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此短暂,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代,但红色的基因却遗留和根植于我的血液,理想和信念是我的脊柱。这世界还缺少绿色,我没有理由漠视和懈怠!我想,就做一叶永远碧绿的叶子吧,给这世界大地上无数黑色的深深伤口,轻轻覆盖;让荒漠的土地不再荒漠、伤痛的心灵不再哭泣,让雨露阳光普照每一寸贫瘠的土地!
——刘睿笔记
引子
2017年1月1日的昆明,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樱花开满了许多街道,飘飞的花絮向人们报道着早春的降临。然而,在云南省肿瘤医院的一间病房里,年仅33岁的刘睿却在遭受着癌痛的残酷折磨。
病床旁,刘春林紧紧握着儿子刘睿骨瘦如柴的手,望着他那张惨白的脸,心痛如刀割。母亲彭均良粗糙的双手在儿子瘦削的脸庞上轻轻抚摸着,泪水涟涟。他们多么希望世间能有奇迹,让儿子神奇般起死回生。他们好想再听听宝贝儿子甜甜地叫一声 “爸爸”“妈妈”。
好想能再听到独子千里传佳音:“爸,妈,被我帮扶的那户贫困户今年搬进了新房子、还养了几头猪!”
然而,这平凡人家的天伦之乐,他们无缘再享受了。病榻上,刘睿形如槁木,已经没有意识,他双目紧闭、脸色苍白,气若游丝。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凝固了,刘睿再也无法言语、再也听不到新年的钟声!听不到那阵阵如松涛般深情悠远的呼唤!元旦下午4∶30分,刘睿溘然长逝,再也无法睁眼看看他的父母和他深深眷恋着的这个美丽的世界。他走的是那样的匆忙,就像他那双走在扶贫路上不肯停歇的脚步……
生命的责任
2016年2月23日,春节刚过,省城的许多人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里,刘睿却告别湖南老家的亲人、告别省委党校的老师,驱车300多公里后,来到大姚县石羊镇杨家箐村委会。杨家箐是云南省委党校的扶贫点,刘睿是主动申请到杨家箐的。虽是春寒料峭,可刘睿的内心却热血涌动:涌入他眼帘的是寂寥的山村、贫瘠的土地、单一的农作物、低矮颓败的房屋和衣衫褴褛、目光呆滞的农户……这一切景象让他颤栗!他没有想到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杨家箐村还会是这样一番模样。眼前的这一切让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杨家箐村委会距大姚县城49公里。下辖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共有325户、1160人。其中,困难户77户,五保户15户,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亩,气候干旱,山高、坡陡、箐深、多石、少土、缺水,属省级重点贫困村。2002年初,云南省委党校开始了对杨家箐的挂包帮扶。16年来,省委党校共选派人员51人15批次,从资金和人力上全力帮助杨家箐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村集体经济,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但由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等原因,该村仍走在精准脱贫、合力攻坚的路上。
刘睿到达杨家箐驻村的第二天,就让村干部带着一户户去走访农户、了解情况。刘睿的热情、认真、随和给村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村民们都愿意向他倒苦水、拉家常。几天之后,刘睿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贫困户收入来源、致贫原因和脱贫对策等等数不清的文字。
