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朝明
文化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马关县作为边境国防要冲,文化建设更是维护边境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马关又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何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州来说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代表性。笔者对马关县文化建设进行了认真调研,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马关县文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马关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边境县,居住着汉、壮、苗等11个民族,近几年来,马关县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工作机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资源保护成效明显,文化精品打造取得新进展,文化对外影响不断提高,文化惠民、乐民、育民、富民的作用得到初步发挥。(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以实施“边疆富民工程”、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和举办首届民间艺术节为契机,多渠道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了13个乡镇文化站及附属设施和县民间艺术馆建设,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65个、村级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场所9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站点7个、农家书屋122个;借助县城开发,建成和完善了县城安平广场、骏城花园、松江花园、中山公园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同时,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问题逐步缓解。
(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以县城安平广场、骏城花园等为主要阵地,广泛开展以苗族“踩花山”、壮族“三月三”歌节等传统民族节日活动,仅2011年就开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300余场次;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工作扎实有效,文化宣传的触角已延伸到村村寨寨,农村群众“看戏难”问题逐步缓解,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解五难”先进县。
(三)文化精品打造取得新进展。紧紧抓住“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一品牌优势,围绕壮族农民版画和马洒侬人古乐这两大特色,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部分优秀版画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成功组织壮族农民版画进京展览,2009年,马关壮族农民版画被外交部作为国礼赠送给意大利国家领导人;以壮族农民版画创作为题材拍摄上映了电影《阿峨之恋》,《阿峨情话》MTV在云南电视台播出,出版了《美丽马关》等6首歌曲和《马关壮族农民版画集》、《马关民间故事集》等,壮族农民版画在全省、全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并走出国门,文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彰显。
(四)文化对外影响不断提高。近年来,马关县组织编创了独具马关特色的歌舞、小品、音乐等优秀文艺节目,参加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暨首届民族狂欢节,代表文山州两次赴越南河江、宣光两省进行交流演出;成功举办了第二轮第三届滇桂两省(区)五边境县文化交流活动、云南省2007至2008年度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等重要活动和马关首届民间艺术节,充分展现了马关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魅力,进一步提高了马关的知名度。
(五)文化资源保护不断加强。制定并实施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规划,重要文物得到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文化发展初步形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良性循环。目前,全县共有州、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其中都龙茅坪“老国门”为全省唯一现存的建于民国初期的国门建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名录传承人2名;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个、名录传承人15名。
二、马关县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多年来,马关县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地处边境,文化建设水平与文化资源丰富的县情还不相称,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文化建设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硬件不“硬”。县城仅有的一个电影院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容纳人数不到1000人,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场馆建设也较为滞后,无法满足全县人民文化需求。13个乡镇文化站虽已全部建成,但尚未统一配备办公所需电脑、书柜、图书阅览桌椅以及演出服装道具,站内图片较为陈旧,种类少、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未能充分发挥文化宣传作用。全县仅有7个电影放映队,加之一些边远村寨不具备交通、电力等条件,无法开展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农村群众看戏、看书、看电影难问题依然存在。
(二)文化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总体素质不高。目前,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有188人,其中本科学历仅26人,无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文化创作人才十分缺乏,导致打造的文艺节目精品化程度不高。
(三)文化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有待进一步挖掘。全县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尚未形成产业优势,整体呈现出弱、小、散的状况。历史悠久的马洒侬人古乐目前依旧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来继承,很多乐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阿峨壮族农民版画基本依赖于农民创作,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新创作作品数量不多,品位不高,且多作为参观、鉴赏、送礼等形式交流,还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民族传统节庆、古建筑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等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四)居民文化消费意识不高,文化消费水平较低。目前,全县90%以上仍为农业人口,由于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绝大部分群众开支主要集中在建房、婚丧嫁娶、子女上学等等方面,还没有文化消费意识。同时,部分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眼前,不能把文化作为一个产业发展来看待,抓文化的自觉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三、对推动马关县文化繁荣的建议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马关县文化资源较为丰富,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民间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文化底蕴深厚,群众文化氛围浓郁,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因此,就马关而言,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抓好文化建设:(一)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公益性文化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服务为对象,以农村为重点,以改善服务和增强活力为目标,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坚持以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为依托,大力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是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指标,加快培育发展文化产业,既可以形成新兴产业,又可以改善经济发展结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切实把文化产业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成为继矿业、畜牧业两大支柱产业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一要抓规划,结合实际科学确定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门类,通过发展重点产业带动全县文化产业上水平、上档次。重点抓好马关县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园区和阿峨新寨民族特色文化村的规划。二要抓重点。紧紧抓住文化产业和企业两个重点,围绕县内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有资源、有条件、有潜力、有优势的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节庆会展、民族民间工艺等产业,着力推动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市场、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把培育壮大文化企业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坚持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依托,大力培育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精心谋划包装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的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三要抓特色。打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一品牌,突出阿峨壮族农民版画、马洒侬人古乐这两大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着力打造壮族农民版画等文化精品,开发一批具有较高水准、民族特色鲜明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动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四要抓平台。加快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形成融资、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有机统一,高效运作的现代文化投融资机制,着力解决文化产业改革发展资金“瓶颈”的问题。加快建立信息服务和宣传营销平台,开发建立马关壮族农民版画网,对版画进行宣传营销。五要抓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以马关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气候、地形地貌、生态景观为载体,以多彩的文化为灵魂,进一步找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点,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把马关打造为文山的“后花园”和河口的“避暑山庄”,带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大人才选拔培育引进力度,为推动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文化是以人才为支撑的事业,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培养、选拔、引进和激励机制,特别是要重点抓好文化经营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三支队伍”建设。要把培育和引进文化经营人才尤其是领军的企业家人才作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龙头,尽最大努力招商引资发展文化产业。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确保编制、人员、经费落到实处,工作开展到位,打牢文化发展的基础。
(四)坚持以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为文化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起一套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管理服务、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文化建设格局。二是加大文化投入。注重履行公共文化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使文化公共资源配置向社区、农村、边远地区倾斜,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制定投融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团体、个人投资文化领域,兴办文化项目。三是营造良好环境。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文化建设的氛围,研究制定文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一系列有效的跟踪服务机制,及时为文化市场经营户和相关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