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绿色小溪边的蓝靛瑶

时间:2023/11/9 作者: 含笑花 热度: 18473
段红琴

  从富宁县城出发,中部偏北50余公里,国道323线指示路牌显示,顺主路过去就是广西百色,驾驶员介绍只剩五六公里的距离了,这个时候我们右转,进入一条塘石路面的乡村道路,行四五公里进寨——富宁县洞波乡安那村委会西六村小组,距村委会12公里,距乡政府驻地8公里。

  在已等候我们的村小组长刘永详的带领下,我们顺村子边一条缓坡路下行进寨。才走几步,我就被右手边一幅民族色彩凸现、生活气息浓郁的墙体画吸引住,下意识地用手机拍下了这幅墙画。

  这幅墙画名字叫“蓝靛染布”。淡蓝色干净素雅的底色,呈现三名年轻女子着民族盛装,在做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蓝靛染布劳作场面。左边一名女子喜滋滋地在收割植物,右边两名女子在配合染布:一名在桶里上色,一名在木架子上晾晒。至此,才知道我们来到的是一个蓝靛瑶聚居的村寨。富宁县境内的瑶族分为蓝靛瑶、大板瑶、山瑶3个支系,西六村小组居住的蓝靛瑶支系,正是因为这里的瑶族自古以来钟爱种植蓝靛作为服饰染料而得名的,这幅墙画正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蓝靛瑶这种古老而浪漫的生活习俗。就在上午,我们去的是壮族聚居的坡芽村,听坡芽古歌,看记录古歌如象形文字般的符号,这会突然“画风”一转,又到了蓝靛瑶聚居的村寨,村容村貌、服装服饰、生活习俗又是另一种民族风格特色。

  笔者作为云南人,身边最挨近、最熟悉、常接触的是苗族支系中的花苗(还有青苗、白苗等),服装、语言、文化、习俗也还保有鲜明的苗族特色。其次是回族(已汉化无明显特色)、彝族。而壮族和瑶族,以前除了在电视里、舞台上欣赏过,这回算是第一次这样亲自进村入寨,近距离观察、问询、交流。我想,这也正是采风学习的意义所在了,否则,我自己大概永远都不会有机缘亲自走进这些各具特色的村寨。

  无独有偶,好像预先知道我们将要遇见一样,就在几天前,我还学习到了《诗经·小雅》里的一篇经典名作《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诗中的“绿”和“蓝”,都是植物名,都是可以提取汁液染色的草。诗中描写的情形是一位妇人思夫,约好五天后见面,六天过了都没回,因而非常惆怅,一早上采的绿草还不满一捧,一早上采的蓝草还不满一围裙,显得心绪不宁、身在此意在彼的样子。而让我们知道的是,早在先秦西周时期,祖先就有利用取之于自然的纯生态植物汁液作染料的生活智慧,我一下子先入为主地就喜欢上蓝靛瑶这个如诗经一样古老、智慧、浪漫的民族了。

  事实正是如此,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多长,瑶族历史就有多长”之可见一斑。

  “靛”的本义是,一种深蓝色的有机染料。蓝色和紫色混合而成的一种颜色。“青”和“定”的组合,也表示一种含有蓝色精华的溶液静置沉淀后得到的颜料物质。

  那饱含这种深蓝色汁液,可以提取靛蓝染料的植物到底是什么?我这个植物花草达人是最感兴趣,最想弄清楚的问题了。只要确定我周边也有这些植物的话,我一定会像诗经先民和瑶族同胞一样,做“采蓝染布”这样的趣事。

  查阅资料得知,有这样几种生产蓝靛的常见植物。

  中文学名蓼蓝,别名就叫靛蓝。自然界中含靛蓝较多的一种植物,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作染色及药用,清热解毒类的中草药。民间有“榆荚落时可种蓝”的说法,六、七月间蓼蓝成熟,叶子变青,即可采集,采后随发新叶,隔三个月又可收割。

  菘蓝,又名茶蓝、板蓝根、大青叶。有清热解毒、利咽止痛的功效。叶提取蓝色染料,根入药称“板蓝根”,叶入药称“大青叶”。

  中文名叫板蓝的,别名有马蓝、南板蓝。爵床科板蓝属,草本,花期11月,叶含靛蓝染料,根叶入药,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木蓝,又名蓝靛、槐蓝、小青(福建)、野槐树,豆科木蓝属,亚灌木,花期几乎全年,果期10月,线形荚果内皮具紫色斑点。清热解毒、消疮肿。提取蓝靛染料又入药。

