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在生命前沿

时间:2023/11/9 作者: 含笑花 热度: 19878
生命不息,守边不止。

  ——题记

  一

  车子行驶在云霧笼罩的崎岖山道上,即将驶进云岭楷模熊光泽守边的地方,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金厂镇罗家坪村,离邻国交界处一公里之地。在这里有许多默默奉献的守边人,他们用脚步丈量边境线,默默地践行着国之大事。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到来之际,为防止境外疫情输入,构筑边境疫情防控“铜墙铁壁”,不分白天黑夜加强巡逻,在邻国疫情严重期间,即便是除夕夜又如何,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如春节前临时派去守卡点的人所说,“你们守岁,我们守边。”

  走进熊光泽家才发现,这里不仅是他家,还是“抓党建促强边固防”教学点。从奶奶、父亲到他,三代人默默无闻地在边境苦寒之地做守边人,一干就是72年。当被问为何会坚持到现在时,他很自豪地说:“有国才有家,守好界碑就是守好自己的家园,界碑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一个人做好一件事说到底不难,但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确很难,但三代人都做同一件事,就让人无比动容、钦佩和敬重。

  熊光泽深情地回忆说,小时候奶奶上山时,都告诉他是去寻草药。直到长大懂事熊光泽才知道,奶奶做的是一项为国为民的大事,所谓的寻草药就是巡边,就是查看界碑,守好界碑。在奶奶的耳濡目染下,守好界碑也就成了他们家的使命。

  熊光泽还说,奶奶这界务员一当,就当了整整50余年,作为奶奶的“小尾巴”,他跟在奶奶身后跋山涉水、穿越丛林,认识着脚下的花花草草,识记着界碑的位置。

  二

  1950年土地解放初期,觉悟高、追求进步的熊奶奶,被边纵部队发展为党员,成为当地第一个苗族女党员。因奶奶知道界碑所在的具体位置,群众基础好,能召集大家守护好边境,相关部门就安排熊奶奶守界碑,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界务员。

  那时的界碑就如同农村两家地界堆放的石块。奶奶的任务就是组织村民一起明确界碑所在点,看住石块不被人挪动破坏,指认的界树不被砍伐,一有风吹草动便向上汇报,确保不丢一分一厘的国土。

  熊光泽的奶奶姓项,名左弟,麻栗坡县猛硐乡人,苗家花山节时与年轻的熊爷爷情歌对唱三天三夜,两人唱和了心,也看对了眼,就决定走到一起生活,于是就嫁到马关金厂镇的罗家坪村,从此彼此照应,互相帮扶。

  年轻时的熊奶奶,长得婀娜高挑、眉清目秀,爱学习的她从父亲那里学得一些治病救人的良方。那时的人们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经济条件差,医疗条件更差,即使病了也只能凭着经验上山寻些草药熬汤汁喝下,好与不好就看老老天爷是否保佑。自从擅长草药治病救人的熊奶奶嫁到金厂镇,周边人的福利也就尾随而至。医个头疼脑热这些小毛病更不在话下,最难的是遇上难产妇人,为保住性命,她用剪刀架在火苗上消毒,从死神手里抢人。说到熊奶奶,熊光泽激动地说,我现在去附近的村子办事,只要说到是奶奶的后人,到处都有饭吃,那些人常说要不是有你奶奶我活不到现在,真的很感谢她。

  那时,熊奶奶每每去麻栗坡县城参加各种活动,为避免遭遇不测,她伪装成上山干活的村民,背着篮子、拿着镰刀去开会。一路翻山越岭,不顾自身危难和艰辛,还一路治病救人。聪明伶俐、能说会道的她总能一路畅通无阻地到麻栗坡,很好地做到上传下达。

  在罗家坪大山收复战役中,熊奶奶积极做好支前工作。战斗结束后,邻国人常常借着黑夜把当时的193号界碑和附碑往中国方向搬移,甚至破坏,她发现后,带领着罗家坪村的苗族同胞们一起把界碑挪回去,寸土必争,为维护国土完整做好守土固边工作。

  熊光泽说,当时奶奶是队长,还经常为部队做向导,与战士们一起巡边界,共同管理好界碑。

  熊奶奶当时是没有领取任何补贴的,在熊爷爷的大力支持下,她日复一日地守护着界碑,岁数大了,去不了,就交代儿子去守界碑。熊奶奶这一干就是五十多年,融入的不仅仅是青春和汗水,还是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

  三

  1977年开始,熊光泽的父亲,村里的赤脚医生熊炳清,从熊奶奶手中接过了守边界的接力棒。

  从此,一个背篓、一把镰刀陪着他,行走在海拔2002米的罗家坪大山上。从罗家坪大山往下看,山高坡陡,谷深林密,危崖耸立,眺望远方就可看见邻国村落,看着这阻挡敌方的天然屏障,他常会心一笑。再看看自己所在的罗家坪村,秀美宁静的边陲苗家小寨静静地守护着边关,他就想一如既往的美好下去。却不料还是遇上了血与火的交融,在这里书写着一次又一次守边固边的热血故事。

