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平称自己的诗作是彝山、壮乡、苗岭的“大地之诗”,“大部分取材于文山州山川风物、民族风情、世事变迁、社会发展的喜人景象,用诗歌的形式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家乡、歌颂民族团结、歌颂改革开放。愚以为这些诗歌,散发出浓浓的爱国爱乡之情,散发出浓浓的民族情、亲情、友情。”(《放歌南高原》后记),他总结自己的文学使命,那就是“植根壮乡苗岭,笔绘文山神采”。诗人、评论家、云南省作协原副主席、《边疆文学》杂志原主编张永权在《交响着时代旋律的土地诗篇——读彝族诗人周祖平的诗》一文中写道:“在彝族的诗人队伍中,周祖平是用他全部的热情拥抱自己的民族、故乡,并把诗情倾注在哺育自己成长的土地上的重要诗人。周祖平对彝山、壮乡、苗岭的土地,有一种赤子不忘母怀的深情。南高原的红土地,是诗人创作的根基。他坚持走自己的路,始终把诗歌创作的根,扎在故乡的土地上,扎在时代河流奔涌的激浪中,走了一条在当时看似孤寂,却是和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的创作道路。”“乡土风味,民族特色,时代精神整合成祖平土地诗篇一大亮点,显示了一位彝族青年诗人自觉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非常可贵。”评价很高也很中肯。
纵观周祖平的诗歌,没有故弄玄虚的语焉不详,没有孤芳自赏的无病呻吟,他的诗歌底色有着红色的热烈,金色的温暖,绿色的清新,其格调是昂扬向上的,催人奋进的,在他的笔下,一年四季、万事万物都蕴藏着勃发的生机与希望。
周祖平自1984年在《文山报》发表处女作——诗歌《缺》至今,孜孜以求笔耕不辍,已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六百余篇(首),三百多万字,可谓是稻菽丰稔、硕果满枝。
这正是:“在春的田野播下春的希望/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马洒的春天》)
赏读周祖平的诗歌作品,可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入手。
一
南高原质朴、丰富、厚重的乡土特色、民族文化和淳朴民风,酿造成周祖平心中的故乡情,这份故乡情就像一壶陈年老酒,在他的诗句中散发着丝丝缕缕的醇香。
文山、马关、盘龙河等关键词在周祖平的诗中出现频次较高,他无疑是大美文山、故乡山川及父老乡亲的忠实代言人、推荐人,通过他热情奔放、情感真挚的诗作,人们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这片神奇美丽的热土,对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团结奋进、勤劳善良的各族儿女有了更多诗意的认识。
离开故土三十余载,周祖平从未忘记生他养他的彝山,在《甜梦彝山》中,他借“一个雄浑的声音”坚定有力、掷地有声地对故乡彝山表白:
“所有漂泊在外的彝家汉/重回甜梦彝山 定会和我一样/总有一个雄浑的声音在耳边轰响:/莫白喝彝山水 白吃彝家粮/枉为彝家汉!”
这段深情的告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马关是周祖平的衣胞之地,是他梦牵情绕的故乡,“说到马关/暖流涌进心里”,他孜孜不倦为它歌唱。
《说到马关》对马关的历史沿革、自然资源、民间文艺、民族精神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堪称马关的诗歌推介名片,滚烫的诗句,无疑是一个游子捧出、献给故乡的赤子之心:
“我拿什么回报你,我的故乡、我的爹娘/我用一颗赤诚的心、一颗爱国爱乡的胆/用辛勤的耕耘、用燃烧的激情、用铿锵的诗行/……彩云之南,深山腹地,有个边境小城叫马关/那是我的衣胞之地,那是我梦牵情绕的故乡/马关,中国草果之乡,无论我走多远/我的根依然在马关,无论我飞多高/我的心依然在马关,我心,在马关飞翔……/马关,我心灵的居所、我精神的守望”
《春风比我上前到马关》用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了久别故乡的游子归心似箭,他和春风赛跑,都想捷足先登,去品赏马关美妙的春天。从乡村到城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静态的美的是红的桃绿的柳、黄澄澄的油菜花、绿茵茵的麦苗、沉甸甸的麦穗、红彤彤的春联,动态的美是紫燕、蝴蝶、蜜蜂,好听的是春鸟的啼鸣和村民们爽朗的笑声……一路春风吹拂,一路春光无限,读者随着作者的画笔渐入佳境,陶然忘归。诗人飞扬的激情与乡村、城市多彩的意象结合,这一趟春之旅真是活色生香!令人赞叹的点睛之笔还是结尾:
“桃红柳绿 ?紫燕翩跹/我的颂春诗行尚未成型/捷足先至的春风哟/已献给马关浓浓的春情!”
