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有时比程序还管用,熟人有时比规定还吃香。“找找熟人”,已变成许多中国人要办事前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中国的人际关系中有一种很值得探究的社会现象——熟人现象。居于世俗社会,食的是人间烟火,中国人有事要办,有难要解,往往想到的就是求助于熟人,而熟人之间,往往也愿意互相关照,互相帮忙,有福同享。人在社会上生活,有熟人,熟人多,就吃得开,兜得转,路子宽,办事就方便;相反,没熟人,熟人少,“两眼一抹黑”,办事就困难,弄不好还要被晾被耍被宰,让人很是不爽。于是,熟人就成为资源,要办事找熟人和乐于帮助熟人办事就成了“熟人现象”的重要特色,成为“熟人社会”的通行规则。
熟人现象之所以能在中国社会通行,是因为有它厚实的通行基础。中国人对待他人,与生俱来就有亲疏之分。一些人居于某一个工作岗位,特别是在基层面对民众的服务工作,其从业精神、工作态度、办事效率都可以因人而异,对熟人和对陌生人绝对是不一样的。熟人来了,他会有一种亲切感、贴近感,可以满面春风,热情接待,认真负责,周到服务,想方设法让对方高兴而来,满意而去。相反,面对陌生人,本能地就有一种疏远感、排斥感,常常是硬梆梆冷冰冰的,脸板得刀砍不进,嘴翘得可挂油瓶。一些人的这种德性,就是形成熟人现象的肥沃土壤。
久而久之,中国人要办事就生出了一个熟人情结,许多事情,有熟人和没熟人,找熟人和不找熟人,办起来效果确实不一样。许多生活中的俗事杂事,看起来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都是不得不办的实事,如果办得不顺,也可能变成令人头疼的难事。譬如想找位专科医生看个病、做次检查,或是要买一张热门时间热门线路的车票,没有熟人,就可能碰壁。这时候,有熟人就可以显出他的威力他的价值来了。熟人只要轻轻地施以援手,一操作一斡旋,办起来就顺畅多了容易多了。你陌生人不得其门而入的事情,他熟人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搞定,一张便条便能够摆平。熟人的威力就是这么强大,熟人的功夫就是这么神奇,熟人的能耐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偏偏就会遇到那么多的事情,每天把眼一睁,把门一开,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吃喝拉,各种各样的事情就出来了。特别是身处现代社会,经济繁荣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人的要求人的欲望也多了,形形色色要办的事情也更多更复杂了:子女要上学要就业,老人要看病要保健;女人想美容想减肥,男人想买车想出国;还有房屋的装饰,家电的维修;矛盾的调解,官司的诉讼;买东西的要打折,被罚款的想赦免……真有操不完的心,做不完的事。而这一团团乱麻,若要靠自己单枪匹马硬碰硬地去打理,往往会把人弄得焦头烂额,这时候就得仰仗熟人帮忙了。如果有高人点拨,熟人相助,排忧解难,从容搞定,那简直就是碰到了大救星,遇上了及时雨,心里别提会有多感激了。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只有有了这种亲身切肤的体验,才会从骨子里深感熟人的可贵,朋友的重要,关系的灵验,门路的奇妙。
这无处不在的熟人现象,使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亚社会层——人情社会层,而熟人和熟人间的关系,就是这个社会层不可或缺的润滑剂。面对生活中的琐事杂事麻烦事,熟人是介绍信,是通行证,是清障车,是万能钥匙。熟人可以批条子,买到新型的产品,享受优惠的价格;熟人可以打招呼,让你择校择医,择房择岗;熟人能够开后门走捷径,避开原则;熟人可以拉关系讲人情,网开一面。熟人把能办的事办得漂亮,熟人把难办的事办得妥当,熟人还能疏通关节,钻政策的空子,打法律的擦边球,把已堵死的路出人意料地重新打开,把出格的事举重若轻地摆平。熟人就是面子,熟人就是效率。有了熟人好办事,没有熟人瞎摸门。熟人有时比程序还管用,熟人有时比规定还吃香。“找找熟人”,已变成许多中国人要办事前常说的一句口头禅。“人家有熟人,我们没熟人”,也成为一些平头百姓办事难时无可奈何的抱怨和牢骚。
在熟人社会,熟人无疑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立足于社会不可缺少的人际基础,能在社会上左右逢源的宝贵资源。托熟人,找熟人,经营熟人,盘活熟人,吹嘘自己熟人多,打造一条熟人链,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些活络的人热衷追求的目标,刻意钻营的内容,游走于社会的诀窍,炫耀于亲朋的资本。难道不是么?熟人多就是关系多,关系多就是朋友多,朋友多就能办成事,办成事就是有本事,有本事就是吃得开,吃得开就是神通广大,神通广大就是能人强人,能人强人就让大家佩服,大家佩服就财势兼得,好家伙,这“绕口令”雄辩地说明经营熟人的好处是说不完道不尽的。这就无怪乎许多人口袋里都揣着一个精致的小本本,抽屉里都塞着一本厚厚的通讯录,凡是他能打听到的熟人,能套上近乎的关系,一股脑儿都收入了这类联络图中,其秘密联络点绝对是不止三百处的。