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武汉外卖骑手战“疫”微博的审美体验

时间:2023/11/9 作者: 中国文艺评论 热度: 14353
邓韵娜

  2020年新春以来,作为疫区中心的湖北武汉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与牵念,在上下一心的焦灼关切与鼎力支援中,一位坚守岗位的武汉外卖骑手记录日常点滴的微博如同硝烟中的鸽鸣,传达出这座城市的生命脉动与开春消息,吸引了大量网友与其交流和互动。目前,这位微博账号名为“计六一六”的外卖骑手粉丝已接近七万人,每条微博下都有数十乃至上百条评论,成为疫情期间“微时代”即时创作、信息传递与平台互动的正面典范。随着关注度的逐日增长,“计六一六”不但参与了凤凰网的“春天读诗武汉特辑”,还在东方卫视综艺节目《亲爱的来吃饭》中与艺人王祖蓝视频连线,向观众坦露自己冒着感染风险逆行奉献至今的心路历程。在众多网友关注、评论与转发的推动之下,“计六一六”的微博内容从最初的简单图文搭配,拓展成为视角更独特、技巧更熟练的日常拍摄,篇幅和叙述更为完整细致的文字记录,以及接受效果上更为直观、流畅的视频呈现。他那质朴、简练、真挚又不乏诙谐灵动的文字被不少网友赞赏有加,在评论中将他戏称为 “被外卖耽误的诗人”“暗藏在外卖小哥里的作家”。凭借数字媒体技术的辅助,“计六一六”在微媒介平台所展开的微博创作中凝聚的审美艺术特征与全媒介时代背景的融合,是本文试图探讨的核心问题。

一、战“疫”微博中的性情之真

随着微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营销为主体的“微文化”在数字媒介技术的飞速更新与普及之下蔚然成风,碎片化、瞬时性、互动性和个人化体验则成为微文化的共同特征。最能凸显微文化精髓的碎片化特征包括了时空、信息、审美过程与体验的碎片化,也因其过于琐碎、微小、迅捷而造成了微时代大众在信息爆炸中审美关注度降低、审美经验破碎、审美反思贫乏等负面影响。然而,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计六一六”沿着工作路线所记录下的时空与心情碎片,反而因短暂而弥足珍贵,因微小而无比真实,因琐碎而连绵持续。从2020年1月23日开始,由武汉交通管控后的警惕与冷清,到春日降临、城市逐步更生苏醒,整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都经由第一手的图片与文字,越过千山万水,在各地热心网友面前一一呈现。叶嘉莹指出,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向千百年来的读者传达出内心“感发的生命”。“计六一六”微博上毫不矫饰的记述文字之所以能让网友感受到自然流露的诗情,就在于他传达出了真实的内心震颤与感动,令他的文字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与广博的感染力。

  在“计六一六”讲述武汉日常工作历程与体验的一条微博下,一位网友评论道:“让那些坐在家里(不仅是隔离期)看电影看书看社交媒体吸收素材的写手汗颜,由生活里流出来的文字最动人!”“计六一六”回复:“未加修饰的真实才最有力量。”[1]引自“计六一六”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u/713516 2845?topnav=1&wvr=6&topsug=1&is_hot=1。下同。在微博表达中对于真实的推重与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关于诗歌发生论的表述息息相通。《毛诗·大序》里明确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3页。。之后的诗论家如钟嵘、严羽、袁枚等,也都强调了诗歌的本质就在于“性情”的摇荡、吟咏与传达。在“计六一六”微博创作中,“性情”是内在的气息与沉照,在微媒介平台的湖面吹拂出细细的波纹涟漪,映照出点点波光碎影。纵观“计六一六”的总体微博创作风格,其性情之真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真切的体验与情感

