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流失的生活

时间:2023/11/9 作者: 雨花杂志 热度: 12092
许仙

  流失的生活

  许仙

  我出生在钱塘江畔一个叫三角街的自然村,地处沙地,离城市很近又很遥远。所谓沙地,便是钱塘江移位时,从江中涨起来的滩涂;一片盐碱地,最初基本上不长起花(庄稼),荒无人烟。我出生前夕,父亲雇了条水泥船,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脚,从老家党湾镇迁徙至此。从我有记忆时起,三角街已经很热闹了,路上有几家很小的供销社代销店、剃头店、豆腐店、铜匠店和茶馆等,故而称之为街。居住在这儿的人家,都是从四面八方迁徙过来讨生活的穷人,淳朴、善良,民风非常好;就好像数百年来,他们就一直生活在这儿。他们与外界很少接触,过着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日脚。

  二十多年前,我走上文学之路时,就是拿三角街的街坊邻居作为素材来练笔。当然,这一系列小说,至今都没有发表过,但为我创作这个长篇小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么多年来,它们时常在我脑海里转悠,几经沉浮。直到三年前,三角街被土地征用也有三年了,那儿早已面目全非,三角街也不复存在了,我回老家探望父母的途中迷了路,令我十二分纠结,这才导致内心深处藏着捂着的东西,突然泛滥,而且心很痛。从老家回省城后不久,我就有了再写它一写的冲动,开始打腹稿,谋篇布局等。不久便写下了第一章《自闭》,随后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才终于完成《德城记》这个长篇。

  小说中的德城,自然不是现实中三角街的模样,而是我心目中的模样,它更合适用来讲这个故事——我想讲的故事,在有着数百年文化历史底蕴的江南古镇,在有山有水落后古朴的地方,有那么一群人——他们都是我的至亲,我的父老乡亲,他们生活在那个干净的世界里,他们原本过着那样的生活,他们应该过着那样的生活。但这一切,如今都不复存在了,彻底消亡了。我亲眼目睹了它的流失,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来,令他们富起来的东西,又令他们穷到了极点。富裕的物质生活和贫穷的精神世界,给予了他们双重打击,他们彻底玩完了。这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尽管德城这个桃源式的环境是我虚构的,但它的气氛与三角街非常吻合,而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我孩提时代的街坊邻居,都有一个原型或多个原型玉成的,来源于生活,有时代感和艺术感染力。像陶园先生就是教我们读书的村小校长,刘寡妇就是开茶馆的儿媳妇,周傻便是我小学同学……,他们是我美好记忆中最珍贵的部分,他们的故事伴随我走过丰富多彩、快乐有趣的童年和少年。尽管我背井离乡二十多年,但在省城生活了这么久,远不及他们的零头。我不知道我的女儿、以及她的后代,还能去哪儿体验这样的生活。但我知道,消失的和正在消失的这一切,都弥足珍贵。我写这个小说,就是想留下一点东西,让我的女儿和她的后代知道,她们的前辈曾经有过那样的生活。同时也为了小说中至今依旧生活着的人,他们离开了土地和天空,离开了劳作,被一一单独关进数十层楼高的大厦里,过着发呆的日脚,就像我的母亲,被硬生生地割断了地气,才两年工夫,人就一下子弱了,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这个小说,也是沉痛的纪念。

  《德城记》以民俗风情画《清明上河图》那样通过散点透视的技法,勾勒出有着八百年历史的江南古镇——德城,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下,一组栩栩如生的小镇人物群像,如:教书先生陶园、被天打煞的缺嘴巴老莫、相信夭折的子女都在那边幸福生活的母亲晚霞、挖空心思怀上孕的刘寡妇、生来就有鬼的周傻、老中医叶老先生、醉仙楼姜胖子、棺材铺杨老板、陶丝丝与夜巡员黄天柱和邮递员雷生的恩怨奇遇……把一个个看似互不关联的生活画面、人物、细节连成一体,看似各自独处却又彼此依存,看似一团和气却又勾心斗角,看似龌龊卑下却又透着质朴温情,看似油滑世故却又弄巧成拙,看似互相攻讦却又恪守最后的底线……最终汇聚成一幅江南古镇特有的生活氛围、民情世故、文化传统及生活细节,看上去混乱荒诞但事实上天然和谐的中国式人情社会图。《德城记》从患有自闭症的德城现状落笔,一直写到它在开放中彻底崩溃,以一条若隐若现的情节主线,演绎了德城在人类文明史上无法逃避的悲惨命运。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