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回文山,回故乡

时间:2023/11/9 作者: 金沙江文艺 热度: 17188
◎李如芳

  久违了,这令我心驰神往牵肠挂肚40年的第二故乡——文山。

  公元1978年3月,我脱下军装退伍回乡,分别时,战友们依依不舍,相拥而泣泪洒衣襟。有道是分别容易见时难,参军入伍来自五湖四海汇集南疆边关朝夕相处,退伍后各奔东西南北。天各一方40载,战友们只有隔空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关山千重阻,相见待何时啊!

  今年3月11日中午,我们乘座大巴前往麻栗坡烈士陵园,为牺牲的烈士扫墓,吊唁长眠在那里的英灵。

  车子大约行进两个小时来到烈士陵园门口,门口矗立着一座雕像,基座上镌刻着“老山精神万岁”六个醒目的大字,基座上方,一幅军民同仇敌忾共赴战场的战斗场景,把四个人物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独具匠心的巧妙构思,精湛的雕刻工艺把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一个手中端着冲锋枪杀向敌人的解放军战士,紧接着是一位肩上扛着弹药箱的支前民兵,接着是一位支前民兵用左手将受伤的战士搂在怀里呵护着,他的右手拿着军用水壶给伤兵喂水。

  多么振奋人心,感人肺腑的雕像,它真实再现了收复老山时的战斗场景,同时也彰显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伟大真理。

  在悲婉低沉的哀乐声中,在英雄纪念碑前的场地上,老兵们低着头为牺牲的战友肃立默哀。午后的天气略显阴沉,清风拂面再添冰凉,此情此景,大有青山肃立含孝意,天人同悲吊英灵之感。

  仪式结束后,我找到战友的墓碑,站在他的墓碑前,仔细地看着碑心的每一个字,我默默地念着,李正能烈士,出生于文山州西畴县,1975年参军入伍,中共党员,侦察班长,1979年3月11日在攻打黄树坪的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23岁,碑上没有他的遗像,我深感遗憾。

  我抚摸着石碑,就仿佛拉着战友那双温暖的双手,相处几多交心语,今日不见旧时容。我用无声的语言对战友说:“老战友,我对不起您,自牺牲后,阴阳两隔40年,这是第一次来看您,还望您谅解”。时间有限,回城的哨声已吹响,我在老战友墓前留下纪念照,脱下军帽,向老班长行了三个深深鞠躬礼就此告别。

  夜深了,城市恢复了宁静,忙碌了一天,人们早已进入梦乡,可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牺牲战友的身影不断在我脑海里象字幕一样滚动出现:诚实正直的6班长李正能;助人为乐,把困难留给自己,专挑重活脏活干的大个子班长李洪德;长得粗壮结实,忠厚善良的老班长吴现金;智勇双全的团侦察参谋,在收复罗家坪大山战斗中光荣牺牲,后被追记一等功的大胡子战士闫江生;皮肤洁白、英俊帅气的一排长王文;皮肤幽黑,面带微笑的养马哥;同年入伍的战友梁金昌;和我同吃同住的战友、贵州籍战士孤儿刘志文等。一张张亲切的脸庞和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在我脑海里难以消失,成为永恒。

  天气晴朗,碧空如洗,天上的星星分外明亮,我在想,战争是多么的残酷,和平是那样的珍贵。一场战争给多少个家庭带来伤痛,父母失去了儿子,军嫂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那痛断肝肠的悲伤,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在亲人的心上成了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痕。

  我在想,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他们为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们失去的太多太多,他们失去了洞房花烛夜终身伴侣,温柔似水的儿女情长,他们失去了生儿育女苦中有乐的家庭温馨,他们失去了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我在想,如果没有英烈们的付出,就没有高山下的花环;如果没有英烈们的付出,就没有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美好词句;如果没有英烈们的付出,就没有一将功成百骨枯的千古绝唱;如果没有英烈们的付出,就没有校园里孩子们的笑声,人民就过不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我不再想,我起身来到窗前,举目望青天,我的思绪发生变化产生了幻觉,我仿佛看到老班长和战友们在天堂向我微笑,向我挥手致意,他们齐声对我说:“战友别悲伤,我们化作了星星,化作了山脉,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我们无怨无悔;战友们别牵挂,我们在天堂过得很美好”。

  集合的哨声再次吹响,我们排列好队伍,静听着领队安排今天的行程,领队宣布:“今天要去三个地方,早上去拜访罗家坪村,中午去被国家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罗家坪大山,下午到我们的都竜一连驻防十多年的连部旧址探访”。

  3月12日上午,在去罗家坪村的岔路口,我们排列成两列纵队开进,行进中,我们看到垭口处站在那里迎接我们的乡亲们,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年近八旬的苗族老妈妈手上拉着年仅三岁的孙子来欢迎我们,苗族老妈妈伸出她那瘦弱的双手,用她那饱含深情的慈祥目光,她用最质朴温暖的语言问候着每一位回家的老兵。

  进村了,热情的苗族妇女们早已斟满了迎亲酒,喝了迎亲酒,我们来到村小组办公室的广场上,办公楼前横挂着一幅布标:热烈欢迎老兵回家。感谢乡亲盛情接待,一副布标饱含了军民一家的深情厚意。

  广场的桌上早已摆上了丰盛的菜肴,活力四射、激情满怀的苗族男青年手中提着装满情谊和美酒的酒壶依次敬酒。席间,苗族男女青年身穿绚丽的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欢迎老兵们回到第二故乡。

  分别的时候到了,我们和乡亲们挥手告别,我的眼里噙着泪水,目光注视着罗家坪村和在场的每一位亲人,直到消失。

  罗家坪大山主峰距罗家坪村约4公里,主峰海拔2000多米,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军侵占了山头修筑工事,日夜防守,1980年10月15日,收复罗家坪大山战斗正式打响,在各参战部队的紧密配合和边寨民兵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歼敌30余人,俘敌3人,全歼入侵之敌,收复罗家坪大山的全面胜利。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我们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根植于人民之中,有了人民的支持,我们无往而不胜。

  下午,我们来到了都竜连队旧址,重游故地,心潮起伏,多少往事涌上心头,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触景生情,我浮想联翩。这里有我卫国戍边的青春记忆,留下我站岗巡逻的青春足迹。这里曾被誉为南疆边关的花果山,每年春节到来,军营周围的桃花、李花、梨花争相绽放,美不胜收。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核桃树,四季常青的金竹林掩映了整个军营,真是一个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世外桃园。离别前,当地驻军的两位连首长为我们拍下纪念照,向我们老兵车队行军礼,直到车队驶出军营。

  短暂的第二故乡之行,我收获了分别40年后战友重逢的喜悦,我看到了祖国南疆安定祥和、经济腾飞,边疆各族人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我内心感到无比欣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