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青蓝之光,照亮年轻的芭蕾

时间:2023/11/9 作者: 上海采风月刊 热度: 15642
本刊记者 刘莉娜

  

  近期,上海芭蕾舞团在结束了《闪闪的红星》演出后,又开启了上芭2022年第二轮全国巡演,全团分为《白毛女》《浮生一梦》两个剧组,分别在各地进行演出。在上海舞协主席、上芭团长辛丽丽的带领下,上芭首席主要演员、艺术创作部主任吴虎生自编自导自演了《难说再见》《浮生一梦》,并和上芭青年编导陈琪共同创作了《青蓝紫》,其中《浮生一梦》集中展示了上海芭蕾舞团近年的原创作品。他们努力展现着上芭的“当下”:勇于探索的艺术家前辈播下了梦想的种子,传承者们用智慧的源泉浇灌着灵感的花朵,把“海派芭蕾”的韵味与活力尽情展现在观众眼前。

  

  《白毛女》剧照

  能如此快地重启演出,也在于 “停演不停功”的支持,每天都付诸的行动。今年5月3日,尚在疫情封控期间,辛丽丽就带着6名演员组成“突击队”,返回剧团,实行驻团闭环管理。近一个月,沙发、行军床成了“突击队”每天对付睡觉的地方。与此同时,5月9日起,所有居家的演员们分为7个班级,每天上午9∶30,准时通过在线会议软件开启线上基训课。

  除了雷打不动的基本功训练外,上海芭蕾舞团还开启了“艺起前行”线上直播,精选19部海派芭蕾代表作以及由辛丽丽执教的芭蕾大师课,共在线上轮番播出40余场,播放量超4000万。上海芭蕾舞团还直播了原创芭蕾舞剧《大地之光》“云创排”,由吴虎生编导,40余万观众云上见证了舞段精雕细琢的创作过程。

  

  《闪闪的红星》剧照

  自2020年2月上芭试水直播“云课堂”以来,“口罩芭蕾”以及背后“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持续感染着大量网友。

  

  辛丽丽感到,疫情带来很大挑战的同时,也让年轻演员们更成熟了,其中很多演员还主动申请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从“云练功”“云创作”到“云考核”“云授课”,各种线上直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辛丽丽介绍道:“主要有三类不同的直播,一类把镜头对准上海芭蕾舞团的舞蹈明星,让观众看见幕后更真实的他们;一类对准上海芭蕾舞团25岁以下的新人,他们是舞团的未来;还有一类,展示我们原创新作的创排过程,让观众一起见证。”

专业舞者vs斜杠青年,让年轻的力量发光发热

一个舞团要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人才。2011年起辛丽丽担任上芭团长,从台前到幕后,从舞者到创作者、管理者,在致力于舞团的艺术风格探索的同时,也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培养下一代。“对他们而言,我是老师、家人、营养师和心理辅导员。2000年,范晓枫参加第19届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心理压力太大,躲在房间不愿意比了。我比她还着急,但只能耐心疏导。她最后拿了那年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青年组女子金奖。同一年,季萍萍参加第九届巴黎国际舞蹈比赛,当时她已经26 岁,也许是最后一次参加国际大赛了。但我看中的人,绝不放弃。她最终拿到了青年组女子金奖。吴虎生2007 年拿了第九届美国纽约国际芭蕾舞比赛依戈·尤斯科维奇评委会特别奖以及大赛男子组第一名。他这个奖更不容易,他个子太高,力量不足,进团之后连续苦练了三年,我一直陪着。每年除了大年初一,没休息过一天,他浑身上下没有一个关节没受过伤。芭蕾就是这样,美丽的花朵都是用辛劳的汗水浇灌的,只有持之以恒的付出才会换来收获。”

  其实2007年获奖时,就有顶尖芭蕾舞团两度向吴虎生抛出橄榄枝,但他干脆地拒绝了,“我留在上海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事实也正是如此。从群舞一步步“跳”到舞台中央,到成为近20部大型芭蕾舞剧中最重要的男主角,剧目排演和国际大赛的轮番历练,让吴虎生成长为了当代芭蕾舞界的青年领军人物之一。

  作为团长的辛丽丽看到这只“小虎”的成长,欣慰的同时,也开始考虑如何让“小虎”以及团里很多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获得最大意义的“可持续成长”——同时,这也事关上海芭蕾舞团的可持续成长。“我深深知道,演员的舞台生命是短暂的,鲜花和掌声背后一定是新伤和旧痛。”因为自己就是这么一路从台前走到幕后,她十分希望这些闪亮的年轻人,可以更持久地发出更耀眼的光。在辛丽丽看来,一个顶尖的芭蕾舞者需要足够的技艺,而拥有高超的技艺需要时间,时间却会消耗舞者的身体条件,往往当一个舞蹈演员到达技术高峰的时候,他就不得不面对年龄、体能、伤痛等各种问题,而要开始走下坡路了。铁打的舞台,流水的舞者,这并不是辛丽丽想要的,她希望打破这种“宿命”。于是,她开始鼓励吴虎生尝试新的角色——舞蹈编导。在她看来,吴虎生的舞台经验足够支撑他的创作,而如果他能够在这个领域成功地开疆辟壤,那么无疑他自身的艺术深度和广度都将得到延伸。