诗人赋予春风无限生机活力,献给马关浓浓春情,表面上看似捷足先登的春风,实际上是仍在酝酿颂春诗行的作者本人。“尚未成型”是个重要的切入点:马关的春天太美,什么样的诗句也无法描摹它的美。
在文山城中、盘龙河畔生活近三十载,周祖平早已把这里当做第二故乡。
《我越来越爱这座城市》:“作为文山城的一名普通市民/有责任和义务为文山城的发展加瓦添砖/年年岁岁 默默耕耘在案桌的田畴上/一篇篇一首首 为人们奉上优秀的精神食粮”。诗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写作,为这座城市加瓦添砖。
盘龙河是文山的母亲河,《盘龙河吟咏》是一曲优美的“盘龙河赞美诗”:
“盘龙河哟母亲河/因了你/树叶有了翠碧的情怀/鸟儿有了湿润的歌声/那时 祖父顺手一舀/就是一瓢清洌洌的山歌/父亲双手一捧/就是一轮纯净净的月亮”。这些诗句,配得上盘龙河水清澈的质地和“翠碧的情怀”。
面對壮丽的山川、沸腾的生活,多彩的民风民情,周祖平从不吝啬他的笔墨,他写彝家山寨,写壮乡桃花源,写苗岭花山,写瑶乡猛硐,写佤山木鼓……在这些作品中,民族特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水乳交融。
周祖平热恋的故乡,不只是马关县那个名叫裸洒的彝族寨子,而是32239平方公里的文山大地。
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周祖平的诗歌作品,多是描述在社会主义中国大的历史背景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发展历程,反映文山各族人民的心声,他的诗作少有个人、小我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
2003年4月,文山建州45周年,周祖平写下热烈欢快如壮乡手巾舞、苗岭芦笙舞的诗作《文山,我热恋的故乡》,他在诗中回顾了自治州走过的风风雨雨和沧桑巨变,衷心赞美文山大地江山多娇,物产丰富,“不是金凤凰胜似金凤凰”,可贵的是,诗人并没有一味沉浸在繁花似锦的盛世景象中,而是居安思危,发出了引人深思的感叹:
“单单有酒有汤锅的日子太淡了/单单有石磨声水碓声相伴的日子太淡了/围着鸡窝灶转的日子太淡了/养狗遛鸟打发农闲日子的方式太陈旧了/靠刀耕火种砍柴换盐巴换煤油的日子延续不下去了”
而后笔锋一转立足当下,吹响扶贫攻坚的号角。结尾照应开篇,充分表达了作者“我爱这土地”的赤子之情:
“我要放开喉咙 ?于草坪于山冈/尽情歌唱 ? 歌唱我热恋的故乡/我要穿上盛装 ?于街头于七花广场/尽情舞蹈 ?舞出壮乡苗岭雄风/舞醉远方的客人 ?舞醉水舞醉山”
《文山,我热恋的故乡》视野开阔,情感充沛,节奏明快,格调激昂,像是自治州建州45年历史发展的缩影。
5年后,作者以更加宏大的视野,更加澎湃的激情为自治州建州50年歌唱。
《颂词:献给2008的文山!——写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前夕》以洋洋洒洒一百多行诗句、以炽热的情感和奔放的豪气将自治州从建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到当下的巨大变化做了诗意总结:50年风雨兼程,50年争创辉煌,自治州应和着共和国前进的旋律,从未停止过和平民主、团结奋斗的步履。
张永权老师专门撰文《赤子情深赋新诗 壮乡苗岭尽朝晖——阅长诗<颂词:献给2008文山!>》对这首诗进行评析,称赞它是“一部美丽文山、神奇南疆、辉煌壮乡苗岭、魅力彝寨瑶山的时代交响诗,一首新时代新云南的颂歌。”
2010年12月,文山撤县设市,如此重要的历史性时刻,与时代同行的诗人周祖平当然不会缺席、缺位,他怀着由衷的喜悦之情,写下了《腾飞吧,文山!——写在文山县撤县设市之际》,他在诗中欢欣鼓舞振臂高呼:
“一个雄浑的声音在七都上空回响:腾飞吧,文山!”
