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热闹了好两年了;我估计还得热闹好多年,只要发展上有不顺心的事,就会拿这个“钱学森之问”来说事。
不过,我一直疑心:这个“钱学森之问”的来由,是不是真如报章所述那样简单?难道钱学森劈头盖脸只问出这一句而不言及其他?那次谈话话题究竟是什么?难道二人之间没有深入一些的探讨?
钱学森究竟还说了些什么?
我根本不相信物理学家钱学森会那么困惑。这个经历了“旧中国”教育,留学在“帝国主义国家”并从事科研前后20年,最后毅然决然回到祖国的人,不管他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作为科学家,不至于丧失基本的思维判断。以他的智慧与经历,断然不会只有这么一句“之问”,否则,名不副实。爱因斯坦有关教育的论述,堪称经典,甫到美国,就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作出毫不留情的批评;他的那些论述,至今仍然在影响着教育界。如果中国的钱学森只能问一句“为什么我们的高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没有相应的思考和基本的判断,不合常理常情。五十年代以后中国名校的各种故事,从“反右”到“文革”,死于非命的上千名教授,中国现代物理学开拓者叶企孙的遭遇,在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六七十年代竟然一句话就停办大学,等等等等,始终牵挂民族命运的钱学森总不至于一点儿也不知道吧。
那他为什么不明说呢?我甚至认为很多人都明白其实是怎么回事,只是不敢说,不便说,不愿说,不屑说。当然,即使你说了,那一头只当什么也没有听见。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即倾听者听了,一时也很为难,只要“答”了一句,马上就会遭致一片攻讦。因而含蓄婉转,引而不发方是权宜之计。
过上一百年,或者三、五十年,根据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速度,看来也许只须十来年甚至三、五年,“实录”早晚出世,虽然我们不会太奇怪,但是至少不让钱学森的智慧蒙羞吧。
可是,这个“之问”可能把青年们弄糊涂了:现今大学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物,这不是很简单的事么?“莫谈国事”,形成规矩;“说三道四”,小心“会商”;教授的“没有四千万不要来见我”,那个连小偷也未必写错的“捍”字,故宫竟然宣称还是用“撼”“显得厚重”……
想当年,在“政治不正确”的旧社会,连“稳定”、“安定”和“温饱”也没有的西南联大,不也出了许多杰出人才么?所以,以后少拿“乱”和吃不饱饭来吓唬读书人。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