  看清楚了吗?念起来明亮轻快的蓼蓝、菘蓝、板蓝、木蓝,都有提取靛蓝染料又可入药的功效。蓝靛瑶先民常年在深山劳作,难免要受蚊蝇、毒虫叮咬,凭着对植物的认识,随便从身边的这些“蓝”中揪一把过来,把它们具有消炎止血的汁液涂抹在领口、袖口、裙边,久而久之就保留下了这种穿靛蓝染色衣物的传统。我认识和接触过的只有俗称板蓝根的菘蓝,十多年前我们昆明北郊老家搞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种中药材而推广种植过,嫩苗的时候整株拔来洗净炒食,滋味清爽鲜美,可看到有明显蓝色汁液浸出染在餐盘上,那时我当然不知道板蓝根还可以作染料了。

  这些自带染色又清热解毒的植物,浸染出的面料穿在身上,不仅美观主要是健康,不会出现皮肤瘙痒和发炎的问题,哪里会是如今工业化产物可比的?当下自是赞赏、向往和怀念不已了!

  “西六”,昔名“溪绿”,意为“绿色的小溪”,其中的含义之一,也就是因这里的瑶族先祖以种植蓝靛作为服饰染料,在村子的小溪边给自织的布料上色时,留下成片的天然蓝绿色蓝靛汁,且村民钟爱“八角”,在小溪周边一带又种了漫山遍野的八角树,放眼望去,溪谷一带一片绿色,故而得名“溪绿”。

  相传,原来居住在此地的为汉族,由于村内常发生瘟疫,村民因不堪瘟疫侵扰而逃离。瑶族先辈们擅长于中医草药,不惧瘟疫,在20世纪30年代,当地较有名的瑶族民间医生陆文光带领5户瑶族人家从邻村“下寨”搬此定居,此后,不断有瑶胞从各地迁来聚居,经百年繁衍生息至今。

  史载“南岭无山不有瑶”,也说“寨无树木,人不长寿,五谷不丰,家无兴旺,村无久安”。蓝靛瑶多居山林、深谷和溪边,他们热爱和尊崇植物,和树木结下了不解之缘。随便走入一个村寨中,都可看到动辄几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多为大榕树。广南坝美村中就有特大一棵榕树,坡芽壮寨的是相伴相生的两棵大榕树,被形象地叫作“夫妻树”。西六瑶寨文化小广场边也有这样一棵大榕树。这些寨子里长了几百年的大榕树,看上去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像一顶郁郁葱葱的大绿伞,被称之为“龙树”“神树”,是村子的“保护神”,瑶胞通过祭“树神”活动,祈求全寨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表达对美好生活和幸福希望的向往,也培养了“勤劳勇敢、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团结友善”的民族精神。

  居住深山,交通闭塞,开荒种地,打猎为生,历史上的瑶族贫穷落后。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些自称住在绿色小溪边,住在山林中的瑶胞,像钟爱种植蓝靛一样,也钟爱种植八角。

  我国八角的利用至少有一千多年历史,唐朝孙思邈的著作就已记载八角作为香调料的利用:“煮肉下少许,即无臭味,臭酱入末亦香,故曰茴香”。八角原产于广西西南部,我国八角规模化引种栽培也从广西开始。1882年,英国人到广西勘察八角产地,从此八角茴油大量远销欧美,八角香料贸易,香料之路兴起。我国八角种植面积已达709万亩,年产干八角20.69万吨,广西占80%左右,产量居世界第一,享有“世界八角之乡”的美誉。富宁最早从临近的广西引种成功,至今已700余年历史,为云南省八角栽培之始,栽培面积居全国县级种植面积的第三位,产量居第二位,质量在1985年广西南宁的全国八角制标会上评为第一。1999年,富宁县被评定为“中国八角之乡”。2013年,“富宁八角”被正式批准予以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因缘际会,由于历史的传承,气候的适宜,富宁各族人民种植八角,并与八角结下了不解之缘,八角在富宁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开枝散叶,不断繁衍、传播、盛大,及至今天已“儿孙满堂”,成为富宁的一大特色产业。