三
作为一位守土有责的写作者,周祖平从未忘记曾经作为州文联主席、州作协主席、《含笑花》主编以及沐浴着新中国阳光雨露成长的少数民族作家诗人肩上应有的使命与担当,他总是以诗歌的方式站在建设祖国的第一线,描画时代风貌,讴歌时代精神,倡导时代新风,激情飞扬、豪情满怀地为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的文山各族人民呐喊助威。
《大地之诗》为文山州“扶贫三项工程”大会战礼赞(修小水窖、建沼气池、改造茅草房),称赞这三项利于国计民生的扶贫工程是“在边陲热土抒写大地之诗”,他责无旁贷,用诗歌为其鼓掌欢呼。
《情倾三农 圆梦文山》也是一首“中国梦”题材的诗作,作者称赞《文山“三农”发展大规划》是“立足现实/跨越发展/情倾三农/圆梦文山”的新篇章,他欣喜地看到“铁锤撞击出强音/镰刀收割着喜悦”“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只要“用誠实劳动开拓新梦想/用辛勤汗水续写新篇章”,终将“共圆一个文山梦/同谱一曲幸福乐章”。
扶贫题材的诗作,《2003年12月:站在新的高度》也值得一读。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云南省88个贫困县的农民免交农业税,文山州八个县均在免征农业税之列,《山乡之夜》描写了壮乡苗岭彝山瑶寨人民群众的欣喜、感激之情……就像是一出生动活泼的乡村独幕剧,大幕拉开,观众的心儿便不由自主融进欢乐祥和的山乡之夜:夕阳西下,新月初升,一阵阵悠扬的弦子声、歌声打破了山乡往日的沉寂和宁静……山乡老百姓从国家的好政策中得到的实惠,在即将喜结连理的山伢子、山妹的对话中得到了体现……
《山乡之夜》全篇没有口号没有说教,却又巧妙地赞颂了党的惠农政策。
当诗人站在暮底河水库大坝上,他听到的是“千亩良田里稻谷的拔节声”,对暮底河水库合闸的喜悦之情就像暮底河水浩浩汤汤奔流不息。(《站在暮底河水库大坝上》)
《祖国颂》系周祖平力作,诗人回望来路,叙述了家乡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难忘历程,最后,意犹未尽的诗人感觉千言万语诉不尽祖国之爱,于是:
“沐浴着十月和平阳光的我 ?一个普通的共和国公民/一个普通的彝家汉 温暖幸福之感骄傲自豪之情/用我笨拙的诗歌难以诉说 只好让风吹过耳畔/让它送来十月的歌声十月的欢笑/以及鼓锣的震响 芦笙的悠扬……”
欣逢盛世,欢欣鼓舞,只有对脚下的土地有着真挚、炽烈爱恋的诗人,才能成就这样蕴含着博大家国情怀的诗章。
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周祖平在诗集《放歌南高原》中积极为平民英雄画像,树立正气,倡导新风,用诗意的语言讲述普通人不平凡的追梦故事。
《普者黑湖畔的彝家汉子》塑造了千千万万彝家汉子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不甘贫困,敢想敢干,挺起脊梁当家做主,把青山绿水变作金山银山。这是一幅诗意盎然的彝家汉子脱贫致富奔小康图画,画中有普者黑堪比桂林山水的旖旎美景,画中人是放开歌喉对唱山歌的阿哥阿妹,牛儿在湖畔悠闲吃草,好一幅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
躬耕天地间,创造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劳动者才是真正的英雄。
再看《守山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寂寂无闻的守山人可能会被这个世界遗忘,但他在一位诗人的诗歌中得到了永生:
“年年岁岁,年年岁岁/太阳,把你的脸烤成紫铜的光晕/阴风,在你额上留下无数条沟壑/栽下,枯萎,枯了再栽/树苗,把你的日子染得翠绿欲滴/你绿色的憧憬伴着长青的责任一起滋长//无情的岁月,吞噬着你的光阴/在一个风雨夜/山上小木屋里那盏马灯凄然熄灭/你走了,永远地走了,从此/山上山下耸立起许多树木的碑林/山风奏起哀乐,哀悼将生命/化成片片绿叶覆盖山岭的你/年年岁岁,年年岁岁,永远,永远……”
