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吃饭穿衣话巨变

时间:2023/11/9 作者: 金沙江文艺 热度: 17424
◎宁培美

  那是一段难忘的记忆,现在的孩子们无法想象和理解我辈小时候所经历的岁月。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七十年,我们的祖国从弱到强,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家乡处处日新月异、变化迅猛,看着小孙子没肉就不吃饭的肉嘟嘟小脸和我塞得满满的两柜衣服,我的心百感交集,特写下这篇文字,聊以表达我感恩党、感恩祖国的迫切心情。

  我出生在大山里。小时候,常听父母亲说起民国时他们食不果腹的生活,无论蔬菜野果、草根树皮,只要能填饱肚子就算不错,饿死人是常有的事,我们村里一户人家,夫妻俩共穿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另一个就只能提心吊胆地去见不到人的地方做活,只要一听见脚步声,就得赶紧把自己藏起来。那是多么尴尬和无奈的生活呀!我庆幸,我出生在60年代,小时候虽然生活拮据,日子过得紧巴,一套衣服春夏秋冬地补着穿,但也没有光屁股冻着过;虽然也眼巴巴地盼着过年,能把肉吃个够,但也不是一年到头才能吃一顿肉,只是平时不舍得吃,要等到逢年过节或有客人来的时候煮了由家长分着吃。那时候,我们兄弟姐妹的筷子是不能随便去肉碗里夹肉的。

  我的父母亲是同龄人,都出生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的1921年,他们受封建思想的束缚,12岁就成亲了。那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大家庭,我父亲排行老大,他们兄弟姐妹一共九人。为了能生存下去,我父亲和爷爷每天起早贪黑到河对面的半山坡开挖荒地备耕。地挖好后,我爷爷奶奶说路太远,叫我母亲也背点口粮跟我的父亲到河对面的荒地里搭棚子种洋芋,这一去就回不了家了。我母亲说:当他们口粮吃完了回去拿时,爷爷奶奶说,家里也没有粮食吃了,自己想办法借去,以后你们都别回来了,领着孩子自己过日子去吧。母亲无可奈何,只好回到娘家求助,外婆家也一贫如洗,匀了两碗面给她拿回去度荒。就这样母亲天天盼着洋芋成熟,每天都去地里把洋芋苗刨开看,洋芋刚有手指头大的时候就开始刨来吃,每棵摘两个,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把它埋起来。刚开始刨的时候,刨一大片才有两碗,等第二遍刨的时候就有青枣那么大了,到洋芋成熟的季节,洋芋早已经被父母刨吃完了。母亲说:那块洋芋他们一共挖了四遍,生怕漏掉一个。正当父母亲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时候,新中国成立了,我家不仅分到了粮食田地,还分到了一间能遮风挡雨的屋子。父亲常说:要是没有共产党为贫苦农民打天下,他恐怕早就饿死了。

  父亲积极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20多年的生产队队长,领着全村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学大寨,开梯田,多产粮,多交公粮。记得我3岁的时候,我家建盖了三间墙抬梁的新瓦房,全家七八口人用木甄子在土灶上烧火蒸饭吃,蒸包谷面饭、蒸麦面疙瘩饭、蒸包子等等,年成不好的时候,也搅菜稀饭吃。那时候是凭票供应的时代,粮票、油票、布票、线票……等。大家都穿藏青色和黑色还有毛蓝布的衣服裤子,戴蓝布或草绿色帽子。记得是1976年,我读初中时有一次学校演出,老师说没有借到演出服装,要我们穿自己的衣服演出。那时的我,春夏秋冬都穿一套单衣,我的衣服还好,没有破,可裤子因跌了一跤,膝盖上跪破了一个大洞,想着第二天我还要独唱,跳舞我又排在前面,那么多双眼睛看着我,不是很丢脸吗?那晚,我顾不了害怕,一个人壮着胆子悄悄摸黑溜回了家。现在想起那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密密的树林和路边的坟地,都还毛骨悚然。那天晚上为了我,母亲和四姐一夜未睡,母亲翻箱倒柜地找,终于找出了两块不同颜色的蓝布,她们娘儿俩点着煤油灯,连夜剪裁、拼接、缝制,给我做了一条很有特色的裤子,天不亮,又送我去了学校。所以,这件事四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忆犹新。

