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生长在石库门弄堂,十分喜欢上海的老建筑。上海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从 2001 年起,我就尝试用漫画简练的手法陆续画了百余幢上海老建筑。邬达克旧居,10年前我就专门参观過,我对这里的房子印象非常深刻。它是典型的英国都铎式建筑风格,这里也是邬达克一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2022年恰逢第八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我们新民晚报社和邬达克纪念馆一拍即合,决定于12月在纪念馆办一场展览。这次特展的主题是“老洋房遇见漫画家”。我从40多年创作的作品中选取了近百幅展出,其中包括40余幅上海老房子的漫画作品,有幸能在邬达克旧居里呈现,也是一种极大的缘分。
我觉得喜欢老房子其实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比较关注房子是哪个年代建造的,是法式、西班牙式还是意大利式的。第二个阶段,我们要走进老房子,关注老房子里面所发生的故事,这也是房子的灵魂。我在画这些老房子时,事先会做很多功课,去书店收集关于上海老房子的画册,也会拿着相机拍下幽静的小马路上的小洋房,不断地积累素材。
我跟一些老房子也“漫”有缘分。比如我画过上海美术馆的房子。以前它是上海图书馆,后来变成上海美术馆,现在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我称之为我的学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像现在互联网那么发达,查阅资料很不方便,尤其是国外的资料。当时上海美术馆很严格,从事美术的专业人士或者大学美术专业老师等才能进参考阅览室查阅。当年我在上海电报局工作,通过朋友的帮助才得以入内查阅资料,之后差不多整整5年时间,每周日下午我就到那边翻阅各种中外漫画期刊。10年前,《智慧快餐》专栏20周年时,我也在上海美术馆办了一个漫画展览。
说起《智慧快餐》,1992年年初,我们报社当时副刊部的副主任严建平,约我为副刊专门做一个专栏,我的第一反应是非常高兴,但与此同时感到了压力,开一个专栏,如果没有好的构思、好的形式是维持不久的,所以直到1992年的10月10日,第一幅《智慧快餐》作品才发表,中间有将近10个月时间的酝酿。我又想到,如何让观众对一个一周一次的栏目印象深刻呢?我反复琢磨后决定:第一,形式上用方形的构图,相对而言宽容度更大一些;其次,因为是专栏,一定要有标识度。我当时做了很多思考。好多人会问我,为什么叫“智慧快餐”?因为当年,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出现了很多新兴事物,比如上海的小朋友以及很多成年人都喜欢吃快餐。我就想到,专栏一个礼拜一次,更新速度很快,不如用“快餐”两字,形象生动。
选择“一画一文”“一图一理”的表现形式,得益于漫画大家华君武的启发。华老曾告诫我:“幽默最高的境界是一种哲学道理”。大家知道,漫画最大的特点是讽刺与幽默。我认为,一幅漫画光逗你一笑,那不是画漫画的目的,笑以后要引发思考。漫画前辈丰子恺先生有两句话: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我也始终用这两句话对照自己的作品。我希望将富有哲理的短句,配以幽默风趣的漫画,令读者在快乐中品味人生的智慧。
转眼30年,从1992年10月起开设漫画专栏,每周一刊,连载30年,我已经创作了1500余幅作品。好多朋友会问我,30年来题材从哪里找?刚起步时,我从中外名人格言、民间谚语中吸取养料,经思考后再创作。随着时间推延,我学会做个有心人,把生活中的启迪感受、读书看报的心得、电视上各种访谈、饭桌上朋友的戏言,一点一滴收集起来,加以整理。我周围的朋友、热心的读者也会提供各种素材。我像收集各种食材一样,待时机成熟就烹饪出一道《智慧快餐》。
漫画家要源源不断地创作,最主要还是要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关注你的生活,从生活当中去寻找漫画点或者说漫画的趣味。漫画家要比其他人多一个眼睛、一个耳朵,不断地观察生活。正是创作基于生活,生活像个万花筒,千变万化,丰富多彩,这才使得《智慧快餐》的题材层出不穷,作品源源不断。
我认为好的漫画有三个标准:一是主题要接地气,二是观点要得人心,三是画面要有创意。
30年的《智慧快餐》专栏创作,加之前14年漫画创作,我与漫画结缘已有40多年。回顾这段“漫”路历程,漫画伴我,虽一路辛苦不易,但这是自己热爱的事、喜欢做的事,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伴漫画,几经历练、几多收获,所有得到都是恩赐。
最近我的新书《智得其乐——“智慧快餐”漫画专栏三十年》也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我由衷感恩时代,漫画的发展与国家兴盛、改革开放紧密相连;感恩报社让我的漫画作品发表有一席之地,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感恩前辈,把当初对漫画艺术还一知半解的我领进门,并悉心指教;感恩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和我的读者。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