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文山采风有些突然。曹卫华老师打电话来,说8月份到文山采风,叫我参加一下。听到这消息,我不知怎么大脑有些蒙圈。文山?在哪里?路程远吗?去几天?我应准备些什么?一时间,我还真想不起文山的方位。文山之于我,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从哀牢山麓的大红山去文山地质二大队巡回演出,当时,正值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文山,给我的印象,就是县城西边那道雄峙的石头山脉。几天云里雾里的颠簸,我觉得那是个很遥远的地方。曹老师说,坐高铁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我恍如隔世,这才反应过来,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大地早已不是过去的模样了。前不久去的普者黑,不就是文山的地盘吗?那美得像蓬莱的人间仙境,万亩荷塘,碧波万顷,接天连日,须得三生三世方能修得如此景象。因有采访任务,我不由得做起了功课。于是,打开网络,开始搜索文山的信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东南部,东与广西百色市接壤,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界,西与红河哈尼族彝族毗邻,北与曲靖市相连,土地总面积31456平方千米,下辖8个县(市):文山、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丘北、广南、富宁,目前,常住人口3503218人。如此一看,文山的概貌,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这不是享誉世界的三七之乡吗?它的标签,就像一根金线,穿起了珍珠宝贝的8个县(市)。三七是它们的共同财富。每一个地方又都有着自己不同的优势产品和人文精神。文山的他披梨,砚山的小粒花生,丘北的小米辣,富宁的八角,广南的八宝米,马关的胡桃,西畴的石头精神,麻栗坡的血染风采。
一
8月16日,经过曹老师和文山州文联边富斌主席的精心策划,我们一行20余人踏上了文山的采风之路。这次采风为期5天,走村串寨,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风土人情、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情况进行的深入采访。边主席把这次采风活动,叫作“绿美文山行”。为了达到预期目的,他不辞辛劳,与州县乡的机关干部一道,全程陪同,做好服务工作。我和曹老师等分在广南组,联络员是县委宣传部的壮族美女王成露,她性格开朗大方,人长得非常漂亮。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露露”。这样一个天姿靓丽的姑娘,取这个名字,一开始就触动了我对“绿美文山行”的联想。一个“绿”字,让我想起当年老山、扣林山的英雄战士,那一抹硝烟弥漫中的橄榄绿。文山城西边那道雄峙的石头山脉,就像他们筑成的一道铜墙铁壁,横亘在祖国边防前线。“绿美文山行”主题采访,虽不是主导追述战争故事,但发生在文山的那段历史,毕竟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迹!而给我们引路的“露露”,芳名又恰巧呈现出英雄的形象。王成,这个电影《英雄儿女》中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叠加在露露的名字前,我们对“绿美文山”的认识,似乎有了深层次的具象。“露露”是女孩的芳名,跟《英雄儿女》中的妹妹王芳契合。仿佛她随哥哥的脚步,唱响英雄的赞歌!事实上,我们在“露露”身上,也看到了新时代的风采!采访期间,她工作热情周到,胆大心细,让大家十分开心。她像热浪中的一丛绿风,吃饭间隙,还主动给大家唱壮族民歌。就这样,我们的“绿美文山行”,不知不觉融进了广南的绿色怀抱。
引出这个话题,且当是“绿美文山行”点缀的花絮吧。
二
当然,跟这个沾边的还有边主席。他是军队转业干部,河北人,守边31年,姓“边”,注定了他与边疆的缘分。他是个“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军地两用人才。文山是他的第二故乡,因此,对这块土地他情有独钟。来到地方后,他几乎没有回过老家,一心扑在文山的建设事业上。为了文山的经济文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今年3月,他借鉴东西部协作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帮扶经验,携手昆明作家,组织了一次覆盖全州、规模宏大的采风活动。对上海对口援建的感人事迹,做了全面的文学报告。