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九十九间半

时间:2023/11/9 作者: 雨花杂志 热度: 12941
杨守松

  就在这时尚与现代的城市化中心地带,一垛青砖围墙圈出了“九十九间半”!

  民间传说:中国最大的帝王宫殿是北京的紫禁城,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僚府第是曲阜的孔府,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平民住宅是南京的甘熙故居,九十九间半。

  甘熙故居始建于嘉庆年间,为甘熙父亲甘福所造,旧名“友恭堂”。因为民间建筑是不能过百的,所以实际上逾300间的大院只说是九十九间半。

  九十九间半,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故事。

  故事中的故事是昆曲。

  甘熙(甘贡三)不仅善诗词,工书画,且精通音律,酷爱昆曲,有“江南笛王”之称。

  1935年夏,甘家花厅丝竹声声,一个名叫“新生社”的昆曲曲社宣告成立,甘熙之子甘南轩任社长。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上流名士,才子佳人,往往鱼贯进出。艺名为红豆馆主的爱新觉罗· 溥侗(溥仪的堂兄)、梅兰芳、奚啸伯、童芷苓、言慧珠等,都是曲社的常客。拍先雅韵,绕梁不去。

  1936 年一天晚上,甘家大院悄然走来一位中年人,身着西服,器宇轩昂。也不张扬,也不问询,径自循声去了花厅曲社,进门后独自端坐一旁。

  曲友们知是不俗之辈,却也无暇顾及,只管唱曲。不知是谁,唱了《浣纱记》的一折,“清秋路黄叶飞”,伍子胥功勋卓著,尽忠报国,却是惨遭陷害,英雄末路!

  来人表情凝重,黯然神伤……

  有耐不住的,问:先生大名?

  先生谦恭有礼:我是张学良。

  原来,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在南京时,蒋介石只许他去两处,一处是夫子庙,另一处就是京昆票社。

  见此情景,曲家曲友,无不震惊:一个被陷害,一个被幽囚,难怪,2500年的故事,穿越了时空!

  美丽的昆曲之花,很快就被丑陋的战争摧残。日本鬼子的铁蹄血溅石头城,甘家大院人去楼空,丝竹弦断。

  抗战胜利,雅韵回归,薪火相传。南捕厅每月都有票友会,全国各地戏曲爱好者、昆曲戏迷,以至知名人士,纷至沓来。“甘家大院”成为戏曲界一座“朝圣”的殿堂。

  1948年,为庆贺甘贡三六十大寿,在大院举行堂会。先生亲自粉墨登场,和子、女、孙、媳、婿等合演昆曲《天官赐福》,一时传为佳话,至今无人可及。

  1951 年,严凤英在南京时,到大院“友艺集”清唱京剧,和先生的儿子甘律之相识。两人兴趣相投,丝竹为媒,成为连理。他们结婚和生活过的房间至今仍保存在大院内……

  九十九间半,至今已走过了二百多个春秋,时空沧桑,千变万化,高楼大厦慢慢将她掩埋,将她遗忘,直到1982 年,全国文物普查时才被“发现”,原来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心,还藏有这么一片虽然被肢解成民居和杂货店却依然隐现出当年恢弘气势的巨型院落!

  2009年2月23日下午,乍暖还寒的天气,绵绵细雨无声地洒落,我站在甘家大院门口,望着马路对面的金融票据中心、工商银行大楼、现代大厦、还有迪斯科KTV——

  就在这时尚与现代的城市化中心地带,一垛青砖围墙圈出了“九十九间半”!

  近年恢复建筑的“甘家大院”面积为9600平方米。现为南京民俗博物馆。这是一组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从北门的“南捕厅15 号”进去,就走进了一段“城南旧事”浓浓的氛围之中。

  3月5日,我从北京到南京,再次来到甘家大院,见到了甘贡三的外孙汪小丹女士。就如昆曲一样,身为南京曲社社长的她,雅致而清秀,一副大家闺秀的文化情怀,她说她外公甘贡三就像武训劝学,逢人便说昆曲怎么怎么好,对她说,小孩子少玩点,多学点昆曲。还说,趁我还在,多学几首啊,我走了,你们就没地方学了!

  汪小丹7岁就跟外公学昆曲,第一次学的是“春香闹学”,9岁就上电视台录音,“外公吹笛子,我唱。”

  汪小丹说,现在每每走进甘家大院,就觉得前辈老人在天上注视着我,审视着我,听我唱,看我演……

  就为这,汪小丹总是忙忙碌碌,为曲社尽心服务,每周三下午,还要去大院边上的府西街小学辅导昆曲,难得给自己放假去深圳看望女儿,不知怎么被那里的曲友知道,就要和她见面,向她求教……

  耐人寻味的是,同是九十九间半:1982年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 年是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符号从南京走向了全国,文化自觉从民间走进了官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