“计六一六”微博中所流露出的对于武汉这座城市及其广大市民的真挚情感,并非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肆意煽情,而是通过具体的人、事、物含蓄婉转地传达出这座城市的可亲可爱之处,也让网友对于武汉及武汉人民有了具体而微的审美体验。在表达对于武汉的眷恋之情时,微博文字只是进行了朴素的列举:“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热切想念起热干面、面窝、藕汤、欢喜坨、苕面窝,糯米鸡……当发现华强北有一家名字牛气哄哄的湖北小吃店,如获至宝……”在“爱武汉的100个理由”中,有“湖北省博珍宝无数”,有“小街里藏着这家烧鹅饭”,也有楼底一边择豆角一边招呼他喝凉水的阿姨、东湖月下打太极的小姐姐。张世英认为,“诗作是情景交融的产物,离开了情感,谈不上诗意,但诗作绝不只是对情感的简单记述或复写。那种只是对情感的简单记述或复写,它的语言和对物质性客体的性质、关系、本质等描述性语言一样,是缺乏审美意义的。”[1]张世英:《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7页。“计六一六”微博中关于具体事物与人情的细微描绘,与疫情中坚守岗位的具体行为、记叙彼此辉映并融为一体,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情景交融的力量打动了无数网友。

2. 职业操守与担当

除夕之夜,“计六一六”转发了武汉医生吃年夜饭的秒拍视频,并感叹:“前线的医生年三十儿吃泡面?作为一名武汉的外卖骑手,看到这个有点脸红!我明天要开工,可能的话,多跑几趟医院的单子吧!”大年初一,他在微博记录下“新年第一单,送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同时也记录下与他一样在疫情期间坚守岗位的平凡身影。“送单去沙湖明珠。路过螃蟹岬盒马,他们还在工作,饱含游击队对正规军的复杂情感;路过沙湖公园,发现春天已经到了;路过过江隧道,还在封闭;路过武汉第一高楼,它像大武汉一样,暂时停顿了!”在他的微博中,网友可以看到在下班路上拎着馒头的建筑工人,维持治安的警务工作者,以及援驰武汉的医护人员。“回家的路上,在徐东一路,遇到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我问一个胖乎乎的小伙:‘你们从哪里来?’他说:‘贵州。’我说:‘谢谢!’他腼腆一笑,继续回头搬运行李!老计没啥说的,祝你们平平安安的来,平平安安的回!” 同样的,微博中并没有使用激昂的语言或夸张的滤镜对这些可敬的工作人员进行无限拔高,而是通过图像与文字如实展示了他们的从容与踏实,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理所当然的坚持。

  这份对于本职工作的忠实也是加缪《鼠疫》中的核心观点之一。预感到鼠疫来袭的前夕,贝尔纳·里厄医生宽慰自己:“日常工作才是可靠的,而其他一切都不过是系于毫发之上,一个难以察觉的动作就能断送掉它们。不能纠缠在这些上面。要紧的是把本位工作做好。”[2][法]加缪:《鼠疫》,刘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29-30页。疫情期间,同楼住客塔鲁找到里厄医生,打算组织民间志愿者队伍,里厄告诫塔鲁,加入这份志愿者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生还可能。塔鲁淡然地表示在获得胜利之前自己不会停止工作。不管是里厄还是塔鲁,都避免使用“牺牲”“伟大”之类歌颂“高尚”的词,只是把志愿行动当做一份普通的工作。因为高尚行为听起来遥远而罕见,普通工作却人人皆可胜任。在一次深夜谈心中,里厄说自己对英雄主义和圣人之道都不感兴趣,只想实事求是地做一个“真正的人”。这一份“真”与“计六一六”所强调的“未加修饰的真实”互为注脚,平实中凝聚着无限的情感与力量。