树苗把日子染得翠绿欲滴,绿色的憧憬伴着长青的责任一起滋长,这些诗句清新别致,读后让人有如清风拂面,似乎感受到大森林葳蕤的气象和鲜润的气息。以马灯的熄灭指代守山人的去世,含蓄而形象。树木竖立碑林,山风奏响哀乐,让人感受到一种哀而不伤的崇高与神圣:守山人从未离去,他已将生命融进生前朝夕相伴的大山。
在《刑警之妻》中,她爱他是个铁骨铮铮的男人,她懂得他的职责与使命,“于是,她比许多坚韧的女人更坚韧了/比许多细心的女人更细心了/比许多温存的女人更温存了”,诗人用这连续的“比”和“更”写出了刑警之妻、军人之妻的付出与奉献。
《停电的夜晚》:“房外刮着大风 下着大雨/摇曳的烛光下/电视成了聋子瞎子//脑成了一砣石头/烛光满足不了心的渴望/蓦然想到电力工人/想到电 想到光明”。
没有光明的夜晚,诗人没有牢骚满腹,他想到的是输送光明的人,是默默坚守在平凡岗位,流血流汗甚至献出生命的无数个名叫“何足道”的劳动者。
周祖平描画的平民英雄不止这些,他“写吃南瓜饭、荞面疙瘩、苞谷饭长大,用汗水把山村的太阳浸泡亮,用山歌吞噬苦海,走进洪荒的红高原,年年岁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洒下串串汗水,收割一捆捆欢乐的山里汉子和山妹子;写在黑板和案桌的田畴上默默耕耘,年复一年,在教室和寝室之间,留下斑鬓和两袖清风,背负着一代又一代孩子走向朝霞的教师;写把痛苦和苦闷甩进山岫,把感情放纵地支付给太阳吻不到的幽寂山谷,让黑色钻头裹着呼呼雄风,在黝黑、丰沃的岩层里,开钻出男子汉特有风采的矿山工人。”(《诗歌,我精神的蓝天》,《放歌南高原》代序。)
五
周祖平既不是喜欢躲在象牙塔内望风流泪顾影自怜只在意个人得失的诗人,也不是高高在上故作深沉喜欢玩文字游戏的诗人,周祖平对现实生活保持着深切的关注,他的部分诗作,或手握利刃解剖社会病症;或心怀悲悯关注弱势群体。
《创伤》与作者很多诗作的写法不同,它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揭开了“我”“自己”和其他几个打工家庭的伤疤。《创伤》无疑是一幅生动传神的世相漫画,但诗人并不是为了画像而画像,他力图让读者在一声长叹之后深入思考隐藏在连环“创伤”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及解决路径。
《山婶》塑造了一个饱经磨难、历尽沧桑却不屈不挠扛起生活重担的山乡农妇形象,“山婶”被作者刻画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山村的下午 心事重重的/是西斜的夕阳/夕阳把破碎的心事/挥洒在连绵的山峦//背负柴火的山婶/背负着夕阳/蜗行在山间羊肠小路上/十步一歇 ?一歇十步/抬头望望村寨的方向/喘口气 ?揩揩汗/蜗行 ?朝家的方向/行路人 ?各有各的负担/含笑 ?点头/投过来同情的目光/是最大的安慰//夕阳 ?血红的夕阳/洒在夕阳般的山婶身上/洒在山婶人生旅程般/坎坷曲折的山路上/背负夕阳/走进那间熟稔的老屋/咕噜噜灌碗凉水/把柴火塞进灶膛/用夕阳/把生活的希望点燃/灶火亮堂 ?心也亮堂/灶火可以熄灭/不能熄灭的是一种向往”
《山婶》在周祖平的诗歌作品中可能不太为人关注,笔者却认为这是一首无论从立意、构思还是语言表达、人物塑造、细节设置上都很有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第一段,如血残阳破碎的心事,为山婶的出场营造、渲染了足够的气氛。第二段,主人公山婶背负沉重的柴火、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上场了,“山间羊肠小路”“蜗行”“十步一歇,一歇十步”“喘口气,揩揩汗”形象地交代了山婶生活的山村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她身体的衰老、虚弱(也可能是疾病缠身),她背负的岂止是沉重的柴火(既然还在烧柴做饭、取暖,可见其所在地之贫穷落后),也是能把人的背脊和精神压垮的生活重担……生活如此艰辛不易,但山婶依然“用夕阳/把生活的希望点燃”“灶火可以熄灭/不能熄灭的是一种向往”,一个坚韧不拔、向阳而生的贫困山区农村妇女形象呼之欲出。
