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它是中国工农红军用生命和灵魂书写的壮丽史诗,体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对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们来说,长征已成为一块胎记,深深烙在我们的心里。
83年前的1936年4月13日,天刚蒙蒙亮,由肖克、王震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来到了彝山。途经禄丰县中村乡的白草坪、德古老、照普光、河底、大眼哨,宿营阿卡米,白天与当地彝家收割麦子,搞生产劳动,挑水背柴做饭,在满天星斗的夜晚与彝族兄弟在火塘旁拉家常,宣传革命道理和红军是穷苦人民革命队伍的宗旨,争取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3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新时代长征精神,禄丰县摄影家协会组织县内的摄影爱好者和文学爱好者以 “先遣队”的方式,在4月13日这天开展“重走长征路,激扬爱国情”采风活动。
4月13日早晨7点30分,各位文友已在翡翠酒店门口齐集,乘车前往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德古老村。到德古老村时,中村乡政府的十余名干部赶来和我们会合,大家统一换上红军服,戴上红军帽,意气风发地沿着当年红六军团指战员的脚印和行军路线徒步前行。这条贯穿云南楚雄禄丰的 “滇中彝乡古道”,在地图上早已找不到,而在勘测 “滇中引水工程”时被发现了。这条深藏深山老林2000多年盐商古道,在禄丰段有90余公里,贯穿中村乡——一平浪镇——高峰乡——黑井镇——妥安乡,沿途多处与县、乡、村公路交叉连接。由于这条古道地处偏远,沿途村落居住分散,森林植被覆盖率高,形成了天然大氧吧。穿越丛林的古道时而狭窄,时而陡峭,有的路段形成沟型,只容一匹马通过,因此这样的路段又被称为 “夹马槽”。山风习习,松涛阵阵,除了脚下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森林古老得连鸟鸣都绝迹了。但是只要用心聆听,便依稀可以听到马帮远去的铃声,也可以听到昔日红军行路时的歌声。开始走的路段多数是下山不怎么累,加上空气清新,有的文友不禁唱起了革命歌曲,嘹亮的歌声划破森林的寂静,松风沸腾山峦,似有千军万马在林间急驰。到了一块相对平缓的山坡,组织者提议原地休息,挂好布标后,我们席地而坐,集体唱起了 《十送红军》《映山红》等革命歌曲,歌声把我们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想起外国人士关于长征精神的赞美,心里激荡着一股热血,以及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以色列军人武大卫曾从江西瑞金出发,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行进,顺利到达陕西吴起镇,历时138天,行程24000多公里 (汽车行驶里程),其中步行1200多公里。途经9个省、自治区,参观了当年红军重要会议和战场旧址,穿越了雪山草地,采访了近百名老红军,拍摄了3000多张照片,对于这次 “长征之行”,70岁的老人激动地说: “长征的内涵和精髓就是崇高、空腹、飞毛腿”,中国红军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贵财富,值得世界各国军人景仰和学习。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称赞长征:“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走到大渡河渡口的悬崖边时感到很震撼,赞叹道: “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长征的胜利,在人类精神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写出了令世界惊叹不已的红色篇章。我想,外国人士尚且如此赞颂,我们作为中国人更要缅怀历史,更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激扬的歌声在林间久久回旋。一股凉意袭来,我们又启程继续前行。
