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呼吸,共命运。
党政军民心连心,祖国边关固若钢铁长城。
一家人,一家亲。
党政军民团结如一家人,试问天下谁能敌我们。
2022年1月中旬,跟随文山州双拥办、文山州文联组织的双拥主题采访队走边关。走在边境线上,走进边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走进解放军和党政干部的精彩事迹中。这些感人事迹可以轻而易举地击毁任何虚构的世界,或者说长期沉睡在虚拟世界中的人,只要触碰到边关的精彩事迹,就会醒过来,回到真实的生活中。
边关的精彩事迹就是中国好故事,就是传递着中国好声音。在边关的精彩事迹中,突然间,脑海里跃出一个画面:
“同志们辛苦了!”
“为人民服务!”
北京天安门前,阅兵盛典的画面。电视屏幕上,“同志们辛苦了!”习主席的话语如此亲近,温暖着党心军心民心;“为人民服务!”战士回答的声音如惊雷回荡于天宇,这是威武之师战无不胜的高昂士气。
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一支永远装着人民的军队,一支永远为人民服务的军队,他们为了人民,一如既往地向着胜利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人民筑就的江山上,他们总是不惜奉献自己的一切。
汶川地震后,在近5000米的高空,十五名解放军空降勇士,为了人民,胜利完成举世瞩目的一跳。
尽管当时的灾区与外界失去联系,但党心军心与民心是联系在一起的、是永远不会失去联系的,因此才会有这绝地营救的一跳。
在抗美援朝电影《金刚川》中的那座桥,那座战争恶魔们永远炸不断的桥,就是中国人民用身躯支撑搭建的人桥。这是国家为大、人民至上的信念支撑起来的桥梁,是永恒的桥梁,永远鼓舞着祖国和人民向着胜利前进的桥梁。
在祖国边关,在文山边关,我们的解放军和人民永远联系着筑建这样的桥梁,守护这样的桥梁。
为了祖国每一寸土地的完整,为了人民平安幸福生活,拥军、拥政、爱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二
边关一条路,党政军民同修筑。
边关一条河,党政军民同船渡。
2021年11月27日,来到董干镇党委上班的第三天,作为镇党委的一班之长,雷永森带着一班人来到边界线上的428卡点,这里是界碑上建设疫情物防设施修建最艰难的地段。在董干镇427至428卡点(界碑)处,那里物防设施的施工难度相当大,全是笔直的悬崖峭壁,当时正在用无人机送材料,租借一架无人机,一天六千元,无人机一次能够运送三十公斤的材料,在那里施工难度太大,平时大家做一个工需要一百元钱,在那里做一个工需要四百元左右,工程代价非常大。
雷永森等人来到悬崖边,先把水和吃的东西,丢到下面的草丛上,一个个像梭子一样从悬崖边梭下去,查看物防设施,查看结束后,只能借助绳子等工具,才能从悬崖峭壁下爬上来。
董干的边境线有108公里,边境线上管理难度非常大,大家最担心的是邻国的患者流窜过来,造成疫情蔓延,现在虽然实施了最严厉的防控措施,但依然要做好攻坚克难工作,疫情防控不能出现任何的闪失。
雷永森曾经是一名军人,他退役后,先后在麻栗坡县民政、政法等部门工作过,在猛硐、铁厂、董干等边境乡镇工作过,这次是第二次来董干工作。作为一名老兵,到一个新的岗位上,就是到达一个新的战场,他必须了解掌握自己面临的最艰难的工作环节是什么。他说,在猛硐乡时,到处是鲜艳的国旗飘飘,宣示着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不可侵犯,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必须看护好的家园。猛硐、铁厂、董干都是边境乡镇,铁厂作为交通流动的中心地带,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返乡人员流动大,最担心外出务工人员在返乡过程中,形成疫情扩散的风险点,抓好疫情防控,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在乡镇上的双拥工作,一是做好征兵动员,完成征兵,二是做好退役军人的管理服务。在董干这里,是“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地抓好“管边控边”工作,麻栗坡县也是做得出彩的。
雷永森说,我们重点是把农村退役军人中的优秀人才纳入到村委会班子中来,因为他们是在部队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政治觉悟高,纪律好,作风好,抓工作的行动落实快,让这些人进村委会班子,他们的战友来自五湖四海,就有五湖四海的资源,结合起村委会的工作及我们乡镇的實际,在劳务输出上,在项目引进上,或者是把我们的人送出去,带出去,走出去,也能够把他们的人脉资源引进来,有人脉资源就有资金的资源。因为村委会是最基层最基础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回来的退役军人,自身素质都比较好,能加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能够在基层铸牢国家、国民、国防的意识,也能从根本上做好基础的工作。
董干镇马林村党总支书
记王志军,就是退役军人,他退伍回来后,主动自荐来当村党总支书记,现在,马林村委会正在开展实施:让边境村基础牢、组织变强、生态变美、让群众致富、让村民的管理有效的边疆党建长廊“四位一体”建设项目,王志军带领村干部们正在把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2007年的9月,雷永森在麻栗坡县民政局工作,比较深入地接触到双拥工作,那个时候正在组织学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他说,感受非常深的一次是在烈士陵园,一位来祭奠烈士们的部队老首长,在烈士陵园主碑前,一下子就跪下去,瞬间满眼泪水,痛哭流涕,嘴里哽咽地说,“弟兄们,对不起你们,多少年了,才来看你们”场面是相当的感动人。
边境乡镇的党委政府工作,因为都是党政军警民共同开展,营造了党政军警民共同开展工作的氛围,让我们边疆群众国土、国家、国门、国民的意识浓厚深入。对开展双拥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增强军政军民团结,为边疆的发展稳定和军队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党政军民之间的凝聚力,激发人民群众爱国拥军的积极性,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这一登记,党和国家就与五千七百多万份牵挂和惦记有了亲密的联系。
这一挂牌,退役军人家庭的岁月荣光,心心相印,惺惺相惜。
那些发黄发脆的纸片,珍藏着他们闪光的记忆和梦想。
那些压在箱子柜子里的证书,终于露出了他们尘封的笑脸。
2018年,国家成立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对五千七百多万名退役军人,进行了信息采集登记,让全国退役军人们再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新家,随后,为他们送去“光荣之家”的荣誉牌。
董干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张后武说,2018年,通知退伍老兵来登记时,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初期退役的老兵,他们的退伍(复员)证,保护得很好,上面的公章都很清晰,但纸质已经发黄发脆,登记时怕损坏,得轻轻地打开,我当时想,每一个这样的本本后面,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都是一个军人的世界。
麻栗坡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职工韩志伟说:有的老兵只有一张复员的介绍信之类的,有的什么纸质的证明都没有,我们就查找他们的档案,但他们的档案当时又不在我们这里,我们就进一步跟上级部门对接核实,经过核实,确认他们当过兵,就给他们进行登记。
问:是不是遇到过,他本身是当过兵的,他拿不出证据,又找不到依据的情况?
