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彝区举办彝族火把节活动,皆以政府为主导,彝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参与,已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盛大年节。除大型彝族火把节庆典活动外,彝人如何在家里过火把节,让我们一道走进武定彝村,目睹彝族火把节的独特魅力。
“火把节”,彝族称其为“确农曲”,即“火节”“祭火节”的意思。彝族火把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单武定彝族6个支系便传说不一,有种说法认为火把节撒火把,期盼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由此火把节要用火把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后来演变成了祭火神、撒火把,用火光驱逐家里、田地里的恶鬼邪神,保佑人畜平安的固定习俗。火,是彝族先民追求光明的象征,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
武定彝族火把节,一般要过三天,即农历六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比过春节还喜庆、热闹、欢乐与满足。即便身在异乡无法回家乡过节的彝人,也要相邀老乡朋友庆祝一番,酒桌上用手机相互转发家乡现场活动视频,津津有味地分享火把节的喜庆与快乐。
武定彝族人过火把节,尤其重视享受美食。平日里辛辛苦苦挣钱,时间紧,压力重,哪有空隙坐下来,舒舒坦坦的吃顿家乡丰盛的大餐。都说时代进步了,人们日子越过越好了。火把节这顿饭一定要用心置办,平常再节约,也不能省掉这顿全家人团圆的过节饭,节前每家每户都在策划,皆有一个共同心愿,一定要办出一桌让家人满意赞叹的美味佳肴来。
农历六月二十三,天刚亮明,每村各户便开始忙碌起来了,先要祭山神、土主、厩神、各路神和祖宗后,然后男人们忙着杀羊,而且要杀黑山羊。有的家族大户除了杀羊还要杀猪,人少的户则并伙杀一头猪均分。条件不允许杀羊和杀猪的个别人家,掏出钱去买肉回来,即便卖不到新鲜猪肉,还有火腿腊肉。彝族过火把节,没有人家不吃羊肉汤锅的,除非天生就吃不来羊肉。如今,彝族人家还真没有买不起羊肉的人。
男人们杀完羊、猪、鸡后,接着烧羊头、羊脚,漂洗羊(猪)肚子、猪(羊)肠子;女人们生火烧水、煮饭、磨豆腐、洗菜,做上午的饭菜。上午比较忙碌,这顿饭随便些,但“头刀菜”可少不了,一家人都想尝个新鲜,将猪杀翻、剖开后,先用勺子将胸腔的热血搯出,做“藻旺”这道新鲜菜,彝族人很喜欢;接下来将猪脊椎上的瘦肉割来做“小炒”,外加自家石磨做的豆腐和几道家常小菜,午饭还算美味爽口。