森林越来越茂盛,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我们如同脱离樊笼的小鸟尽情飞奔,由于坡陡叶厚,不时有人摔跤,并不疼,大家你拉我一把,我扶你一下,还唱上两句军歌,团结互助的景象让人觉得就像置身于当年的长征中。一棵高大的古树伫立于山道旁,静静地凝望着天空。据说,当年红军穿越这片古森林时,本地村民就在这棵古树下收容受伤的红军,用草药为其医治,待他们伤愈后才去找大部队,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红军树”。我凝视着她,并拥抱了她一下,几十年过去,除了脸颊多了些沧桑,手臂多了些皱纹,她的怀抱依旧温暖如初,她的根须里涌动着红军洒下的热血,她才是这片森林的魂,我向她虔诚地敬了个礼,在心里说: “我也是红军,是您的孩子!”临近中午,气温升高,有的文友体力不支,渐渐掉队了。我大声为她们读出毛泽东的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读完后,大家都被诗中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所感动,拖着沉重的步伐继续前进。
出了林子,眼前出现了一个村庄,一坡梯田,山坡上种植的核桃树长势喜人,即使干旱也丝毫不影响它的成长。村庄前的山地里散落着大片黄色的野菊花,乍一看,被鲜花包围的村庄宛若世外桃源,宁静安详,多么美好,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春芳姐姐兴奋得像只蝴蝶,一会飞向这丛花,一会飞向那丛花,还伸手摘了一束。我开玩笑说: “不要摘,不要摘,摘下来过会就枯萎了,不要害命啊!”她才不管我,说笑间又摘了一朵。我突然想到了红军,想到了四月,想到了清明节,这些黄色的野菊在四月同时盛开,不正是对革命先烈的一种缅怀和祭奠吗?万物皆有灵,红军走过的地方,连草木都会深怀感激之情。村庄名叫 “大眼哨”,背靠青山,门前的沟里流淌着清泉,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用水力发电,全村通电,是禄丰境内最早点电灯的村庄,也是第一个被评为禄丰县文明村的村庄。再攀过村旁的一座山就要到第一站了,走不动的姐妹们上了等候在乡村公路的公交车,车只有19座,余下的队友要继续爬山。告别这个美丽的村庄,我和其他队友继续爬山。
正午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热浪一波波向我们涌来,伴随着山路的陡峭,脚软无力,心跳加速,每走几步,都会有人坐下来,大家也跟着坐下休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如此反复多次,终于快到山顶了。向导是位当地的彝族小伙子,他抢着把女士们的包放到自己的背篓里,以减轻行路负担。想起红军长征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饥寒交迫,我们吃这点苦算什么呢!这样想着,感觉脚上又有了力气,我们要走出红军的风采来!山顶坐落着一个村庄,名叫阿卡米,是彝语地名,意为高山森林中一片开阔肥沃阳光普照的土地。阿卡米村是彝族星月历法的发源地,这里曾经是红军长征过禄丰 (红六军团)的一个宿营地。看见清泉和水龙头,大家用空了的矿泉水瓶接了喝,透心的凉意洗净周身的疲惫,沿着村里狭窄的水泥路走到坡头,就到了村小组长家,先前乘车的队友已经吃好午饭等候在那里。主人热情地端上地道的农家饭菜,斟满彝族人自酿的美酒,已经步行了四个多小时的我们不顾斯文、狼吞虎咽吃起来。此次活动的发起者李应聪老师说,他从小就听长辈们讲述红军长征经过当地的事情。他说:据山前村李开兴老人回忆,当时赶马大路和附近的几条山路上人山人海,整个村庄全部是红军,有3名红军伤员在他家医治了3天后才去追赶大部队。在这个红军到过的村庄,如今民风淳朴,邻里和睦,文明之花四处盛开。
离山前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茶场,虽不大,但是沿山坡而种植的茶树,错落有致,在烈日的照耀下,茶叶闪着幽幽的绿光。队友们欢呼着跑到茶叶丛中,轻轻地采摘茶叶尖,准备回家时泡一杯新茶。李应聪老师说,这个茶场种植的茶叶是大叶茶,具有提神消乏的功效,尤其是晚上写材料的时候,只要泡一杯喝,就会头脑灵活,思路清晰,可以精精神神到天明!我们体验着穿军装采茶的乐趣,如此休闲的方式是当年红军无法想象到的行军生活。也许是难得有这样的采茶体验,队友们很兴奋,忘记了一路的辛苦,有的掏出手机玩起自拍,随行的记者不断按下快门,记录精彩的瞬间,以作后面的宣传之用。不一会,大家都采到了一捧茶叶,我也用纸巾小心翼翼地包起手中的茶叶,仿佛包起春天馈赠的礼物。
万鲁解的森林草甸是采风活动的最后一站,由于气候干燥久不下雨,草甸上的草懒洋洋地晒着太阳。照完集体照后,男队和女队又分别留照作纪念,连平时不喜欢照相的我也忍不住和她们一起摆出酷酷的造型。有的队友说: “真不想脱下这身军装”。我何尝不是呢?但脱下的只是军装,留在我们心里的却是红军的长征精神。我想,当了一天红军,就应该把自己当一辈子的红军,只不过是长征的内涵扩大了,不仅仅是翻山越岭和过草地,更多的是要把人生当作一次永恒的长征,不论遇到多少风雨和困难,我们都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80年前的长征是这样,80年后的今天也该如此,新时代更需要我们弘扬长征精神!踏着夕阳的余晖返程,天边飘来一曲曲军歌,长征的步伐永不停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