韩志伟说:遇到过的,个别老兵,他来登记时,没有任何的证明,他的档案又不在我们这里。我们就叫他去找他的战友,来讲一下当时入伍的情况,说出是哪年哪月,和谁在一起,在什么地方入伍,在什么部队服役,找到与他在同一个部队服役的人,才能证明他曾经当过兵,如果自己没有材料证明,也没有部队和战友进行证明的,我们就无法进行登记。到我们这里进行登记的老兵,尽管遇到一些曲折,但最后全部都得到登记了。
问:对老兵们进行登记了,那些年纪大的老兵,能否感受到他们登记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韩志伟说:当时登记的时候,那些老兵的身体已经不是很好,来登记的时候,心情还是非常好的,他们会说,我们党和政府,这么多年都没有忘记他们。自己作为一名退役老兵是十分光荣的。
问:去给退役军人家庭挂全国统一制作的“光荣之家 ”荣誉牌的时候,那些老兵有什么反应?
韩志伟说:我们去到八十岁的老兵龙绍育家,九十四岁的老兵刘朝堂家,九十岁的老兵赵昌贵家等。他们非常的热情,老早早地就在家里等待着,迎接大家的到来,把挂光荣牌的位置选好,他们说国家专门成立服务退役军人的部门,这是中国的大事情,也是对他们当兵人的家庭和本人的肯定。感觉到无上的光荣,这面光荣牌,虽然小,但分量重,是整个军旅生涯的一种荣誉,是党和国家没有忘记大家的一种象征。这是对老兵们的一种重视关心的情怀。
很多退役军人,曾经为了边疆的安宁、祖国的和平,流血、流汗;他们曾经为了保家卫国、守土固疆奉献出青春,祖国不会忘记他们,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特别是在2019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很多老兵义无反顾地加入这场战役中,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积极参与卡点值守执勤,日夜坚守,筑牢了边境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退役军人们身上,那种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军人本色和军人气质,昭示着国有难,召必回的决心和信心。
四
他的英雄事迹,在夜晚里闪着亮光。
希望延伸着希望,走向希望的远方。
在2022年1月10日的深冬之夜,飞着毛毛细雨,我们来到云南麻栗坡县杨万乡哪都丁晓兵希望小学。老师们一直在等待,一位老师测量了我们的体温,第五任校长张鹏领着我们走在校园里。
细雨中,张鹏用强烈的手电筒光照在学校的宣传牌上,丁晓兵将军的爱心奉献和他的英雄事迹,清晰地闪亮着。
学校周围的村落,民居灯光闪烁,像是天庭中灿烂的星群,我们的边疆,已经是富起来强起来充满希望的边疆。
一个人,一群人,在无助的时候,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像是行走在沙漠中,被太阳烤得不行的人,看到了生命的绿洲,希望就来了。
20世纪80年代前后期间,中国南方边境被入侵的战火吞没着,解放军战士丁晓兵在自卫反击中执行侦察任务时,在敌人阵地生擒了一名俘虏。在撤退途中,他抓起敌人投来的手雷向外扔的刹那间,手雷突然爆炸,手臂被炸得仅存一点皮肉。为了完成任务,丁晓兵用匕首割下残臂,扛着俘虏,冒着炮火翻山越岭四小时,把将俘虏带回侦察队,然后栽倒在地。经过两天三夜的搶救后,这位独臂英雄与死神擦肩而过。
学校的宣传介绍牌上写着丁晓兵英雄事迹,丁晓兵说:“在抢救我生命时,麻栗坡人民给了我们很多无私的帮助。我记得很清楚,老乡家的熏肉挂在屋檐下,日子久了,熏肉都发黑了,老乡都舍不得吃,悄悄地在饭上蒸了几块给我吃。”
丁晓兵将军不到十九岁就来到云南,对云南边疆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一直想着为自己第二故乡的边疆人民做点什么。二十四年后,在他的恩师书法教授尉天池的帮助下,圆了他的梦想,使他的云南情结,麻栗坡情结,边疆情结,结出了硕果。
张鹏介绍,丁晓兵希望小学原名哪都小学,始建于1973年,原来是茅草房,1992年原校舍发生火灾,搬到现在的校址,建成一所村级完小,经多年使用,校舍破旧。2008年在战斗英雄丁晓兵的关心下,由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尉天池慷慨捐资五十万元钱,麻栗坡县人民政府配套资金八十六万元新建该校,并命名为“丁晓兵希望小学”。于2009年4月与无锡市云林实验小学成为结对学校。
因为丁晓兵将军曾经在这里戍边卫国,浴血奋战过,他对这里的感情十分深厚,后来,他的老师尉天池先生又捐助了五十万元来做爱心助学基金,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张鹏说,平时学校的老师在教学中,都向学生宣传丁晓兵将军的事迹,让大家明白丁晓兵同志是关心边疆人民,关心他的第二故乡的一位新时代可爱的人,把感恩教育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教育孩子们饮水思源,努力学习,鼓励孩子们自强自立,立志成才,为建设边疆、建设自己的家园作贡献。
曾经就读丁晓兵希望小学的陆和仙, 2018年9月就读于昆明医科大学,现在昆明实习。她说自己读小学、中学和大学,都得到了丁晓兵将军的爱心助学基金的资助。
爱心助学基金的申报程序,是根据受资助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家庭情况,经过本人申请,然后经过村委会和学校审核评定给予资助,陆和仙说,小学和初中是通知我的父母去领取的,到了高中,经过申请后,钱就直接给了我,高中一年获得八百元的资助,读大学一年有两千元的资助。
问:当时是你读书成绩好获得的资助?还是因为家庭遇到一些困难才获得的?