  除了“计六一六”的微博以外,互联网上还流传着一位参与武汉基础医疗设施援建的工人微信朋友圈内容。这位微信账号为“梅西”的普通工人以发微信朋友圈的形式,记录了自己与同镇工友奔赴武汉参与火神山医院、七座方舱医院的建设,并提供志愿服务的全过程。他用手机拍下了凌晨两点还在火神山工地忙碌的众多工友们,记录下艰苦的劳作环境与充实内心,以及同心戮力奋战不休的日日夜夜。在与图片搭配的文字中,有中国传统儒家道德理念在民族集体意识中的存留与延续:“生而为人,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也有普通人民心中的朴素希望:“无论武汉的冬天怎么样,相信她一定会迎来属于她的美丽春天……”齐心战“疫”、共渡难关的背后,有无数普通人默默无闻的坚守与奋斗,而微博、微信这样受众广泛、传播便捷的用户平台,成为他们记载非常时期点滴日常与只言片语最为适用的媒介,在“微时代”中点染出铁画银钩一般的永恒风景。

3. 共同体意识

从“计六一六”的微博叙述中可以看到,他对于城市中的每一位劳动者、身边的每一个陌生人以及微博上每一位关心疫情的网友都抱有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认同感,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关怀与帮助,在人之人之间传递信任与温暖。出门送单的同时,他会帮助邻居购买食物和日常用品,并见证了邻居一家30天内没有离开过门口两米的生活;因为平时乐于助人,帮顾客买药时药店店员给他一瓶医用酒精,他立刻转赠给邮政局打包快递的女性工作人员,因为她们比自己更需要随时消毒,知道她们缺少护目镜后,他又把家里仅有的护目镜和消毒液、酒精送了过去。这些文字与图像的网络传播都有益于进一步增强疫情期间各地网友对于武汉人民,尤其是武汉外卖商家的理解与支持。在武汉逐步复苏的3月中旬,一条总结湖北美食特产网购清单的微博获得了两千多次转发,三千多人点赞,可以视为“计六一六”微博中的城市共同体意识在微媒介平台中的清音回响,也体现出了微媒介互动性强、传播性广的优势。

  微博关注数量激增以后,“计六一六”专门发了一条科普疫情期间出门采购时如何做好消毒防护的微博,并上传了各地输送防疫物资的车辆照片,呼吁武汉网友信任国家的调配力量,不要一窝蜂地前往超市抢购。“面对这场世纪瘟疫,作为普通人的我们,除了守望相助,还可以对别的普通人多怀一些善念!因为瘟疫总会过去,如果只剩下一个互相猜忌的城市,只剩下一个支离破碎的人间……”正是在“守望相助”的信念指引之下,城中居民与全国人民共克时艰。转发“00后”小哥用电瓶车护送老人过马路的新闻时他评论道:“咱们骑手天天在路上跑,会遇到很多人很多的事儿,能帮助别人的时候帮上一把,往小了说会让别人高看骑手一眼,往大了说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些!”这是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平实表达。正是这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让他的微博创作在流露性情之真的同时拥有了更为广泛与厚重的凝聚力与感发力量。

  随着智能科技的更新与发展,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愈发嘈杂拥挤、众声鼎沸的虚拟空间,微时代自媒体平台的风行也使得虚拟自我的问题浮出水面。包括微博、微信、抖音等在内的微媒介平台中,被“PS”(图像处理软件)得几乎失真的自拍照泛滥成灾,在美白的同时将身材比例拉伸至畸形的抖音滤镜无处不在,蹭网红店、借用他人的奢侈品甚至豪宅进行自拍,以构筑虚拟自我角色并在互联网大肆炫耀的不良风气愈演愈烈;另外,以虚拟身份在网络上发泄负面情绪、抬杠、站队、互喷等乱象也屡见不鲜。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之中,以“计六一六”“梅西”为代表的普通人通过微媒介袒露真实自我,传达真情实感,就格外具有“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独特审美意义,从而在众声喧哗中脱颖而出。张世英指出:“针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状况,我以为我们的‘生活艺术化’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心灵美,重在一个‘真’字,像李贽所主张的那样:吐‘真言’,行‘真行’,做一个‘真人’”[1]张世英:《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30页。。对于真实生活的展露,对于平凡岗位的认同,不但能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时时攫取诗情画意的雨丝风片,也对于网络风气的净化有着正面影响。