在刘睿和队友们的努力下,杨家箐村的基本情况渐明晰,最终核准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106人。精准识别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要精准扶贫。如何对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在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刘睿苦苦地思索着,他想,杨家箐村只有3名扶贫队员,而面对的是30多户贫困户,如果户户都用一样的力度去帮扶的话,效果肯定不好,于是,他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彦红提出了一个建议,即根据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劳动力强弱、脱贫愿望等因素进行分类,按照 “好、中、差”分类对待,采用 “促两头、带中间”的思路分类施策,挑选家庭情况稍好,又有生产劳动能力和致富脱贫愿望的贫困户,着重去帮扶他们,通过帮扶他们形成一种示范带头作用,让先进带动后进。李彦红认为刘睿的办法可行,是一个精准帮扶的好对策,于是,驻村扶贫工作队按此思路推行开去。
脱贫愿望强、有一定基础的下碧么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春明成为“刘睿思路”的尝试者。杨家箐村常年缺水、地少而贫瘠,农作物品种单一、发展缓慢。为了打开张春明的思路和眼界,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刘睿常常给张春明鼓劲和讲解一些发展经济脱贫的门路等。那段时间,刘睿头戴草帽,经常泡在张春明的地里,边干活边和张春明谈心。在刘睿的鼓励和帮助下,张春明除了栽种烤烟外,还栽种起魔芋和果树,将20亩烤烟作了流转承包,发展多种经济的思路越来越广。张春明家的地是在山坡上,在烤烟时节很是辛苦,要从山脚地下将水抽上来,将烟苗围绕山头栽上很是不易。打烟塘、栽烤烟、培土、打墒,在泥土中滚过、汗水中淬炼过,原本手脚慢的刘睿几回下来和张春明已是旗鼓相当了。当烈日炎炎下,完成当天的活计时,两人四脚朝天,大口喘着粗气,一动不动,仰望着蓝天白云,享受着密密松间送来的徐徐清风,惬意极了!张春明侧脸看着刘睿额头上汗淋淋的头发和手上的血泡,禁不住问 “刘老师,你在省城好好的,为何要来我们这个穷疙瘩受这份罪啊!”“因为……”刘睿沉吟了一下,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大山,夕阳正一点一点下沉,贫穷的山村传来一两声狗吠声。“因为,人活着不能只为了自己啊!党中央号召要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就派我们帮助你们来了。你要努力啊,赶紧发展生产脱贫致富,还要起到带头羊的作用,有没有这个信心和胆量?”刘睿侧过脸,问躺在身旁的张春明。“有!党中央那样关心我们,把你们派来扶持我们,你们那样远跑到我们这里受苦受累的,要是我们自己再不努力,真是对不起你了,刘老师!你放心,我一定能!”张春明使劲地挥舞着右拳,神情坚定。
杨家箐村地少人多,畜牧养殖是一条增收致富的好门路。于是,刘睿动员张春明发展养殖,他挤出5000块钱工作经费,给张春明家购买了200多只生态土鸡鸡苗和5头小猪,这对于张春明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在刘睿的帮助下,张春明修缮了猪圈和鸡笼,承包了25亩烤烟,红红火火搞起了种植、养殖业,去年就发展到了400多只鸡和21头猪,一家三口的年收入近5万元。同时,在刘睿和队友们的积极协调下,张春明还享受到了易地搬迁建房的补助政策。在精心选好地址后,张春明于2016年10月9号开始盖新房,而刘睿是10月26日离开村里去昆明治病的。两个月后,张春明一家搬进了这间77平方米的砖混新房。山风袭来,房屋下悬挂的两只大灯笼不时随风起舞,喜气洋洋。不过,一谈到刘睿,张春明兴奋的眼神立刻黯淡下来,
“我是 2016年12月 28号搬家的,当时刘睿老师在省肿瘤医院住院,我还发了两个信息给他,就是希望他回来坐坐,他帮我们做了好多事情。没有他、没有这些扶贫队员,我咋个可能住进新房子?”张春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我们村委会的主任去省城医院看望他回来后就说,刘老师怕不行了,话都说不出来了!”张春明声音哽咽,眼睛红红的,不停地大口抽着烟。山里的阳光,透明纯净,犹如山里人的情怀,自然纯真。