  富宁人喜爱八角,瑶族,更是对八角情有独钟。哪里有瑶族居住,哪里就有飘香醉人的八角林,八角成了瑶乡群众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洞波乡是富宁县的八角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乡经济林面积的三分之二。西六邻村渭基村就有一棵被誉为“八角王”的八角树,1767年栽种,至今每年还有500—800斤的产量。西六这个富宁县洞波乡安那村委会典型的蓝靛瑶寨子,地势较高,山峦起伏,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八角生长。以西六为辐射中心的瑶族聚居村落,形成了1.5万余亩的连片核心种植区。仅96户,421人的西六村,现八角种植面积已达2200亩,户均25亩,人均5亩左右。八角种植面积在经济林中占99%,其余零星的油茶、甘蔗、杉树等只占1%。远山近岭、房前屋后,都被西六村勤劳的瑶胞见缝插针地种上了八角树,寨子掩映在八角林中,成了名副其实的“八角生态村”。西六瑶寨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耕耘山水田园,把重峦叠嶂的绿水青山变为了金山银山,形成了以八角为主的“一村一品”特色支柱产业。2021年,西六村实现年产八角550吨以上,助力群众收入440万余元,群众户均收入4万元以上,大多数农户的八角收入占家庭总收入50%以上。八角集中收完后,群众也外出务工,劳务经济也是该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2021年,西六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835元,比全国、全省、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出904元、3428元和6112元。2022年7月,富宁县“一县一业”现场观摩活动在西六村小组举行,“绿树环绕西六美,新村美景入画来”,变美变富了的西六,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百闻不如一见”“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们8月下旬入寨子的时间段,正是西六瑶寨采摘八角果的最佳时间段。被从山上喊回来接待我们采访的村小组长刘永详家,在问答了一些基本问题后,我们就提议跟随他亲自上山看看。一出村即是山,一进山即是满山遍野的八角林。我这个自诩践行耕读生活的人,平生也是第一次看见鲜活的八角林、八角树、八角果、八角花,类似于只吃过鸡蛋,没有见过那只下蛋的鸡。走不多远,我们就遇到了一户正在采八角的瑶民,60来岁的爷爷奶奶,读小学阶段的两孙女,儿子儿媳是从打工地广东专程赶回来采收八角的,一家老小六口全出动,到下午基本收完了两棵树的果。类似这样平时在外打工,收八角时回村的年轻人比比皆是。

  整个西六村在8、9月份采收八角的时间段,村民们的生活习惯几乎是这样的,早6点起床吃个早点或带上早点即入山,中午饭由家人送山上吃,晚6点后陆续收工将鲜八角拉回村,6点后寨子门口开始八角鲜果交易,当天采收当天卖完,然后回家吃晚饭,可谓争分夺秒,劳动力相当金贵。收八角的也是本寨人,等全寨乡亲当天采下来的八角收齐后,她还要连夜开卡车送到几十公里外的广西百色交易市场,一天六七吨,七八吨不等,价格也是一天跟一天不一样,有时每斤8元,有时每斤7元。

  西六村李占东户是全村八角最多一户,共30余亩,2021年收入8万余元,2022年预计可采到鲜八角2.5万斤,预计收入12万元以上;全村最少一户叫陆进,独人、档卡户一直外出务工,种植6亩,去年收入2000余元。李兴文户早些年思想落后,几乎穷得吃不上饭,后种植20亩八角,加强管理后丰产,自己结婚生子,现在连孩子都结婚生子了。现西六村家家户户盖小别墅,96户的村子,76户有车辆,三轮车普及至家家户户。有了交通工具,上山采八角方便多了,去最远的地方采最多只需10来分钟。

  我们是来看果的,可却惊喜地发现八角树上分明还开着有小手指节端大小、粉红色的花朵,这种亦花亦果,花果同期终年不断的现象,是除了在广南见识过的油茶外,我认识的第二种“抱子怀胎”的神奇树种。茴香科八角属,常绿阔叶乔木,树冠塔形或圆锥形,可长至10多米高,树皮深灰色的八角树,正糙果3—5月开花,8—10月果熟,春糙果8—10月开花,翌年3—4月果熟。也就是说,八角分冬八角、春八角可一年采收两季,加上八角树种下8—10年后结果,10—50年,甚至100年,只要管理得好,可有百年的丰产期。怪不得本地流传着“八角是棵摇钱树,一年栽来百年富”“八角是个山中宝,一年栽种百年好”这样的民间谚语,八角林名副其实地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八角可谓全身是宝,果皮、种子、叶都含有芳香油。饱满平直的聚合果呈八角形,蓇突多为8瓣,多到13瓣的都有,个头特别大。八角俗称大料,别名八角茴香、大茴香等,是著名的调味香料。八角除作香调料外,还可作中药材,提取莽草酸(衍生物有抗菌、抗肿瘤、抗血栓形成、抗脑缺血等作用)、茴油等。茴油又广泛运用于食品工业,日化工业香水、香皂、牙膏,一些药品的成分(金嗓子喉片、产灵丸等),作为制备抗菌保鲜剂的原料等。作为中药材的八角,性热、味辛,有温阴散寒,理气和胃,促进肠胃蠕动,缓解腹部疼痛,止咳去痰,升高白细胞等功效。剩余物还可作饲料添加剂、熏香等其他用途,因此在国际市场上也是紧俏商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富有浪漫情怀的蓝靛瑶族同胞,与八角的不解之缘还体现在日常生活、娱乐、文化的方方面面,八角成了瑶族的一种文化符号,如影随形。他们把八角绣入花腰带、头饰里,成了瑶绣上不可或缺的花纹图样。重大节庆日如盘王节等,他们聚集在八角林中开怀娱乐,抛花包,唱山歌对山歌。