让文山这块热土沸腾起来,产业不断升级,热忱不断高涨,感情不断升华。这次采风,边主席说,干工作要趁势而上,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借助东风,把乡村振兴工作推向新的高度,是根据州委去年提出的“绿美文山”规划蓝图,所做的一次超前行动。作为一名老兵,边主席做事果敢决绝,俨然一位身着绿装蹲守前沿阵地的指挥员。不知怎么,这次“绿美文山行”,军人的影子老在随行中浮动。也许是边主席身份的巧合,和王成露的名字一样,给我们平添了一抹“橄榄绿”的色彩。我问露露:“文山的喀斯特地貌上生长的都是藤蔓和杂木吗?没有见到成才的树木。”露露回答:“有啊!大森林山区有不少,在那里可以看到成片的杉树。”我问:“森林保护怎样?”她说,“老百姓很自觉,因为树木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他们不会随便砍伐。”
八月的天空,热得挤不出一点风。进坝美风景区,眼前忽地耸起一围青山。喀斯特地貌总是那么清丽俊俏,暴露的熔岩,鬼斧神工地雕刻出千奇百怪的形状。这山清水秀的自然状态,全靠丰沛的水资源涵养。一个又一个石山包,把山坳箍成一圈一圈的团地。我们只在一圈坐井观天。上了猪槽船,穿过溶洞,又是另一圈水土。那凉丝丝的暗河,道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广南坝美村的“坝美”,是壮语“森林洞口”之意,不能望文生义。我们在这里细细品味生活的真谛;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生境界。看着路边摆摊的村民,我们聊起了他们的生活。虽然不富足,但他们习惯于平淡的田园生活。巡睃周边抽穗的稻谷,藕田绿茵茵的大荷叶,我不禁也发出几声泥古的诗句:“晨夕轮流转,绿水护农家。耕作何其苦?日暖照桑麻。”只在此偷安片刻,独享清幽,不亦乐乎。采访坝美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感受。傣族作家乔丽,一直在寻访壮家人的扎染布艺;楼琳、张庆利四处张望,看看能不能发现点什么?余松涛、王红彬、李连旺几个在田间地头转悠,对那些杂草植物指指点点;只有州文联《含笑花》编辑部钟薇主任和露露忙上忙下,热汗涔涔地给大家指点迷津。看见村头那棵盘根错节的大榕树,钟薇和露露招呼大家去合影。至此,广南组采访拉开序幕。
三
“助力乡村振兴”,我们采访的第一站是坝美镇堂上村委会下里蒙村小组。村子聚散在半坡上,不足百户人家。住房看上去有些老旧。家家户户门前屋后,沟边里弄,纤尘不染,清扫得干干净净。镇人大主任刘晓龙说,这个环境,不是采访才有的,天天如此。已经是下里蒙村老百姓生活的常态。有趣的是,山村朴实无华,却显现出一番诗情画意!村里主道上摆放的山花野草别具一格,随着地形的变化而变化。拐弯处、断墙上,绿植小品五花八门,各呈异彩!一个破瓦罐,一只铁皮桶,几个旧茶缸,一些玻璃器皿,都能装饰出一品一格的艺术造型。顺着条状的村落走一圈,就像逛一个小公园。书记黄跃辉的家在村头,宽敞的院坝,住房和茶叶加工场地连在一起,里面十分干净整洁。一进大门,我们就看见屋檐上挂着一幅醒目的红布标,上面写着 “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2013年奖补……”等字样。看得出,黄书记很在乎这个荣誉。近10年来,他一直挂着,向前来参观的客人,展示他当年创业的成果。黄书记说,他十七八岁就外出打工,看到外面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建设,就想回来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他是较早返乡建设美丽家乡的带头人。茶叶加工,是他的一大产业。我们询问了一下制茶的流程,基本都是机械化操作。两台揉茶机正在有节奏地转着,工人告诉我们,他们生产茉莉花茶,这是最后一道工序,完了就可以打包销售。我问一包有多少斤?回答说:有50斤。50斤一件,生产20件,收入就可达2万多元。如今黄书记58岁了,为了帮助家乡脱贫致富,他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带我们到村口,先进了一户人家,主人十分热情好客,新修的房子简单平实。从地里现摘几个生鲜黄瓜,就是给我们最好的招待。黄瓜皮有些粗糙,看相不好,但又大又甜,清凉解暑。农民的淳朴,使我们一下就和这家人熟络起来。大家吃得甜甜美美,笑声不断。天气很热,我们出门避荫看风景,满山绿油油的一片。黄书记说,“山坡上一层层的台地是茶树,山坳里是从广西西林引进的早熟柑橘。”我说,“这么一大片山,茶果种下去,怎么保证存活?”黄书记抹了一下额头,“开始就是搞投入,做引水工程。” 我问“水从哪里来?”黄书记神秘地一笑,“等一下我带你上山去看。”他手指了指村后一座高大的山峰,“那崖子下面有个洞,水源就在那里。”哇!爬到那里要多长时间?我摇头笑了笑。黄书记说“种茶树不难,选好季节,施点复合肥即可。果树就不一样了,得用心管理。”黄书记从路边一棵树下抽出一根皮管,“这玩意地里埋了很多,浇果树就靠它了。”这时,露露补充说,“这个皮管不只用来浇灌,也用于保洁。在通往果园茶园的5个路口,都设有冲洗农用车的水龙头。凡干农活的车辆到这里,村民都会自觉地冲洗干净,不带一块泥巴尘土回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垃圾不落地,是黄书记提出的建设美丽家园的基本要求。他说,“绿美家乡,首先要发展经济,把绿色的经济作物运用到美化环境中,这不仅稳定了老百姓的收入,还让老百姓获得建设家乡的成就感。”