驻村工作队进驻杨家箐后,进行了包片分工。刘睿主动要求将自己的挂包联系点安排在杨家箐村最边远、最贫困的桥头哨、瓦窑哨和大龙潭3个村民小组。分工明确后,刘睿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每个月遍访贫困户不得少于一次。
杨家箐村委会辖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各村相距较远、路途崎岖不平,山高路陡弯急。在这里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了。幸好刘睿有驾驶技能基础,经过几天强化训练,他不仅基本掌握了摩托车驾驶技能,还教会了同事万泳延。
太阳跳出山头不久,刘睿和万泳延骑上了摩托车,向贫困户余文斌家驶去。
余文斌家住杨家箐村委会的东面,刘睿第一次去他家的时候,余文斌刚好不在家。看到刘睿走进昏暗的屋内,余文斌77岁的母亲张泽芬有些吃惊,她使劲揉着浑浊的眼睛,想看清这个小伙子的脸庞。“大娘,我叫刘睿,是省委党校的老师,我来看看您家,身体还好吗?有些什么困难?”刘睿紧紧握着张大娘的手,亲切的笑着。“哎哟,你这个小伙子是从省上下来的干部啊!谢谢你们了。我们这个地方苦得很,地里收不着吃的,还不敢生病,病了也是熬着,唉,我们乡下人,苦啊!”张大娘满脸如深深沟壑的皱纹阵阵颤抖,眼角留下一滴浑浊的泪。“大娘,不怕,我们来帮助你们了!”刘睿眼睛有些酸楚,双手紧紧握着张大娘的手。 “始终是党的政策好,你们来了,我们农民就有希望了!”张大娘乐呵呵地笑着,走到桌边,颤巍巍地给刘睿倒了一碗开水,刘睿注意到碗边有些黑,碗沿有个缺口。他没有犹豫,说声谢谢,忙接过碗,边吹着热气,边听张大娘介绍家里的情况。
张大娘家就三口人,老伴余泽洲,78岁,儿子余文斌,49岁,他35岁才结婚,结了离,离了结。两次婚姻都失败了,如今他依然是个单身汉。因种地苦不着钱,余文斌只好去外地打工。打工也难,余文斌既无技术,也无能力,只能做点简单的小工,也挣不了几个钱。张大娘边说边一个劲的叹气。看到张大娘满眼的忧虑,刘睿心里也是沉甸甸的不是滋味。“都是穷的缘故啊!”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让刘睿升起一股强烈的愿望,想将余文斌一家从濒临崩溃的边沿上竭力拉回,战胜贫困,树立起生活的勇气。由于余文斌经常出外打工不在家,刘睿隔个三五天就要买着一些糕点到余文斌家看望二位老人,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打工淡季,余文斌回到家时,刘睿就经常给他讲解一些扶贫政策和发展生产的一些思路。在刘睿鼓励和指导下,余文斌搞起了养殖和种植,有时间还出去打打工,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脱贫也有了信心,看到余文斌家庭条件一天天好起来了,便有人忙活着给他介绍对象。“还不错,对方那女的脾气好,手也巧。”余文斌告诉刘睿,再处上一段时间后就准备谈婚论嫁了,他脸上荡起一丝红晕,眼神格外明亮。此时的余文斌绝对想不到,他所敬佩的刘睿老师看不到这一天了。2016年9月的一天,余文斌和帮自己干活的刘睿谈着今后的打算,他想繁殖黑山羊扩大养殖规模。刘睿说可以带他到县畜牧局请教农科人员。刘睿边说便使劲将一捆包谷杆往车上垒,突然“哎哟”一声,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只见刘睿痛苦地揉着右大腿,脸色焦黄,额头直冒冷汗。余文斌吓了一大跳,急切地跑过来连声询问,“没关系,休息一下就好了!”刘睿强忍疼痛,喘息着安慰余文斌,一边说一边咳,脸色先是苍白后又转通红,余文斌看着,心里惴惴不安的,当时,他并不知道,刘睿的病已到晚期,肺部的癌细胞已转移到刘睿的腿部。