这也无怪乎一些人就像旧社会的包打听一样,谁谁谁的远亲近邻、堂亲表亲、七大姑八大姨、干爹干妈干儿子干女儿都摸得一清二楚,一得到电话号码就赶紧往手机里面存,以便要用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有眼光有心计的人经营熟人,善于见缝插针,发展下线,善于抓住机遇,点铁成金,运用“一回生二回熟”的原理,把生人变成熟人,借鉴滚雪球的办法,让熟人的圈子越滚越大。例如,在一个学校读过书的就是校友,在一个部队当过兵的就是战友,在一个地方插过队的就是插友,从一个地方走出来的就是老乡,同一个县的是老乡,同一个市的是老乡,同一个省的仍然是老乡,甚至,在一起坐过牢也可以称为牢友。这些关系,这些媒介,就是将生人点化成熟人的最好由头,最佳纽带。经营好了这些关系,生人也都变成了熟人。如果是出门在外,远走他方,千里他乡遇故人,这样的熟人关系就会更上一个层次,形成一种类似于行帮、集团性质的平台,有的就干脆组织同乡会,以互相扶持,互相帮衬,壮大力量,共谋发展。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熟人情结呢?追根究源当然要归因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原因,但在个人方面,却也有两个因素不容回避。首先就是个情面问题,所谓的情面难却,人情大于天。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试想,有熟人找上门来,托你办点事,或求你说个情,你能铁面无私,一口回绝吗?若那样,亲朋好友定会责怪你不近人情,六亲不认,你自己也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这时候,原则性就遇到了熟人情的挑战。这就需要灵活处理,能办的,你可以送个顺水人情,举手之劳,赢得皆大欢喜,落个热心人的好名声。碰到为难的,你也许会承诺,能帮忙的尽量帮忙,不能帮忙的也没有办法。这个答复虽然有虚伪推脱之嫌,其实也是大实话,可算是比较聪明的回答,既照顾了别人的情绪,又照顾了自己的面子,还没有越过原则的底线。而有些爱逞能或别有用心的人,也可能会在人情的诱导下,只顾“两肋插刀”,不顾原则法纪,做出不合适的事情来,那就可能引出令人遗憾的结果。如若这样,人情这东西就害人不浅了。其次,不排除这里面还有一个利害关系的问题。熟人之间互相帮忙,形成一个关系的网络,组成一根人情的链条,就可以互利互惠,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他,后天他又帮你,身处人情链条中的熟人,人抬人高,水抬船高,互相帮忙,互相利用,循环往复,资源共享,熟人的利益共同体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实惠和方便。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社会服务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渠道不顺畅,人们感到办事难的前提下。要是平等公正,办事方便,谁还会多此一举,自找麻烦,多费一道手脚,找熟人去曲线救国呢?
说到这里,我觉得美国人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美国人办事,认事认钱认法而不认熟人,不看面子不讲交情。当然,在他们那个体制下也讲不了交情。当年克林顿做总统的时候,小蜜莫妮卡想让他帮忙安排一个称心点的工作。莫妮卡可是克林顿非同一般的“熟人”,而老克又贵为总统,位高权重,如果用我们熟人社会的观念来看,这点事情还不是小菜一碟?也许老克只要使个眼色就大功告成了,可克林顿最后还是没敢动用自己的权力帮小蜜的忙。这事要放在我们这里,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再如你在美国倘若要做一个医疗手术,也不必费心托人联系医院,物色医生。全美国医生的情况都在医生手册里载着,哪怕你要找全美最优秀的医生,也只要一个电话,不管你是杰克还是威廉,是熟人还是生人,在医生的面前都是病人,支付的是同样的价钱,享受的是同样的待遇,得到的是同样的服务,既无冷落,也无优待,不需要另外找人或送红包。这看起来有点机械和生硬,但确实让熟人社会失去了市场,避免了不少弊端。
再回过头来看,熟人其实也是一柄双刃剑。依靠熟人固然能得其方便,但过于依赖就可能上当受骗。世界上的人是复杂的,世界上的熟人也难保都是那么重情和崇高。关于熟人,有一句话是很厉害的,那就是“鬼迷熟人”,这个“鬼”倘若迷起熟人来,那是比老妖婆还阴险,比白骨精还厉害的。君不见有的商户像蜘蛛一样把网张开了,将刀子磨快了,候你熟人上门,在你迷信熟人,失去警觉的时候,血淋淋地割上一刀子,让你在熟人那里挨了宰还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更有甚者,熟人以介绍工作为名,拐卖妇女,逼良为娼;以帮忙公关为名,骗吃骗喝,骗财骗色;以做生意为名,从事传销,诱人下水……这类恶性的案件,不是也常有所闻吗?这时候,“熟人”已经成为一个幌子,一类熟人要在这面幌子下乐悠悠甜蜜蜜不动声色地将另一类熟人引入陷阱,送进地狱,你说可怕不可怕?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