现村容村貌的“蜕变”。
一路走来,当地的老百姓主动和我们打招呼,和村里人闲聊,他们温润如水的话语,衬托出土著的气息。有时就算遇上没与我们搭讪的村民,他们也会微笑着点头致意,以热情的笑靥迎接着我们的到来。
村民们的热情、淳朴、好客,深深地感染着我。
我们路过几户人家,一些人家的屋后用杉木搭成的简易木架上,藤蔓已经枯萎了,隐约间还能见到三五个老瓜吊在架子上,微风拂过,摇摇欲坠。瓜架旁一簇芭蕉非常抢眼,芭蕉叶像一把把大型蒲扇,又长又绿,结满的串串芭蕉果,将芭蕉树坠弯了腰,芭蕉果开始变焦黄,看了垂涎欲滴。
这么一小块菜园,竟种了如此多的蔬菜。
除常见的白菜、青菜、芫荽、蒜叶、细葱和茴香外,还有萝卜、西红柿和架豆。地被分为小块小块地栽种着菜,一眼望去蔬菜长得秩序井然。西红柿的藤蔓开满黄花,结满樱桃般大小的西红柿,有红的、绿的和半红半绿的。摘一颗放在手心,圆溜溜地滚来滚去。放进嘴里一嚼,酸甜可口,满嘴生津,香味沁人心脾。
从杉木桥出来,村民们脸上露出的幸福笑容。看着他们建设美丽家园焕发的精神面貌,我为他们有这样一块生态宜居的宝地感到骄傲。他们身上露出的勤奋、坚强和奋进不正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真实写照吗?!
山绿起来了,人富起来了,思想新起来了。下次有机会再来杉木桥,一定会有十八般变化。
七
这个叫下里蚌的村子,让人好生羡慕。
走进下里蚌村,穿过稀薄的雾气,浓郁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
村组长陆昌龙大哥已经在村口等候我们多时。车刚停下,他就迎上来和我们打招呼。我笑着伸出手去,他搓了搓双手,又在衣服上揩了揩,才把手伸向我。那是一双粗大的手,轻轻一握,便感受其中的温暖和力量。
他带领我们进村,一路走一路聊。
下里蚌进村道路原本不宽,两边都是坟地,用当地的话说就是车进不了村,牛让不了路。以前的农村,受贫困影响,大量的人都外出务工,农村一度成为空壳村。乡村振兴离不开人,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要解决人的问题。2020年乡党委通过人才回引计划,配强配齐了村组干部。陆大哥上任的第一个重要决定就是迁坟让路。谁知,想法刚一提出,不但遭到群众反对,就连有的村干部也不赞成。有人甚至斩钉截铁地说:“想迁坟,没那么容易。”
迁坟让路,的确没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对此,陆大哥早有心理准备。他先不急着推行这个想法,而是一有空就跑到村民家里拉家常,趁着给村里人讲卫生防疫常识和宣传国家惠民政策的时间,了解收集大家的想法,慢慢地向大家灌输新思想。
思想工作得慢慢做,另一项工作却要抓紧。陆大哥带着一些党员先在村里搞起绿美建设。没多久村里干净整洁,环境一下子有了大变样。
趁热打铁,陆大哥组织全村的村民大扫除,把房前屋后、犄角旮旯里的垃圾全都清扫出来并拉走。这么大规模的大扫除,在下里蚌村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有些村民改变了原有固执的想法,愿意迁坟让路。陆大哥抓住时机,及时在村里召集群众开会商议迁坟让路的事宜。在做足前期准备工作的前提之下,很多村民都支持迁坟让路。会上大家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大部分人家同意迁坟。24天时间就迁坟58座,有少许几户不同意迁坟的人家,陆大哥也没有放弃,日跑夜跑,不厌其烦地向他们宣传讲解。最终在陆大哥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做通百姓工作,一共迁坟91座。
有了迁坟让路的好开头,下里蚌村开始大力整治环境,家家户户积极响应,男女老少纷纷动手。从清理垃圾做起,把菜地整理好,拆掉乱搭乱建的棚子,他率先垂范,带头拆掉自家占道房子,动员亲兄弟姐妹也拆掉占道房子,没有多久便拆房拆院29间。一位苗圃负责人在得知下里蚌迁坟让路和拆房让路的事情以后,无偿捐赠了树木给村民种植,地头和屋角、路边和村头都种上了花木,花红草绿,村寨一下子就绘出一幅写满诗意的美丽画卷。
群众追求变了,村子美了,大家的生活过得就舒心舒服了。
八
这个庭院的主人是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闲来无事,老两口就自己动手做了花台,搭了一些架子,养了点花,种上几棵绿树,院子便活色生香。
在下里蚌,随便走进群众家中,庭院内不仅都种植盆景、花草等绿植,而且还摆放得井井有条。村子的文化墙除了绘有壮家美食和农耕工具等壮族文化元素外,还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内容。为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村里还积极组织开展“壮族手巾舞”和“壮族千层粑”等民族文化特色活动。
我们来到村子中央,宝华亭和宝华池修建的很漂亮。据悉,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向下里蚌捐赠80余万元的改造资金,村里用这笔钱建了宝华亭和宝华池。旁边的小广场,绿草茵茵,杨柳玉立,鸟鸣四起。小孩子在空旷的草地上奔跑,天真活泼可爱,像一匹匹野马,无拘无束。老人们坐在一起话家常,喜笑颜开,空气中都是幸福的味道。我选了一个石椅坐下,一位穿着典型的壮家服饰的老奶奶正在纳鞋。我和她聊了几句,她笑嘻嘻地说:“现在的生活,真好!”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只要思想打开了,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下里蚌村绿美乡村建设的背后,是村民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实践。
蜿蜒的河流环村绕寨,下里蚌真可谓是寨在山中、山在水中、人在景中。生活在这里的人,怎能不感到幸福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