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侃有着留学俄罗斯的背景,他掌握了娴熟的油画语言,早期的作品非常注重于语言自身的特质,形式感很强。“一切笔触都具有两个意义:一个是视觉经验给我们的参照,一个是艺术家特有的痕迹(气质),只要是有情景的画面难免影响纯视觉的传达,有时我的兴趣就在于梳理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早在2012年,孙侃就意识到了这点。他用简单的塑造方法描绘他的思想世界,画面里的人物置身于梦境般的自然风景中,营造出非真实的场景,但是看上去又似曾相识,作品突出表现了艺术家对人在不同时间地点的状态下内心精神的游离感受。在《欢迎来到我们的时代》中,他用看似相当随意的笔触制造出树林的光影效果,几乎每个笔触都给人带来快意;《燃烧》中被几何形体切割的黑色火焰,是痛快的写意,但量块的感觉充足;而《昆仑石》中小孩的造型则主要用线完成的。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画家在涂绘和线描两种方式上出众的能力。在观看他的作品的时候,我们似乎能体会到某种“视觉表皮”将破未破之际的临界状态的快感。而这种临界状态就来源于他将一种纯粹的“绘画性”,与那些庸常性的、甚至带有广告宣传画式的视觉“常识性”矛盾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感觉,与技术或经验无关,只能来自于天性和性格,我们在他的作品中所能感受到的,恰恰是源自于他自身单纯而敏感的本性对于我们今天所身处的社会时代的直接感知。孙侃的绘画艺术实践所揭示出来的逻辑,即是由常识性的视觉真实的边缘找到绘画性存在的依据,而由这种个人化的绘画性风格所能传递出来的又是一种普遍性的真实的社会心理。
在今天所身处的图像时代,随着数码像素技术的不断优化,在图像的采集(摄取、扫描)、存储、显示和输出等各个技术环节中,技术的进步都在让人类能够空前方便地获取到高质量的清晰视觉图像。身处在这样的视觉文化和环境中,孙侃作品中的“绘画性”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探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