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继承

1. 劳动中的诗歌

“计六一六”微博中诗歌一般的文字,是他在骑行送单路上的劳作过程中妙手偶得、有感而发,是劳动中产生的心神激荡与性灵闪光。在中国文学传统的源头,诗歌正是与劳动同气连枝、水乳交融的。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描写劳动、抒发劳动中愉悦心情的诗歌。《周南·芣苢》是妇女采芣苢时所唱的劳作歌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因为与采摘芣苢的动作相配合,因此重复性的一唱三叹之中有自然的劳作节律与清新舒展的心绪呈现。“计六一六”在送单路途上的灵感迸发也有同样浑然天成的铿锵律动,在他马不停蹄的骑行与传送节奏中彼此唱和:“绝处逢生,枯木逢春!”“汉街的樱花也开了,也在落!”看到砖缝中的小草:“任你踩踏,我自生长!”拍下街边灿烂的迎春花:“植物肆意生长,小黄花任性的开放!”感叹号的频繁使用彰显出劳作的强度、密度与积极的态度。《魏风·十亩之间》描述辛苦采桑之后归家的惬意与满足:“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在“计六一六”“被迫休息”的间隙,被日常劳作洗涤过的内心益发澄明宁静,有何似人间的轻盈幽眇:“小时候最爱做的事就是看天空看云彩。自家的房顶,卧在躺椅上,看着天空的云彩飘来散去,变幻万千;想看到蔚蓝的天空深处,无尽的星空,神秘的宇宙。后来很多年,我再也没有抬起头,仰望天空,宇宙曾离我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尽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低头刷手机几乎占据了大部分人的休闲时段,正是繁忙而充实的劳作让人有了仰望蓝天的悠远情怀,有了远离快节奏的字节狂欢。

  

  图1 “计六一六”微博截图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品评《周南·芣苢》时指出:“‘采采芣苢’,意在言先,亦意在言后,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1]谢榛、王夫之:《四溟诗话 姜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40页。《芣苢》中的自然气象与其创作中的“意在言后”有着莫大关系,也与后文中关于“现量”的表述遥相呼应。“现量”说反对对于文字的刻意推敲以及诗中人物的有意揣摩,强调“因景因情,自然灵妙”,反对先入为主的“妄想揣摩”。《芣苢》的自然风旨即在于创作者在劳动中自然唱出了“采采芣苢”这一朗朗上口的回环节奏,并没有事先进行刻意构思与雕琢,即“意在言后”。“计六一六”微博中的图像与文字也都来自于忙碌送单过程中的惊鸿一瞥,即景生情,无暇刻意安排,因此反而不落窠臼,在明澄不染的心境中倒映出沿途的风景,捕捉意料之外的灵光一闪,营造出“意随笔生,不假布置”的效果,浑然天成。

2. 诗画交融

诗与画的对举与交融也是中国审美文化中的一大传统。苏轼赞赏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张舜民写道“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形诗”;谢榛评杜甫《绝句》中的“日出东篱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2]谢榛、王夫之:《四溟诗话 姜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7页。,称其“一句一意”,摘出一句也能成诗,就是因为每一句诗都对应着一幅相应的画面。“计六一六”微博中对于即目之景的拍摄及其文字搭配,用现代摄影代替了传统“取影”,将目前之景直接呈现,可以说是“诗画交融”传统在媒介技术发展之下生发出的新面貌。不过,“计六一六”微博中的摄影图片及其配文也并非一览无余,而是传承了传统诗歌中“隐秀”的特征。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论述:“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手机所拍摄的图片直接将身边的风景“状溢目前”,尤其具有“秀”的特征,但他的微博之所以打动并感染了无数网友,还在于目前之景、片刻心绪的背后,蕴藏着无穷的情外之词与言外之意。另外,刘勰也强调了“隐秀”的“自然会妙”,这与“计六一六”在劳作中的妙手偶得也形成了呼应。