较之周祖平很多宏大题材的长卷詩歌,笔者更喜欢《山婶》这样短小而凝重的作品。
六
从大山深处的彝寨走出来的周祖平深知父老乡亲的艰辛不易,但他就像父辈一样,即使风雨交加,也总相信风雨过后会有彩虹,这是一种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请看《过山雨》:
“羊肠山道/深山密林苞谷地/扛柴背猪菜的山仔山妹/遭遇雨/总要亮开嗓子喊:/过山雨 过山雨/过山去 过山去/天灾人祸 皮破血流/磕磕碰碰 失意/山伯山婶打气:挺住/一阵过山雨/荣升 乔迁/顺风顺水 得意/山伯山婶叮咛:记住 莫做一阵过山雨//大山深处 山里人/辈辈传代代喊:/过山雨 过山雨/过山去 过山去”
这是一首构思巧妙、立意很高的诗作,它很有画面感,就像乡村题材电影的几幕片段,年轻力壮扛柴背猪菜的山仔山妹是主演,饱经风霜老成持重的山伯山婶是配角,故事的背景是羊肠山道、深山密林、苞谷地。过山雨袭来,阵仗有点吓人,年轻的山仔山妹难免有些慌乱,山伯山婶便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他们:挺住,不怕,不管是磕磕碰碰还是天灾人祸,人生的种种磨难和考验都会像过山雨过山而去。山伯山婶还告诫年轻人:不要做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的过山雨,要在山路上留下自己坚实的足印,证明自己来过,“辈辈传代代喊”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和岁月的沧桑感。《过山雨》以滇南民谣为切入点,展示了中国农民的人生大智慧:直面风雨,迎难向上,宠辱不惊,顺其自然。
如若大地干旱到连过山雨都没有呢?如果是那样,诗人将会用他真诚的诗心和诗句祈雨:
“窗外没有风 太阳很辣/干涸的春天没有刹车/旱情仍在继续蔓延/雨季仍然没有雨/太阳炙烤着本就干渴的土地/炙烤着奄奄一息的树林和小草/炙烤着还未茁壮的大春作物/炙烤着农家的心/我的心一阵疼痛”“我用我虔诚的声音祈雨/我用我真诚的诗歌祈雨”(《我用我真诚的诗歌祈雨》)
大地张开一道道干瘪皲裂的伤口,诗人心痛不已,悯农之情流淌在字里行间。
卧于新街龙潭旁的青青草地上,诗人的思绪有如脱缰之马自由驰骋:“天蓝蓝 云悠悠/只想用毛笔/在蓝天上作幅画/只想用钢笔/在白云上写首诗”(《新街树缠石奇观》),结尾,作者以奇特诗句与自然奇观唱和:“暴风寒夜里/擎天树站成一堵挡风墙/面对此树此石/不知不觉间/我的双脚长出了根须”,“双脚长出根须”,喻示作者的精神世界已与擎天大树成功联结。
诗人独具慧眼,敏锐地观察到平日里大家见惯不怪的寻常事物,《脚手架》对完成建筑使命后被拆卸、遗弃的脚手架给予同情,致以敬意。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种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思考让诗人的作品有了耐人寻味的分量。
七
周祖平既是一位关注火热现实生活、社会发展变化的诗人,也喜欢寻访历史古迹,瞻仰红色遗址,以史为鉴,借古说今。
《笔记1: 剿匪》讲述边纵和解放军将士在境内外一举剿灭两万名残匪,保卫新生红色政权的故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翻山越岭 趟河过江 越战越勇/令土匪丧胆/ ?红旗飘扬在一个又一个山冈……和平正义 没有国界/幸福安康 是共同理想”
《红色洒嘎竜,红色记忆》展开一段永垂史册的红色史料:“1927年12月底/文山州第一个共产党党支部在这里建立/红色的种子从此在七乡大地生根发芽”。在诗人诗意的回望中,“1927年的秋天/洒嘎竜的天空特别蓝/洒嘎竜的一品红特别红。”
