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彝山新绣娘

时间:2023/11/9 作者: 金沙江文艺 热度: 17951
曹爱明

  几年前, “秘境彝州·传奇楚雄”媒体推介会在广东深圳中心书城举行,同时举办的还有 “编织梦想·绣美彝山”为主题的彝绣作品展览,这些作品展示了丰富厚重的彝族文化。

  来自楚雄大姚县桂花镇的彝族妇女杞阿花成了明星,她的彝绣作品备受欢迎,特别在她的彝绣 “喜雀啄梅”、 “蝴蝶戏牡丹”前,参观者纷纷拍照留念。有人出价10万元购买,杞阿花抱歉地说: “这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经历过四代人了,在从前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舍得卖,我只是把它带来请大家观赏,展示我们彝族精湛的刺绣手艺。”

  彝族是一个 “把历史穿在身上”的民族,流传至今的彝族传统服饰多达300多种。楚雄彝族妇女大多擅长挑花刺绣,精美绚烂的绣花衣裳,展示着她们精湛的刺绣技艺。彝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和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服饰,就是这个民族典章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表现。那些彝族服饰上跳跃浓郁的色彩,就是这个民族挥彩泼洒的民族精神,就是他们 “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她们用一份勤劳勇敢、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把心里的憧憬、快乐、幸福、爱情、希望、全部美好,都用五彩线密密缝、细细绣,述说着大山儿女对自然、对丰收、生活的迷醉和热爱,诉说着她们爱着的蓝天、白云、土地、群山,就是他们的梦,她们的歌,她们的舞。不难想象,当完成一天的劳作卸下重担,洗去腿上的泥巴,伺候一家人用过晚饭,彝族女性们在灯下度过的时光是何等的诗意。凭着一双纤纤细手,她们把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对生活的信念,对家人的祝福,或是对心上人的思念,一针一线细细密密地绣在了衣服上。这些植根于泥土的乡村艺术家,她们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训练,很多人没有进过一天绣花学堂,有的甚至一辈子没有过正式的名字,但她们心手相传,把一整套民间彝族服饰传承了下来,成为一部生动的乡村文化史。

  彝族绣品丰富多样,包括服饰、鞋子、包头、马甲、钱包、挎包和各种饰品,工艺独特,做工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远,具有很高的社会学、民族学价值,深受海内外民族服饰收藏家们喜爱,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彝族服饰集多种工艺于一身,图案纹样丰富多变,色泽艳丽和谐。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服装配色多采用茶花红、梅红、紫黑、粉红和大红、绿、黄等颜色,与衣服的底色形成鲜明对比。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紫色、绿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有的还在衣领上镶嵌银泡。在衣着上加工装饰的部分有衣领、衣襟、袖臂、项背、下摆、裤筒、裤脚,以及鞋子、帽子、头帕、挂包、围腰等。此外,彝族妇女还喜欢别出心裁地在头巾、衣襟、坎肩、衣裳下摆、围腰、腰带、裤脚、裙边等处,绣上各式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的花纹图案。如一些地方的彝族妇女绣制的小围腰,上部绣一朵较小而精致的鲜艳牡丹花,中部绣一朵较大而艳丽的山茶花,围腰后面的飘带也要绣一些细小的图案。仔细欣赏衣服上的花朵,那热烈的红、清丽的绿、柔情的粉……似春风拂过万千花开,花色凝重充盈,层层渲染,花朵充实饱满,用色大气,犹如生命的本色,恣意绽放。望着这些花朵,让人荡起无限遐想。描花绣朵的彝家女子,赋予了花朵灵动飘逸的灵魂,花朵怒放了她们绮丽多姿的情怀。她们把花朵绣在一个男人的脖颈、胸前、袖口、双脚下,这个男人就成了她的心、她的肝、她的命、她的家,她喜怒哀愁的一生一世。

