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电影是中国特色的“类型片”,曾有“中国电影市场的救市良药”之称,其发展几乎贯穿整个中国电影史。然而,新时期以来的武侠电影发展并不乐观,其最大的缺憾就是侠义精神的丢失和艺术“诡道”的盛行。关于“侠”,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里留下的那些“其言必信、其行必果”的古人,以及金庸小说里讲述的“除恶济困”“救苦救难”的民间英雄们。正因为有着多种文本的衍说和表现,侠义精神才得到深化和发展,侠文化才能够源远流长、经久不衰。2000年以来,中国影坛相继出现了《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剑雨》《师父》《绣春刀》《箭士柳白猿》《长城》等多部武侠电影,在此期间,“商业大片”的制作和营销理念飞速成长,中国化的视觉呈现和好莱坞式的专业剪辑大体融合,武侠电影在技术上日臻一流。然而,武侠的价值核心和电影的审美规范却越走越偏,制作方往往靠堆砌大量的视觉奇观刺激消费者,打着传统审美的幌子欺骗观众,借助此类艺术“诡道”遮掩叙事薄弱背后的价值缺失。以张艺谋近年来的作品为例,从《英雄》《十面埋伏》《长城》到《影》,丰富的传统文化已落拓成一副干皮囊,武侠电影已成了精神空虚的“皮影戏”。
一、“失魂落魄”的武侠大片
200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正式使用“文化产业”概念,电影被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轨道;2010年初,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电影产业开始急剧发展;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开始施行,市场因素对电影的影响更加增强,原有的电影市场生态环境发生了重要改变。[1]
图1 中国电影票房走势[1] 牛晶:《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如图1所示,从2005年的16亿到2010年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再到2017年的559.11亿,中国电影票房每五年上一个大台阶,实现了爆发式增长,电影产业借院线补贴等配套措施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在此背景下,以“第五代导演”为代表,中国的导演纷纷转型。第五代导演本是主体意识自觉和强化的一代。他们从压抑年代走来,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马上怒放,尽情地用镜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显现出一种鲜明的批判力量,可以说是有情怀有担当的一代导演,在20世纪80年代曾给中国影坛注入了一股生机。然而,也是这一批导演,打开了中国电影的“潘多拉魔盒”,电影的功能被重新审视,在响应市场商业需求、盲目迎合大众审美的过程中,武侠电影的侠义精神开始走向没落。
首先,商业化的特点之一就是要糅合多种元素以拓宽受众面,单一的武侠类型适应不了新时代的营销策略,而必须融入爱情、历史、战争等各种元素以吸引观众眼球。如此一来角色的关系网必然更加复杂,角色规范的呈现也更加困难,然而编导们往往在这上面捉襟见肘、主客不分,致使武侠价值的混乱和失范。影片《十面埋伏》在传统武侠故事之外融入三角恋、谍战元素,然而武侠之义还未见端倪便草草下马,一场诡异的三角恋情反客为主承担起了叙事,人物的行动规范完全被男女之情支配,整部电影空有武侠之形却全无侠道之义;影片《长城》接续神怪武侠传统,在此基础上加入异域元素,人物表现出保家卫国的大义凛然,然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却被置换成“互相信任”的中外合作模式,一位中国女将和一位跨国大盗就这样在“打怪”过程中建立起纯洁友谊,与中外观众的期待完全不对路。
其次,为赢得票房过度追求视觉效果和叙述形式而轻视叙述内容,并借此掩盖叙事薄弱背后的价值缺失。影片《无极》设置了一个宏大的史诗格局,搭建起一座瑰丽的魔幻叙事金字塔,也展示了神仙打架般的凡人斗法,但众多大角儿走马灯似的厮杀完后追根溯源竟然是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倒三角”式金字塔的底部支点并不是武侠精神,侠义价值的缺席致使整个叙事架构都变得可疑。新千年的武侠电影往往过于重视商业性的元素整合和视觉呈现,而忽略了侠之为国为民的人文内涵,对前者的重视丰富了视觉感官,对后者的忽略则导致侠义精神的枯萎,最后作用在观众身上的合力就是:眼前刀光剑影大呼过瘾,心中疑点重重无力吐槽。以大投入、大制作、大宣传等特点标榜的武侠大片,在这场商业大潮中丢失了赖以为本的武侠精神,过度迎合市场和观众致使电影艺术滑向“诡道”,武侠电影的侠义之魂和文化之魄都迷失在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市场“大雾”中。
这些问题在张艺谋的《影》中体现得更加明显,与其旧作及同类型其他影片相比,《影》最鲜明的特点是“水墨中国风”——色彩在张艺谋的手中不仅作为一种形式,而且参与电影主题的构造,成为电影表达的内在元素。张艺谋在《影》中抛开以往饱满的高亮色块而采用极简的黑白两色,并将之与人性的善恶相关联,以黑白中间的灰色地带隐喻人性的复杂。然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学者针对此点指出“山水水墨精神本来是逃离权力和欲望的,而电影中却只有欲望和权力”,进而指明《影》形式和内容的悖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