在《八寨镇农民暴动旧址随想》中,热血沸腾的诗人幻想自己也能投入这场斗争的行列:“假如我生在那个时代/我一定会/成为李国定的战友 会拿起枪/把愤怒的子弹射向反动派的胸膛”。这一设定使得全诗有了强烈的代入感。
《在马列坡县人民民主政府旧址前》《大江东革命老區有感》等等红色诗章亦是可圈可点。
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重温周祖平这些带有鲜红的色泽、灼热的温度的诗句, 我们更加明确方向、坚定信仰。
八
周祖平的诗歌“四季歌”,以其清新的格调、婉转的书写让人读来有如春风拂面,心旷神怡。
《春天记事》是一幅春之声交响曲,有丰富的听觉(春鸟的高歌)、视觉(田野、柳堤、红桃、绿柳、闪光的犁铧、头戴篾帽身披蓑衣的农人),在这里,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大舞台,劳动者“播撒金种子的姿势和他脸上闪烁的劳动者的荣光”是这个大舞台上演奏的春之声交响曲中最动听的华彩乐段。
马洒的春天在诗人笔下是如此迷人,令人心驰神往:
“山峦滴翠/田野生机勃勃/马洒的春天/苞谷苗、辣椒秧、青菜秧/在春风中拔节/小鸟飞来飞去 传播春的喜讯/夜晚 马洒古乐悠悠/从天上传来 思绪袅袅/劳累了一天的马洒壮族村/被天籁之音覆盖”(《马洒的春天》)
马洒除了长势良好的庄稼,还有飘飘欲仙的古乐,可谓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在描述时容易流于表面化的乡村气象,由于有了民间文艺和民族文化的加持,变得立体、多元。
《春天,到田野走走》:“迎春柳站在高楼的阳台/吹响黄色的喇叭/小叶榕打开绿伞/站成行道上的一种风景/小燕子花行里的百合 夜来香/使河边路显露些许春色/仰视俯视 左顾右盼/我总觉得/ ?城里移栽的春天缺点什么/总觉得该腾出时间/到田野去走走……春天,到田野走走/我的心旷野般坦荡”
这又是拟人化的写法,用“站”“吹”“打开”“显露”“拨动”让迎春柳、小叶榕、河边路、春风成为春天的代言人,“让清新的风/拨动诗的琴弦/让麦苗上的露珠/滋润我的心田/让丁咚的牛铃/刺激我麻木的耳鼓/让闪光的犁铧/开垦新的诗行/让红桃绿柳/刷新我呆滞的目光”,“拨动”“滋润”“刺激”“开垦”“刷新”,全诗富于动感的诗句,显示出春天活泼泼的生机与活力,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诗人的爱是贪婪的,他爱草长莺飞、大野芳菲的春天,也爱绿树成荫、欣欣向荣的夏季。
请看《关于夏的只言片语》:“夏天的雨/是挂在树枝上的/风一吹就落//夏天的衣/是蝉的翼/指一戳就破”,这样的想象别出心裁。
《夏日,为母亲剪指甲》为不少读者、评论家称道,作者撷取了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一个场景,写出了不平凡的亲情和生活的变化,读后回味悠长。
那么,诗人偶遇的清洁工老人又是怎样解读秋天的呢?“暮色苍茫里/习习秋风匆匆走过/碰落了一树的黄叶/我和朋友拾起落叶一片/悠悠嗟叹 流逝的岁月/一个扫地的老人/向我们投来一个微笑/那坦然的笑/驱散了心底/关于秋天和秋天以外的/许多惆怅 ”(《秋天到了》)
这正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中年人手持落叶悠悠嗟叹,睿智的老人却以达观、坦然的态度笑看秋风落叶,笑看人生。《秋天到了》写出了人生四季(秋季)的别样情怀。
冬日的一支山野小曲也令诗人心动不已,如《冬日坝美》:
“放牛的老爹哼着小曲/尾随牛儿悠悠前行/成为冬日坝美山水画里的/点睛之笔//而我则站成了/坝美村旁的一棵桃树”
当诗人的诗心与被描写的对象融为一体,他便成了诗里的一棵桃树,这才是点睛之笔。
诗人还喜欢在冬日、岁末沉思:
“岁末 ?快把自己的一切/放到冬阳下翻晒清点/看看是否霉变”(《岁末》),一年光阴任由阳光清点翻晒,这是诗人才会想到的好主意。