  熊光泽回忆说,七十年代开始,奶奶年老走不动,常叮嘱父亲去瞧界碑。那时父亲常带他一起去巡界。记得有一次,远远地就看到界碑倒下了,父亲小跑着上前扶正,见他走得慢,还骂他:小兔崽子你不会快点,没看见老子抬不起来嘎。父子俩忙活了一早上才把界碑安放好。回到家,熊光泽把事情告诉奶奶,奶奶说不能让界碑倒下,这可是我们国家的象征。从那以后,只要见到界碑倒下,在确认界限后,他就立马把界碑放到原位。4号界碑处,邻国会在附近栽树,想模糊界线,发现这一情况的父亲,马上组织村民去拔树。熊光泽的父亲做到了如奶奶所交代的寸土必争。

  与邻国关系紧张时期,熊光泽的父亲巡边次数也随之增加,这天他父亲上山采药,远远地就听到有伐树声,侧耳倾听还有说话声,再细听人数还不少。于是他父亲爬到山顶,躲在树丛深处偷偷观察,发现有个地方树被砍倒了,还有邻国人在挖战壕。他立马飞奔下山,把自己看到的一幕告诉当地驻军。

  那时,熊光泽18岁,也参加了民兵,任民兵排长。如他所说上阵父子兵,父亲带领团参谋长穿山作战,他带领民兵给前方的战士送饭送水。

  熊光泽说,当时炮弹天天从村子上空飞过,一开始害怕极了,后来也就麻木了,听见炮响也不躲了,因为太频繁了,没时间躲,也没地点去躲。他组织村民做饭送饭,抬伤员。当时他年纪小,主要是来回送饭送水,每天三趟。老一辈扛枪配合,小一辈送饭、送水,持续了半个月左右。熊光斌说起当年的情形,依旧历历在目。说到伤心处泪流满面。看着那么多的战士不怕牺牲,为捍卫祖国,浴血奋战,在心里他意识到了保家卫国、守土有责的真正含义。为了支持好部队,村里人把屋子打扫干净给战士住,战士们则力所能及的帮忙打扫卫生、挑水,战后帮村里修水池、修路,改善村里人的生活。

  熊光泽自豪地说,奶奶和父亲之所以能坚持不懈地守好边界,离不开勤劳贤惠的母亲。父亲除了研究草药,还特别喜欢读书,常在火塘边学习写字,以致忘了时间,母亲就会督促去看界碑。母亲用勤劳的双手,把家里家外照顾好,让守边人无后顾之忧,安安心心地守边护界。

  熊父在2003年熊奶奶去世后继承衣钵,也成了一名界务员,这一干就干到2009年去世。

  四

  熊父过世后,从医专毕业,参加过民兵之后又回村的熊光泽,又把守边的责任扛到了自己肩上。他说:“从小奶奶就跟我们说过,身为边境上的人,守好边境就是我们的责任。”

  被问他为何会接替守边。他很坚决地回答:“我做界务员一点也不意外。因为我是奶奶的小尾巴嘛,感觉就应该是我来做。这是我们家的传承,也是我的责任。”

  又被问守边辛苦吗?有没有过想要放弃?“奶奶说过,共产党来了,我们才能安家过上安宁日子,守好界碑,就是守好自己的家。父亲也告诉我,有国才有家,必须要守好自己的家园。”他说,“现在我们守护着界碑,每一块界碑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每一代人都要负责看好。”

  “传家宝”在传承的路上永不停息,熊光泽一家把一个家庭的使命融入保卫国家安全之中,肩担大义,是我们边疆人学习的榜样,应在有生之年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祖辈们用背篓和镰刀守边,而他守边,一身单薄的迷彩服、一只军用水壶、一把开路用的镰刀……就是他日常巡边的“标配”。

  每次巡边,他都会仔细地擦拭每一块界碑,给界碑上的字描红,那一抹中国红,让他无限感慨“有国才有家,守好了边才会有现在的幸福日子”。

  他的两个女儿和孙子们常说他写得最好的两个字就是“中国”,可谁又知他在界碑上描了多少个、多少次“中国”,他只知道一遍又一遍地描着,直到他的生命宣布结束那一刻。

  巡边到罗家坪大山山腰上的熊光泽,总喜欢深情地凝望这座大山环绕的宁静秀美的苗寨。默默地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从这里看下去,我们的这个寨子现在多美啊,党和国家始终没有忘记我们……

  这个昔日历经战火硝烟、饱受战争创伤的苗族村寨,如今变成了美丽迷人的红色旅游村。群山环绕的宁静罗家坪村,棕墙青瓦的小楼房错落有致,围绕着宽敞的硬化路,庭前屋后鲜花点缀。随着国家推进兴边富民计划,当地群众也倍加珍惜和平年代建设美好家园的机会。为了完成村道路建设,全村群众人人参与投工投劳,虽说磨破了鞋子,背烂了背篓,在政府的帮扶下修通了村里的水泥路。晴天不再尘埃飞扬,雨天不再湿滑。在村里溜达,能干干净净走路了。