她说: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都有,就是根据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来评定。
问:当时你家的情况是什么样子?
她说:当时因为父母都在家种庄稼,哥哥也在读书,家里的经济比较困难,我家是建档立卡户,经济来源也不稳定,家里的经济比较紧张,根据我家的情况进行申请,经过村委会核实盖章后,又上交到杨万中心小学进行审核评定,就获得了资助。
问:如果当时没有这种资助,会不会给上学带来困难?
她说:会给父母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问:现在读大学,每年获得两千元的资助,虽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却给你一种奖励,一种鼓励,对不对?
她说:得到这份资助,我精神上也是得到很大的支持,感觉自己是边疆大山的女儿,没有被大家忘记,也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大山里面的教育越来越重视。
问:现在你是大学生了,如果你有机会回到自己的母校——丁晓兵希望小学,面对学弟学妹,你想说的话是什么?
她说:因为我们村的经济还很不发达,我想跟他们说的是,现在他们看到的一切,是非常有局限的,他们一定要好好的读书,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才能看到很全面的东西。
问:学校资助和鼓励,是否会给你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带来一些影响?
她说:这种资助和鼓励,会成为我学习和今后工作路上的一种动力,我学的是护理专业,开始我的职业认同感不是很高,但学校的老师每年都会把学校的一些情况告诉我,慢慢地,我的职业认同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认为这种职业,不管是对我自己,还是对他人对社会,很有价值,以后我自己的职业,都是与救死扶伤有关联,相当于自己的工作都是在帮助他人,渡过难关,因为自己在上学中,得到了他人的爱心帮助,以后在工作中,学会传递这种爱心,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和帮助他人。
曾经在哪都上小学,现在麻栗坡县人民医院工作的陆翠接受采访说,她2015年考取山东齐鲁医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20年10月到麻栗坡县人民医院工作。她在杨万哪都读六年级的时候,丁晓兵希望小学刚刚建好,她的小弟在新建的学校里读书,现在普洱学院上学,在2008年,在丁晓兵叔叔的帮助下,她和小弟一同去江苏一所冠名为丁晓兵实验小学的学校开展过联谊活动。
问:联谊活动主要是做什么事情?
她说:当时从我们哪都丁晓兵希望小学选了十名学生做代表,到那边小学上课,与联谊的同学一起生活,感受那边的教学氛围,去了两个星期。当时感受最深的是人家教学设施设备太齐全了太好了,教学氛围太好了,那个时候,人家就是多媒体教学了,并且给我们开展的是一对一开展联谊活动,我们去的每一个同学都是与对方的指定的一名同学牵手联谊,与对方联谊的那名同学一起上课,让对方教给我们好的学习方法,还要跟那名同学一起回到她的家,去家里一起生活。
問:当时,你去到联谊的家庭,你感觉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她说:人家的家庭条件太好了,城市的居住条件与我们边疆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区别太大了,当时我们家居住的房子都是泥巴房子。不过现在好了,我们家乡的人居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问:当时联谊的同学父母与你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方式有什么不同?
她说:都是父母的关爱,人家是忙于辅导子女学习,我自己的父母由于读书少,文化低,只能是促使我们自己去学习。都是对子女的爱心,人家有知识有文化,关心子女的方式多,我自己的父母就是把精力花在给我们温饱上吃穿上。
问:你的父母平时是怎么教育你的?
她说:在学习上是给不了什么帮助,但在精神上给予我们很大的鼓励和希望,生活上尽力满足我们。只要我们想读书想学习,父母都会支持。
问:自从建好丁晓兵希望小学后,给你们学生或者说村子里面带来哪些好处?
她说:学校建好了,各种教学条件都好了,学生在学校吃的饭菜,都讲究营养均衡,以前我们吃的菜,天天顿顿就是白菜,以前的一些学生父母,总觉得读书没有用,不太支持自己的小孩子上学,学校的条件改善后,学生去上学都比较有盼头,当父母的也比较支持,我们边疆农村逐步形成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的气氛。
问:你得到过学校的爱心资助没有?
她说:得到过的,学校成立有希望工程教学基金,只要在哪都小学毕业出来,继续上学的,如果符合条件的,都可以申请助学基金,在我读大学时,申请过两次,得到两千元的助学补助。我家小弟申请得到一次补助,虽然得到这种爱心资助的金钱额度不是很高,但我们边境上,很多上学的学生家庭都不算富裕,能够得到这种希望工程的爱心帮助,对我们学习和成长帮助大,也鼓励大家要更加去努力学习,要让自己变得足够的优秀,才能够获得这份支持和帮助。心里也温馨,因为家庭困难的学生,能够得到鼓励支持,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能够得到更大的鼓励,对村子里上学的人,都会有一种竞争力,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得到这种荣誉的资助和鼓励。
问:丁晓兵奉献的爱心,对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她说:丁晓兵叔叔本身就是一名军人,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我对军人特别敬重,他当时来学校给我们讲他的经历,我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有这么好的条件,有这么好的资源,我们应该更加地去珍惜,更加好好地学习。
问:你在工作中,遇到困境的时候,你是否从丁晓兵叔叔等献爱心人的身上,得到过启示,让自己去克服困难,走出困境?
