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历史上的六月

时间:2023/11/9 作者: 传记文学 热度: 18646

1888年6月16日,《国际歌》诞生

《国际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著名的一首歌曲。

  1871年6月,参加巴黎公社的法国工人欧仁·鲍狄埃(1816—1887)躲过敌人的搜捕,在郊区一所老房子的阁楼上创作了六节格律诗《L’Internationale》,即后来的《国际歌》歌词,当时配以《马赛曲》曲调演唱。此后鲍狄埃一直流亡国外,同时不懈创作诗歌,宣传革命思想,1887年临终前出版《革命歌集》。一年后的1888年6月16日,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发现了《革命歌集》中的这首诗,并在一夜之间谱好新曲。这首不朽的无产阶级战歌终于诞生了。

  130 多年来,《国际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传唱。整首歌曲庄严雄伟,气势磅礴,表达了世界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革命意志。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逝世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今乐山市)。1912年就读于成都府中学堂(今石室中学)。1914年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习医学。1921年,他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他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成立“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重要旗手。抗日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多部话剧及历史剧,包括《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产生了重要影响。1949年7月,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职。此外,他还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曾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等,其一生著述颇丰,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共38 卷。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 岁。

  

1875年6月6日,托马斯·曼诞辰

托马斯·曼1875年6月6日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早年的托马斯·曼爱好文艺,博览群书,曾以笔名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曼的父亲在他16 岁时去世,被指定的监护人认为曼离开学校后应该选择一份正当职业,曼听从了他的建议,进入一家保险公司实习,但即使在办公桌上誊写清单报表时,他都在找机会坚持写作。

  1894年,托马斯·曼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堕落》并获得好评。1895年,他放弃在保险公司的工作并走上自由作家之路。1901年,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正式出版,这也是他取得世界文坛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品,被誉为“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

  1929年,托马斯·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涉及生死、爱情、美等宏大主题,深邃、思辨、富有哲思。他也因此被誉为是继歌德之后德国文坛的又一伟大作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