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金山农民画:带着泥土芬芳的时代故事

时间:2023/11/9 作者: 上海采风月刊 热度: 4016
秦岭

  

  

  

  壹

  “今天,我带来了一幅金山农民画,生动反映上海金山‘三农工作发生的可喜变化!”2022年10月17日,党的二十大上海团分组讨论会场上,二十大代表、上海市金山区委书记刘健展示了一幅专门从金山带到北京的金山农民画《金山“三个百里”图》,令与会者“眼前一亮”。画的作者是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金山农民画画师严军杰。

  2023年6月,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诸迪率中国文联调研组来上海开展调研工作。期间,诸迪一行人专程前往上海金山中国农民画村调研指导并与金山区相关部门领导及金山农民画画家代表进行座谈,严军杰是应邀参加座谈会的画家代表之一。轮到他发言的时候,严军杰详细讲述了这幅农民画作品的创作始末,动情分享了他铭刻于心、永志难忘的一段回忆。

  家住金山区廊下镇的严军杰,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真正的农民”。从小喜欢画画的他,1989年进入金山农民画院从事农民画创作。后来,他和妻子一起,一边搞创作,一边闯市场,慢慢打开了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2006年,在金山区廊下镇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他在廊下镇中华村农家乐里开设了农家画廊工作室,“免费的”——这一切让这个质朴的金山汉子感到分外满足。就这样,时间到了2007年6月12日。严军杰说,这是他“人生中最紧张的一天”,他接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通知,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来金山调研,将到他的工作室参观。

  “真的是生平第一次,非常非常紧张。但是见到习总书记本人的那一刻,我紧张焦虑的心情就神奇地放下了,他非常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原计划习近平会在他的工作室里停留五六分钟,结果却坐了半个多小时。习近平细致听取了金山农民画的创作理念,表示农民画非常接地气,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勉励严军杰好好创作,还询问他了画作销售的情况。

  这些年来,严军杰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当年在金山调研时所作的“三个百里”重要指示——“金山要建设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成为上海的后花园。”党的二十大召开前一个月,他决定创作一幅新作品,“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用金山农民画的形式,把金山这十几年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成就展现出来,向总书记汇报”,于是就有了这幅《金山“三个百里”图》。画面上,百里花园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百里果园鲜果满园、硕果盈枝;百里菜园翠绿欲滴、郁郁葱葱;村民们在农民集中居住点惬意地交谈、健身、跳广场舞,新时代农村居民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跃然纸上。

  严军杰说,很多画面就取材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场景。“左上角的农民丰收场景,其实就是我自家的菜园,像包菜、萝卜、青菜,这些都是我们家家户户都种的蔬菜。我家门前的小河,原先就是一条臭水沟,在家里都能闻到臭味。现在,河也宽了,水也清了,鱼也多了,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他还选取了花开海上生态园、吕巷水果公园、漕泾水库藕遇公园等金山著名景点,并且特地描绘了旅游团来金山参观的景象。

  创作技法上,这幅作品与传统的金山农民画也略有不同。“比如传统农民画构图都是满满当当,色彩也比较厚实,这幅画则把杭州湾放在右上角,左下角为农民生活场景和金山桃园,形成疏密结合和留白。色彩上也借鉴了国画的渲染法,看上去会更有轻松爽利的感觉。”严军杰说。为了方便携带,《金山“三个百里”图》被装裱成长90厘米、宽40厘米的卷轴形式。

  “从构思、确定尺寸到创作完成,花了半个月时间,因怕后期装裱来不及,其间还花了两个通宵,加班加点赶工”,画作完成后,周围熟悉的人都说严军杰瘦了一圈,但严军杰觉得很值得。后来,他又在家重新描绘了一幅一样的《金山“三个百里”图》,是纪念也是激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在严军杰看来,作为农民表现生活、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他所从事的农民画创作,抒发的正是农民们对当下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金山农民画最大的特色,是关注农民生活,表现乡村环境和百姓生活的变化,是一个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变化和要求的画种。作为一名金山农民画师,理应用自己的画笔去展现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美的大美金山,用民间艺术的语言描绘家乡,歌颂生活,表达自己的一份热爱与祝福。”严军杰说。