  “计六一六”微博图文的“隐秀”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手机拍摄中对于画面的选择。武汉交通管控后,“计六一六”拍下了空无一人的大街:“干干净净的武汉,疫情中心的武汉,春节的武汉,雨中的武汉,很安静。”洁净与静谧是眼前之“秀”,900万武汉人足不出户的忧虑与焦灼、无数医护工作者不眠不休的一线奋战、全国人民的积极援助与时刻牵念则是画外与言外之隐;武汉逐步复苏以后,他拍下枯枝上绽出的新芽,街道边的野草闲花,以及湖畔柳枝间碎金一般的光影,有“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的天然诗意,这些微小的图景之外,隐藏着防疫工作的逐步胜利与对于未来的无限希望。

  其次,语言表达上的含蓄。武汉交通管控初期途径武昌医院时,“计六一六”目睹了家属寻医问药、医护人员抢救病人的多个并行场景:“很平静,周围站着的人,拦着的绳子后面的保安,拦路的铁马旁的医护,身后商店的老板,都很平静,但我觉得好像一座山向我压过来,我只想背转身,离开。”他并没有将触目的景象拍摄下来,而是尽量用平实的语气描述眼前之景,情感表达上的内敛与留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诗教中的温柔敦厚,也让网友感触良多,回味无尽。

  最后,激发网友的联想与感慨。在一条微博中,他拍摄了商业街大型布朗熊雕塑的特写,配文是“孤独而悲伤的小胖熊!” 照片中深棕色的布朗熊形单影只,独坐街心,青石板地砖因为被雨水淋湿而呈现深灰色,背景是红棕色的墙砖、黑色的钢筋与灰色的玻璃,棕色与灰色的搭配在阴沉的天空之下显得愈发沉重。可以想见,往日的熙攘人流与街市繁华中,萌萌的布朗熊吸引了多少游客驻足合影留念,聆听过多少欢声笑语。如今无人陪伴的布朗熊像是被世界遗弃了,光洁浑圆的头部反射出无人城市的倒影,浑身的雨水痕迹让它看起来仿佛是在哭泣。网友评论道:“会好起来的。雨会停,街道上会重新人头攒动,歌声与欢笑,都会回来。而所有流过的泪和逝去的名字,会被铭记下来。莫失莫忘。”也有网友表示,疫情之后要去青山鄂州街看望这只小熊,“它只是在静静等待晴天”“也等待着武汉的春天”。五花八门又情真意切的留言通过微媒介平台实现了“秀”外之“隐”的无尽延续。

  

  图2 计六一六微博截图

3. 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核心观点,“计六一六”的微博图文同样以“隐秀”的方式含蓄传达了儒家道德理想。除夕当天,他在微博“晒”了自己的年夜饭,有三文鱼、丸子、饺子和卤肉:“希望大家都吃好!”当晚转发了医护人员吃泡面过年的新闻视频,他写道:“作为一名武汉的外卖小哥觉得很愧疚!对不起啦!”疫情逐步稳定后,他在日志中回忆:“1月25日大年初一的中午,我往街道卫生服务中心送了好多份鲍汁捞饭……2月14号,听闻这里的一个叫柳帆的护士感染病毒离世。我总是在想,大年初一的鲍汁捞饭,不知道柳帆有没有吃到!”对前线医护人员的“见贤思齐”,在危急关头的挺身而出,以及对于抗疫烈士的深切缅怀,都含而不露地凝聚在“希望大家都吃好”的朴素愿望之中,可谓平淡而山高水深。这份平实与质朴背后则隐藏着儒家伦理体系核心“仁”的真谛。《论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5页。,孟子将其进一步阐释为“仁者,爱人”。“计六一六”将美食作为自己繁重工作的最佳犒赏与生活享受,因此希望奋战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也能获得同样的抚慰,是“己欲立而立人”的自然流露。《论语·里仁》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2]同上,第36页。而“计六一六”“战疫”期间的微博创作正是始于“终食之间”的推己及人,完全来自于性情之真。如果说“言志”侧重于主观的个人性情,“载道”偏向于实用的社会价值,那么“计六一六”关于“吃”与“送单”的微博创作则打破了“言志”与“载道”之间的界限。不使用华丽的语言进行自我渲染,不假修饰地传达并实践内心的真实所感与朴素心愿,也是他的文字能够打动无数网友的重要缘由。