在杨家箐,热情、认真的刘睿一刻也闲不住。一大早,刘睿早早地起了床后,趁大家都还在睡梦中,他走进了办公室。今天,他要准备讲党课的材料。来到杨家箐后,刘睿已经给50多名农村基层党员讲过2次党课了。大约20多分钟后,他写好了讲课提纲。然后,他坐到电脑前,打开电脑,填写各种表格、材料等,两个多月前,刘睿主动承担了杨家箐的文书工作。30多分钟后,刘睿走出了办公室,他用粉笔在村委会院子外的一面墙体黑板上写下 “脱贫攻坚,精准为要”的几个大字,然后又去另一块黑板上写各村小组长到村委会开会商议贫困户领取粮种数量和养殖黑山羊打预防针等情况的会议通知。
脱贫攻坚,责任重大。刘睿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即使病得不轻了,也是隐忍坚持,兀自咬着牙不吭声。晚上,刘睿和队友一道常常走村入户,抑或挑灯夜战,整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资料。刘睿眼中闪着睿智的光,心中涌起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句话:脱贫攻坚工作,要用绣花一般的功夫来做细做实、久久为功、全力推进。真是太形象、太深刻了!刘睿兴奋地站起来,双手举起,长长地伸了个懒腰,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又急忙俯下身,坐在电脑前,编写扶贫对策、脱贫路径等资料。他将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扶贫政策和省委党校16年来扶贫的措施和成效、差距和短板、思索与对策等等融会贯通形成文字,将其分类整理成100多份电子文档,自建 “坚果网”保存到云端,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谁也没想到,他时而兴奋地点头微笑,时而又皱着眉揉着腿或痛苦地大声干咳着,敲着剧痛的右腿,服下几颗消炎止咳药后,又依然坐到了电脑前继续工作。谁也没想到凶残的病魔正狰狞地步步朝他逼近……
绝唱
2016年10月的一天,刘睿在走访农户中,感到隐隐作痛的右腿突然不听使唤了。为不影响工作,他一直忍着没吭声,依旧一拐一拐地艰难往返在贫困户的路途中,直到2016年10月24日的这天,他跌倒在前往贫困户家的路上。在同事们的竭力劝说甚至是在队长命令下,10月26日,刘睿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杨家箐村回到省委党校,不曾想,一到医院检查竟是肺癌晚期,已转移到右腿骨,并发肾功能衰竭。11月6日,刘睿住进了云南省肿瘤医院。在住院期间,云南省委党校领导和老师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全校教师为他捐款5万多元,部门同事轮流陪护,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刘睿的病情,也牵动着他为之奋斗的彝州这块热土。楚雄州扶贫办和大姚县委、县政府领导以及石羊镇杨家箐村委会的村民代表都亲自到医院看望慰问。杨家箐村委会主任张辰伟说,他是2016年12月29日上昆明去看刘睿的,可他看到刘睿后,十分吃惊,印象中开朗帅气、随时洋溢着一脸灿烂笑容的刘睿骨瘦如柴、气息奄奄,蜷缩在床上。“我鼻子一酸,内心如刀绞,真没想到刘睿老师的病情会有这么严重!当时我们看着他那样,心里真的是十分的难过、十分的痛苦!”张辰伟说,他回到村里2天后,就传来了刘睿不幸去世的消息,可怜小伙子连元旦节都没有能过。张主任声音哑哑的,一抽鼻子,忙将眼睛移到别处,恰好碰到村委会二楼横墙上那几个字 “脱贫攻坚,精准为要”,这是刘睿遗留的字迹。张主任再也控制不住,嘴角一咧,大声痛哭起来!草叶垂泪,山风呜咽,山里汉子如狼嗥叫般的哭喊,回荡在空旷的山野,摄人心魄!
尽管大家都在期盼刘睿早日康复,可残酷的病魔无情地扯碎了人们善良的愿望。住院40多天后,刘睿于2017年1月1日下午4点30分,因肺癌、肾衰竭等病症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3岁。这位从湖南湘乡走出来的小伙子,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用自己短暂的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刘睿把他的青春和梦想,永远的留给了彩云之南、留在了彝州大地!