  贰

  農民画是从田亩垄野间生长并脱颖而出的民间美术再生态。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如剪纸、刺绣、漆画、灶壁画、木雕等的元素,经过了传统民间艺术的“现代转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传承着乡土中国最质朴的精神内核,也是当下美丽乡村建设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文化载体。在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土有看来,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农民画是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下形成的独特艺术门类,“国家的文化政策、文化运作机制既是农民画产生的原动力,也是农民画发展嬗变的推动力”。这一点,从“金山农民画”的诞生与发展历程中也可以被清晰地看到。它以江南水乡风土人情为主要题材,合着生活的脉搏,集众人之智慧,发人本之创造,孕育出了这朵民间艺术奇葩,创立了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新风格。

  真正意义上的“金山农民画”,肇现于1970年代。其时,中国乡村正流行红色农民画,1973年,陕西户县农民画进京,全国各地随之掀起了一股发展农民画的风潮。1974年2月,户县农民画巡展来到上海,在上海市文化局的推动下,上海郊县也兴起了一股农民画创作热潮,金山亦不例外。当时的金山县文化馆组织了一批在当地插队落户的文化青年,在金山枫泾的中洪村展开创作试点。金山农民画院原副院长、研究馆员朱希就是那个时候接触到农民画的。当时的他高中刚毕业,正在金山插队落户,“因为我们是高中毕业生,大家都有点美术基础,一开始觉得让我们来画会比较容易上手,但是看了我们的作品后,吴老师却陷入了思考”。

  朱希口中的吴老师,名叫吴彤章,是金山农民画院的第一任院长,也是金山农民画的发掘者和开拓者之一。吴彤章毕业于上海美专国画系,1972年从部队转业到金山文化馆,负责县里的群众美术。在吴彤章看来,知识青年们的画,虽然内容确实围绕着金山农村,但因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农民,缺乏现实的乡土味,是无法打动农民群众的,于是,他开始思考农民的审美趣味,觉得农民画的内容不仅是农村日常生活的写照,更是农民审美特点的反映,用色就要像刺绣、剪纸、木版年画等传统民间艺术一样鲜明、震撼。

  “吴彤章老师邀请并组织了枫泾当地的一些大嫂大爷,搞了几期创作班。他们没有文化,但是他们会绣花织布,会画灶壁画。这一搞就很成功,上海的许多专家都过来考察,觉得这是一个方向。”在朱希的记忆里,包括程十发、汪观清在内的,来自画院、美协的不少海派书画名家都来过枫泾,对金山农民画的创作和发展提出过意见、作出过辅导。文化馆的辅导员们也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达成了共识:农民画应当体现乡土文化的特色,要有鲜活而丰沛的“泥土味”。

  对此,吴彤章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总结:“金山农民画就像一瓶瓶老酒,我们要想方设法把瓶盖子打开,让酒痛痛快快地倒出来。要找到打开瓶盖子的方法,就需要熟悉农民生活、农民情感、农民审美,从而帮助大家表达清楚。”渐渐地,刺绣、剪纸、印染,漆绘、灶壁画、箱柜画,雕花木床、翘檐跳脊……在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引导下,古老农耕文化孕育出的乡土工艺被农民们转化为质朴的绘画语言。至1979年底,金山县文化馆共举办了十期农民画创作班,农村妇女在农民画创作学习班中已占三分之二以上,成为创作队伍的核心力量。刺绣能手曹金英依照日常刺绣的帐沿,画出了稚拙赤诚的《举国欢庆》;工于剪纸的阮四娣笔随心走,72岁开始学画,第一幅作品《竹林里的吹笛人》就获得上海市“江南之春”美展一等奖;田间“好把式”陈富林的《春米》《踏水车》,绘就了属于江南农村的田园牧歌……吴彤章认为,“农忙时忙农事,农闲时画画,这样的状态让农民画更接近大地,接近心灵”。

  在分析中国农民画时,郑土有很肯定地给出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继承和延伸”这样的表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也说,“农民画里维系着一种理想,这个理想就是保持文化和催生她的大地之间的联系”,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金山农民画最早的开拓者们精准地把握住了农民画的这一精神品格,才有了金山农民画在后来的40年的成功发展。