在村子里,我们看到一排排崭新的小洋房。家家门前花团簇拥,绿荫辉映。村干部介绍说,2014年,这里还是老旧的砖木结构土坯房,现在统一规划后,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乡,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正朝着小康社会迈进。
四
第二天,大队人马去八宝镇。我和边主席、钟薇去了一个偏远的地方。边主席说,这是州文联挂钩帮扶联系点。山路弯弯,曲折迂回,道路的艰辛,让我头晕目眩。边主席说,这次采风跑的点,主要是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一村一歌”的倡议,少数民族地区有特点,他想为联系点写一首歌,叫我作曲。我当然不能拒绝,这是好事嘛!
山很大,也很陡。在山里转来转去,我已经分不清东西南北了。汽车终于在一个坡道上停了下来。刚一下车,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山势咄咄逼人,从四面挤压过来。前面有个牌坊立着,迎面走来俩人。边主席介绍,这是州文联派驻的第一书记韦海涛和板蚌村委会书记农金和。“板蚌”?我有些听不明白,于是,上前看了看牌坊。上面写着:板蚌上福花村。道路狭窄,深邃而高远。从这里下到村还有一段陡坡。我们顺着一条硬化路面进村,险峻的高山,紧紧挨着村子所占的一块巴掌大的台地。不知村里搞什么活动,身着壮服的老人小孩正在吃宴席。村组长带我们在村里转了一圈,这个小小的山村只有34户人家,多为干打垒的土坯房。住在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出门就得爬高上低。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环境恶劣,过去有所耳闻,但没有亲历过。可喜的是,从村子的容貌,我们看到了壮乡人民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上福花”三个字,在这里很贴切。村口一面山墙上绘着一个大大的“福”字,艺术地盈盈微笑,表达出壮乡人民的热情好客。韦海涛说,全州号召绿美乡村建设,行动才是硬道理。上福花村经济薄弱,他们就穷则思变,因地适宜,就地取材。经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小山村装扮得就像山野的一朵民族奇葩。真的很漂亮!一个旧轮胎嵌个“福”字,一块山上捡来的青石板画上民族头饰的肖像,花花草草,篱笆栅栏……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看来这个驻村书记做了不少工作。他说,8月份,乡政府验收12个村组,只有上福花村通过。
之后,我们又看了石灰窑村,这里正在抬石头,砌石坎,打造美丽乡村,设计一个小瀑布景观,既能灌溉水田,又能供游人观赏。老百姓真有智慧,那么多的奇思妙想从何而来?我问韦海涛,这些小村子有多少年了?他想了想,“至少两三百年吧。”难怪,我们走的这些山区村子都这么有文化内涵。他们生活不见大富大贵,但精神文化却十分丰富。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各民族互相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沉淀了厚重的文化遗产。习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从坝美下里蒙到板蚌上福花、石灰窑,联想文山的过去与现在,我细细地品味这块土地的山川美景,深切地感受到这里的壮乡同胞向上向善的优秀品质。这不就是中国文化的血脉传承吗?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壮族与龙也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在这里当驻村干部,不仅要付出汗水的劳动,也要懂得掌握当地的民情风俗,才能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我和韦海涛聊得很有兴致。说起驻村书记这个职务,全国人民都会想到黄文秀这个美丽能干的姑娘!虽然韦海涛是个汉子,但一想到“驻村书记”,我就不由得肃然起敬!想看看他的生活环境。于是,我和钟主任来到他的住处附近。村委书记农金和,带我们到路边的一棵大榕树下小憩。这是一个歇脚处,两个边角不齐的石墩凳子,听说也是韦海涛弄来的。地下有些潮湿,凉风习习吹来,让人格外惬意。忽然,钟主任发现旁边有一棵树,上面结着核桃大小的胶桃。她一阵兴奋,上前扯下来就吃。她说,这是她小孩时爱吃的东西,很多年没见了。我试着尝了一个,嗯,还真甜,接着,又连续吃了好几个。农金和说,这是野生的,当地没人吃。人工栽种的市场上有卖,比这个大得多。这时,韦海涛拎来一些大的胶桃,我们尝了点,觉得还是没有野生的够味。韦海涛穿一身迷彩服,颇有些军人气质,我误以为他当过兵。