她说:会呀,他们以前的条件那么艰苦那么险恶,他们都能够坚持过来,我就想,我们生活在今天这个好时代,还有什么困难是熬不过去的。于是,面临什么困难,感觉都不是困难了。
问:你在工作中,面对那些患者,你会不会有丁晓兵叔叔这种爱心和精神关注那些患者?
她说:有啊。只要在我能力范围内,我都会去用心帮助他们。
2006年,丁晓兵被评为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13年12月,任武警广西部队政委、党委书记,随后晋升为武警少将。
守卫边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丁晓兵的行动,让边疆人民在“扎根边疆,心向北京”的生产生活中,奋发有为。
希望工程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一项公益事业。目的是给一个地方带来希望和实现他们的梦想,让他们富起来强起来。
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壮大了希望工程的队伍。希望工程是1989年发起的,1990年9月5 日,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名。1992年6月10日和10月6日,邓小平同志两次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
1991年11月,江泽民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支持希望工程,关心孩子成长。”他还多次为希望工程捐款,到贫困地区专门看望失学的孩子,并嘱咐一定要解决好失学问题。
1992年3月,李鹏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希望工程,救助贫困,兴学利民,造福后代”。
希望工程,希望小学,一路培育着中国的希望,走向胜利的远方。
五
一个“新”字。在麻栗坡县大坪镇采访退役军人优抚对象雷连兵时,突然想这个字。
查查这个“新”字,是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中的“新”字,由“斤(斧)”和“木”组成,表示用斧砍柴,取木之意。古代,新与薪相同,后来“伐新”就写成“伐薪”,由此引申出“新”字是初始的、新的事物等含义。
古代的中华大地,到处是原始森林,人们拿上斧头去砍柴,无路可走,必然要开路。森林大,野生动物多,必然要自我保护好。从“新”到“薪”,都与劳动有关,都与危险有关,真是无劳就无“薪”。
雷连兵生于1990年,2007年参军入伍,当时是某部队二级指挥士官,在部队进行指挥士官集训时,把右脚半月板撕裂,做过两次手术,受伤后,体能跟不上,在2015年12月退役回乡,进行创业,在2021年年底,选为昌平社区党支部书记。
问:训练中受伤后,你最焦虑的是什么?
他说:因为我受伤的部位,是半月板切除,医生说是不能再生长了,担心今后什么都做不了,因为我的人生梦想,我的军旅梦想,才刚刚开始,担心自己不能继续留在部队上有所作为了,因为部队上需要身强力壮健康健全的体魄,医生也说,退役回到家乡后,什么重体力活都不能做了,自己年纪还小,才21岁多,跑步也不能跑了,当时也不知道,自己回到家乡后,怎么样过好自己的生活,因此还是有很多顾虑。
问:退役回来的时,因为受过伤,有没有过灰心丧气,什么都不想做的时候?
他说:当时心情是有点不好,但没有到灰心丧气的地步,我的军人本色还是存在的。部队经常说,轻伤不下火线,我是和平年代的兵,已经是十分幸运的,如果在战火中,那些重伤的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持战斗,我这点伤算不了什么。回来后,我去麻栗坡县公安局做一年的刑特警,结婚之后,购买了一张玉尔贝矿泉水的送水车,自己创业,玉尔贝矿泉水公司送水,送水的收入,每个月有一万到两万元,跑了两年半,赚得一点钱,就开了文山云越物流公司,从昆明拉货物到文山,有时候也拉到麻栗坡外的其他县城,第一年有六十多个工人,现在只有十多个工人。
问;开始有六十多个工人,现在只有十多个工人,是什么原因呢?
他说:开始的时候,不懂管理,就雄心勃勃地大招人员,就想起猛打猛冲的,做大自己的公司,没有想到,自己冲得太快了,给创业带来不小的挫折,给经济带来不小的损失,我才进一步认识到创业的艰难,加上疫情期间,生意难做,现在有十多个人,有驾驶员拉货物,有配送的,有卸货的,平时工人的工资少的是四千多元,高的是八千元到一万多元。
问:工人里面有退役军人没有?
他说:有三人。
问:年纪比你大还是比你小?
他说:比较小。他们有当了两年兵的,有当了五年兵的。
问:这几个退役军人,平时是不是你的得力干将?
他说:是的,我不在公司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是他们在做。
问:你在部队是当过班长,现在自己创业办公司与当班长有什么不同?
他说:指挥一班的战友,好指挥,管理自己的公司却有很大难度,地方与部队区别大,如果地方上像部队上一样,做事情就好做了。在部队上是令行禁止,就一定要听从命令,执行命令,地方上,就不一样了。说什么,有人可以听,有人可以不听。有人听了做得很快,有人听了做得慢。
问:你现在又开公司,同时在社区里任党组织书记,平时是怎么安排时间的?
他说:我们公司现在只有两个股东,公司就是另一个股东带起大家做。让会计每个月把账目拿来给我看,有什么问题,我再与股东商量,公司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就跟大坪镇党委、社区请几天的假去处理,其实我来当支书后,基本上管不着公司了,基本上是依靠股东和其他负责人了。
问:你们的昌平社区是新成立的,社区党组织也是新成立的,你作为新的党组织书记兼社区主任,是怎么开展工作的?
