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之回旋
文/塞尔日·福士若 摄影/卡别耶拉·莫拉维茨 供稿/See+画廊
卡别耶拉·莫拉维茨的作品,主体迎面而来:它就在我们面前,无论是一张脸,沉睡的人,一棵树,揉皱的床单,或是一个不明物体。只有当我们自己改变位置时,它才会改变:面貌变得扭曲,烟雾也飘移了。
普通的影像,即使被印制在T恤衫或汽车上,也只有两个维度—这不能满足莫拉维茨的要求,她想要至少三个维度。为了获得深度,她有祭坛似的装置,还有凸起的双层图像,这些影像让我们仿佛透过舷窗或公牛的眼睛看我们自己。另外,一种更为复杂的形式则包含被叠加打印在稍微有些分离的两层媒介上的主体,通过过滤的光影,看似在轻轻移动。
莫拉维茨喜欢赋予她创建的物体脆弱的外表或特质,但实际上这种脆弱性又是完全虚构的,因为脆弱性是许多艺术品的天性。她的作品被刮伤、打碎或变质的风险不会比绘画、拼贴画或一些其他常见的作品更大。
不同于那些让人马上触景生情的作品—比如阿勃丝所拍摄的畸形人物、杰·皮·威肯所拍摄的舞台化怪物,莫拉维茨的作品会对观者产生一种更慢、更微妙、更持久的影响。这些女人和男人除去他们包裹在梦中的、或多或少裸露的身体,没什么特别之处,莫拉维茨似乎是在尝试捕捉平庸中的光环。



对那些照片中的人们,我们一无所知。照片上没有关于他们的社交生活、环境、职业或志向的任何提示。环境中性,时间不可知,他们是床和梦的眠者。他们或者平静地伸展着身体,或者在无所遮蔽之处蜷缩成婴儿,又或者被困扰着、揉搓着脸,扭曲着、纠缠着床单,梦游、从梦里逃脱。他们梦见什么,我们所能知道的是些孤立的元素,它们存在的理由留给我们去想象:石头、树木,一段段线绳和床榻,出于某种无法解释的原因而充满透明气泡,或开始升起烟雾。没有什么非常之处,不同于超现实主义者的梦幻世界,它们往往因为远远超出普通世界而不会造成真正的困扰(着火的长颈鹿,带有抽屉的女人体,萨尔瓦多·达利柔软的手表,在我们过度惊喜后,都已成为老生常谈)。
莫拉维茨让我们的确看到了烟雾和光所呈现的不明之体、不确定之物,以及被铸于枕头之中的人头形状。对我们来说,这不是魔术,而是拥有自身影像和逻辑的梦境,清醒后的头脑难以理解。我们藏起脸庞,揉搓眼睛,透过手指缝隙观望—我们不再沉睡,不再飞翔,不再爬上透明气泡,面前也不再有树木,床脚再找不到意外之物。




人们常在梦中呓语,有些人大声说话甚至高喊,那不总是因为恐惧。他们也许并不存在于莫拉维茨令人不安却并非梦魇的世界里。醒来后,仍在抓取那些说出的、听到的词语,或是模糊对话的矛盾记忆。这正是艺术家在照片中用那些曾经出现、被遥遥看见,最后又消失的文字所传达的感受。我们很愿意相信这些文字,这些梦的羊皮纸卷,承载着“见”的意义。我们尝试着解读,在喧闹中拣选出文字的秘密,休眠、直觉、愉悦,再重复若干次,于是在眠者看来关联和类比已自我举证,然而还有其他的文字,和梦境毫不相关的文字:财物、遗产、车辆、审判,它们令人迷惑。其实它们来源于艺术家找到的一本书,需要提醒你的是,这并非中古时期的古书,而是一本20世纪出版的占星术工具书。这本书中魔法与合理性也像梦境一样结合,它是一个艺术家所能拥有的宝贵借口。
我在这里建议的解读方法只是其中之一,还应有其他方法。在此我特别想到的是胡安·曼努埃尔·博内特在莫拉维茨最后一次展览上曾经提出的“戏剧之感”。我们应该知道这位艺术家来自波兰的克拉科夫,这座城市曾见证了维特尅维奇、坎特和哈希尔的作品,他们三位都是人类黑暗、复杂、怪异“内心剧院”的探索者 。
莫拉维茨的作品是一些被延展的时刻,一个被停滞的不可知的行动瞬间—超级假想的场景,携带着多层隐晦的含义。这出戏并不简单,将如何上演要靠我们自己演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