追忆青春年华
刘睿走了,但还有许多许多人,对他永不忘怀。尤其是杨家箐的村民们。在他离开人世之前,杨家箐村的脱贫工作还是他心中最大的牵挂。尽管遭受着病魔的残酷折磨,刘睿还念念不忘杨家箐村的乡亲们,惦念着扶贫点上的工作。在病痛中,他艰难地给队长李彦红发微信,托他将自己手里两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资金及时发给他们。带着这份透着心灵真诚、指尖温度的嘱托,队长李彦红和同事一道翻山越岭,来到距离村委会5公里的乐此箐村民小组,找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周志雄和周志扬兄弟两家,分别将1200元、户1500元的帮扶资金及时发给了他们。周志雄家有两个孩子在读书,爱人张贺美今年2月份,刚刚到州医院做了心脏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正需要用钱之时。当听说病重的刘睿还念念不忘、惦记着发放自家的扶贫资金,张贺美的眼圈一下红了。
对刘睿的不幸离世,和他一起到杨家箐驻村扶贫的队员们至今难于接受,对他们而言,刘睿就是一起滚战壕、一齐冲锋、攻城拔寨的战友,谁说不是呢?当下的脱贫攻坚工作就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
从2016年2月至今,省委党校共派出11名驻村扶贫队员,杨家箐村有五名,这些队员都是硕士生、博士生,高学历,有才干,年轻睿智、充满朝气,有活力、有想法。为扶贫攻坚工作兢兢业业,倾心尽力。对于这群有思想有头脑的年轻人来说,要从内心折服一个人可不容易,但提到刘睿,大家却没有谁说不字的。大家都说,刘睿的勤勉认真、执着真诚、敬业奉献让他们感动;刘睿对党坚定的信念更让他们内心折服。2016年12月30日,刘睿在去世的前2天,从昏迷中再次醒来,用颤抖的手指,通过 “微信红包”转账,请队友帮忙缴纳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的党费,一共是225元。
35岁的万泳延如今已有11年的党龄,他说,当看到刘睿的这个短信时,自己一下被震动了。刘睿的举动一下把他带到了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眼前仿佛涌现出共产党员冲锋陷阵、抱着必死决心之际,都不忘缴纳党费的一幕。“当看到刘睿的短信后,非常的震撼,他一直把自己党员的这个身份镌刻在自己的心里,时时刻刻亮出来,我觉得这对我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38岁的李彦红是大姚县石羊镇杨家箐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长,谈起刘睿,他语气十分沉重。
“觉得自己像是失去了一个亲人,心情很悲痛,刘睿去世以后,我们在回忆他一年工作历程当中也是很有感触,一是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让我们很感动,对贫困群众的这份深情让我们很感动,在病重期间依然牵挂着扶贫工作让我们很感动。”
纳灿辉是云南省委党校进修部主任,2006年2月到大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总队长,作为部门领导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总队长,对刘睿的早逝,纳灿辉一直深感痛惜和自责。
“我一直非常难过的是,如果我能早一点发现,如果能早一点让他回去治疗,可能会对他治疗会好一些”纳灿辉眼里噙满了泪水。
21岁,正在大学读二年级的刘睿就入了党,33岁去世时,已有12年的党龄。在刘睿短短的一生中,他已将党员的信仰和使命深深镌刻在了生命里,将一名年轻党员的忠诚与担当镌刻在了扶贫路上。在生命的垂危之际,刘睿想到的是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最后要完成的任务。对此,中共大姚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李国荣十分感慨 “让我深受感动,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刘睿在病魔的折磨下,还不忘自己的身份,使我想到了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一种心境,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就是要学习他这种精神,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坚定理想信念,履行好自身的职责。”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