他说:现在有镇政府的挂钩领导,有驻社区的工作队长一直在带起我做工作,不懂的不会做的就直接问他们,因为我们这个社区是集中搬迁安置新组建的社区,社区有档卡户117户,随迁户有59户。当中,有几户档卡户是五保户和单身汉,这种人虽然少,就是3個,但比较难管理。他们什么都不愿意做,喜欢聚在一起喝酒,喝醉后,有时是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家,有时候是自己不愿意回家,睡在什么地方都认不得,有好几次,我们去街道上把他们接回来家里。不久前民政的送一些被子下来,我们进行调查后,特别关注那些留守老人和确实困难的家庭,然后进行合理分配。这是原则问题,绝对不能优亲厚友的。因为这种事情只要做得不公平,群众会有很大的意见。
问:社区里大部分都是刚刚脱贫过来的档卡户,现在要振兴乡村,建设美丽乡村,你觉得他们身上有没有振兴乡村的动力?
他说:大家是有活力有动力的,社区召集做什么,大家是很积极的。他们主动融入新社区这个家庭来,做好自己应该做事。大家在发家致富方面是非常积极的,有些档卡户现在种植了几百亩的甘蔗,种植最多的一家有三百亩,每年有二十万元到三十万元的收入,我们这里还成立了魔芋基地、辣椒合作社,还种植姜和香蕉,这些产业都能够带动我们的乡村振兴。我们村里的人,就可以在村里做工。因为这些产业也需要大量做工的人。让部分人家有稳定的收入。这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非常重要的一环。
……
一个“新”字,实现着雷连兵的梦想。
一个“新”字,让昌平社区走上乡村振兴的大道。
六
一个伟大的创举。
我们的烈士陵园,更名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
烈士是国家的无价之宝,是国家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共同守护的遗产。
2022年1月11日下午,到麻栗坡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采访时,正在修缮着烈士们的家园。
一眼望去,我们的烈士墓碑:
像列队的士兵,
守护着边关,
守望着祖国的大地,
等待集结号声吹响,
冲向建功立业的战场,
……
麻栗坡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主任侬迪霏说,前久麻栗坡县举行散葬烈士集中迁葬仪式,将梁龙海、万自良、彭三等17位散葬烈士集中迁入麻栗坡烈士陵园安葬,统一进行保护管理和纪念瞻仰。举行集中迁葬仪式上,礼兵迈着沉重的步伐,托着覆盖国旗的烈士棺椁,缓步将烈士棺槨整齐放置于“革命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前。
把散葬烈士的墓迁到烈士陵园,烈士家属感到无比欣慰。
参加仪式的人员依次敬献鲜花,缅怀先烈、寄托哀思。在烈士墓前,烈士家属摆上祭品,祭奠烈士,诉说哀思。激发起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精神。
在保卫边疆的解放事业和战斗中,无数革命先烈用青春和热血为我们创造了幸福安定的生活。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对理想信念的始终坚守。他们的英名和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我们的仁人志士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在这里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时受战争条件的特殊性,一部分烈士就只能就地掩埋在深山茂林中形成了零散烈士墓,把烈士集中迁入麻栗坡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安葬,可以对散葬烈士墓进行集中管理和维修,也是对烈士英灵的告慰和缅怀。
侬迪霏说:在充分尊重烈士家属意愿的前提下,将零散的烈士墓集中迁葬在麻栗坡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以方便日后的管理和维护,我们会加强对烈士纪念设施的管理和维修维护,方便烈士家属前来祭扫,也方便各界人士前来祭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李志林和父母亲一家两代人,在麻栗坡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守护着我们烈士的家园,把烈士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三十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着,每逢过年过节,煮好自己吃的菜饭,先端来给祭奠烈士的亲人吃,再到烈士保护中心的主碑下,给烈士们献饭,然后自家才吃饭。
李志林说,面对英烈,我们应该做的,也是能够做到的,就是:铭记历史、坚守初心,感恩英烈、牢记使命,秉承遗志,砥砺前行。
七
把无名烈士和暂时找不到亲人的有名烈士,认作自己的亲人,我们在行动。
为暂时找不到亲人的有名烈士,找到亲人,我们在行动。
无名烈士和暂时找不到亲人的有名烈士,中华大地一直铭记着你们。祖国和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你们。
为什么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的有那么多无名烈士?
前不久,有一个姓程的老人告诉我,麻栗坡县铁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有17名无名烈士,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13军39师116团4连的战士,1951年4月22日,当我们的部队来到麻栗坡县铁厂谭家坪时,突然与残敌相遇,当时,我军刚好到达那里的开阔平坡地,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做掩护,而残敌正好在上面几十米远石旮旯里,有很多石头藏身,敌我之间突然的交火,我军战士当时就牺牲十七名,而战士们要向前消灭敌人,当时的连队文书就用简单的竹片写上牺牲的战友名字,插在牺牲的战友身边,就继续向前冲去,后来,由于收殓战士的遗体时,出了些意外,就分不清牺牲的战士们的名字了,他们就成了无名烈士。
麻栗坡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唐飞说,2020年,发生新冠疫情以来,很多烈士家属不方便来祭扫烈士,麻栗坡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就提倡在网上祭扫,并号召全县的干部职工把烈士们认作自己的亲人,特别是那些无名烈士认。有的烈士有多个干部职工认领。
在麻栗坡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倡导下,从2020年的清明节开始,麻栗坡县的干部职工,志愿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报名,把全县的无名烈士,把找不到亲人的烈士,或者是目前还没有亲人来认来祭奠的烈士,认作是自己的亲人,进行祭奠。
这一举动很快传出文山,走出省走向全国,很多地方就采取这样的方式祭奠。
无名烈士,你们的名字就叫中华英雄,我们中华女儿都是你们的亲人。我们必定铭记你们的光辉事迹,继承你们的遗志。
八
当父亲的走了,当人们把他找回来的时候,他已经成为烈士。
当女儿的来了,她经常来,来看自己的父亲,来看其他亲人。
这对父女,从来没有见面,比天天见面还要亲。
女儿把这里清扫得干干净净,这是安放英烈的灵魂之地,是圣洁之地,她不能让英烈们居住在不干净的地方。
这里是老山下的猛硐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
父亲叫祝光龙,1952年去老寨执行剿匪任务时,牺牲了。
女儿叫祝德翠,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她父亲牺牲时,她还在母亲的腹里,父亲牺牲三个月后,她才来到人间。祝德翠是烈士子女,在十八岁之前没有享受过国家的抚恤金等待遇,那时候没有支撑的国家政策,满了六十岁过后,才享受到国家的抚恤金。
这里,以前没有人愿意来管护,是祝德翠和她的老伴主动报名来管理的。
你们去管护烈士们,心里会不会害怕?