  

  《浮生一梦》海报

  

  《难说再见》剧照

  团长的这个决定,让彼时在舞台上已足够游刃有余的“首席”吴虎生第一次感到了“畏难”:“最初听到辛团的这个建议,我其实对编舞这件事情是没有足够的信心的,我会担心自己因为编舞经验不够丰富而导致在动作编排上、对人物关系刻画上有所不足。也会担心自己在一个全新的空白的领域里,真的能不辜负辛团的期望么?”但辛丽丽用温柔的坚持、全力的支持和亲力亲为的指导让他打消了顾虑,2017年,吴虎生首次尝试中型芭蕾作品创作——《难说再见》。而立之年,从零起航,这个过程显然不会那么容易,现在每每回想这个“第一次”,吴虎生仍然会感慨一句,“太难了”——“作为演员,我只要关注我自己的角色,但作为编导,要知道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除了最基本的舞步编排,剧本、结构、灯光、舞美、服装,甚至对宣传、票务都要有所了解。我是一个很社恐的人,很享受一个人埋头钻研舞蹈动作,但当我开始做编导,我不得不把自己变成一个话痨,每天要见很多很多人,说很多很多话——编舞的经历真的让我仿佛重新认识了我自己。”

  但收获随之而来。“随着创作的深入,我越来越享受这个挑战,从构思的形成,到音乐的选择,到演员的确定,尽管其中经历过种种困惑与踌躇,但日复一日这个作品在自己手下逐渐丰满、成型,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而编导的经历,也让他对自己的舞台表现有了另一层的考量。“相比于以前的埋头琢磨,现在我会有一种跳开一步旁观自己的视角,除了动作本身,和舞台的呼应、和其他演员的互动、是否能抓住观众的感情、舞台整体的表现力如何……这些我都会考虑到。”2017年创作《难说再见》后,吴虎生又创排了《荆棘》《惊蛰》《触不可及》《浮生一梦》《青蓝紫》等作品,获得了诸多奖项……2020年,他成为上海芭蕾舞团艺术创作部主任。

  一名芭蕾舞者能否做好更富创意的编导工作?吴虎生还在探索中践行,更在践行中思考。在中国,芭蕾舞演员出身的编导很少,如今,吴虎生用自己的经历给同行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我的创作之路才刚起步,但我想把这条路走得更宽一点,去影响更多年轻的舞者,告诉他们只要你愿意,这一行一样可以走很远。哪怕我这辈子不能编出非常优秀的作品,也可以做些积累,为之后更年轻更有才华的人做铺垫。”而这也正是团长辛丽丽的初衷。纵然舞蹈演员的舞台生命有限,但是在上芭,每个人的艺术生命却是可以多姿多彩、蓬勃长青的。

芭蕾明星vs青年领袖,让“青出于蓝”成为上芭的追求

2014年,吴虎生成为了一名兼职团干部,任上海芭蕾舞团团总支副书记。2021年,他成了上海芭蕾舞团团总支书记和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团委书记。似乎又是一次角色转换,但这一次,他已经可以做得很好了。

  成为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团委书记后,吴虎生在做好基础团务工作的同时,积极整合中心旗下资源,带领团委联合高校,在疫情期间打造了“青年艺术家进复旦”系列活动,助力新时代高校美育建设,将艺术的力量延伸到舞台之外。去年,上海芭蕾舞团团总支在他的带领下,提出了青年人才服务行动“青蓝计划”,以“传帮带”的形式在业余时间帮助青年演员提升业务能力,也为团组织进一步了解青年所思所想提供了契机。如今,这一活动已开展至第十一期,吴虎生也成了大家心目中的领头羊和定心丸。

  谈到为何会提出“青蓝计划”,吴虎生腼腆地说,这不是他的创举,这只是上芭的传统。最初的触动来自一些青涩的回忆:“刚进团的时候,我个人条件不是最好,所以常常一个人利用节假日到团里的练功房给自己加练。有时候只有我一个人,也会感到有点辛苦和孤单。但辛团发现后,便常常也在节假日特地过来指导我练习,这让当年的我觉得特别温暖。”吴虎生说,自己不是个很会表达感情的人,但他想用行动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上海脑瘫儿童芭蕾训练营