“孤寂落寞时/让烟头/成为冬夜里的太阳/让诗语/戳穿黑夜的阴谋”(《冬日碎片》)用烟头戳穿黑夜的阴谋,想像可谓奇特。
九
创作源于生活,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就在一些作家诗人向壁虚造无病呻吟之时,周祖平却在大美文山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之间找到了创作的灵感。
《2003年12月:站在新的高度》写道:
“弯弯曲曲 坎坎坷坷/ 深深浅浅 却一直向前向前/悠悠红土深情 巍巍边陲雄关//生活在南高原 耕耘在南高原/不能懈怠 不能停止/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寸光阴一寸金/深入群众 深入地头田间/了解他们的心声和疾苦/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作他们的代言人/黑字白纸 一首一首一篇一篇/日积月累 撑起一片精神蓝天//雄鸡啼晓 旭日东升/天地分娩出又一个玫瑰色的黎明/一个雄浑的声音在耳边回响/朝着认定的目标前行/不要徘徊 不要踌躇/彩云之南 魅力无限风光无限”
笔者以为,这首诗,可以视为作者在南高原辛勤笔耕三十余载的一幅自画像、一份文学宣言。
创作之路,艰辛寂寞。参加工作32年来,周祖平坚持创作,从未停步,在《1989年8月:改行》中,周祖平用“台灯在汩汩流淌的夜色中熬红了眼”暗喻自己勤奋的写作状态。在《无题》中,他写道:“明明知道诗歌不能当饭/诗人偏偏要切入当下/时时去捕捉灵感/为多彩的生活歌唱”,他“总是用诗歌解渴”,于他而言,诗歌不仅能当饭吃也能解渴,解心灵之饥,慰精神之渴。
文学创作只是周祖平的个人爱好,培养少数民族作者才是他的工作职责,在担任文山州文联主席、公开发行纯文学期刊《含笑花》主编、文山州作协主席的十余年间,一批少数民族作家、诗人、评论家在成长之路上受到他的扶持和栽培。
周祖平在《放歌南高原》后记中写道:“岁月匆匆,三十年时光转眼过去,许多爱与恨随风而逝,只有对诗歌的迷恋与挚爱依然如初。感谢生活给了我诗歌创作的灵感,感谢诗歌给了我精神的蓝天,感谢诗歌成就了我,我要握紧手中的笔,为五彩缤纷的生活歌唱、为生我养我的南高原歌唱、为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歌唱、为伟大的祖国歌唱!”“注定了,我的生活里缺少不了诗歌,注定了,我挚爱诗歌创作到永远。”“路漫漫其修远兮,文学创作之路没有终点,我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三十余载坚守文学高地,爱诗写诗,笔耕不辍,矢志不渝,初心不改,这,弥足珍贵。
周祖平谆谆告诫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丢了/开启诗歌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便是真诚地为南高原多彩的生活歌唱。
周祖平的诗作具有诗歌应有的韵律美和节奏感,语言流畅,朗朗上口,易于被人民大众接受和喜爱,但他的部分诗作,从题材的选择到表现手法、从语言的组织到内涵的挖掘方面(包括诗作的题目)依然存在着一定的提升空间,希望他为此作出更多有益探索。
文学探索永无止境,我们都在路上。
【作者简介】柏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第九届云南省委员会委员(文学艺术界别)。获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奖、世界华文诗歌奖。作品及创作简历入选《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诗人诗选》等文集。出版诗集《小小女孩》《都市民谣》。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