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养老
文/林静 图/昵图网
那些孝子贤孙们
百善孝为先。在我国古代,孝道不仅被极力宣扬,人们也会尽可能地恪守。古时宣扬孝道的书很多,比如《二十四孝》《百孝图记》,还有那些古人从小就要修习的《尚书》《礼记》《国语》《论语》《孟子》等,尤其是《孝经》,里面那位时常应答孔子的曾子就是位大孝子。
曾子叫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山东嘉祥人,以孝著称。
一次,他入山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山中的曾参忽然觉得心疼,背起柴跑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好让你知道。”
后来,曾参跟随孔子在楚国学习,有一天又心疼起来,急忙向老师告辞回家。到了家里问母亲有什么事情,母亲说:“我特别想念你,却又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愁苦焦急中又咬了手指,谁知你果然回来了。”
这就是《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故事。
《百孝图记》中有“魏主宏孝感玺文”,讲的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极孝母亲冯氏的故事。冯氏生性强悍,对待拓跋宏极为苛刻,甚至差点把他打死,而拓跋宏却没有一丝怨言。
其实,历史上冯氏不是拓跋宏的母亲,而是他的祖母。冯太后是官宦之女,聪明果决,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她一手将拓跋宏抚养长大。由于深受祖母汉化改革的影响,拓跋宏亲政后继续推行汉化改革。
而这个孝道故事之所以流传,一是古人对女性的偏见,二是统治者为了巩固权力而编撰的:贵为帝王尚且能够如此尽孝,作为臣子还不应该努力为君尽忠吗?能孝亲者必能忠君,同样,能忠君者必能孝亲。
女儿也是养老人
古语云:养儿防老。那只生女儿的怎么办呢?古时,除了贞节烈女,还有不少孝女。
唐代时开封有一位孝女,姓李,自幼性格刚烈,8岁时,父亲染病去世,此后她就独自和母亲居住。到了出嫁的年龄,女子告诉母亲:“女儿不愿出嫁,一生愿随母亲,希望母亲答应我。”母亲说:“女大当嫁,这是正理。世上哪有女儿一辈子待在娘家的?你怎么这么傻啊!”
女儿说:“我出嫁了,母亲怎么办?丢下母亲自己嫁人,女儿宁死不为!”母亲再三劝说,女儿失声痛哭,忽然取出剪刀,抓住自己的头发,猛然用力剪断,手拿断发对母亲说:“母亲如今可以明白女儿的心思了,头发可断,嫁人万万不可!”母亲大惊,不由得流下眼泪,抚摸着女儿说:“我儿命苦啊!你何必这样呢?”
母亲去世后,李氏女在母亲的坟墓旁盖了一间小茅草屋,为母亲守孝。她见母亲虽然已经安葬,但拢坟时因为仓促,坟的形状不完整,就自己背土把坟形修补完整,并且栽种了几百棵松树。当地的官员认为她的这种孝行值得嘉许,特意加以表彰。
无独有偶,历史上著名的浣纱女也是位至孝女子。她独自抚养母亲,母亲去世后,她悲伤过度,安排完丧事就抱着石头投河自尽了。
文化纪事
URAL
色养老人,不撂脸子
不管哪个朝代,穷人和富人的养老需求不同,穷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比如评书《隋唐演义》中的程咬金。程咬金是个孝子,家中一贫如洗,自己又没啥本事,为了让母亲吃好喝好,他去贩私盐,结果伤了人被抓进大牢。大赦出狱后,他为了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去劫皇纲,结果阴差阳错,成了隋唐英雄。
而富人养老则没有衣食之忧,他们需要精神养老。在唐代,当时流行一个词叫“色养”。所谓“色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奉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不能让老人不开心。一代名相、时任司空的房玄龄,不仅为臣称职,赡养老人方面也是“道德楷模”。当年房玄龄“色养”老人极为到位,《贞观政要·孝友》称,房玄龄“事继娘,能以色养,恭谨过人”。