  而在渐渐“跳”到舞台中心的过程中,这种感受则尤为鲜明起来。“我们团很有灵魂,这离不开每一代前辈的付出和积累,包括现在很多老前辈也会经常鼓励我,从他们身上获得了很多坚持和创新的力量,这是一种很好的传承。”吴虎生说。这一点,辛丽丽深表认同:“团里现任首席主要演员范晓枫、吴虎生都是刚满20岁便在多个国际顶级芭蕾舞比赛中拔得头筹,同时通过精品剧目的轮番历练,逐步从‘明日之星’成长为‘芭蕾明星’的。从‘后备人才’培养成‘拔尖人才’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旅程,在这段意义非凡的艺术苦旅中,上芭一直力求为他们提供大量优秀的芭蕾作品,甚至为他们量身打造舞台角色,让他们与世界一流的编导、艺术家团队合作,帮助他们在排练和实践中形成开阔的艺术视野,最终成为舞台上最耀眼的首席明星。”在最大程度地保护好“今天的台柱”,让第一线的、尤其是最拔尖的领军型演员尽可能多地在舞台上发光发热的同时,上芭也为“昨天的台柱”度身打造舞台角色,充分发挥其舞台表演经验丰富的优势以及“传帮带”作用。

  

  “青蓝计划”——志愿芭蕾基训课合影

  

  辛丽丽指导演员

  这样的传承精神显然已经刻入了吴虎生的血液之中。成为团委书记之后,除认真开展共青团日常工作,吴虎生还带领团员青年打造具有艺术特色的活动,包括组织团员积极投身于“上海脑瘫儿童芭蕾训练营”项目。为进一步增强人才凝聚力,培养和留住青年人才,吴虎生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发起志愿芭蕾基训课,每周六与团里的年轻演员加练,不仅向他们传授在舞蹈技巧上的心得,也与他们分享在成长过程中的感悟。

  看着这些年轻演员,吴虎生感同身受,他知道他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理解他们的压力有多大。他表示,“芭蕾是一门很‘残酷’的艺术,有时候只有把自己跳得筋疲力尽,才能在舞台上呈现出最好效果。我不会说什么豪言壮语,但是,他们跳不好,我就陪他们一起练。有情绪,我就充当他们的心理医生。我必须带着大家一同前行。”与此同时,吴虎生还邀请资深教员、演员和业界名师担任主讲,帮助青年演员,尤其是新进演员提升业务能力,促进新老演员的互相学习,形成聚合效力,从而建设起一支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演员队伍。同时通过与青年演员的合作排演,为他们创排作品、集训,带领他们参加各大芭蕾舞比赛。而这也是上芭的传统。

  如今正崭露头角的青年演员戚冰雪无疑也是上芭人才培养体系的受益者。“其实我就是一个蛮好的例子,我一进团,就获得了去参加比赛的机会,而团里的各个大戏也给了我多次参演甚至主演的机会,这是我进入上芭之前完全没想到的。”2014年,刚刚从舞蹈学校毕业的戚冰雪正茫然于职业之路何去何从,恰逢上海芭蕾舞团在招聘,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名。正是这次至关重要的抉择,让戚冰雪梦想的画卷徐徐展开。进团第一年,她就参加了第三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比赛,并且拿到了女子青年组第一名。2015年,进入上芭仅一年的戚冰雪迎来了自己的机遇和舞台,当时上芭大戏《长恨歌》开演在即,原定的女主角却突发急症,于是正在北京参加比赛的戚冰雪被紧急召回。“我有点懵,从来没想过会轮到我,那时候距离首演不到两个礼拜,时间紧急,回到上海当天,我换上衣服就进了排练厅。”一个18岁的新人,又是进入舞团的第一台戏,对于戚冰雪固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于上芭,做出这个决定却更显勇气和底气。正如辛丽丽所说,在“明天的台柱”的培养上,上芭一向不遗余力——积极推选青年人才参加各类评比,提供赴世界顶级剧场演出以及赴国外一流芭蕾院团、重要艺术节交流学习的机会,因为只有敢于给年轻人舞台,上芭才能真正拥有一批实力过硬的新鲜血液和后继力量。

  

  《白毛女》剧照

  “其实拿到这个机会,我一方面挺惊喜的,一方面也挺紧张的。但是领导和前辈们的信任真的给了我很多动力,我觉得还是要逼着自己迎难而上,然后,逼着逼着,我觉得这几年我真的成长得蛮快的。”如今的戚冰雪笑起来依然是个一脸甜蜜的小姑娘,可是,已经有了“台柱”的从容和底气,而这些底气,正是来自她背后这个“团魂”熊熊又生机勃勃的集体。“团部领导和前辈们,每次都非常相信我能够完成好。他们的信心让我也不由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到的。而在这一次次的磨练中,我逐渐通过剧目里的角色来丰富自己,通过舞台上的体验来充实自己,并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确定了我对这个舞台的热爱。虽然训练很辛苦,但我一定不会离开芭蕾的舞台,因为我知道那一刻,舞台上不仅仅只有我自己,还有一代一代上芭人的热爱和理想!”

  

  《茶花女》剧照

  

  业务考核现场

  不只是戚冰雪,事实上,在上海芭蕾舞团,还有许多和她一样的青年舞者,通过每年百余场演出,以老带新、以戏带人的培养体系,正一步步成长为优秀的新生力量,那些前辈们燃烧自己照在他们身上的光,最终让他们自己也发出光来,共同点亮了舞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