  “言志”与“载道”的交融同样体现在“计六一六”对于其他劳动者形象的呈现之中。疫情初期,他拍下了一位坐在台阶上打盹儿的环卫工人:“没单,在路边晒太阳,我对面有位清洁工大哥也在!阳光很暖,就是刚才撞了一下的膝盖还有点疼!”虽然素不相识,但是同样在特殊时期为城市的运转而辛勤劳作,使得彼此之间因为共同的承担而具有了天然的亲切感。在短暂的间歇之中,他们享受着同样的阳光,也承受着相通的身体知觉。3月份的微博里,他拍下了在拥挤车流中顺利掉头的公交车:“都说了武汉的公交师傅很厉害,这下相信了吧?大雨中回家的路上,看到接送医务人员的公交司机这样调头,一点都不担心,因为我很有信心!”照片中,公交车车头对着摩托车与密集车流,车尾贴近街边门柱,险象环生,但最终顺利转入镜面般湿滑的街道,白色的车身搭配被大雨冲洗得极为明净的街道,以及街旁棋盘般规整的乳白色楼房建筑,映衬着画面左前方穿着白色防护服的医护人员,营造出惊险忙乱之后井井有条的秩序感。无数普通劳动者的工作日常,对于进入平稳未来的期望,以及中国传统民胞物与的思想在率真自然又活泼随性的文字与图像背后默默隐藏。一些热心网友被他文中的无名劳动者所感动,募集了善款,他收到后分发到了九位环卫工人手中,“为啥选他们?我已经认识他们了,就有了因果纠葛,就是他们了”。同时拍下了他们各拿着500元善款的手部特写:“就是这九双劳动人民的手,谢谢你们的坚守!老计保证:以后绝不乱丢烟头!”这样的图文结合体现了“道”与“情”的自然融洽。

三、城市中的统一审美经验

疫情期间,“时差岛”官方微博将Gopro相机镜头安在“计六一六”的头盔上,以接近五分钟的视频形式呈现出“计六一六”日常的视角,从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他工作中的前进速度与转瞬即逝的风景。晃动不已的镜头下,武汉这座城市的无数街巷与万家灯火构成了“计六一六”微博创作的全部世界,凝聚为其微博中瞬间剪影与语言碎片的统一审美经验底蕴,具有实践与审美的双重意义。因此,“计六一六”微博中许多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偶遇的平凡事物在他独特视角的发掘之下呈现出了余韵悠长的审美意蕴。例如被抛弃在绿道中的共享单车,寒冬过后,破损的车胎与轮辐之间长出深深浅浅的荒草,六瓣叶片构成环形,在阳光的照耀下,小黄车被翠色的繁星环绕,鲜明的黄绿色对比映衬,让废弃物有了耀眼的光泽。配文是:“瞧瞧我发现了什么?有一种湮灭的气质和颓废的美!”网友认为这很像行为艺术。还有一组以砖缝间的小草为焦点、以高楼大厦为背景的摄影图片,“群星城长草了!路过群星城,偶然看见往日熙熙攘攘的前庭长起翠生生的小草!它们从地砖缝里探出头来,打量试探这个世界。它们逆风生长,迎风招展,毫不掩饰对身后楼面上家养花草的嘲笑!”“草”是“计六一六”微博中四处点染的意象,似乎也是对于他以及无数普通工作者草根身份的自喻。将日常工作实践中的真实体验与情感认知凝结成诗,实际上就是将切身城市体验中日复一日积累、冶炼而来的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生产融合无间,使得工作与闲暇中碎片化的体验与感悟能够迅速进入统一的审美经验,萃取出充满诗意的图像和语言,从而突破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消弭生活实践与审美体验、生产与艺术、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界限。