而曹王李皋“鱼笏慰母”的故事也是广为传颂。李皋,字子兰,唐代皇族宗室,十分孝顺。他任衡州刺史时深得百姓爱戴,却不幸被人诬陷,贬至潮州听候发落。
李皋母亲年事已高,他担心母亲知道这件事后,必定会受到惊扰而生病,于是暗中吩咐家人不要让老夫人知道此事。所以,在刚被诬陷接受审讯的时候,他出门就穿上囚服等待审讯,回家时就手持朝笏,身着朝服,仍旧不失刺史威仪。被贬往潮州时,他还骗母亲说自己升迁了,并装出很高兴的样子。母亲信以为真,也为他高兴,不知道儿子已被贬。
杨炎做了宰相后,重新任命李皋为衡州刺史。李皋到达衡州衙门之后,见到母亲,长跪在母亲面前,说明这次被诬陷遭贬潮州的经过,并请母亲治他欺诈之罪。母亲这时才明白事情的缘由。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人,他十分孝顺,侍奉父母无微不至。他70岁的时候,父母都还健在,而他竟然穿上花衣服,模仿小儿玩耍的样子,在父母面前跳舞,用这种方法让父母高兴。据说,舜50岁时,在父母面前依然是一副幼儿的样子,不因为自己年纪大了而缺少侍奉、孝顺父母的诚意。
《二十四孝》中第一个故事便是《孝感动天》,讲述的是虞舜孝心感动上天的故事。《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结而成。
《扇枕温衾》是《二十四孝》里的一个故事。记述了东汉江夏安陆人黄香因幼年丧母,侍父极孝。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寒冷的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再让父亲休息。黄香长大后任魏郡太守,魏郡遭受水灾时,黄香倾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被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在古代,子女给老人脸色看、不孝顺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意思是,如果家中有老人,子孙不能远走他乡,要待在老人的身边,否则要被治罪。此项规定较好地解决了“空巢”现象。
老年阶层有“特权”
其实,在古代,老年人属于一个“特权”阶层,这种特权来自孝道文化的传承和敬老政策的引导。当然,老年人获得特权不仅仅因为老,还因为他们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因为他们在生理机能上属于“弱势群体”,在法律上也就属于被保护的人群了。杨门女将中的佘赛花佘太君,手持宋太宗御赐的龙头拐杖,金殿免跪,王公大臣见了她个个礼让三分。古时,帝王会赐予一些老人拐杖,这种拐杖就是一种特殊权利的象征,也有人戏称这是中国最早的“老年证”。
老人的特权除了减免赋税徭役,还体现在:如果老人犯事了,允许子女代其受罪。
程通,明朝绩溪(今属安徽)人,自幼性格淳厚。他父亲去世早,他跟着祖父生活,祖父程平对他十分疼爱。程平年纪很大了,因犯了罪要发配到延安。延安是陕北重镇,与河套相接,明代在这里驻扎重兵防守,遇有重犯,往往发配到这里充军,叫作戍边。程通心想,祖父年龄已大,怎么能够到远方的边关经受风霜之苦呢?从这里到延安路途遥远,而且还要保卫边关、在战场上卖命,这不是老人能够做得到的。我既然是长孙,理应承担责任,替祖父前去服役。
于是,程通就刺破手指写下血书,上奏朝廷,表示愿意代替祖父去服役。皇帝见他的书信措辞沉痛,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血性和真诚,就对身边的人感叹道:“此人是一个壮烈的汉子,可以用他来教育人们行孝道。”于是下诏刑部,将其祖父从戍边的名册上除名,赦免他的罪过,并给予嘉奖,送他回故乡。
附加条件的特权
老年人享有特权是有前提条件的,给不给你特权,最终还得看统治者的心情。明太祖朱元璋很敬老。他出生于平民家庭,年轻时过得艰难,老爹死了,连块埋尸的地方都找不到,所以他对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感受。