吃毕午饭,彝家人开始忙碌下午的晚饭了。此时日头正当午,天气炎热,反正大菜小菜已经就绪,接下来男人们先吸足烟筒,喝够了茶,再咕口小锅酒,不慌不忙选个遮阴的地方,铺开桌子砍肉切菜,一家人说说笑笑,惬意轻松;大灶小灶饮烟四起,大锅、小锅、炖锅飘来一阵混杂着羊肉、鸡肉、猪肉的肉香,约莫两个小时,一桌丰盛的酒菜摆满席。酒菜摆满后,迫不及待的人仍不允许入席,先要祭完神和祖宗才能入座。此时请毕摩或本家的老人,拣各道菜、饭、酒、水,置于供桌上敬天地、山神、土祖、祖宗。所谓“杀牲在前,回熟在后”,也就是说宰杀之前已祭神了,煮熟后还须再祭神,也就是说要告知祖宗本家今天要杀牲了,这是请示和尊敬之意,煮熟开席前先让神灵、老祖宗们先品尝,也是敬孝的意思,祭祀完之后家里的人和客人才能入座开席。这种规矩世代相传,尤其是节日。
彝家过火把节,羊汤锅和“肝生”是少不了的。
一碗“肝生”数量不多却是独特诱人的主菜。其做法先将新鲜的羊肝剁碎后再配上蒜泥、生花椒、草果、八角、姜末、煳辣椒面、味精、食盐拌匀即成,这便是彝最喜爱的一道生肉美食。许多外地人过火把节,就是冲着“肝生”这道生肉菜而来,如果没品尝到或错过了,肠子都会悔青掉。
鸡肉也是一道主菜。地道的武定壮鸡,要么清汤、要么黄焖、要么凉拌、要么整只炖,即使不放佐料,放把煳辣椒,放够盐,其味照样醇香回甜味美。但是,鸡头必须保持完整,鸡头专门拣给懂鸡卦的长者或贵客,懂风俗的客人都会委婉拒绝,年长者小心地将鸡头手撕嘴剔,把鸡头极少的肉吃掉,将所有骨块,毫发无损取出排列桌面,然后分别将每块骨头的卦象,近远期的吉凶祸福,甚至主家的人和客人是否生气高兴,即便天气预报,均能娓娓道来,若你在旁听其讲卦,顿觉妙趣横生,由不得你不相信。
偌大桌酒菜,大碗装大盘盛,在别人眼里咋个吃得完,会觉得奢侈浪费。但在彝家人心里,却不这样认为,要越丰盛越好,意味着全年的日子,将后的生活,都像今天这顿饭一样的好,再你能吃也吃不完。饭菜吃不完吃剩下才好呢,昭示着天天能常吃常有,年年吃都有剩余,一年四季都有节余。
彝家主人将小锅酒端出来了,除小孩之外,男女席位前或酒盅、或酒杯、或小碗均酙满酒,自家粮食酿制的纯白酒,不夹杂不打头,酒入碗挂酒珠、结酒花,酒香萦绕,阵阵扑鼻。由老人开杯后,按序相互敬酒,优美喜庆的酒歌唱起来了,唱了一首又一首,用唱酒歌祈福,祝愿!美酒下菜温暖心窝。过去,美酒过三巡,酒歌唱三遍,在酒精的催动下,老人肚里的话多起来了,有机会聆听老人讲古经,是件幸运的事。如今,时代反过来了,老人的古经没人听了,话语权变换成了年轻人,老人知趣不吭声,也听不懂年轻人的话了,但却看出老人脸上的神情乐滋滋,满脸堆满了幸福。
酒足饭饱后,老人搂着抱着小孩围看电视,男人们,尤其年轻人,要么继续喝酒互敬,要么喝茶聊天,讲些立志赚钱的工作,侃一侃耳闻目睹的新鲜事,阵阵笑声,充满了温馨、和睦、亲善。姑娘们则翻出心仪的彝族彝绣服装、绣花帽子,佩戴的手镯、项链、耳环、戒指,整理一遍,免得明天要穿时手忙脚乱。这一夜很漫长,却感觉很短,夜深人静时,喝酒的已醉了,唱歌的人已累了,聊天的人笑声停止了,该准备该做的事都已就绪,这才拖着睡意回房间歇息。
六月二十四这天清晨,头晚熬夜的人们睡到自然醒来,太阳都照在房檐下了,才慢慢起床洗漱,接着生火做饭。
午飯后,是彝族村子过火把节,特别的热闹、喜庆和欢乐时刻。村组干部提前在村子场坝作了布置,架起了磨担秋,场坝中央树立起一个约3米左右的火把塔,全是用劈开的干松木、烁柴搭建,塔旁边一大堆干松木、杂木栎柴,足够烧三个夜晚之用,火把周围洒满薄薄的一层青松针,淡淡的松香味外鼻,有种浓浓的节日气氛。村组长和文艺骨干,提早吃了饭就赶来场坝,将拎来的小锅酒放置在场间,来得早的村民开始打秋千了。老人们坐在场边树脚房檐下闲聊,有带孙子的、有缝针线的,边聊边做手上活。小孩们早就一溜烟跑去宽敞的地方玩耍去了,有的在“捉迷藏”什么的,有的在放爆竹,玩得好开心。