  杞阿花八九岁的时候,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刺绣针法、配色、画花样等技艺,到了十二三岁她母亲就要她缝制和刺绣衣服鞋子。杞阿花的爷爷是当地很受人尊敬的教师,奶奶是远近闻名的刺绣高手。杞阿花在很小的时候,爷爷一有空就一笔一笔教她作画,奶奶和母亲手把手教她刺绣,对她寄予很高的希望,给她规定了每天的刺绣时间和刺绣任务。如一双鞋子,必须在几天内绣好,她在上学、打猪草之余,就得拿起绣花针。长辈们不仅教如何翻针、顺针,怎样垫绣、引绣,还给她讲其中的道理,刺绣的做花最常用的茶花工艺,怎样用斜十字针组成花纹 (也称十字绣),怎样才能使图案整齐均匀、针脚细密、明处的花形如彩云、暗处的花形隐隐约约,怎样绣才能做到疏密适度、错落有致、精巧耐看。奶奶和母亲还让她观察树林中的花朵和枝头的小鸟,观察彝山的各种动植物。绣花针折断了一根又一根,手指被一次又一次扎破出血,杞阿花经过长期的刻苦磨练,打下了全面扎实的刺绣功底,熟练掌握了各种刺绣技法。她不仅沿袭了民间传统的图案,还以各种花、鸟、动植物形状、色彩进行融合创新,还能绘出数十种不同的图样,如“凤穿牡丹”、 “鱼游荷花”、 “彩燕双飞”、 “蜜蜂采花”以及石榴、葡萄、桃、菊、竹等等。构图匀称严谨,形象简朴生动,色彩鲜艳强烈,生活气息浓郁,富有民族特色。这些图样绣在裹被心、围腰、领褂、飘带、荷包、枕套等衣物上,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山区彝族人民的欢迎。她17岁时绣了一幅 《小松鼠娶新娘》,两个小松鼠抬着轿子,一步一跳行走,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的童趣,获得了远近刺绣高手们的好评。

  杞阿花为了开阔视野,拓宽见识,使自己的彝绣作品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手法更加深沉自然,20岁那年,恰遇苏州人来招绣娘,她就到了苏州、深圳打工。她怀揣梦想走出了彝山,在外闯荡10多年后,她才发现,其实所有的梦想都扎根在生她养她的彝山。于是,她又回家当起了绣娘,致力于把彝绣发扬光大,让这些充满浓郁彝族文化色彩的彝绣产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回到彝山的杞阿花了解到,彝族服饰仍然是一个开发的空白点,国内没有一家大公司是专营这一项目的,于是她和丈夫一起筹建了 “咪依噜彝绣工艺品公司”,杞阿花成为彝族的女经理。

  彝族传统服饰制作工序繁杂,一套彝族服饰的制作少则数天,多则数月,靠几个人是不行的。杞阿花走村串寨,把精通刺绣技术的妇女们发动起来,为她们提供原料和图案,让她们在放牧牛羊、农业生产和家务活计的空余时间进行刺绣,定期收回成品,付给手工费,使彝绣产品不断壮大起来。 “最多时全镇有60多名妇女为我做衣服”,杞阿花说, “起初大家不相信绣花能赚钱,积极性不高,我就发展了几个 ‘堡垒户’,把布料发给她们,提供图样让她们绣花,不少人因此每月有了一笔900元以上的固定收入。看到绣花确实能挣钱,许多彝族姐妹都来找我,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这些年来,手工产品因其 “生态性”颇受市场青睐,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手工产品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批量生产,产量有限,杞阿花的公司每年只有几百套的生产能力,彝绣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杞阿花的产品主要面向海外,在东南亚、欧州等国家和地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可是她却常常因没有产品而丧失赚钱的机会。去年,一个马来西亚客商要与她签定近50万元的供货合同,由于生产能力有限,杞阿花最后不得不忍痛放弃了这笔生意。

  杞阿花的理念是在传统中融入时尚,业务拓展到床上用品等领域以后,产品短缺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因此她想扩大厂房,增加人力,她正在四处奔走,想办法扩大她的彝绣生产能力。

  杞阿花回到故乡成了绣娘。杞阿花认为这是一个美丽的事业,既弘扬了彝族文化,又发展了产业,为彝族姐妹们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希望她们也能够像自己一样,通过继承彝族刺绣的古老手艺,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辛勤劳作,创造财富,描绘更美好的彝家新生活,使彝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