三星图
他夺得皇位之后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可免除其一个儿子的所有徭役。这个规定,其实就是为老人指定一个专职供养者,让老人因此能够得到更好的赡养。
朱元璋又规定,全国所有80岁以上的老者,只要品行上佳,都要记录在政府档案中,以备国家财政补贴和资助。在当时的首都南京和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对80岁和90岁以上的老人,分别授予爵位,使他们可以与当地的县令平起平坐。
这样看来,古代老年人似乎很有特权—但那都是人家给的,人家要是不给,即使你100岁、即使功勋卓著也不行,比如李善长。
李善长是何许人?朱元璋的好兄弟,左膀右臂,40岁时开始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亲眼看着朱重八一步步变成明太祖。如果把朱元璋比作汉高祖刘邦,那李善长就是萧何。
明洪武四年(1371年),年仅57岁的李善长就称病退休了。这里得说明一下,明清时期的官员退休后的生活还是很有保障的,李善长退休时,获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冢150户,给佃户1500家,仪仗士20家等等,足以保障他退休后的生活无忧。
但李善长又不甘心就此养老,明明身离官场,却一直心系权力,谦退只是一时韬晦之计。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10年后,李
三星,即福、禄、寿,是清代绘画中常见的题材。此图下部绘一老人,白发红颜,左手持灵芝,右手执杖,身躯矮小而精干。左立者头戴冠,冠中插有梅花一枝,左手持杖。右立者手持一枝梅花,似隐居的高士,与常见的福禄星不同。善长也因胡案被杀,夷三族。
古代官员退休叫致仕,不过,有主动致仕和被致仕之分,被致仕相当于现在的被开除。一旦被开除,俸禄、赐物这些福利待遇就统统没了。主动致仕的待遇分为精神待遇与物质待遇,当然也要以官阶高低来分,可以给俸禄待遇、赐物待遇、特殊礼遇等等。
但李善长的例子其实说明,你可以退休,但保不准皇帝哪天翻脸,赐予你的,不管是金银钱物还是良田千顷,甚至免死铁券,统统可以收回。
官不好当,可当官的又都舍不得致仕。白居易曾作诗《不致仕》,嘲笑那些年老而不想退休的人:“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
白居易在致仕后组织了一个“致仕者联盟”—“九老会”,参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僧如满、李元爽,当时白居易已经74岁了。他在另一首《自题》诗中就道尽了自己安享晚年之福的乐趣:“老宜官冷静,贫赖俸优饶。热月无堆案,寒天不乘朝。旁看应寂寞,自觉甚逍遥。徒对盈樽酒,兼无愁可销。”大意是说:年纪大了就不应该到官场上凑热闹,有优厚的退休金和福利待遇使自己远离贫困就很不错了。既用不着在炎热的天气里批阅堆满案头的公文,也用不着在冬天顶着寒风去上班。别人看着可能认为我的生活有点儿冷清,我自己却觉得逍遥自在,舒服得很,以致舒服得对着盛满美酒的酒杯却想不起有何忧愁需要用酒来消除。
白居易的这一创举得到了后人的纷纷效仿,比如宋朝的“五老会”、宰相文彦博组织的“耆英会”,以利诸老颐养天年。?
慈宁燕喜图
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是孝圣宪皇后的万寿圣节。每到这一天,乾隆帝都要遣官祭太庙后殿。乾隆帝亲自到寿康宫行庆贺礼。王公大臣在慈宁门、众官在午门给皇太后行礼。乾隆帝或在重华宫,或在静宜轩,或在寿康宫,盛摆宴筵,庆祝皇太后万寿节。中国人比较重视60岁、70岁、80岁等整寿,都要隆重地庆祝一番,在皇宫也是如此。孝圣宪皇后活了86岁,乾隆帝为她多次隆重地庆祝了大寿,其规模之大、场面之隆重、花样之新奇、耗资之多,堪称清代之最。而且每次都要为皇太后加上徽号,举行隆重的上徽号礼。每逢整寿庆典都要提前一年开始准备,由朝廷亲近重臣组成万寿庆典处,正式庆典活动持续多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