祝德翠说,我不怕的,怕哪样呢?没有什么可怕的。我本身是烈士的后代,我的父亲就居住在里面。我在守护我父亲的同时,也守护着其他的烈士,父亲是我的亲人,其他的烈士也是我的亲人。我在孝敬的我父亲的同时,也孝敬着其他的烈士,在守护自己的亲人的同时,也把其他的烈士当亲人来守护,逢年过节时,都要去祭奠。一个星期要去扫除三次左右。在2019年9月30日前,只是一年去看一次。
祝德翠的父亲1952年牺牲时,她的母亲才三十六岁,就带着两个姐姐和她,一直没有改嫁,母亲活到2016年,差三个月就满一百岁,她的母亲生日是当年八月初九,她是五月初九去世的。
2021年10月,祝德翠生病去做胆切除手术时,是国家报销的全部费用,自己基本上没有出多少钱。
祝德翠说,开始去管理烈士墓时,杂草丛生,荆棘交错,一片荒凉的山坡,只是一个墓碑露出草丛中,现在国家十分重视对烈士设施的保护,基本上天天都去看管,到处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祝德翠的老伴张明友,是支前参战的民工。张明友说,他亲眼看见过战士们牺牲的场面,战士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离开了我们,现在我们有责任管护好他们。
祝德翠说,比起那些无名烈士,比起那些还没有找到亲人的烈士,自己是幸福的,我的父亲以这样的方式“看到”自己的女儿,也是幸运的。
从上老山到猛硐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盘毅一直带着我们走,在顺着石阶去猛硐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时,盘毅看到石阶上,有落下的枝叶,他都会伸手把它们捡起来,放在石栏外。
盘毅的这个不经意的动作,让我一直感动着。
傳承边疆红色文化,是十分需要这样的动作的。
九
它们在炮火中受伤。
它们在炮火中屹立。
它们在炮火熄灭后坚强地存活下来。
它们现在越活越好,越活越有价值。
在山清水秀中,它们挺立着,等候亲人解放军。
它们是在炮火中生存下来的古树茶。是在老山对面,从大梁山下到铜塔村后面的古树茶。
一棵古树茶一份生命,一杯热茶一份情怀。
麻栗坡县猛硐乡铜塔村的盘毅,他带着我们走进老山区域,他在边关,在千古瑶寨,修复着边关红色文化,传播着边疆红色文化。
铜塔村中的猫耳洞,是盘毅自己投工投资修复的,他把以前的猫耳洞打扫干净,恢复出来留作纪念,以前,没有修路之前,还是原貌,修公路之后,有的被遮盖住,有的被泥巴填充,在风吹雨打中,失去了原来的面目,经过修复后,形成独具特色的国旗下猫耳洞文化。
千古瑶寨山庄,是开展老山爱国主义教育的爱心平台。盘毅说,修建山庄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些老兵来到这里,感受到我们边民的温暖情怀。他们在这里喝上一杯热茶才走,感觉到像回到自己的故乡。
盘毅说,我修复边关红色文化,宣传边疆红色文化,目的就是铭记我们的英烈,不要忘记他们。很多时候,我就想:
在边关老山这里沏一壶热茶,招待我们的老兵。
在边关老山喝一杯热茶,品边疆红色文化。
十
八里河村被外界称为“地雷村”,王开学是这里的“排雷英雄”。1990年8月,二十岁的王开学就想过,在自己五十五岁的时候,要把边境线上的几百亩土地的中地雷排完,可是没能想到的是,他五十岁都不到的时候,接近三百亩土地中的地雷,就被他排除了,他总共排除的各种地雷超过一万四千颗。
王开学说,有很多记者问我,为什么不搬出八里河,这个地方那么多的地雷,我说,现在我们中国,科技相当发达,可以用卫星一定位,就知道我们的界碑在什么位置,但是十年二十年后,我们的国界线上的土地,多年了不去种植,搞不好,邻国种植的人,开始会多铲除一些草,慢慢地,可能就会多种植一窝庄稼,这样,一年种植过来一点,一年种植回来一点,我们国土是不是就会一寸一寸地丢失了。面对记者的提问,我说,第一,这个地方虽然十分偏僻,但就是再穷,再艰苦,我们都愿意在这里生活,区区几颗地雷吓不倒我们,我们对这个地方有感情,我们的祖宗都在这里,我们过世的长辈和兄弟姐妹,都埋葬在这里,我们走了,就没有谁来管护他们了,我们在这里居住,既可以守护边境,又可以陪伴祖祖辈辈给我们留下的一切。
王开学与村里的群众,守护着265到272号界碑,他们的任务就是把边境看好,把界碑守好,能做到这一点点,就是给祖国奉献最大的力量。
王开学说,如果我们每一个农民在战争中,都被吓怕了,遇到一点点问题一点点事情,都去找党委政府,不是我们边民想要的。我们生活在这个边境上,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给予的帮助和关心,我们的想法,就是家人很健康,不发生战争,不再出现炮火硝烟的那种场景,我们就很幸福了,我们想要的生活是很平凡的,只要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家,就可以了,要求不高,把土地种植好,界碑看好,把安全隐患排除了,把疫情防控物防设施建设好了,不要提钱了,如果是为了钱,你就在是给我多少钱我都可以不去做。