  2017年,羅家坪村被国家民委列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马关县通过整合资金,对村子进行了全方位改造,户户挂国旗,云雾缭绕的罗家坪村成了边境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通过发展草果、砂仁种植,兴办香猪养殖合作社等产业,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裕,先后被评为“州级民族团结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平安村寨”。

  熊光泽说“老一辈守护边疆,年轻一辈在和平环境下发展生产,都是为了国,为了家,为了更好的生活。每次见到界碑,心里就生出一股自豪感!”

  五

  面对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在防控的关键期,边境罗家坪村传承红色基因,持续发扬英雄村的精神,在熊光泽的提议下,组建了一支义务巡逻队。采取“十户联防”的组建方式,各卡点每天24小时坚守,由点连线,由线带面,助力强边固防,成了守护国门的先锋卫士。

  “自从实行网格化管理以来,基本每10户就是一个网格,每个网格20天轮到一次,一次要去1天1夜,但所有村民对义务巡边都十分热情和积极;从前的巡边路条件很差,常需要钻草丛,自从修好了巡边路,不仅可以通车,周边的荒地也可以被利用起来了。”熊光泽说。

  疫情防控以来,他每天都要把负责的边境线巡逻一遍,来回20多公里,走路需要2到3个小时,这对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快六十岁的他还脚步轻盈。每次巡边,他必带的东西里一定少不了毛笔和红漆,为界碑描红补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早已融入骨血。在他心中,界碑不只是一个数字,更是伟大的祖国的象征。他用自己的平凡之躯、凡人之举维护着国家安全。

  2021年5月11日,他在巡逻的过程中,不慎骑车跌倒,导致骨盆骨折、尾骨骨折、腰椎裂伤、右手小指头骨碎,在马关县人民医院住院一个多月,但他每天都在牵挂着卡点的巡逻防控,叮嘱家人每天去查看。6月22日,刚出院的他便一瘸一拐地投入到巡逻工作中,不放心他人守护的界碑,亲自跑去一再确认。

  现在随着物理阻拦设施和联防所建设的完成,极大减轻了边境防控巡逻的压力,但这并不等于把病毒绝之门外,所以熊光泽依然带领罗家坪村委会的义务巡逻队依然每天坚持对国境187-196线开展巡逻。巡逻时国旗党旗高高飞扬,队伍雄壮有力;巡逻一事,风雨无阻,如期开展。

  六

  在边境苦寒之地,总有那么一群爱国之人,坚守在祖国的最边沿,将守土固边镌刻进自己的骨血,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用生命书写最不平凡的一生。

  在战争年代,他们费力扛钢枪;在和平年代,他们默默地守护着边疆 。他们不惜用步伐丈量边境线,用行动书写边疆苗族人的忠诚、责任与担当。他们就是马关138公里边境线上普普通通的每一户农家,也是马关边境线上村民强边固边、爱党爱国的缩影。熊光泽一家就是典型,他获得“云岭楷模”称号实至名归。他说获得“云岭楷模”称号,是各级党委政府对他们一家三代人工作的肯定,是对全国边境一线守边人的肯定。他将谨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期盼,把守护界碑这个“传家宝”传下去,让子孙后辈牢牢记住守边就是守家,守家就是守国。他的一席话道出,原来边境人民多单纯,在苦寒之地夹缝求生,守着边界线,所求的就是党委政府的认可,不为名和利。

  他在获得“云岭楷模”称号后的座谈会上说过,他现在要做的事就是要充分地把爱边、守边、固边的意识播撒开来,让身在边疆的百姓,看好每一块界碑,管好每一寸边境线,守住每一寸国土。

  “他现在常在寒暑假带着孙子一同去巡边,教识别大山上的药草,看夕阳日出,学会他们在边境开心生活。他的目的在明显不过让,不外乎是要这块‘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他的妻子说。

  在家人的支持下,熊光泽一家三代人从1950年起守边,一守就是72年。巡逻的足迹,遍布了马关县金厂镇罗家坪村的每一块界碑、每一个山口、每一道河沟……磨破多少双鞋,用旧多少把镰刀,露水打湿多少件衣服,用坏多少支毛笔……唯有疼痛的肌肤知晓,天地日月知晓。

  72虽说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却是一家三代用有生之年的血汗堆积而成,承载着无数艰难险困、酷暑风霜。

  72年,耗费的是心血,用的是真情实感。

  【作者简介】卢国巧,女,1986年12月出生于云南马关,云南省作协会员,作品发表于《边疆文学》《含笑花》等报刊。曾获得云南省教育厅争做“四有”好老师征文一等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