  叁

  事实上,“金山农民画”在1974年呱呱坠地时并没有正式的名字,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大家都管它叫“金山农民的画”。1975年10月,朱希、陈明民合作的农民画作品《金谷满仓》入选全国画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是金山业余作者入选全国画展破天荒的第一幅。1977年,“金山农民画展览”在上海美术馆开展,标志着“金山农民画”的正式问世。这次展览共展出162幅金山农民画作品,并有6幅农民画作品参加了中国农民画在加拿大的展出。著名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到金山专访农民画的创作情况,她兴奋地表示:“金山农民画不同于户县农民画,也不同于专业画家的画,很有地方特色和乡土味,出国展览一定会受到国外观众的欢迎。”至此,金山农民画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979年冬,著名漫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华君武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后更名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沈柔坚陪同下来到金山。他在金山县文化馆观看了农民画创作后,深深为金山农民画的独特魅力所打动。在他的提议和促成下,1980年4月,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联合举办的“上海金山农民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同年,140 幅金山农民画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展出。1981年4月,日本美乃美出版社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画册《中国农民的绘》,这是金山农民画第一本大型画册。1982年10月7日,基辛格夫人南希来到上海,她观赏金山农民画之后赞不绝口,称赞作品有生活气息,色彩鲜艳,最终选取了五幅最喜欢的农民画进行收藏——张新英的《迎新客》、陈芙蓉的《重阳节》、王金喜《收丝瓜》、阮章云的《福富》和陈卫雄的《斗牛》。

  从此,金山农民画走向了国际艺坛。1980年代中后期,金山农民画作品曾先后在美国华盛顿、纽约、洛杉矶以及联邦德国展出,引起强烈反响。在德国等地展览时,还通过卫星向全世界播放展览开幕式盛况,波恩一家报纸称“中国上海金山县的一些农村绣花妇女了不起地开拓了一个美术新领域”。1988年,当时的金山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6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金山区“中国农民画之乡”称号,金山农民画也在2007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百幅金山农民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艺术研究院、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馆等单位收藏,世博会、进博会等重要国际活动上也都能看到金山农民画的身影——毫无疑问,如今的金山农民画已然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肆

  很多人的生活轨迹因為“金山农民画”而改变了。

  朱希领着中国文联调研组在金山枫泾中洪村的“中国农民画村”走了一圈。这个画村于2006年正式向游人开放,建筑面积1953.98平方米,占地面积39330平方米,集农民画创作交流、销售、旅游、观光于一体。现在,画村里有金山农民画家工作室6家,金山农民画衍生品商店1家,全国知名画乡农民画工作室3家。

  路口的第二间工作室属于曹秀文。走进画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3米长的画桌。这张与她相伴半生的画桌上,诞生过200多张题材、风格各异的农民画,有些作品曾在国家博物馆、美术馆展出,有些作品被世界名人珍藏,有些作品登上了世博会、进博会的舞台,而更多的则已“走”进寻常百姓之家。

  与插队落户来到金山的朱希不同,曹秀文是土生土长的枫泾人。1956年出生的她,家就在中洪村。父亲是心灵手巧的木匠,母亲是刺绣能手。在曹秀文的眼里,爸爸打造出来的桌子、花格窗、雕花的床、衣橱……都是美的化身,妈妈的绣花作品更是美得让她痴迷。因此,曹秀文从小便梦想着自己也能创造出这样美的东西来。1974年,著名画家韩和平等人来到金山体验生活并进行农村宣传画的创作,曹秀文心头的艺术火花被点亮了。韩和平又把她推荐给了吴彤章。就这样,在韩和平、吴彤章两位老师的辅导下,曹秀文凭借着自己画刺绣的基本功,以纸当布,以笔作线,终于圆了自己的创作之梦,而且一鸣惊人。

  画室中所展示的大大小小的农民画作品中,其中一幅不出意料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画面上,一个梳着油亮麻花长辫的年轻姑娘,胸佩一朵大红花,腰间束着一只草药袋,被一朵朵药花包围着。它被安放在工作室的一角,非常低调,却又珍而重之。曹秀文告诉我们,画中的采药姑娘就是当年的自己。现今看到的已是重绘之作,原稿则是她在参加第一期农民画班培训时创作的。当时,她手拿画笔正苦于没有合适的主题,忽然灵光一现,想到自己从前担任过村里的卫生员,并因工作出色而被表彰,便决定将自己作为农民画创作的主题。这幅《采药姑娘》她改了画、画了改,历时半年才创作完成,这幅自画像作品在197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农民画展上获得了一等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入选了《世界农民画册》。