2017年4月25日,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举行了 “平凡人平凡事平凡情”为题的道德大讲堂,三位老师讲述了刘睿平时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讲述了他在病中,如何与病魔做顽强抗争,如何牵挂扶贫点群众的动人事迹。
2017年5月5日,楚雄州大姚县举行了一场学习刘睿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大姚县委政府各机关党政干部、扶贫、民政、水利等相关部门人员近200人参加,刘睿的同事万泳延向大家介绍了刘睿在大姚县杨家箐村委会真情扶贫、一心为民和坚守信仰、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报告会上,万泳延声情并茂、发自肺腑的演讲,让与会者深受感动,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生命的挚爱
刘睿33岁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2017年1月1日元旦这一天。如一朵花,还来不及灿然绽放,就熄灭了憧憬。他得到了人们的称赞,也得到了荣誉,但对于生他养他的父母,热爱他的未婚妻,这是活生生的痛,是难予弥补的损失。
1983年6月,刘睿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市月山镇。父亲刘春林,在湖南湘潭市湘乡市月山镇水利站工作;刘睿的母亲彭均良,55岁,农民,刘睿是家里的独生子。2002年9月,19岁的刘睿以优异成绩被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录取。在大学里,刘睿品学兼优,思想积极追求进步,2004年6月,21岁的刘睿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2006年8月,刘睿大学毕业就取得了高级中学教师资格。随后到了大理州一所中学任教。2011年11月,刘睿通过公开考试,调入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进修部工作。刘睿善良、宽容、正直、乐于助人、好学上进、不懈努力、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刘睿的这些品质给他的同事和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饮过湘江的水、吹过湘乡的风,从伟人故乡走出来的刘睿,自小骨子里就有一种敢为天下先、兼济苍生的大情怀;有一种为了理想和信仰无所畏惧的果敢和执着。父亲刘春林至今还心疼儿子,“有几次他从昏迷中醒来,大汗淋漓的还艰难地用手指颤巍巍的发微信给他的同事,拜托他们一定要把那个扶贫款发放到扶贫对象家,还记挂着交党费的事。唉,也不好好休息,都什么时候了!”刘春林声音哽咽着,眼眶红红的。是啊,刘睿放不下许多牵挂,还有许多心愿未了。父母祈盼奇迹能够出现,疯了似的到处寻找偏方秘药,可在含泪的一次次祈祷中,这一切终归化为青烟,刘睿住院仅仅40天就去世了,告别了所有爱他和他所爱的人们。
刘睿去世后,遗体于2017年1月2日下午2点在昆明市西山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3号上午,刘春林和彭均良夫妇抱着儿子刘睿的骨灰盒和遗像走下火车,回到老家。当天,上千名父老乡亲和同学朋友纷纷前来慰问和悼念。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副市长文华良也闻讯赶来,一进家门,他紧紧握着刘春林的手 “二老节哀,保重身体。刘睿是我们湖南的骄傲,我们湘乡的楷模!我为我们湘乡出了这么优秀的人才感到骄傲和自豪。”
人一生其实很短暂,生命也很脆弱,不过,看不见的思想却比人的肉体长久和坚韧得多。