  历史悠久,技艺高深的抛花包在蓝靛瑶中盛行。花包用花布制成5厘米左右的正方形布包,内装六谷或苞谷子,四角钉上数条彩带,带宽约0.6厘米,长约5厘米,抛起沙沙作响又花花绿绿。活动时,男女对立,相距数米,每人持两包向对方抛去。同时接住对方抛来的花包,循环往复,以长时间花包不落地者为胜。农闲时操练,喜庆时比赛,可从春节抛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婚、还愿、修斋祭盘王等亦以抛花包助乐。

  蓝靛瑶崇拜祖先,以“盘古为始祖,盘瓠为大宗”,总称“盘王”为始祖。新中国成立后,定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瑶族的“盘王节”,一年一年相传至今。1985年,全省在富宁举行过盛大的盘王节。

  西六村以抛花包、盘王节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活动丰富多彩,民族文化氛围浓厚,由20余人组成的文艺演出队,2008年还被省文化厅评为“云南省边境地区农村农民业余文艺先进演出队”。节庆日期间,文艺队精心编排各种文艺节目演出,让全体村民享受了一个个丰盛的“文化大餐”,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西六蓝靛瑶还有另外一张文化名片,那就是“度戒”。度戒是瑶族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瑶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代表性项目之一,是瑶族最重要的宗教仪式。

  古代盘王为传宗接代而“度戒”(板瑶叫“过法”)。“度戒”所用的书籍《长意》开头载:“原是盘古宗支,祖(盘王)无田塘之地,东走西移,辛苦劳碌凡间,盘古子孙平心善念,不占不谋百姓田塘,依祖盘王,随山斩仑,刀耕火种,全凭水土养生,度年过月,度日过时。”度戒意为使子孙在社会上不做亏心事,一心信仰“盘王”,为下一代修善祈福。

  修善就要“度戒”,是瑶族(靛瑶、板瑶)的族规,也是男性必须遵循的习俗。按照祖传男性到十一二岁后要度戒,女性生下三朝后要穿耳,意为男孩要“效法”,女人要穿针做线。因此,靛瑶男子从十一二岁到十八岁要举行“度戒”,板瑶男子多在婚后“度戒”,经过“度戒”才算瑶人,才是真正的盘王子孙。如不“度戒”则被视为异己而遭鄙视。瑶女也不愿意嫁给一个不经“度戒”的人。有的家庭贫困未能按时度戒者,二三十岁后还要想法举行。

  西六村小组长刘永详带我们到小组办公点参观,满墙的奖状和荣誉证书中,有“文山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最为醒目,以“全国文明村”含金量最高。西六在2016年被授予省级文明村称号的基础上,2017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可见西六村是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

  西六村在抓精神文明创建中又有哪些高招和成效?

  西六村小组充分发挥了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一约四会”作用。《西六村村规民约》,从讲卫生,爱干净,做好人,讲文明,有道德,爱环境,会服从,要守法,要忍让等规范村民言行举止,西六村实用,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村规民约,还被洞波乡评为优秀村规民约。

  突显“四会”作用。建立健全《西六村村民议事会章程》《西六村红白理事会章程》《西六村禁毒禁赌会章程》《西六村道德评议会章程》等“四会”规章制度。开展“评好人、晒故事、树典型”活动。推选出“好能人”“好媳妇”“好儿子”“好学生”“好干部”“好公婆”六类好人代表。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平安家庭”“好婆媳”评选,群众“追星、爱星、护星”成为时髦风气,“比、学、赶、帮、超”氛围热烈浓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正逐渐形成。实施卫生整洁 “环境美”、别墅成排“民居美”、特色高效“产业美”、民风淳朴“乡风美”、幸福和谐“生活美”,展现出西六“五美”瑶寨的新风貌。

  边远偏僻、深居山林、交通闭塞、酷热难耐、少数民族……单凭想象,常规上几乎会得出贫穷落后的结论。“全国文明村”,蓝靛染布,抛花包,八角生态村,大榕树、盘王节、度戒……当我们深入肌理,眼见为实,一个个鲜活的关键词,向世人展示着西六蓝靛瑶寨的古老、智慧、浪漫、诗意、生动、丰富、勤奋、富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