  40多年过去了,从农民画创作学习班学员到著名金山农民画画家,如今的曹秀文已是金山农民画的领军人物之一,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山农民画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在日本、美国、法国、比利時、加拿大、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都深受欢迎。在创作之外,她也接过了老师的接力棒,开始指导农民画创作。到了假期,附近学校的孩子就会来到她的画室,跟她学习画画,她还有过两个日本弟子——就像当年那些大画家启发她时做的那样,曹秀文也在学生画完画后,为他们提供一些色彩方面的建议,让他们从现实生活出发来创作,“农民画就是反映田亩垄野间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红的就是红的,绿的就是绿的”,这热腾腾的鲜活的泥土味是创作者对家乡情怀和对生活热爱的赤忱表达。

  同样的还有陈惠芳。读书时候,她学的是园林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企业做绿化管理工作。绿树红花的美熏陶着她,也感染着她,可自小种下的、对绘画艺术的渴慕却始终不曾淡去,终于在1990年,陈惠芳做出了辞职的决定,坚定地拿起画笔,成了金山第一批专业从事农民画创作的职业农民画家。

  陈惠芳对农民画的喜爱,源于父亲陈富林有意无意的影响和引导。生于1943年的陈富林,原来是跟着村里的泥水匠砌灶头、画灶壁的。当时的中洪村,行政区划还隶属于松江,1965年,上海美协在松江举办群众美术观摩展并召开群众美术座谈会,热爱绘画的陈富林从自己以往的作品中选出了《饲养场》向展览投了稿,就这样,他成了那一次美术座谈会上唯一的农民画代表,这在当时着实是件“稀罕事”。中洪村划归金山县后,陈富林向金山县文化馆寄了幅《罱河泥》,他的有意之举,引起了文化馆对中洪村农民画创作的关注。1974年金山县文化馆组织农民画创作,他是第一批加入的成员。后来妻子王美英和两个女儿陈修、陈惠芳也加入到了金山农民画创作者的行列里。看到小辈们画得热闹,陈富林的老母亲钱引珍也戴起老花镜,画起了儿时记忆中的走马灯、水乡庙会、摇船社戏等民间风俗。一起作画品画,成了这个农民画之家的保留节目。在陈惠芳看来,家庭成员们的创作各有特色:“父亲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他的画多是大场景;奶奶以前喜欢看戏,庙会、走马灯等民间元素很生动;母亲的画作中做鞋子、晒衣服等场景较多,生活气息浓郁。”1998年到2002年,全家三代人花了4年时间,完成了一幅长达26米的金山农民画长卷《安居乐业图》,画上罗列了农村的五十多种职业、1600多个人物,和千年古镇枫泾地区的乡风民俗,被誉为金山农民画版的“清明上河图”。

  如果说父亲是金山农民画创作上的先行者,那么陈惠芳觉得,自己和姐姐陈修或许可以算是金山农民画走向职业化和市场化道路的冲锋队。姐姐陈修和丈夫高风一起创办了个体画社,以集艺术品展览、民间艺术传授、书画创作及销售于一体而闻名,而后他们又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原创绘画商标,并开启了限量原创作品收藏的市场模式。陈惠芳则率先探索了和国外艺术家合作的产业方向。2010年,一册由日本翻译家北泽麻子写作、陈惠芳作画的金山农民画漫画集《缘分》由日本文芸社出版发行——中日两国作者共同创作、合作出版中国农民画漫画集,这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中还是第一次。

  陈惠芳工作室的案头铺陈着许多尚未完成的稿纸,这是她与国外出版机构最新的合作项目。另一边则是跟随她学画的学生们留下的习作。和曹秀文一样,陈惠芳也从自身的艺术成长经历中,深刻领悟到了好老师之于职业画家的重要性。金山农民画想要飞得更高更远,除了从业者们继续保持传承力和创造力之外,必须要培育后来者。为此,她考取了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认定的注册高级美术教师资质,在上海奉贤区实验中学美术拓展班做起了老师。“我父亲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了十多个学生,姐姐的画社则通过广泛吸纳各地优秀的农民画作者,努力为全国农民画艺术交流搭建平台,我平时也在教小朋友们画农民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对金山农民画这一画种感兴趣了。”谈到金山农民画的未来发展,陈惠芳满怀信心。

