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昆剧团的旦角表演艺术家梁谷音从艺已有68个年头。她主演的角色主要是花旦,无论是《思凡》中的小尼姑、《烂柯山》中的崔氏、《潘金莲》中的潘金莲、《蝴蝶梦》中的田氏以及《借茶·活捉》中的阎婆惜等,几乎都成了全国各昆剧院团学习的范例。但她并不满足于已有成就。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她就一直有个想法:作为一个昆剧演员,如果不演《牡丹亭》,就称不上是一个真正的昆剧演员。这不仅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更是一种追求更高层次的表现。所以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她决定要演《牡丹亭》。
当然她也坦言,如果华文漪没有离团,她也不会去演《牡丹亭》,实际上华文漪已经离团了,而且四五年里上昆也没人演过《牡丹亭》,于是她才决定自己来演。这个决定是大胆的,也是有识见的,因为过去在她的专场演出中,她也曾演过《牡丹亭》中《寻梦》这一折戏,所以她才有把握说可以把全本拿下来。为演出《牡丹亭》,她整整思考和策划了一年,但是诸多的困难明显地摆在她的面前。
首先是有些昆剧演员演过《牡丹亭》,如上昆的华文漪、岳美缇演的《牡丹亭》,苏昆张继青演的《牡丹亭》,都属于精品,她也来演,能否超越她们?她多次思索,终于发现上述那几个人演的《牡丹亭》全属于现实主义,而汤显祖的《牡丹亭》则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她觉得如果自己尽量发挥浪漫主义意境,是与她们的演出完全不同的,这个问题也就不成为问题。
第二个是与谁“搭档”的问题,她先找了岳美缇,岳美缇说新版《牡丹亭》的艺术思路与她的思路不大相同,所以就婉拒了。接着她去找团长蔡正仁,想让他演柳梦梅,蔡正仁起初表示很为难,因为他觉得自己人有点发胖了,不适合演巾生。无奈之下,梁谷音说既然你也不愿意,那我就到浙昆与汪世瑜合作。蔡正仁听了发急了,最后他下决心说,还是我来演柳梦梅吧。梁谷音闻言高兴地笑了,第二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第三个则是乐队问题,如果依旧用传统的民乐伴奏肯定不行,她找到了作曲家金复载,让他写曲用管弦乐与民乐结合来伴奏。金复载满口答应,写了管弦乐曲,并且表示乐队演奏不能放在舞台左侧,而应该放在台下,作为昆剧团这是第一个打破老框的做法,从演出效果来看,金复载的作曲与民乐相结合,对表现《牡丹亭》的意境及杜丽娘的心理活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四个问题是舞台设计应该如何设计才好?这之前两年上昆曾到日本进行了三次演出,梁谷音特地看了日本歌舞伎两大派的演出,她特别欣赏猿之助的艺术,因为此人倒嗓,没有扮相,他就特别提倡改革,靠横向借鉴来弥补他的不足,充分利用音响、灯光、机关布景等大制作来演出,成为一个独特的流派。梁谷音说,这对她很有启发,她觉得舞台设计应该走这样的路,但她担心自己在舞台上会被大布景吃掉。经过再次思索,她认为自己应该放下私心,只要衔接好舞台的综合艺术效果,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此时有同志建议用八面可旋转的镜子到舞台上,这可能创造新意。她接受了这个建议,舞台上出现了八面大镜,对渲染《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意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找谁来当导演?梁谷音没有找戏曲导演,她找了话剧导演陈明正,因为她看过陈明正导演的不少话剧,她觉得陈导在音、舞、美的结合上是他最擅长的。当然陈导不熟悉昆剧的表演艺术,但她相信作为一个成熟的导演,他一定会充分尊重昆剧的表演艺术。陈导成了导演后,着重抓的就是音、舞、美三者的结合,更重要的是他对人物内心的分析和挖掘,这对整个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梁谷音说,当时他们排戏只能利用晚上,因为上昆还要出访新加坡。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夜夜加班,终于比较完美地完成了1994版《牡丹亭》。
1994版《牡丹亭》终于上演了,受到了新老观众的欢迎,虽然少数老观众有不同的看法,但却受到了大中学生和年轻观众的热烈欢迎。蔡正仁说他的儿子看了演出,一再向他要票,说他的同学和朋友都要看《牡丹亭》的演出,这就是明证。
我也看了演出,非常赞赏整个演出,我认为是对昆剧的一种突破。能有此成果,那是梁谷音作了充分的准备,从而惊人一跃。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她成了一位“真正的昆剧演员”。
赞(0)
最新评论