  1979年,我因背不到口粮去读书,被迫辍学了,那时正是按工分分口粮的年代,由于我的姐姐们一个个出嫁,哥哥又分家另立门户,母亲常年生病,家里就剩父亲一人挣工分,一年苦到头分到的粮食还不够全家吃半年,所以,我只有回家挣工分一条路了。回家后,想读书的我整日以泪洗面,郁郁寡欢。父亲看破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别整天愁眉苦脸的,辍学的人又不止你一个,知识不光学校里能学,社会也是一所大学校,只要你用心,在哪都能学,是金子在哪都能发光,要怪就怪我做父亲的没能力,你母亲又常年生病吃药,如果我还有一丁点办法,也不会让你放弃学业的。”听着父亲安慰和自责的话语,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决心振作起来,多挣工分为父亲分担忧愁,一同偿还这几年家里欠下的债。那时,大人们做活一天能挣十分工分,而我才三分,不过多数时间都是做定额的活,一做定额的活我就拼命地干。那一年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虽然没能还上前两年家里欠下的债,但分到的粮食够吃了,我们一家人杀了一头猪,一半交任务,自己就能吃一半,父母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接下来更是喜事连连,1981年秋收刚结束,我们村就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那一年,我和父亲用辛勤的汗水和科学合理的方法耕种土地,粮食大获丰收,一年就还清了几年来所欠下的债务。我看着满屋子的粮食真是感慨万千,幸福的热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从今以后终于可以不愁吃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得以开放,新鲜事物不断涌进,山村不断变化,大家争先恐后,“比学赶帮”。“比学”是学穿衣,那时候,街上流行穿的确良,涤卡布,我们勤劳致富,养猪养鸡卖,也可以找点鸡枞、菌子、背点水果、蔬菜之类的去矿上卖,然后,买一件表示身份的“的确凉”白衬衣,还有“涤卡”喇叭裤回来时髦一回,展示一下自己的青春年华。提起当年的“的确凉”优点确实不少,比如耐磨、易洗、干得快、不缩水、不走样;尤其那会儿买穿的都凭布票,买的确良布或是成衣则减半收票。所以已经买了的还要买上几件不同颜色的,那没买的当然要赶赶时髦。大家赶集、做客、出门都穿新衣服。后来,奇装异服开始“亮相”,无论衣着色彩、款式、布料逐渐丰富,为大街小巷、城市山村增添了视觉上的新鲜感。“赶帮”就是比吃,包产到户家家都要请工做活,那时候我们收种都是请工、还工,你帮我、我帮你,一家一天的做,所以,栽秧割谷请人吃饭,还有办喜事请人吃饭,大家就比谁家的肉切的厚和大,肉切的小一点别人就形容你“马蜂都能抬着去”。人们都在暗暗较劲,生怕肉切小了下次请不到人帮着干活。

  日子不知不觉到现在,转眼就50多年过去了。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没有人比吃比穿了。因为,无论你去谁家吃饭,肉都是敞开了吃,谁还去比你切大切小,以前办喜事固定的每人两坨肥肉,两坨酥肉,两坨豆腐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农村办喜事,肉不但添着吃,而且,品种多样,鸡、鱼、鸭、牛羊肉一样不少。就算比,也是比烹调、比厨艺。衣服更是五颜六色,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种布料的衣服共存,人们追求的不仅是美观时尚,而且还要求穿着舒服。现在的人们,衣服都是一年四季分着穿,春有春装,夏有夏装,秋有秋装,冬有冬装。再好看的衣服,一年也穿不着几次,因为,换季就收起来了,曾经凭票供应的毛蓝布和风靡一时的确良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今年是我们县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最后一年,党中央加大了对农村和贫困户的扶持政策。从修路、建房、创业都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现在的贫困户人家除了存款少或没有存款外,任何一家都是青砖瓦屋,吃穿不愁,家具齐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街上再也见不到穿补丁衣服的人了。偶尔见到,也是年轻人为了追赶时髦故意弄破或补上去的所谓“艺术品”。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就拿我家现在每顿吃饭来说:我们注重的是营养搭配和新鲜、生态、味道,还有如何吃才能减肥等等问题,而不是考虑吃饱的问题。穿衣更有文章,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场合,适合穿什么样的衣服,经常地换着穿。现在的人们,考虑最多的是怎样吃精、穿俏、健康、快乐。大家变着花样做菜,想方设法买没有吃过的东西来尝鲜,自己最爱吃什么就买什么来吃,自己喜欢哪件衣服就买哪件来穿。

  今天,我们能过上这样美好的日子,不要说我的父母亲那一辈没有想到过,就连40年前的我也没有想到过,改革开放40年,我从吃不饱,穿不暖到现在随心所欲地想煮什么吃就煮什么吃,想买哪件衣服穿就买哪件衣服穿,还常常为了跟亲戚朋友们吃一顿饭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开着我的爱车欣喜地奔驰在城市与城市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穿梭游玩!祖国啊,您真的发展太快了!不得不让我由衷感叹: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的祖国生日来临之际,我要大声呼喊:“中国,我爱您!我永远永远爱您,我的中国!”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