  

  图3 计六一六微博截图

  统一审美经验对于个人与集体界限的打破则要借助于微媒介平台的传播技术。古代诗歌中常常会产生漫长时空对于肉身隔绝的慨叹,如“惟愿长无别,合形作一身”“与君非一身,安得不离别”,等等。微媒介平台则通过文字、图片和影像的即时传送连缀起了相隔千里的身体感官,使得“计六一六”的战“疫”微博在继承传统审美文化的同时,借助数字技术拓开了审美经验的新维度。他的快递工作是维系商家与客户之间、广大市民彼此之间的媒介,他的战“疫”微博则是连缀起武汉与全国网友的媒介。在双重的媒介作用之下,他通过微媒介平台建构了一个网络空间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同样兼具了审美与实践的意义。网友不但将他的文字与摄影作为艺术对象进行品评与鉴赏,同时也在他的发动之下为环卫工人、保安等底层工作人员进行募捐,为他们购买水果和防护用品,让广大网友在审美与实践活动中祛除了消极情绪,提升士气。

  本雅明认为,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印刷机器所制造的新闻报纸割裂了统一的审美经验,机械复制的艺术品也失去了往日的“灵晕”。以波德莱尔为代表的现代诗人是都市中的游荡者,在拥挤的人群中迷失了自我。人群遮蔽了自然,麻痹了感官,机器的喧嚣与人群的庞杂打破了完整而稳定的经验,诗人只能在路人的匆匆脚步中攫取断碎的面容、表情与瞬间的目光交汇,因此本雅明把波德莱尔比喻为“拾荒者”,只能在城市街头捡拾零星的体悟与感受。“在所有构成它的这种生活经验之中,波德莱尔唯独挑出他被人群推搡作为决定性的、特殊的经验……为此,波德莱尔付出了他的全部经验。他标明了现时代通感的价格:灵晕在震惊经验中分崩离析。”[1][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第187页。

  然而,随着“微时代”与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作为诗人的“计六一六”不再是人群中无所事事的游荡者与拾荒者,而是在人群之中进行传递与沟通的劳动者与摆渡人,工业时代中个人与群体、诗人与劳动者之间的森严壁垒被迅疾传播的信息洪流所冲毁。面对人群,“计六一六”不再有波德莱尔的疏离感与陌生感,更不会被汹涌的人潮任意推搡。相反,“计六一六”正是为人群之间的互通有无而服务的,对于他来说,人群不再是转瞬即逝的面孔,而是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不管是除夕之夜驻守前线的医护人员,还是身边的环卫工人,请他帮忙买菜、买药和抓猫的客人,甚至一个需要帮助的陌路人,都在他的文字中得到了清晰的呈现。在城市中日复一日的穿梭与劳作令他对于整座城市具有完整的审美经验,因此人群无法遮蔽自然,机器也无法震碎体验,一草一木,甚至一辆废弃的单车,都能引发他的诗情与审美感受。也正是因为统一审美经验的持守,使得他在微博上的碎片式记录能够在瞬间打动网友的心魂,于匆匆一瞥中目击道存。

  虽然微博书写侧重于个人化、碎片化与瞬时性的记录,但当个人抒写与历史的洪流相纠缠,个体经验与瞬时事件都获得了宏大背景与深沉底蕴 。“计六一六”通过手机快速摄影、录频与只言片语所呈现的瞬时性横截面,让个人直面时代,用瞬间记载历史,战“疫”期间微博的灵活性、广泛性功用可见一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