金钱可以至上,但很多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确实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也是用金钱无法来折算的。
王开学说,在边境疫情防控物防设施建设中,需要排除建设地带的地雷,负责建设的人请我去排雷,问我需要多少钱一天,我说,我需要一万元,你给得起不?我说你相信我,我会尽自己的力量,因为建疫情防控物防设施,也是为了我们的健康,他问要多少钱一天,我说你暂时不提钱,只要那里有危险,我去给你看看,就行了,帮你们检查。有一段有一百五十米的地方,因为有地雷存在的危险,爆炸物太多,做工的工人,都不愿意去做,他们又打电话给我,准备改线进行建设,我说改变一公里,国家要多开支多少钱,改线绕道多出两公里半,多出几百万,我说,那段雷区,我最多花三天时间,就可以帮助你们处理好,但他们还在坚持在绕道,我就说服他们,在那个地带排雷,共排除炮弹是十七发,引线是二十多颗,手榴弹有五六颗,地雷有两颗,三天就完成了,排除爆炸物品后,就不改线绕道了。
从死亡地带活着走过来的人,懂得生命无价的。
在金钱堆里丢失生命的人,也懂得生命无价的。
在边境线上,我们平安朴素地生活着,就是美好的。
十一
帐篷小学坐落在麻栗坡县天保镇著名的八里河东山后面的芭蕉坪,是一个距国境线只有800米的大山环抱的村寨。30 多年前,这里是战场。今天硝烟散去,边境线上一片平和安宁。走进这个安宁祥和的边境村寨,见到今非昔比的帐篷小学。
帐篷小学是在硝烟弥漫的1984 年12月26日,用当时的轮战部队用军用帐篷、木板和炮弹箱做的课桌给孩子上课,解决炮火中,群众子女“无学校、无教师”的上学难问题。由于“帐篷小学”的临时性,校址進行了多次的搬迁。2009 年9月,“帐篷小学”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校现有八个老师,学生六十二人,2020年10月定为低级危房,现在筹建经费建新的校舍,从有这个学校以来,先后毕业900名左右的小学生。
在帐篷小学门前,在浓雾中,有一个人开着一辆三轮车过来,他叫杨启林,早上出去赶集回来,就问他:你家是什么村的?
他说:马鞍山的。
问:你们以前在什么地方读书?
他说:我就在这个帐篷小学读,从一年级读到六年级,我家的两个小孩也在这个学校读。老大已经出嫁了,老二现在16岁,去麻栗坡县城读高一。
问:以前部队上的那个周真国老师,教过你没有?
他说:周真国是以前的校长,周老师教我的时候比较长,其他有几个当兵的老师轮换着给我们上课。
问:你最初来读书的时候,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他说:开始来读的时候,学校还在上面的湾里,在训练场上面,已经不是帐篷,是砖房。课桌也是平常做的那种。
问:以前的帐篷小学是什么样子?
他说:以前的帐篷小学是什么样子,我已经记不得了。
本来想与杨启林多交流一些的,他的妻子,在旁边不停地催他走,一边说着,一边开着三轮车消失在大雾中。随后,听到村活动室旁边有很多人的声音,却看不到人影。就上了一道小坡,跨进一家泥泞的小院,看到了很多的人,正在做年猪饭,大锅大锅的菜,热气腾腾的,香气乱跑。
就和他们交谈起来。其中一个1974年出生的,名叫涂细福,就问他。你们在帐篷小学读过书没有?
他说:读过,我们几个都算得上是第一届的。
问:你们开始读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他说:就是军用的帐篷。有些是用油毛毡搭的。
问:用的书桌等什么做的?
他说:最初坐的凳子,就是用木头插在地上,用木板放在上面坐,桌子也是木桩插在地上,用木板横在上面。这样上了已久的课,才用炮弹箱来坐,用炮弹箱来垫起上课。没有黑板,就用一块油毛毡来做黑板。
问:是不是还记得教过你的老师?
他说:教过我们的老师,第一个叫乌海平,第二个是何兴全(音),第三个是孙知明。何兴全还带着我家兄弟涂细田和刘学莲去北京过“六一”儿童节。当时是北京的学校邀请边疆的学生去中他们过“六一”儿童节。
问:你在帐篷里读过几年?
他说:我才读一年多就没有读了。我回家放牛了。
问:当时为什么从马鞍山搬到这里来的?
他说:当时的学校,就在现在帐篷小学过去的山那面的马鞍山,入侵我们的炮弹经常打在学校周围,学校就停课了,因这这边相对安全点,在解放军的关心下,就搬这里来上课,搬过来时,在帐篷里上课都搬了三次,最初在山背后,躲在山脚下,只有十二个学生,搬到100炮弹那,就有十六个左右的学生,后来又搬来这里,学生就多起来。其实帐篷小学最初上课的就是我们芭蕉坪的九个学生,然后其他学生才来这里读书的。
问:当时的老学校已经不能上课了,在战火纷纷中,大家当时还想不想上学读书?