吹笛师来后,悠扬的笛声划破村子上空,笛子声催促待在家未动以及还在吃饭的人们,仿佛在说快些来吧,快些吃吧,快歇碗吧,火把节活动开始了。随着大量人群涌入场坝,笛声、歌声、欢呼声响彻村子上空,整个彝族村子开始沸腾了。
人们听到笛子声,脚板就痒,仿佛魂被勾走了。他们相互邀约三三两两款款向场坝走去。
村子的场坝热闹异常,场坝一端,一群花枝招展的彝家姑娘,一堆充满活力的小伙子,争先恐后的有说有笑地在打秋千。磨担秋将人高高荡起,在天空中腾挪翻转,惊险刺激,能在同年龄人面前打秋千,都想露一手谁比我转得快、荡得高,仿佛是在比谁强谁弱,男子汉魅力在这里放大,巾帼不让须眉在这里显现。
不一会儿,随着悠扬的笛声响起,打秋千之人放弃了打秋千,加入欢快激昂的跌脚人群里来,人多起来了,吹笛师由一个增加到四个,圆圈从一圈、二圈、三圈、四圈、五圈,把吹笛师紧紧包围,吹笛师在原地象征性的轻轻跌,却用出吃奶的力气使劲地吹,曲调从简单到复杂。最后还要跳更为复杂的“八脚穿花”“公鸡啄架”。
武定彝族跌脚舞,粗犷豪迈,雄壮有力,复杂多变,用舞姿展现彝族人的威猛形象和魅力。
下午,太阳躲进房背、树丛后,清爽凉快多了,加之赶集外出的人回来,参加跌脚的人多起来,全村人又一次欢呼起来,再次兴起了一阵跌脚小高潮。大家拉起了手,激情澎湃,情绪高昂,伴随笛声节奏,引吭高歌。
彝家人把跌脚当成心中至爱。还真验证了那句“会走路就会跌脚,会讲话就会唱歌”的名言。此时,太阳已经落山,村组长宣布,跌脚告一段落,晚上撒完火把后再繼续进行。
晚上,8点左右,围着层层干柴松枝搭就的火把,似一座宝塔矗立于场坝中间。毕摩手持法器,口中念念有词,祭完火神以后,祷告一番驱邪祈福的话后,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点火,火焰升腾起来,照亮夜空,照亮了彝村,映红了在场所有的彝人。按照先长辈后小辈顺序,点燃手中紧握的火把,掏出系在腰间布袋内的松香,一把的撒向火把,“嘭”随着一股松香味进入鼻孔,夜幕中腾起一团火球光焰,绚丽多姿,光彩照人。后辈对老辈撒火把,表示对老辈尊敬,祝愿其健康、幸福、长寿;长辈对后辈撒火把,表示体贴、爱抚,祝愿平安吉利,兴旺发财;同辈互撒火把,象征友谊长久,互帮互助;男女青年互撒火把,意味着爱慕对方,表示恋爱的开始。
随后,人们高举着火把,欢呼着走出场坝,走出村子向稻田苞谷地走去,火把队伍像条蜿蜒的火龙,起伏游动,宏伟壮观,到了田埂地头分散开来,犹如会移动的满天星斗,璀璨晃动,一把把松香撒向田里地里庄稼苗,激起的火焰光亮,星光火点弥漫田间地头。手撒火把嘴里念念有词,虔诚祈祷驱邪避灾,神灵庇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宅平安,安康幸福。
这晚,注定是不眠之夜,注定要踏烂千层鞋底,注定要唱破嗓子、吼哑嗓音。这就是彝人狂欢节,他们以火为神圣,以火为激情,以火为魅力,这就是不一样的彝族火把节。
责任编辑:李 夏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