胶桃树旁边有一棵奇特的大树,它的根很粗,暴露在地表上。韦海涛说,这是他因地制宜打造的一条虬龙。他想利用这片树林,建一个天然休闲公园。看来,他是想有一番作为。我问韦海涛:“壮族的图腾是龙吗?”他笑了笑,“不是。”他扬头思索了一下,又说“但壮家人对龙也是非常崇敬的。由于和华夏民族长期共处,许多村落,村头村尾都会种一棵龙树,以祈福禄长寿!”下午,我们与小组人员在六郎城汇合。据说,这里是古代的一个战场,宋代名将杨文广曾来过此地,故名“六郎城”。六郎城地势险要,有一位美女企业家独辟蹊径,集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为一体,2014年,创立了广南县凌娅原生铁皮石斛科技有限公司,在这里建起了一座依山而行的“仙草秘境”观赏景区。通过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方式,在全州范围内,种植铁皮石斛达800余亩。成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这是一个生态观光胜景。沿着绿美的嶙峋石山向上攀爬,湿漉漉的苔藓,营造出大自然的天籁氛围。白雾弥漫在幽凉的山石树木间。藤蔓搭起顶棚,悬挂着琳琅满目绿植吊盆,让人如梦如幻。
晚餐安排在公司一个富丽堂皇的餐厅,品尝了石斛宴。美!酒美,味美,食材美。主人介绍石斛的药用价值,说是绿色产品。绿美在这里得到升华!让人感受到健康之质。“绿美”,是绿色的美。之所以用“绿美”来诠释人类生活的品相,是因为绿是人类美学的原点和终极。人类自诞生那天起,森林就是他们繁衍生息的环境。所以,绿美是人类初始的认知。如今,绿美有了更多的外延。不仅指表面的颜色,也包含事物内质美的范畴。我们说绿色产品,绿色通道,不是颜色的体现,而是指内在的健康与通达。美是多样的,可以是颜色,也可以是感受。
旧莫的小海子、里蚌村,依旧是绿水青山,到处绿荫盛密,落花满地。那些勤劳、朴实、善良的壮乡同胞,积极响应州委州政府提出的绿美乡村行动,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不铺张,不浪费,家家户户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小海子村,我们去了一户普通人家,感受到民风的淳朴。这家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妻,他们长年在外打工,在城里也买了房子,这次回来参加绿美乡村行动,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夫妻俩十分热情好客,把家里刚收的花生、橘子全都搬到桌子上,不停地招呼大家吃,让我们心里暖暖的。才进里蚌村,在村口恰巧遇到村长,他正送老母亲回家,我们就顺路参观了他母亲的家。空余的院子,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旁边搭了一个简易棚,是个临时小卖铺。大妈说,现在村民日子好了,没事可以绣一下壮绣。接着她又说,现在搞的人不多了,她怕失传,所以,也教教自己的小孙女。大妈手艺精湛,开小卖铺,就是为了摆摆这些绣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的壮绣手工艺。说完,大妈露出舒坦的笑容。
几天来,我们在广南乡村的绿海里漫游。看到了青山绿水,也看到了金山银山,更看到了壮乡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建设美丽家乡的热情!
文山,这座文化大山,蕴含着丰富的矿藏。千年三七的历史,传承着祖国医药的伟业丰功。七丹药业的发扬光大,让文山的绿色产业走向现代科学文明的生命摇篮。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山三七历史文化展馆策划人廖社长说,七丹展望“绿色康养文山”,一是要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老山精神,西畴精神……哦,我又听到“老山”这个响亮的名字;那一抹硝烟弥漫中的橄榄绿,又伴随“绿美文山行”的脚步,在三七之乡渐渐走远。不忘历史,牢记初心,“绿美文山行”行的正是祖国繁荣、乡村振兴之路。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