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习惯说“文学是人学”,但究竟什么是“人学”,却很少有人去深究。在我看来,“人学”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人的关怀。人虽然被称作万物之灵,具有在地球上的主导能力,但其实,人又是很脆弱、很卑微的,特别是作为个体的芸芸众生。最基本如时间的有限性,每个人都有“人生短暂”的感觉,对生命意义的探究也成为哲学界的基本话题。此外,在更具体的生活中,现实的困窘和心灵的阻厄固然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更不用说那些为贫穷、恶政所欺凌的底层民众,所以,文学要真正实现“人学”的主旨,对人,特别是对普通百姓给予同情和关注是基本的要求。具体说就是:揭示复杂的人性世界,展示其善与恶的斗争,爱与恨的交织,并进而呈现人们生活中的艰难与奋斗,追求与渴望,表达对美善的张扬和对丑恶的鞭挞,宣示出深切的人道主义精神。
所以,读到宋世明的这两篇小说,我颇为赞赏。虽然它们的艺术技巧还难称完美,但它们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普通百姓,并以对美和善的赞美,展示出卑微日常生活中生命的光彩,是对普通大众生活有意义的张扬。
《大桥照相馆》就是这样一篇作品。作品写的是几个南京普通市民,围绕一个一度在生活打击下准备放弃生命的女子在众人帮助下重振信心的故事。故事题材并不算很新颖,但作品着力于人物心灵,在细微处展示生命光华的主题却很成功。无论是当年的业余照相师傅夏大民,还是想方设法帮助别人重塑生活信心的理发店老板王宝堂,以及那个重获新生后念念不忘当年的救命恩人、想方设法知恩图报的安徽妇女陈芳莲,都是生活中最普通的人,也都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和伟大行动,但他们都具有内心深处的善,正是这种善支配着他们,让他们尽力来帮助别人和感恩别人。这种来自于普通大众的美和善,质朴、内蕴、单纯、日常,正因为如此,才具有真正的生活感,很容易让我们想到身边的人和事,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为他们感动,自己的心灵也变得美好、善良起来——我想,这样的效果,就真正实现了文学最基本(或者说最根本)的目的吧?
《如梦之梦》也是这样。作品写的是一个儿童成长主题的故事,既写了儿童心灵在功利化成人世界中的受压抑,也写到父亲对儿子独特的爱——正是依靠着父亲的爱,儿子才能够逐渐摆脱现实中的困境,得到健康的成长。在成人世界里,儿童是弱小无助的,特别是乍对现实,往往要经历心理的适应和转型过程。作品对不无冷酷和自我中心的世界暗含着批判,对儿童心灵则有非常细微的体察和认同。在如此细微又很具温情的独特视角里,人文关怀的立场尽显无遗。
从艺术上说,两篇作品风格有一定差异。《大桥照相馆》基本上属于写实,在时空交错中讲述一个跨越时空的情感故事。《如梦之梦》则跳跃性较大,故事情节隐含于隐喻之中。就艺术方面而言,我更认可《大桥照相馆》,除了结尾略有蛇足之感,前面的叙述都很精彩。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小说很有地方色彩。热河路、长江大桥、白玉兰灯、工农兵雕塑,故事以南京为背景,地名、景观都属于南京,人物性格也颇具南京文化的气息。南京人素有“南京大萝卜”的称谓,意指其性格单纯、善良,缺乏心机和城府。《大桥照相馆》里的几个人物,就可以看出这种“大萝卜”性格特征。我以为,这种地方色彩在根本上同样得益于作品的生命关怀色彩。它始终着眼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人物就有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并不复杂的主题,以及具有强烈地方文化色彩的人物故事,虽然探究了人性的细微,展示了生命的关怀和温暖,却丝毫不显得玄妙,然而,它却直接而深刻地触及到了读者的心灵,让人不自觉地感慨和感动。我以为,对于短篇小说作品来说,这已经是非常好的艺术效果了。特别是对于创作历史还不算长的宋世明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很不错的开端。正因此,我对他的创作前景充满期望,希望他的大作品早日问世。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