沉入夜色的他,在月亮上写下诗歌,爱人,一个大理来的金花姑娘——马俐,捧着这些诗歌在霜风中取暖,她清丽的声音绝望地吟唱着,泪流满面。原来,悲伤与痛苦即是不舍的展现。刘睿,你在哪里?还好吗?你冷吗?
窗外的雨正下,一道道如水溪般哗哗地顺着窗玻璃直泻而下,马俐脸上的泪水也如雨水般倾泻不停,他们相识相知相恋10年,既是师生和挚友,也是灵魂伴侣和亲密的恋人。 “我真的是太想念他了!他那么年轻,那么有理想,太残酷了,我们还有许多美好的未来……”马俐绝望地抽泣着。
2006年8月,23岁的刘睿大学毕业就取得了高级中学教师资格,随后到了大理世纪中学任教。
当时,18岁的马俐因为2008年高考失利,就进了补习班。恰好,刘睿是她的历史老师。马俐因为高考失利,来自家庭和朋友、同学的压力,让她情绪十分低落。在沮丧和迷茫之际,理性睿智、阳光热情的刘睿给了马俐既是老师又是大哥哥双重的支持和帮助。在刘睿的热心帮助下,2009年,马俐顺利考取了重庆一所大学,读的是新闻专业。从大理来到重庆,第一次远离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让从小性格内向、敏感的马俐变得十分迷茫、焦虑和委屈。“刘睿时常开导我,他说,不要因感到委屈而怨天尤人,遇到点委屈也没关系,心胸是被委屈撑大的,有大心胸的人,才能有大志向,才能干大事。”
马俐说,刘睿是上帝派来的一位天使,他善良、纯净,积极乐观,凡事总是替别人着想,宁可自己吃亏受累,也不愿委屈了别人!对自己而言,刘睿就是自己的精神导师和前进的引路人。
随着了解的深入,两人的感情渐渐加深。2013年,马俐毕业后留在了重庆一家报社工作。尽管一个在云南,一个在重庆,可两人彼此牵挂、思念的红线靠微信紧紧相连。
2015年底,给刘睿发微信,说要来看他,可刘睿拒绝了。他说,他准备参加省委党校的扶贫工作队,要去楚雄州大姚县石羊镇杨家箐村当一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春节收假后的第9天,即2016年2月23日刘睿就来到了楚雄州大姚县石羊镇杨家箐村委会,一进村就投入工作,忙碌中的刘睿与马俐的联系渐渐稀少。2016年10月份的一天,刘睿在给马俐的短信中说,他的腿很疼,从来没有这样疼过。马俐发过去的微信,刘睿也不回,电话也不接。一个多月没有音讯,不好的预感骤然袭来,内心忐忑不安的马俐多方打听才得知,刘睿住进了云南省肿瘤医院。2016年11月29日,马俐不顾一切来到昆明,当走进病房,看到刘睿的一瞬间,马俐禁不住泪流满面。病痛的折磨,让刘睿骨瘦如柴,眼眶深陷,因做化疗,头发几乎掉光了。马俐轻轻抚摸着刘睿布满针眼的青紫的手,心疼得连连抽泣。尽管刘睿说话都已经十分困难了,还竭力挤出一丝笑容安慰马俐,说不要难过,他会好起来的,等病好后,他带马俐去驻村扶贫的大姚县石羊镇杨家箐村看一看。马俐流着泪勉强地笑着点点头。因为家人的隐瞒,刘睿并不知道自己的实际病情,但他预感到自己的时日不多了。一天,他从昏迷中醒过来,吃力地让马俐把以前介绍她看的那本书《相约星期二》再翻出来读一遍。《相约星期二》是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自传式长篇纪实小说,讲述了作者的恩师莫里·施瓦茨教授在辞世前的14个星期的每个星期二给米奇所讲授的最后一门人生哲理课。
“我当时听了,喉咙里一阵发热,不敢说话,怕一开口眼泪就止不住。我非常明白,他之所以这么对我说,是因为他心里有数,并且已经做好了与这个世界 ‘告辞’的准备。”
马俐流着泪,紧紧握着刘睿的手,虚弱的刘睿神志清醒时,也是静静的看着马俐,眼底藏着深深的爱与不舍!
马俐咨询主治医生后,得知刘睿所剩时日不多了。眼含热泪、无尽悲伤的马俐,神情恍惚地走在昆明的街头,无助而无奈!周围的人群,熙熙攘攘,可马俐的内心一片苍凉、空洞洞的。“我的心不在了,永远回不来了!”马俐的鼻子一酸,泪水蓄满了眼眶。
2017年1月1日下午4∶30分,刘睿永远离开了人世,马俐拉着刘睿瘦骨嶙峋的手,哭得声音嘶哑,一次次昏倒在床边。医生来拉、刘睿父母哭着来搀扶,马俐却紧紧握着刘睿的手不放开。最后,刘睿停止呼吸后,泪眼蒙蒙的马俐用毛巾蘸着温热的水小心翼翼为刘睿净面、擦手,边擦边流泪。“刘睿,你好狠啊!怎么独留我一人在这世上!太残酷了!你让我今后怎么走完这一生?”看到这一切,周围的人无不唏嘘流泪!
“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有多好!马俐一遍遍地回想着当初与刘睿初始的情景,祈愿时光能倒流,那时的刘睿,健康、硬朗,英气逼人,阳光帅气。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马俐叹命运、恨病魔怎会如此残酷!硬生生拆散了一对生死与共的恋人!