  伍

  在金山区文联递交给中国文联调研组的《中国农民画村运营工作汇报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2019年,中国农民画村景区共接待游客19.3万人次,实现门票及综合收入80万元;2020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实现门票及综合收入60万元;2021年,接待游客 15 万人次,实现门票及综合收入70万元;2022年,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实现门票及综合收入35万元。与此同时,画村还举办了农民画培训班、“宝贝去哪儿——枫泾寻画”、“枫泾寻画——寻金山农民画传习人”、“醉美枫泾、醉美中洪”暑期青少年农民画大赛等一系列群众性文艺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民画村的文化内涵,持续传承并积极推动金山农民画艺术的发展。目前,中国农民画村正联合枫泾古镇、中国故事村共同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更好地传承发展农民画,做大农民画产业。

  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被持续热议的话题。在郑土有看来,大约有这样两种模式,一种是博物馆式的保护,另一种就是“政府先扶持它一下,再退出来,让它自己走”。金山农民画选择的是后一种,这与它走过的发展历程不无关系。在画种的发展之初,金山农民画就沐浴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而在随后数十年的成长过程中也始终与整个时代开放、开拓的脚步同频共振。

  根据“以画养画”的思路,1989年,金山农民画院从金山县文化局独立出来,自负盈亏。1990年代中后期,农民画家群体迅速成长,他们开始直面市场、自产自销,逐步走上了职业化、市场化的道路。画院则重新定位,回归服务与公益。金山撤县建区后,金山区人民政府曾投资上百万元修缮、扩建农民画院,并连续多年举办了金山农民画民间艺术节,邀请世界各国驻沪领事馆的领事和夫人、外宾,以及全国五十多个画乡的农民画作者前来观摩交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根植于乡村文化的金山农民画在新形势下,也在努力保持自身的活力,既要完整传承,也要与时俱进——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品牌项目,农民画元素的创意开发工作正在持续推进中,以金山农民画图案为母本,丝巾、挂毯、挂历、画册、贺卡、瓷板画、陶刻等百余件文创衍生产品被相继开发了出来。金山农民画“金山生活”系列衍生品在东方明珠、上海城市规划馆等多个上海旅游人文景点展销,同时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创意产品最新动态,打开文化艺术沟通的桥梁。

  在走向文化市场、参与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过程中,金山农民画积极谋求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优秀的乡村文化不能只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为提升金山农民画在金山各社区的传播影响力,除了在各社区举办农民画长期班外,当地还依托社区培训学校、老年大学等,开设了金山农民画暑期班、突击提升培训班、外国小朋友农民画创作班、失独人员体验班、残疾人培训班等特殊群体班,不断扩大金山农民画在社区的普及面。2016年,金山区教育局成立“金山区学校农民画教育中心”,以枫泾小学为试点,编印了金山农民画校本教材,把金山农民画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结合在一起。2018年到2022年,全区中小学生的金山农民画课堂教学已达 3400多课时。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则依托金山农民画院,组建“非遗金山农民画大学生工作坊”,邀请金山农民画院原副院长朱希、金山农民画传承人陆永忠等入驻学院,积极开展传承与创新金山农民画的相关活动。

  既努力扎根于中国传统乡土文化,又试图与现代社会生活并存发展,这是金山农民画,乃至其他如金山农民画一样的民间文艺样式,在传承与发展中始终不断寻找的平衡。调研会的总结讲话中,诸迪充分肯定了金山农民画家们的创作,认为他们的作品很鲜活、接地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指出,要进一步深入开展调研,倾听农民画画家、从业者的心声,为他们解难题、办实事,爱护好、传承好、发展好金山农民画,让更多的人参与农民画创作,使农民精神生活更加充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进一步擦亮金山农民画品牌。下一步要通过文艺志愿服务结对子的方式,在金山农民画的人才培养、创作提升、文创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方面进一步发挥组织优势,不断扩大金山农民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远方不远,未来可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