他说:大家肯定是想上学读书的,没有学上,是不成的,大人心里还是很着急,当时团部的首长,就跟老村长商量后,找一个炮弹打不着的地方,组织大家来上课的。当时上课,由于空间有限,几个年级的学生,就挤在一个帐篷里上课,大家是背靠背的上课,一个年级在一边上课,一个年级就在写字,里面光线非常不好,但大家总算是有学上了。来上课的老师,就是来驻防的连队里战士,哪个兵的文化高一点,就安排哪个来当老师给大家上课,当时部队换防比较频繁,因此当过大家老师的解放军战士比较多,以前全部是解放军战士在这里当老师,全国各地都有,后来移交给地方了,除了校长外,老师都换成了本地的老师,周真国是最后一任士兵校长。
在上去杜富国基地的时候,经过响水小学,正好遇到学生们放学,路边的小学生们,见到有车辆来,就停下来给行车人敬了个少先队队礼。盘毅说,学生们一开始是给军车敬礼,以感谢部队。后来军车换成了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车,但是这个传统没有丢,一直传了下来。在边关,在中华大地上,这样的爱,一直在延续。
十二
地雷是地球表层的毒瘤之王,是地球之伤、地球之痛。
“嘣”的一声,就把我炸倒在地上,双脚就被炸飞了。在老山下面的长地采访时,当地村民盘金良说。
问:你是否知道杜富国英雄?
盘金良说:知道的,部队在排雷的区域,为了安全,不让我们边民靠近排雷的地方,那天,我在山上放羊,突然听到部队排雷的方向传来爆炸声,就感觉不对劲,就向排雷的地方走去,就见到杜富国已经受伤了,对杜富国的英雄事迹,很多群众都比较熟悉的,他治愈之后,还回来过老山。
盘金良的一双脚都是被地雷炸断的。他1965年出生,1992年被地雷炸断双脚。他说,当时没有这条路,前面路边是草果地,我就在种植草果的地里炸着的。杜富国他们来排雷。就是在这片草果地边上,杜富国受伤的。
问:你被地雷炸伤后,多久了,才安装了假肢?假肢行动方便不?
盘金良说,在医治了九个多月后,我才安装了假肢。随后,基本上是每年去更换一次。最长时间,可以用一年半左右。上海市来对口帮扶麻栗坡后,每年都去更换一次。安装了假肢,路平整的话,还是可以,路面不平的话,还是感觉有点不方便。但不用杵棍,也能上山,也不影响日常生活,我每天还上山放羊。当年,我也不知道草果地边上有地雷。以前没有排雷时。地里面的地雷太多了,埋了一层又一层的地雷。很多时候都是防不胜防的,当时我的草果地有地雷,是我自己排的,因为没有排除干净,就炸着我了,炸着我的那个雷是压发地雷,是一种胶壳地雷,如果不排除,在地下多少年都不敢惹它。如果我踩着的是其他种类的地雷,我早就不是人间了。
最后,盘金良还说了一句,如果有什么办法把杜富国的眼睛医好,就要得了。
从长地这里,向右走上去一千米左右,就是老山主峰,向左走出去,就是坝子雷场党性教育基地,也称之为杜富国基地。
唐飞一边带领大家下,一边介绍基地的情况,在基地的墙壁上,有麻栗坡边境地区历次扫雷大事记:中国组织了3次大面积扫雷和1次勘界扫雷。
第一次是1992年4月至1994年9月,参与扫雷官兵626人。共扫除雷区102.8平方公里,排除地雷和其他爆炸物40万余枚(发),封禁雷区159.46平方公里。
第二次是1997年10月至1999年3月,参与扫雷官兵510人。共扫除雷区109.67平方公里,排除地雷和其他爆炸物75万余枚(发),封禁雷区59.36平方公里。
第三次是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参与扫雷官兵402人。扫除雷区57.6平方公里,雷场113块,总面积81.7平方公里。排出地雷等各种爆炸物19.82万枚(发)。随后,对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等未扫雷的24.1平方公里雷区实施永久性封围。
勘界扫雷是(2001年9月至2008年10月,参与扫雷官兵300余人。扫除雷区面积3.4243平方公里,清扫界碑点169个(新立界碑处清除出200平方米的安全区域)、通道157条,排除地雷和其他爆炸物1.5万余枚(发)。
这个基地是中共麻栗坡县委、麻栗坡县人民政府与南部戰区陆军共同建设的。
2018年,中国扫雷部队在麻栗坡县边境第三次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毅然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的时代最强音。他俯身去查明爆炸物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同组626名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英雄壮举,大力弘扬了爱国奉献的大无畏精神。
坝子雷场党性教育基地的精神核心是:不怕亏、不怕苦、不怕死的“老山精神”和扣林山“九勇士精神”;危难时刻展现英雄本色,发出“你退后,让我来”的战斗最强音。表现出人民军队为人民扫除雷患、为战友赤胆忠心,创造了“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四有”新时代军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并通过为纪念杜富国的英雄壮举,深入教育部队官兵和广大人民群众向“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学习。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引向深入。
在基地的路边,种满了茶叶树,叫富国茶,茶园叫富国茶园,这是双拥的产物。
走过基地,对杜富国有基本的了解。杜富国,汉族,贵州湄潭人,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2016年11月入党,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上士军衔。在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执行扫雷任务时,杜富国命令战友“你退后,让我来!”排查过程中,突遇爆炸。他用身体保护了战友,而自己却失去了双手双眼。
杜富国被授予一等功一次、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荣获全国自强模范、中央宣传部授予杜富国“时代楷模”等等荣誉称号;在2019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授予杜富国“排雷英雄战士”荣誉称号,并向其颁授奖章和证书。
在云南麻栗坡边境,踏着英雄杜富国及他的战友们的足迹,边关人民在平安的生活中,定然要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业绩。
【作者简介】胥佑良,男,1970年8月出生于云南麻栗坡,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评论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诗刊》《边疆文学》《中国边防警察》《含笑花》等报刊发表作品100余万字,出版中篇小说集《为情人设道防线》《中国新世纪诗人诗歌精品选·胥佑良诗家卷》等,其作品《美丽的生活碎片》获云南省教师文艺文比赛一等奖,《笑声里的哭声》获新华社征文二等奖,《台湾海峡》获诗刊社1996年度优秀奖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