马俐为刘睿写了一首歌: “彩云之南啊,那个离天更近的地方,而你就在云之上,西山脚下,那是你工作的地方;石羊古镇,孔子铜像的故乡在翘首以盼;杨家箐的溪水弹响思念的歌,那是你魂牵梦萦的地方,白云悠悠、情思绵绵,千载难回头,一生难忘怀……”
她说,她正请一个朋友在谱曲,今生今世,刘睿永远活在这首歌里。
生命的延续
正值仲夏,杨家箐村各种果树也开始热热闹闹,结满枝头,贫困户张贺美家门前的两株石榴树高大茂密、长势良好,石榴虽还显青涩,但花儿却开得火红娇艳,笑脸盈盈。张贺美看着这一切,神情惘然:“要是刘睿老师在着的话,我一定要送给他几个大石榴吃吃,你说现在人也不在了,相当难受。”张贺美告诉记者,2016年6月,刘睿到他家家访,就是站在这棵石榴树下,对她说,无论怎样艰难,也要让两个孩子读书,他和队友会尽力相助。“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你贫困的现状,没有知识你永远也改变不了贫困的面貌。刘老师说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我要让我娃娃好好的学习,今后有本事了要报答国家和这些好心人。”张贺美用手摩挲着鲜红欲滴的石榴花说,自己一家要勤奋努力,积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不仅要争取早日脱贫摘帽,还要把日子过得就如同这石榴花一样,红红火火的,才对得起刘睿他们这些好心人的帮助。
朵朵白云,掠过村庄,刘睿,那是你归来的身影吗?一阵阵清风吹过,那是你深情的凝望吗?刘睿最为牵挂的贫困户、78岁的张大熬张大爷家于今年7月盖起了一间70多平方米的新房。张大爷说,盖新房在农村是一件大事,他家几代人都不敢想会住上新房,如今,有了党的好政策,有了像刘睿老师这样的扶贫工作队员的帮助,他才有机会住进新房子。“我建了新房子,搬到了新房子里面,刘睿老师知道了会更高兴的,因为他平常最关心我。如果是他活着,我要请他来屋里坐坐。”张大爷眼里充满了忧伤。
刘睿的生命虽已谢幕,但像刘睿一样用真情谱写的扶贫故事还在继续。云南省委党校教师、驻村扶贫队员、29岁的法学博士周翔宇于2016年7月考入云南省委党校。在刘睿精神的感召下,今年3月份,周翔宇主动向学校申请来到大姚县杨家箐村当了一名驻村扶贫队员,他希望将刘睿的事业继续下去。周翔宇说,是刘睿让他内心充满了力量和信仰。
“刘睿对工作、对杨家箐、对党校负责任的态度让我很受感动。每次在遇到艰苦和困难的时候,就会想到刘睿,就会获得一种力量,让我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为杨家箐的发展,为扶贫事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石羊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77户2618人,分布在12个村委会85个村民小组,有贫困行政村2个,作为省级贫困村的杨家箐村委会,原来有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已经脱贫了5户,还有30户,脱贫攻坚,依然是任重道远。
阳光透明,山色清朗,山风吹荡,袭来阵阵芳香。许多农户的田里,栽上了红玫瑰。为了拓宽产业发展门路,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尽快让贫困户脱贫,石羊镇政府和村委会以及省委党校驻村扶贫队员积极想办法、找出路,找到销售公司,专门收购杨家箐栽种的金边玫瑰,这为杨家箐村的群众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要是刘睿今天看到农户的田地里开满了娇小艳丽、馥郁芳香的玫瑰,内心该是多么的欣慰啊!
作为刘睿精神的直接感召者,29岁的周翔宇于2017年3月份来到了杨家箐村,他说,虽然比较艰苦,但是精神很充实,他现在才真正了解和理解了刘睿所做的一切,才会静下心来,去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刘睿最大的精神财富就是鼓励我们年轻人要有所为,有所做,真正去实现一些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而不是浑浑噩噩的去过。”
刘睿的生命是短暂的,他过早凋零的青春令人叹惋,但衡量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时间的长度,而是生命的广度和厚度。
刘睿的身影离我们渐行渐远,但他撒下的种子却深植于我们的内心,必将在春风春雨中生长、开花和结果。
刘睿的生命已止、但事业未竟。队员们都说,他们将沿着刘睿的足迹、沿着党校10多年来真情扶贫的足迹走下去,将扶贫工作做深做细、做出成效。要对得起这里的山山水水,对得起这里的老百姓,更要对得起刘睿同志在这里的真情付出,不让他遗憾。
刘睿走了,驻村日志上还留着他的签名和笔迹,还记录着他对贫困户帮扶的下一步工作计划。2017年,大姚县有三个贫困乡,18个贫困行政村,一万一千多名贫困群众,2018年,大姚县要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正处于“攻城拔寨”“攻坚克难”的拼刺阶段,刘睿的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刘睿短暂的生命朴实无华,就像每一朵花都是安静的来到这个世界,努力的盛开,又沉默地离去,没有一丝张扬和喧哗;然而,这片土地注入了刘睿的深情和汗水,他把生命中美丽的光阴,献给了光荣的事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刘睿在杨家箐村驻村扶贫的日子,只有212天,时光虽然短暂,然而,这片深情的土地难以忘怀,这里的人民永远铭记!刘睿,用生命谱写的青春赞歌,将永远回荡在云岭高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